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歷史:現代主義與後現代主義

2021-01-11 蔓蔓的私廚

小編今天給大家分享的是世界歷史的精彩故事情節,千萬不要錯過噢!19世紀末20世紀初,西方文化進入現代主義時期。現代主義有意識地否定傳統,否定規則,否定習俗,擺脫古典,不把一些東西看成理所當然,在思想和內容上都與傳統決裂。叛逆和創新,是現代主義的基本概況。雖然現代主義作品往往採用非理性的表現形式,但並未遠離社會。現代主義本身就是20世紀政治、經濟與文化的產物。20世紀科學技術的發展,推翻了數百年來始終被認為天經地義的信條;20世紀戰爭與危機交替進行的局面人類文明經受了前所未有的考驗;知識的增長,卻無法讓人類擺脫危險和焦慮在對人自身的思考上,文藝復興以來把人作為「萬物的靈長」這種觀念。

首先受到達爾文《物種起源》的打擊,因為該書假設人類起源於低等動物;再次受到尼採「重估一切價值」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說的衝擊。科學的、社會的、思想的種種衝擊,帶來了文化上的全新變革,這種變革就是現代主義。現代主義思潮主要體現在藝術領域,尤其是在繪畫領域。在西方文化史上沒有哪個時代像19世紀末20世紀初那樣,湧現了如此多的流派,而現代主義的幾乎每一個新名詞、新主張都是從繪畫開始的。19世紀80年代出現的印象派畫家,主張以瞬間的印象來表現事物,突出個人感受代表作品有法國畫家莫奈的《日出·印象》、塞尚的《聖維克多山風景》凡·高的《夜咖啡館》等。

20世紀初出現的野獸派,進一步強調藝術家應該表現心中的物象,而不是客觀事物本身,代表作有馬蒂斯的《兩個少女》《石榴》《舞》等。如果說野獸派只是扭曲了對象形體的話,那麼立體派則很大程度上放棄了對形體的再現,畢卡索的油畫《亞威農少女》,徹底拋棄了傳統的美、和諧、完整等觀念,畫中人物已經被分解成很多平面、碎片、部件。達達主義則以調侃的態度來對待藝術,認為「破壞就是創造」,該派的領袖人物法國畫家杜尚給《蒙娜麗莎》的畫像上加了兩撇小鬍子,還向紐約獨立美術家協會遞交了一個男用陶瓷小便器,取名為《泉》表現主義則進一步繼承野獸派風格,批評印象派注重的只是感官印象,而不是內心觀察,而後者才是真正的真實。

表現主義畫家已經不把模仿自然當做自己的目的,他們的繪畫更多的是要體現畫家內心的世界,因而畫作不再具有任何自然物品的外在幾何形態,而是用色彩等來表現繪畫的空間,代表作有挪威畫家蒙克的《尖叫》超現實主義則批判達達主義破壞有餘,缺乏嚴肅性,他們利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說,充分運用自由聯想和夢境中的象徵形象,把想像和現實結合成為「超現實」,代表人物有西班牙畫家達利.法國的伊夫·唐吉。超現實主義的表現手法對大眾藝術如迪斯尼電影等,產生了重要的影響。現代主義也體現在文學創作上。現代主義文學的主題是要表現世界的冷淡荒漠以及生活在其中人的痛苦、孤獨狀態。

在手法上,多採用隱喻、象徵、暗示、意向、烘託,對比等。意識流是常用的手法之一。意識流把主觀感受看成是生活的中心,強調意識的流動性,不確定性;在描述上,以人物的心理時空為重點,表現出一種不受時空和邏輯關係制約的隨意性、跳躍性。美國小說家亨利·詹姆斯是意識流的先驅,英國作家伍爾夫對意識流理論做出了全面而深刻的闡述。甚至在作品的表現形式上,現代主義文學也標新立異,如故意不規範地使用標點符號。英國小說家康拉德的代表作《吉姆爺》常常任意給間接引語加上引號,而伍爾夫的《到燈塔去》加了引號的不一定要大聲說出來,那些肯定要說出來的往往不帶引號。

