當今社會,最有話語權的還是我們的父母。他們這個年紀,是社會的掌控者,大部分資源也在他們手裡,而我們年輕一代,90、00後,還屬於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或者拼事業拼前程的年紀。
每個年齡段的人,都不一樣,受當時時代的影響,每一代的人都有不同的性格特點,處事方式。我們父母作為有話語權的那一輩,具有怎樣的特點呢?跟著小槓一起來感受一下。
長輩的拍照風格:伸出雙手感受風的撫摸,張開笑臉託舉希望,金雞獨立細嗅薔薇。
長輩的審美風格:小清新不存在的,大紅大紫,金色炫光,浮華重金屬,越多越好,符合要求就是一級棒。
長輩的敘事風格:客氣,十分客氣,誇讚,使勁誇,力度不夠都不好意思出來誇,文字越多越文採飛揚,大拇指豎一排。
當然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烙印,這到無可厚非。總結一下就是我們的長輩們喜歡誇張一點的,浮誇一點的,絢麗奪目一點的,所以他們的思維方式和處事模式也相對來說更傾向於傳統,在事物的表面加上華麗的外表,喜歡讓事物都變成喜歡的樣子,也許本身不那麼奪目,但是只有讓它奪目,才能守住心中的「美好」。
這次的疫情,最開始也是瞞報,披上一層紗衣,讓美好一如往常,沒有什麼不好的事發生,一切都是自己想要的樣子。所以才有了被造謠的名單,所以才有了被訓誡的醫生。
後來瞞不住了,那層紗衣被撕碎了,是不是可以正視與期待不一樣的不美好呢,但是有時候,那種思維模式已經成了慣性,後來聽說98.6%的人已經排查完畢,於是好多人成為了稀有的1.4%。
不美好的事情,加一層紗幕,或者加一道牆,似乎就可以擋住所有的不美好,但是這個方法行不通,變堵為疏才是順其自然。疫情的大爆發,說明事物到了一定的力量是堵不住的,有些事情也許依舊歲月靜好,只能說明那道牆太牢固了,但是隱患一種存在,倘若積累到了一定程度,最後都會可能成為殺死所謂的美好的元兇。最後,事與願違,受傷的可能不僅僅是自己了。
90後00後的年輕人的思維在這個相對多元化的時代中成長,他們的思維方式則更偏向於開放多元,是什麼就是什麼,該做什麼就做什麼。這種方式比起堵更加順應自然的發展,更有利於讓美好如期而至。
堵不如疏,是傳統中國哲學的智慧。堵不如疏出自《國語·周語下》[禹 治水]。原意指治水時一味封堵不如合理疏導,後引申為對事物,尤其是現階段難以判定其影響好壞的新興事物,處理者不應當直接封殺壓制,而應採用疏洩引導的方式將事物納入正軌,從而避免因為暴力壓堵所引起的強烈反彈。
中國哲學講究道法自然,天人合一。萬事萬物都源自於自然,我們拔根於大地,生長在大地,世世代代繁衍生息在大地。是自然培育了人類,而人類在自然中生長,天生就帶有自然的屬性。
萬事萬物都有產生,發展,衰落和滅亡的過程,就像植物生根發芽開花結果,最後化作泥土,代代相傳。人類也是,人類所處的社會也是。如果一件事發生了,這是自然規律,如果一件不好的事情發生了,我們要讓它朝好的方向發展,讓它免受風雨雷電的侵襲,如果一件不好的事情發生了,且無法挽救,我們要儘量把危害降到最小,善始善終。相反,如果阻止它向前發展,把它關在風雨雷電中受盡折磨,最終本可能更的好事也可能變成壞事。
禹的父親鯀用封堵的方式治水,結果失敗被舜所殺,而禹用疏導的方式治水,結果成功了。道理很簡單,堵不如疏,順其自然,萬事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