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後,鏡頭記錄,已經過了三個月的真實武漢的城市面貌

2020-12-05 中華歷史人物講評

一縷陽光,從天邊的雲層中斜射過來,照亮了武漢,這個九省通衢、位於中國中心的城市。

一場疫情的爆發,使武漢一夜之間的名聲,傳遍了世界各地。

我是健康項目的執行人,雖然並不是武漢人,卻在武漢工作。

因為響應政府的英明決策,自動在家隔離。當我的城市屬於第一批解封,高鐵動車通往武漢的時候,我毅然回到了武漢,運用自己的健康工作,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

晨曦中的武漢在甦醒

一晃三個月,疫情過後的一個真實的武漢,即將展現在您的面前。

江漢關的歷史建築依然矗立在長江邊上,遙看著我們的母親河——長江。

每天晨起,在小區裡散步。因為沒有正常復工,所以上班的時間並沒有確定為朝九晚五。可以輕鬆地晨練,然後回到家裡做早餐。

社區裡在封閉的時候,生活用品統一由社區派專人配送。生活物資並不發愁,而且品種豐富,和平時一模一樣。

武漢江漢關

我的小區是武漢市東西湖區金銀湖萬科四季花城,進出小區需要憑著健康綠碼、社區開具的進出憑證、單位復工證明(健康行業優先)這三樣。不論是進去還是出外,都有著身穿防護服的工作人員為每一個進出人員測量體溫。

不過進出小區的人不多,基本都是採購生活用品。因為已經過了三個月,社區放寬了不用集中採購物資的規定。

社區的街道清淨自然

武漢的地鐵交通在全國內一流,基本已經囊括了大部分的城市內站點,所以地鐵交通四通八達,特別方便。

進入地鐵站,可以看到站內非常冷清,和正常時候截然不同。地鐵內的工作人員和社區工作人員操作程序一樣,只是不需要檢查復工證明,卻依然按部就班地檢查隨身物品。

武漢地鐵站之一琴臺站

請看地鐵內的照片,平時的車廂幾乎人滿為患,現在的車廂往往一節之內,寥寥數人。即使有進出的人員,每個人自覺地遵守站內規定,離開他人至少一米開外。

武漢人非常淡定。我的一些客戶比如武漢的一個名人王遠徵,他是文化界的篆刻大師,就曾對我說:「生死有命。我就只給大家傳達一句話。聽黨的話、跟著黨走。政府要你做什麼,就配合去做。」

武漢地鐵交通實況

是的,無論任何城市,總有一些人,對政府發洩著自己的不滿。而每當此時,王遠徵這些有識之士就總反駁:「政府有什麼對不起你的嗎?」

當然!在這次疫情爆發之時,世界上有哪個國家,能夠有中國政府這麼果敢、勇決。對待人類共同的大敵——新冠病毒,為世界做出了多大的貢獻!

武漢城市的街道

從地鐵站出來,請看街道的照片,完全沒有平時的熙熙攘攘,車輛的往來依然有序,路上不再堵車。當然啦,出來的車不多,路段當然順暢。

前天五一,我拜訪做健康事業的同行,順便去了琴臺公園。乾乾淨淨的道路,基本一塵不染,可見環衛工人默默地做著自己的本職工作。

公園沒什麼人,雖然路邊香樟樹上的喇叭,依然播放著「高山流水」的琴曲。

琴臺公園

有一個客戶,被我服務過身體而後恢復康健。他非常感謝,執意要請我吃飯,再三說就我們倆個人。因為是一對一,我也不便拂逆他的美意,正常赴約。

他的餐館有幾個包房,請看照片。他親自下廚,做了一個火鍋、和一葷一素兩個炒菜。就餐時,談到此次疫情對生意的影響。他說:「損失是有的,可是我相信政府。假如疫情不能控制,真到那種程度,我的餐館恐怕損失更大。」

