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長輩的敘述風格行為慣性,看堵不如疏的哲學智慧

2020-11-23 一槓青年

當今社會,最有話語權的還是我們的父母。他們這個年紀,是社會的掌控者,大部分資源也在他們手裡,而我們年輕一代,90、00後,還屬於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或者拼事業拼前程的年紀。

每個年齡段的人,都不一樣,受當時時代的影響,每一代的人都有不同的性格特點,處事方式。我們父母作為有話語權的那一輩,具有怎樣的特點呢?跟著小槓一起來感受一下。

長輩的拍照風格:伸出雙手感受風的撫摸,張開笑臉託舉希望,金雞獨立細嗅薔薇。

長輩的審美風格:小清新不存在的,大紅大紫,金色炫光,浮華重金屬,越多越好,符合要求就是一級棒。

長輩的敘事風格:客氣,十分客氣,誇讚,使勁誇,力度不夠都不好意思出來誇,文字越多越文採飛揚,大拇指豎一排。

當然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烙印,這到無可厚非。總結一下就是我們的長輩們喜歡誇張一點的,浮誇一點的,絢麗奪目一點的,所以他們的思維方式和處事模式也相對來說更傾向於傳統,在事物的表面加上華麗的外表,喜歡讓事物都變成喜歡的樣子,也許本身不那麼奪目,但是只有讓它奪目,才能守住心中的「美好」。

這次的疫情,最開始也是瞞報,披上一層紗衣,讓美好一如往常,沒有什麼不好的事發生,一切都是自己想要的樣子。所以才有了被造謠的名單,所以才有了被訓誡的醫生。

後來瞞不住了,那層紗衣被撕碎了,是不是可以正視與期待不一樣的不美好呢,但是有時候,那種思維模式已經成了慣性,後來聽說98.6%的人已經排查完畢,於是好多人成為了稀有的1.4%。

不美好的事情,加一層紗幕,或者加一道牆,似乎就可以擋住所有的不美好,但是這個方法行不通,變堵為疏才是順其自然。疫情的大爆發,說明事物到了一定的力量是堵不住的,有些事情也許依舊歲月靜好,只能說明那道牆太牢固了,但是隱患一種存在,倘若積累到了一定程度,最後都會可能成為殺死所謂的美好的元兇。最後,事與願違,受傷的可能不僅僅是自己了。

90後00後的年輕人的思維在這個相對多元化的時代中成長,他們的思維方式則更偏向於開放多元,是什麼就是什麼,該做什麼就做什麼。這種方式比起堵更加順應自然的發展,更有利於讓美好如期而至。

堵不如疏,是傳統中國哲學的智慧。堵不如疏出自《國語·周語下》[禹 治水]。原意指治水時一味封堵不如合理疏導,後引申為對事物,尤其是現階段難以判定其影響好壞的新興事物,處理者不應當直接封殺壓制,而應採用疏洩引導的方式將事物納入正軌,從而避免因為暴力壓堵所引起的強烈反彈。

中國哲學講究道法自然,天人合一。萬事萬物都源自於自然,我們拔根於大地,生長在大地,世世代代繁衍生息在大地。是自然培育了人類,而人類在自然中生長,天生就帶有自然的屬性。

萬事萬物都有產生,發展,衰落和滅亡的過程,就像植物生根發芽開花結果,最後化作泥土,代代相傳。人類也是,人類所處的社會也是。如果一件事發生了,這是自然規律,如果一件不好的事情發生了,我們要讓它朝好的方向發展,讓它免受風雨雷電的侵襲,如果一件不好的事情發生了,且無法挽救,我們要儘量把危害降到最小,善始善終。相反,如果阻止它向前發展,把它關在風雨雷電中受盡折磨,最終本可能更的好事也可能變成壞事。