喬伊斯的《尤利西斯》中主人公莫莉作了長達40多頁2萬多字的獨白而沒有任何標點。二戰結束後,「後現代主義」思潮開始出現。後現代思想的基礎是解構懷疑以理性方法達成共識的可能性。後現代主義是一種開放型的結構,它有著自由的思想方式,對所有約定俗稱的觀念,如帝國主義、父權社會、資本主義等,都提出了疑問。後現代主義所挑戰的,正是現代的客觀世界及其本質。這樣一種態度,和不同的學說、主義結合在一起,創造了極大的衝擊力。後現代思潮最早出現在建築領域,然後向藝術領域擴展,20世紀90年代後擴展到其他人文社會科學。後現代文學流派包括法國的存在主義和新小說派。

英國的「憤怒的青年」美國的「垮掉的一代」、「黑色幽默派」和歐美的「荒誕派」。存在主義文學反映了西方在戰爭、危機衝擊下的苦悶抑鬱,代表作有薩特的巨作《死無葬身之地》加繆的小說《鼠疫》新小說派主張文學不介入政治,代表作有葛利葉的《橡皮》《無名氏的肖像》英國作家奧斯本創作的《憤怒的回顧》描繪了「我們現在、此刻正生活在其中的時代的真實的絕望、挫敗和遭遇」,是「憤怒的青年」的代表作。在麥卡錫掀起的「紅色恐怖」的陰影下,美國出現了自稱「垮掉的一代」的年輕人。詩人金斯堡著名長詩《嚎叫》毫無顧忌地描寫了年輕人尋求吸毒、鬥毆、同性戀的感官刺激;「黑色幽默」則以嘲諷的態度來表達對主流文化的不滿。

代表作是海勒的《第二十二條軍規》。荒誕派戲劇則力圖反映世界的醜惡、虛無以及人的不安,代表作有尤耐斯庫的《椅子》、貝克特的等待戈多》後現代美木有兩個基本方向。第一個是拋棄自然對象外觀的抽象藝術,這一派繼承了表現主義的風格,代表有法國畫家杜布非斑點派、馬內西耶的抒情抽象派,美國畫家帕羅克的行動畫派等。第二個是具象美術,藝術形象與自然對象基以,代表有波普美術、超級寫實主義等。在音樂領域,則是搖滾樂的流行。本相似20世紀50年代,「貓王」菲利普斯和迪倫等搖滾樂代表人物,創造了由電子樂器演奏、強烈節奏感為特徵的流行音樂。這種音樂很快風靡全球,至今仍為年輕人所喜愛。

文章到這就告一段落了,大家如果喜歡小編的文章請轉發並且評論哦!感謝閱讀!