他的話,代表著大多數的武漢人,非常淡定的態度。相信政府,是百姓們唯一的選擇。

曾經生意火爆的餐館

這一個多月期間,我做好自己的防護,走遍了武昌區、漢口區、漢陽區、東西湖區、礄口區、青山區這幾個武漢主要的區域。在服務客戶的過程中,親眼見證了街道上門市店面的關張

超市嚴格地執行著衛生管理的章程,對進出的每一個人員都實行著嚴格的檢查,確保大家的安全。小賣部也都在社區允許的範圍內正常營業,為大家提供著基本的生活物資。

餐館內部包房已停

城市有條不紊地運作著,即使解封命令、正式復工的消息還沒有到來。令我寬慰的是,無論在武漢的哪裡,武漢人的態度才是對城市最好的註解。

相信政府,是因為政府的舉措、應對,深深符合自然規律的天道。就像湖北惠群靶向基因的董事長陳建秋先生所說:「疫情的新冠病毒,誰也看不見,你哪知道它是不是就在離你不遠,或者就在你的身邊呢?」

聽黨的話,是王遠徵先生最為振聾發聵的心聲。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在本次疫情突然來襲的表現,深深震撼了國外的所有國家。

街道門店關張

所以,我雖然不是記者,卻更願意記錄下武漢真實的一切,給各位展現一個真實的武漢。

這已經是疫情爆發了三個月的武漢,是一個正在逐步恢復正常的武漢。

我的鏡頭,和我敘述的文字,當然不能記錄下所有的狀況。但今天給大家的展示,是要告訴大家:

武漢人,永遠跟著政府一起,為戰勝疫情而努力!