禹的父親鯀用封堵的方式治水,結果失敗被所殺,而禹用疏導的方式治水,結果成功了。道理很簡單,堵不如疏,順其自然,萬事太平。

相關焦點

  • 截、堵、調、壓、疏
    「截」:即短截。 「堵」:即回縮。 主要用於二年以上的多年生枝(蔓)。對已布滿架面的成年葡萄,是為了控制其結果部位的迅速外移,防止後部光禿的一種復壯更新的修剪方法。
  • 投資行為的慣性
    來源:雪球人的行為有慣性的,例如我曾經有一個大學校友,不是我們一個系的,她可以說是我大學校花了,她很有意思,找的對象都是渣男氣質的,高大帥氣花心,能說會道的,但都是中途出軌,後來找的幾個也都是這樣的,非常奇怪。
  • 從宇宙智慧和認知原理談宗教、哲學、科學之間的關係
    那麼人類歷史上的巫術、宗教、哲學呢?第二部分:人類認知中的宗教、哲學與科學如下草圖所示,我們從宇宙智慧這個大概念下進行分析,宇宙智慧不僅包括人類認知,也包括動物的基因傳播的經驗,也可能會有更高級的基因和非基因自由切換傳播模式。
  • 從《宇宙晶卵》看王晉康創作風格的演變
    為躲避即將到來的宇宙暴脹對人類智力的摧毀,「天」「地」「人」三支船隊離開地球,奔向宇宙深空,開始了艱難的「智慧保鮮之旅」。旅途中他們遭遇了各種各樣的天災人禍和難以意料的困難,包括船隊失散、雙黑洞引力、空裂、燃料不足、輻射超標、宇宙中心的吸引,以姬星鬥為首的孩子們的造反、元元的背叛、地球被滅絕的仇恨等,最終集結所有人的意見與智慧,主動出擊孵化出更高維度的自己的宇宙。
  • 哲學這麼好玩——一些有趣的哲學書籍
    哲學家們的探索過程與他們自身的行為相映成趣,在哲學家們享受純粹的「思維的樂趣」的同時,也為我們充分展現了哲學的真正旨趣所在。一本用小說的筆法寫出來的哲學書,以小說的手法把讀者引向西方哲學的眾多經典問題,幽默和睿智是《哲學家們都幹了些什麼?》最大的特點。作者幽默的筆觸能帶我們享受一次輕鬆的哲學之旅,徹底揭開哲學艱澀難懂的面具,走進哲學大師的精神世界。
  • 高考物理知識考題:以下敘述正確的是?物理學史、慣性、楞次定律
    高考物理知識考題:以下敘述正確的是?A.法拉第發現了電磁感應現象B.慣性是物體的固有屬性,速度大的物體慣性一定大C.牛頓最早通過理想斜面實驗得出力不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D.感應電流遵從楞次定律所描述的方向,這是能量守恆定律的必然結果同學們還需要理解題目含義
  • 《劍橋中國哲學導論》:寫給現代人看的中國哲學
    而後面列舉的這幾本著作都有著因時代局限而造成的種種遺憾:鍾泰先生的《中國哲學史》駁正了胡著的許多錯謬,也是首部以中國方式解讀中國哲學智慧的名作,但「中國味兒」過濃,缺乏對概念與問題的必要梳理與釐清,因此並不適合初學者、西方人以及現代國人閱讀。馮著「中哲史」則是目前為止影響力最大的相關著作,但因其「新柏拉圖主義」與「新實在論」的立場而有「舊瓶裝西洋酒」之嫌。
  • 蘇格拉底:智慧與知識——學習哲學就是學習死亡
    哲學不是知識的本體,而是一種活動。哲學不是對事物進行理論或解釋,而是反思我們知識的結構——我們自己的知識,以及集體的知識。這是一種保持思想紀律的方式:不輕信,不懶惰,不縱容我們的思想和行為。在現代世界,哲學是一種很大程度上退回到學術界的實踐。它與晦澀的術語和可怕的寫作聯繫在一起。但這並不是說學術哲學家本身有什麼問題。
  • 哲學中的20個主義,一起感悟哲學智慧,學習哲學思維
    3享樂主義享樂主義產生於古希臘的愛利亞學派,是受到人們詆毀最多的一種哲學。 19世紀英國哲學家由他們的功利主義的倫理理論提出了享樂主義的基本原理,享樂主義之先驅是功利主義的價值觀:所有行為皆是基於要給最多的人數獲得最大的快樂。
  • 想進入西方哲學的智慧殿堂?這10本哲學入門書,你必須得看!
    哲學能開啟人的智慧,增長人的見識和認知,進而把人的大腦培養為一個更具全面和多元的反射平臺,但是如何打開哲學殿堂的大門呢?如何像雅典學院那樣,讓自己具備一個睿智和博大的心靈和大腦呢?做這些之前,先看看這些哲學入門書吧!因為任何人在跑和飛之前,先要學會走。
  • 尼採 哲學的源頭