相關焦點

  • 伊哈布·哈桑去世:他被譽為「後現代主義之父」
    這樣,對新事物的虛構變成了一種推陳出新的傳統,後現代突破的神話引發了世界範圍內的大討論。這樣一種動向和演變正是這本文集要闡明的,儘管這裡的文章在很大程度上已經屬於過去,只是它們那個時代的一部分。後現代主義像現代主義一樣,很可能本身就是一個十分矛盾的範疇,時而是能指,時而又是所指,在指意過程中不斷改變自身。雖然如此,我們試圖闡明它的努力並不完全是徒勞的。
  • 現代主義設計問題探索
    七○年代以後各種「後學」興起,「後工業」、「後結構」、「後殖民」、「後馬克思」,甚至「後SARS時期」……,如不先定位現代性,就很難定位後現代性。探究後現代性的本研究雖不免對現代主義對形象造成的僵化及非人性化多所批判,但那是以後的角度,相對的時空看現代主義。但要談此狹義的現代精神,則必須先談談「廣義的現代性」。
  • 西方教育思想的後現代主義特徵
    作者簡介:   後現代主義的產生有其理論淵源。現代自然科學所揭示的現實事物的相對性、非確定性、不完全性,打破了人們舊有的確定性的世界觀,為後現代主義思維方式的形成做好了鋪墊。另一方面,後現代主義並非無本之木,它是植根於西方文化傳統之中的。因為後現代主義思想的本質特徵就是對起源於希臘的西方哲學傳統,特別是繼承和發揚這個傳統的「現代主義哲學」的全面批判,這標誌著當代哲學思維的一次重大轉向。
  • 現代性的張力——現代主義的一種解讀
    更進一步, 假如我們把前後期的現代性視為本身存在巨大差異的現象,那麼,儘管在早期現代性中已經出現了對現代性反思批判的聲音,但從總體上說,現代性自身的矛盾或張力,可以從歷時的角度看作是前後期現代性之間的歷史轉變,是後期現代性(在一定程度上也包括所謂的後現代性或後現代主義)對前期現代性的否定。
  • 社會達爾文主義的終極與後現代主義崛起
    「進化」與批判後現代主義下的社會達爾文主義新冠疫情下的社會達爾文主義以其啟示歷史文化背景當年學者福山指出美國領導的全球化意味著文明的衝突已經終結,當然也為美國的陷落埋下隱患,按照達爾文的理論,演化是生物或者生物組成的社群基本的特徵之一,本來說美國為代表的「民主自由」國家已經按照進化論演化並領導世界將近兩個世紀,但是近年來美國暴露的種種社會問題依然無解,當歷史沒有變化,階級分化嚴重,底層缺乏上升的機會,那麼歷史社會危機就會爆發,例如修昔底德陷阱,崛起國必然會以挑戰守成國的地位為代價,歷史上大多的案例都不可避免
  • 後現代主義思潮對中國本土社會心理學的啟示
    摘 要:後現代主義思潮的產生給心理學研究帶來了巨大的衝擊, 使得後現代心理學隨之興起。後現代社會心理學對當代主流社會心理學提出了質疑和批判, 這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中國本土社會心理學研究的開展。後現代主義思潮為中國本土社會心理學研究帶來了新的思考, 包括注重研究方法的多元化、考慮文化的因素以及在網絡大數據時代背景下的研究。
  • 後現代主義,不是追求某種偉大理想,而是拒絕所有的偉大理想
    主體將真理置於優先地位,給予「大敘事」以合法性,並賦予整個歷史以意義。人可以說各種各樣的話語,但只有作為主體的人才說真理的話語。現代歷史是知識、科學和真理一統天下的歷史,而主體被看作是知識、科學和真理的基礎。利奧塔對這一切都提出了挑戰。他認為主體既不是知識、科學和真理的基礎,也不能賦予世界以意義。福柯講,作為主體的人是一種晚近的發明。
  • 上海哪座建築被認為是中國第一座現代主義建築?
    現代主義建築是指一種簡約、沒有裝飾的建築風格,曾經成為主導20世紀的一種建築風格。不過後來因為設計被認為過於單調,使風格開始出現變化,並逐漸發展至後現代主義。文遠樓是位於上海市同濟大學四平路校區的一座現代主義建築,建成於1954年,被認為是中國第一座現代主義風格的建築,也是最早的包浩斯風格建築。文遠樓建於1953年,由任教於同濟大學建築系的建築師黃毓麟、哈雄文,以及結構設計師俞載道合作完成,是中國最早的現代主義建築。在該建築於1954年落成之前,建築師之一的黃毓麟因患腦瘤而逝世,年僅28歲。
  • 西方現代主義的崛起,有受到我國書法和墨畫的影響
    形形色色的現代主義,從十九世紀下半葉在西方崛起,風靡歐美,逐漸取代現實主義,成為當代世界文藝創作的主要潮流。在這個大潮中,湧現了一大批世界文壇的藝術家、文學家:如畫家馬蒂斯、畢卡索、波洛克,作家卡夫卡、喬伊斯、辛格,詩人艾略特,劇作家貝克特等等。其中不少人還獲得過諾貝爾獎金。他們的作品在西方受到很大的歡迎。其中畢卡索的作品價值連城,爭搶不已。
  • 馬特吉布森引用巴西現代主義為墨爾本的混凝土和石頭房子
    近期涉及馬特吉布森引用巴西現代主義為墨爾本的混凝土和石頭房子內容備受矚目,很多讀者對此也很有興趣,現在給大家羅列關於馬特吉布森引用巴西現代主義為墨爾本的混凝土和石頭房子最新消息。建築師馬特·吉布森(Matt Gibson)從本世紀中葉的巴西現代主義建築中汲取了靈感,為墨爾本郊區的這座混凝土和石制房屋設計。