相關焦點

  • 「武漢日記」拍攝者蜘蛛猴麵包:用鏡頭記錄疫情中「不服周」的武漢人
    武漢宣布封城那天,我剛好要出門採購生活物資。在那之前,我已經好幾天沒出過門了,但網上關於疫情的信息越來越多,看得讓人恐慌,我就想出門看看外面到底什麼情況。加上平時就有記錄生活、記錄畫面的習慣,我就把所見所聞拍了下來,簡單剪輯了一下,然後習慣性地放到了微博上。第一集的「誕生」,說來就是這麼簡單。
  • 刷屏全網的「封城日記」拍攝者口述:我記錄了疫情中真實的武漢
    1月23日「封城」當天,他作為親歷者和拍攝者,用鏡頭忠實地記錄了這座城市的點點滴滴。上下班的護士、忙碌的志願者群體、等待藥品的患者家屬、穿越街道的外賣小哥……大疫之下,鏡頭下這座城市的普通人溫暖堅強。「時代的一粒灰,落到個人頭上就是一座山」,在武漢的作家方方看過視頻感慨,「以後有機會見到這小夥子,一定送他幾本我的書,以表達我的敬意。
  • 《武漢戰疫紀》-真實記錄了苦難武漢的經歷及全民抗疫的英難故事
    近日,中國國際電視臺(CGTN)推出時長33分鐘的英語新聞紀錄片《武漢戰疫紀》,回顧武漢「封城」一個多月來發生的真實故事。這部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首部展現武漢「抗疫」歷程的英文紀錄片。《武漢戰疫紀》自3月8日上線二十天後來,各平臺的觀看量已經突破達數億人次,其中,海外觀看量也高數千萬,成為全球網友了解中國「抗疫」真實情況的一扇窗口。
  • 一個日本人鏡頭下的武漢,真實到令人感動
    已經7月份了。疫情所造成的巨大衝擊雖然已經褪去,但前段時間北京新發地疫情又帶來了一些惶恐。曾經交出過近乎滿分答卷的我們已經能夠遊刃有餘的處理,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似乎已經淡忘了那個我們曾經最關注地方,現在究竟怎麼樣了?
  • 武漢夫妻抖音記錄封城日記:收到了山東白菜、東北土豆和河南燴麵
    2020年的春節可以說是人們過的最特別的春節,突然而至的疫情讓團圓顯得更為珍貴,也讓原本平凡的日常變得特別起來。最近,抖音上就走紅了這樣一對夫妻,通過鏡頭記錄武漢最近真實的「疫區日記」,收穫了百萬網友的點讚。朱朱和老林是一對居住在武漢的夫妻,他們的抖音帳號則是兩人名字的結合——「朱林之好」。
  • 淘寶造物節來了 疫情後武漢掀起淘寶創業潮
    荊楚網客戶端一荊楚網消息(通訊員 高昂)武漢,好久不見!淘寶造物節將帶著最有創造力的年輕人來到武漢!在8月22日和23日,淘寶造物節全國巡遊的最後一站將在武漢開啟。疫情後的武漢將迎來大批神奇創意,像熱乾麵啤酒、最小黑膠唱片、發光漢服、西班牙紅牆迷宮紫砂茶壺等等腦洞商品也會亮相。
  • 蜘蛛猴麵包:用影像記錄武漢人的力量 | 2020青年力量
    蜘蛛猴麵包一邊在武漢做志願司機,一邊用影像記錄這座城市:他想讓大家看到這座城市的力量,消除恐懼,共同度過2020年的春天如果累計全網播放量,林文華的Vlog《武漢日記2020》有幾千萬次的播放,無論是抖音還是人民日報,都曾多次轉發。他的網名更為人所熟知:蜘蛛猴麵包。
  • 竹內亮回應華春瑩點讚:中國後疫情時代值得記錄
    疫情發生一年以來,許多西方國家包括日本的媒體對中國都有一些偏見,我正是希望他們能客觀看中國,所以才想到策劃這部紀錄片。」竹內亮說,中國的後疫情時代很值得記錄,也對世界有借鑑意義。他的新作品《後疫情時代》由四部分組成——《「沒人了」》《全民直播》《「去除」新冠病毒》《「零感染」的武漢》,分別聚焦疫情穩定後中國多個行業「無人化」技術應用、直播帶貨火爆現象、空氣淨化產業靠科技引領發展、武漢工廠萬名員工「零感染」且實現銷售額翻倍,展現了中國在疫情防控常態化基礎上實現復工復產。紀錄片《後疫情時代》視頻截圖為何選擇這些題材?
  • 用影像記錄我們的時代——2020華語紀錄片年度觀察
    範儉導演《被遺忘的春天》最早開始拿起身邊的設備,記錄自己每天生活以及周圍日常的,是一群生活在武漢的普通人。他們大多並不是職業的紀錄片作者,有vlog博主,有外賣小哥,但這些人像是可以燎原的點點星火,在疫情最初,人們最恐慌最無助的時候,將當下最真實的畫面傳遞了出去,讓所有人擁有了一扇了解當地的窗口。
  • 疫情之後,一群武漢人的新住宅試驗:院子無限大,人只住10㎡
    長達三個月的隔離期裡,萬謙持續在微博上進行自己的隔離日記,樂觀地和粉絲們互動。穆威(左)和萬謙(右)疫情退散後的夏天,他們倆帶著家人、朋友,在離武漢市區車程約40多分鐘的一片森林農場裡,建起了幾座小木屋:三座尖頂的,可以居住,一座長條形的,可以燒火煮飯。