    現在,讓我們看一看那個最有說服力的例證,從而了解在一個民族那裡被稱為健康的是什麼。作為真正健康的人,希臘人以下述方式為哲學本身做了永久的辯護:他們做了哲學運思,而且比任何其他民族做得都多。 他們未能適時終止這種運思,因為即使到了垂垂暮年,他們的行為舉止仍然像是哲學的狂熱追求者,儘管他們所理解的哲學僅僅成了關於基督教教條的虔誠的細節考證和神聖的無謂爭辯。
  • 哲學的時代擔當|從陸谷孫的翻譯智慧看機器翻譯的未來
    我不是學習英語專業的,但因為關心與機器翻譯相關的人工智慧的哲學問題,故而平素也就多留意陸先生關於翻譯問題所發表的一些真知灼見。在此篇小文中,筆者借悼念先生的機會,從「如何對人類的翻譯機制進行機器模擬」的角度,重新發掘一下陸先生翻譯思想中的一些洞見。 陸先生於2015年經由「復旦外語」微信公眾號發布了一篇討論翻譯技巧的短文。
  • 從哲學思維方式看中國歐洲籃球的特點和風格以及對中國籃球的啟示
    從哲學思維方式看中國歐洲籃球的特點和風格以及對中國籃球的啟示
  • 學過「哲學」的人有什麼不同?看了才知道其中妙處
    但是今天讀者朋友們進來看了這篇文章,看到這裡,小胡可以告訴的你的是,學過哲學的人,和沒有學過哲學的人有什麼區別。這個時候大家一定會發現,哲學原來這麼神奇,可以這麼用。人們普遍認為,哲學是智慧之學。人們普遍相信,哲學能夠增進人的智慧。這是毫無疑問的共識。然而,哲學如何增進人的智慧?
  • 羊城晚報:不規範公務行為無以扭轉官場慣性
    羊城晚報:不規範公務行為無以扭轉官場慣性   最近一段時間,城中媒體頗為集中地暗訪、報導了廣州某些政務中心的服務狀況,總體情況不令人滿意:窗口沒人;辦公時間上網聊天、看球賽;前來辦事的市民「被滿意」;事情辦了一半「準時」下班;正午清場,有空調、椅子的辦證大廳寧可空著也不讓市民進來休息,讓市民大熱天時在外暴曬……有領導說窗口沒人是上廁所去了,或到後臺處理業務了,或下鄉了;上網是允許在沒事的時候通過內網學習有關業務知識;有些部門本就是通過
  • 哲學可以教給我們什麼?為什麼要研究哲學?高人總結了10點
    哲學的主要任務是提問,但不要試圖一下子就想得到「終極」答案。——題記哲學可以教給我們什麼?為什麼要研究哲學?一起來看下高人總結的10點,看完肯定受用的。1,在我們的精神世界,哲學一直都隱含地存在著,無論我們是逃避還是迎接,是願意還是不願意,哲學都在那裡,它永遠不會消失。2,哲學可以讓我們形成預設思維,當我們領悟這些預設,就可以藉助這些預設進行思維和實踐,進而獲得一種帶有普遍性的原理——即對部分真理的洞見。
  • 體現蘇格拉底哲學觀念
    主要從事古希臘思想史和文化史的研究,目前致力於早期希臘詩歌、古希臘神話以及柏拉圖哲學研究。近年來發表的研究成果主要有《詩歌與哲學的古老紛爭——柏拉圖「哲學」的思想史研究》《特奧格尼斯的印章——古風希臘詩歌與智慧的傳達》《赫西奧德<農作與時日>裡的社會史問題兩則》以及「The Poet as Educator in the Works and Days」。
  • 「一代不如一代」,為啥年輕人總被嫌棄?
    連科學家都會陷入這樣的思維慣性 「這看起來像是一個記憶問題」,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的心理學家約翰·普羅茨科(John Protzko)說。他和他的同事對這個現象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而引起普羅茨科興趣的是一次偶然的經歷。
  • 華為智慧屏讓愛零距離
    ,秀恩愛被拉黑……與其在半生不熟、魚龍混雜的朋友圈裡曬照片,不如分享給家人同他們一起共享你的「高光」時刻。此時不如將你生活的點滴存入「Huawei Share®精彩時刻相冊」,讓每一個溫馨瞬間同步到華為智慧屏上完美呈現,讓親人們在觀看電視節目之餘,共享生活中的美好時刻。
  • 哲學中的「施比受有福」智慧箴言
    古老文明都有類似於「施比受有福」的智慧箴言;原來,人心在得與失之間的困擾,智者在生命體驗中,對得失的深度了解,都在這施與受的生活世界裡,獲得「施比受有福」的原理。人生如果把心靈定向於平安和幸福,則可在生活上的施和受行為中體驗出事實來印證這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