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美國宇航局的太空梭宣布退役,同時還決定不再自行製造太空梭,並將這一任務外包給商業公司。這一消息引發了不小的爭議,甚至有人質疑美國失去了運送太空人到達空間站的能力。而今年,與美國宇航局合作的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利用研製的龍飛船成功將兩名太空人送去了太空站,64天後,再次使用龍飛船將兩人送回地球。
對於美國來說,此舉意義重大,這是2011年以來,美國首次使用本國自己生產的太空飛行器完成太空人往返國際空間站任務。需要指出的是,自從9年前美國宇航局的飛船退役後,美國就依賴於俄羅斯聯盟號飛船運送太空人。美國重啟載人航天計劃,讓世界再度將關注的目光集中到了這一領域。上世紀60年代,蘇聯太空人尤裡·加加林乘坐東方1號飛船進入地球軌道,成為全世界第一個進入外層空間的太空人,由此拉開了載人航天的序幕。近60年時間過去了,全球一共有九種太空飛行器將人類送上太空。
東方1號飛船顯然是載人航天的探索鼻祖,1961年4月12日,東方1號飛船由拜克努爾航天發射場升空,在89分鐘的時間內繞地球一圈,而後成功返回地面,引起世界轟動。不過因為是首次嘗試,和現代化的載人設備相比,東方1號有些簡陋,尤其是返回艙,非常狹小只能容納一人,甚至沒有降落傘等減速裝置,回歸地球時,太空人要像飛行員一樣連同座椅彈射而出,再自行打開降落傘落地。但無論如何,俄羅斯的確在載人航天領域確保了先發優勢,並且保持了一段時間。1961年到1963年,東方號共進行了6次載人發射,1963年6月19日,東方號飛船進行了最後一次發射,搭載一名女性太空人瓦蓮京娜·捷列什科娃,她也是歷史上進入太空的首位女性。
在60年代,基於時代背景,美國也正極力發展航天技術意圖與蘇聯一決高下,但美國落後了一步,只能屈居第二。1961年5月5日,美國水星飛船自由7號搭載飛行員阿蘭·謝波德進行了一次亞軌道飛行,僅僅比蘇聯晚了三個星期,不過這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地球軌道載人飛行,因為飛行高度只有186公裡,距離只有480公裡,真正完成追趕蘇聯是1962年2月發現號的發射。1961年到1963年之間,美國水星號飛船共進行了5次飛行(每一次飛行的飛船都有不同的名字)。
1963年後,美蘇兩國分別開啟了新計劃,蘇聯推出了第二代載人飛船上升號,由東方號改進而來。1964年載人首飛,上升號完成了兩大紀錄:搭載3名太空人的宇航器,以及第二次發射完成了人類史上首次太空行走。美國隨後也推出了雙子星飛船,也是在水星號基礎上研製的。1965年3月到1966年11月,不到兩年時間,雙子星飛船進行了10次載人飛行,美國急迫的希望超越蘇聯。而1967年,蘇聯的聯盟號載人首飛,時至今日,聯盟號系列依然是主流的國際空間站擺渡車。很顯然,在載人航天剛剛興起的那十餘年,是美俄的天下,兩國你追我趕互不相讓,俄羅斯以先發優勢暫時領先,中途美國也有超越,比如1969年搶先實現了登月以及發射了史上最龐大的載人太空飛行器——太空梭,這也是人類史上第一種可復用載人太空飛行器。到了新世紀,因為美國暫停了飛船項目,俄羅斯又重新奪回優勢,直到今年龍飛船載人項目的成功。
分析認為,美國扳回了一局。這不僅僅是美國宇航局重新使用本國飛行器載人航天,更是首次全球商業飛行,龍飛船具備可回收的優勢,很大程度上節約了相關項目的成本,因此美國降低了單價,以後各國的太空飛行器想要往返空天,會考慮美國性價比更高的可回收載人飛船,因此接下來又將是美國領先載人航天領域。值得一提的是,在美蘇較量的同時,中國航天也在低調研製,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號橫空出世,作為中國第一艘載人飛船,神舟五號吸收了聯盟飛船的成功經驗,鑑於中國是從零起步的新興航天大國,神舟五號成功載人航天意義非凡,中國由此進入了世界載人航天俱樂部,超越了歐洲國家,打破俄美的壟斷。
總的來說,在人類載人航天史上,俄羅斯有東方號、上升號、聯盟號系列;美國有水星號、雙子星號、阿波羅飛船、太空梭、龍飛船;中國有神舟系列。目前,美國的獵戶座和龍飛船兩大項目正齊頭並進,且推出了阿爾忒彌斯登月計劃,意圖重現阿波羅登月時代的輝煌景象。俄羅斯看似在吃聯盟號老本,但實則也在其基礎上不斷升級技術。而中國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雖然完成了測試,不過是無人,但個頭和性能要強過龍飛船,競爭對手應該是獵戶座飛船,奔著登月為目標。中國航天比之美俄仍有差距,但這一差距正在逐漸減少。上一次神舟飛船發射已經是四年前,在中國主導的空間站影響力不斷增強的背景下,我們需要趁勝追擊,好在長五B和新一代飛船相繼宣布試驗成功,中國航天的前景明朗。值得一提的是,中國也有類似美國龍飛船一樣的商業化項目,未來將在相關市場中分一份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