  • 新視界|武漢故事!紀錄片《好久不見,武漢》拍攝紀實
    6月26日紀錄片《好久不見,武漢》上線,在國內上線首日即為微博全站日榜第一名;在國外登上日本雅虎國際新聞第一名。數天之內,全網播放量逾3000萬人次。紀錄片講述了疫情風暴平靜之後,10個普通武漢市民重啟的生活,片中有笑有淚,既展現了武漢人性格中豁達、樂觀、不服輸的一面,也披露了武漢經歷疫情之後一時難以癒合的創傷。
  • 方方武漢日記 新「傷痕文學」記錄疫情下的「傷痕」
    在疫情進行的過程中,方方積極記錄著武漢人民的傷痕,在疫情還沒有結束的情況下,方方又積極號召大家記錄人們所經歷的「傷痕」。在3月10日的日記中,方方建議「民間寫手,組成團隊,尋找到那些喪親者們,幫助他們撰寫出自己親人尋醫以及死亡的過程。當然,成立一個網站,分門別類,將這些記錄掛上則更為方便。如有可能,出版數本記錄文字,也很必要。」
  • 《武漢日夜》戰地攝影連,用生命記錄生命,數百明星請你看電影
    最近一部電影《武漢日夜》即將上映,這部電影有著舉足輕重的意義,這是國內首部抗役記錄影片,定檔於1月22日,並於昨日舉行了首映直播。這部電影聚焦英雄城市-武漢,2020年1月23日離漢通道關閉,經歷了76天之後終於解封,影片記錄了在這76個日日夜夜中,在武漢發生的那些最溫暖的記憶,在平凡中那些最不平凡的你我。
  • 一個日本人這樣拍疫情後的武漢,2500萬人圍觀!
    一個日本人,為什麼執著於拍攝疫情之後的武漢?他又如何看待這部紀錄片的走紅?帶著這些疑問,我們專訪了影片的導演——竹內亮。◆ ◆ ◆ ◆想呈現最真實的武漢為拍攝自由拒絕投資◆ ◆ ◆ ◆竹內亮在中國已經居住了15年,一直以拍攝紀錄片為生。
  • 2021相見在武漢,約!上微信視頻號,和「好看武漢」一起好好看武漢
    武漢正以嶄新面貌迎接2021年。作為「好看中國」微信視頻號城市系列活動的收官,12月27日,「好看武漢」城市名片計劃暨微信視頻號創造營在武漢網紅景點「知音號」上啟動。即日起,武漢向全國人民發出「2021相見在武漢」邀約,微信團隊表示,「好看武漢」活動希望跟武漢一起邁進2021。
  • 疫情當前,上海紀錄片人不喧譁、自有聲
    黃豔如 紀實人文頻道這是一座安靜的城市,也是一座忙碌的城市。疫情當前,上海高度重視,醫院、社區、工廠各負其責、眾志成城,疫情前線激戰正酣、忙碌非凡。而遠離前線的你我,為了避免疫情擴散,自覺居家多日,這份安靜的守護,在全民齊心抗擊疫情的當下,同樣勾成了一種宏大的背景聲。
  • 央視9.9高分紀錄片:在武漢,那些彼此守望的普通人
    沒有人是一座孤島在武漢,志願者,成為了這個城市"流動的生命線"。武漢實行交通管制之後,很多人的出行成了問題,特別是醫護人員上下班的保障。陳杰是一名計程車司機,現在他也是武漢志願者中的一名,白天保障社區,晚上出車接醫護人員。志願者司機是醫護人員的護航者成為一名志願者,不僅是身體上要承受風險,還是一件很考驗心態的事情。
  • 記錄危機和災難中的人們,導演範儉:秩序重建會超越疫情的破壞力
    範儉3月初來到武漢,應澎湃新聞之邀為這座城市拍攝一部紀錄片。在對紀錄片內容的專業判斷之上,範儉考慮到要減少團隊的拍攝風險,由此將鏡頭聚焦在社區裡。 範儉選擇的是位於漢口北部的丹東社區。三千多戶居民居住於此,大多是中低收入家庭。這裡的佳園小區一共出現過22個確診病例。
  • 他們眼中的武漢,美麗而堅韌!五位外國人向世界講述2020年武漢戰疫...
    近期,黎巴嫩小哥楊航寫的「武漢抗疫日記」在網上火了!網友表示:太感動!謝謝你讓我們看到了疫情防控期間真實的武漢!像楊航這樣通過文字或視頻向世界介紹2020年武漢真實情況的外國人,還有很多。他們的故事在臉書(Facebook)海外社交媒體平臺「發現武漢」(@Discover Wuhan)上傳播,引發網友強烈反響。
  • 疫情下,武漢建設者在海外進擊
    中鐵大橋局四公司橋梁工程師丁海東用Vlog記錄疫情下他工作的一天。孟加拉帕德瑪大橋是「一帶一路」上最大橋梁工程,大橋全長4.16公裡,為公鐵兩用大橋,上層是雙向四車道公路,下層為單線鐵路。工程師丁海東在工作之餘,用手機鏡頭記錄下工作日常,「我想把疫情下武漢建設者的風採,用這種方式記錄下來。」透過他的鏡頭記者看到,中孟兩國工人在工地上全部佩戴口罩。Vlog拍攝當日,監理在檢查承臺中層鋼筋、冷卻水管、接地鋼筋並對模板進行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