  • 潤物細無聲: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的日本現代主義設計
    《來自日本橋》,1930年,彩色膠印版畫,今井久郎《去海邊》,1930 年前後,彩色木版畫,Shabano Kiyosaku3.RADWIMPS專輯《洗腦》2020年2月開始,墨爾本維多利亞州國立美術館(National Gallery of Victoria)舉辦的 「日本現代主義設計」(Japanese Modernism)展覽,將視角對準了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的日本
  • 他的名字可以和現代主義攝影畫上等號
    1920年代後期的現代主義攝影師喜歡拍攝一些圖解式照片,例如機器零件、鋼琴琴鍵。布列松的創新之處在於,將這類背景與人物結合起來,暗示兩者之間具有某種意義連結。攝影師並非發現意義之人而是強加意義之人。不過這類照片正是布列松早期作品的特色。1932至1934年間,他分別去了義大利、西班牙和摩洛哥,旅行空檔留在法國。
  • 人民日報:將「惡搞」當歷史真實,破壞政治認同
    楊軍:歷史虛無主義的歷史觀是唯心史觀,它吸收了西方史學理論尤其是後現代主義史學的理論和方法。20世紀中葉以後,隨著西方社會進入後工業時代,後現代主義思潮日益融入西方的社會科學研究中,後現代主義史學開始興起。
  • 堅持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的典範——趙光武教授學術思想述要
    他的專著、合著和主編的著作主要有《唯物主義的歷史與理論》、《辯證法的歷史與邏輯》、《哲學的學習與應用》、《哲學基本原理重點難點講析》、《歷史唯物主義原理》、《辯徵唯物主義原理》、《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哲學原理疑難問題探討》、《現代科學的哲學探索》、《用唯物史觀觀察社會主義社會》、《思維科學研究》、《走出自我中心困境》、《後現代主義哲學述評》等16部。
  • 高中歷史教案:專題八19世紀以來的世界文學藝術教學案
    高中歷史教案:專題八19世紀以來的世界文學藝術教學案 2012-09-26 09:53 來源:網際網路資源 作者:新東方網整理
  • 什麼是後現代藝術
    後現代主義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美術界最時髦的話題,然而沒有任何一個源於西方的學術名詞像後現代主義這樣被賦予了如此豐富的多義性和歧義性。披覽見諸報刊的眾多有關文章以及打著這個招牌的各類美術創作,我發現後現代主義幾乎被當成了一個無所不包的雜貨鋪。在許多中國年輕藝術家那裡,後現代主義被演繹為潑皮無賴式的玩世不恭、社會責任感的喪失和崇高精神的消解。
  • 堅拒歷史虛無主義對文藝創作的襲擾與侵蝕
    它對人類、民族、國家、歷史、文化、傳統、真理、正義的價值消解無時不有、無處不在。  文藝中的現代主義和後現代主義之所以會接連出現在兩次世界大戰之後,完全是意識對現實的反映。第一次世界大戰嚴重打擊了資本主義上升發展期的進取精神,使人們產生了前所未有的挫敗感,與虛無主義發生強烈感應,一步步地轉化為價值虛無主義和歷史虛無主義,人們在對世界的感受與認知上發生了扭曲和錯位,整個社會瀰漫著悲觀、失望、消極、厭世情緒,不僅對生活失去了信心,而且也消泯了對未來的理想,全方位陷入了精神崩潰與意識紊亂。
  • 美國哲學家的預判:2050年的中國、美國與世界
    * 後現代主義不是一條出路,後現代主義多半是破壞性的,沒有什么正面的建樹。*馬克思主義要比後現代主義好,因為馬克思主義提出了一個烏託邦,而後現代主義沒有提出烏託邦。*在杜威的實用主義那裡,吸收了馬克思主義的烏託邦的合理成分,推動了30年代至50年代的美國的社會正義的改革,這包括分配公正,社會保障和普及教育。
  • 塞尚《咖啡壺邊的婦女》,運用立體構圖法,堪稱現代主義開篇之作
    從小的方面來說,塞尚的作品為何能為現代主義藝術帶來很重要的價值,因為塞尚敢於創新,在創作中運用了自己的主觀意志來描繪作品,主觀來自客觀現實,所以說塞尚是現代主義藝術的開創者。塞尚的《咖啡壺邊的婦女》,可以堪稱立體構圖法的開篇之作。
  • 後現代視野下的沃爾什——重讀《歷史哲學導論》
    中文版在問世十餘年後,又有了經譯者再度校訂的新版。此書引人注目的一個緣由,在於它的學術史方面的價值。許多年以來,人們要描述西方歷史哲學領域在20世紀(準確的說法應該是20世紀前四分之三的時段中)所發生的重大變化,大都會說,那就是思辨的歷史哲學的衰落,以及分析的歷史哲學之由附庸而蔚為大國。對此我們或許可以這樣來加以解說:歷史一詞在中西文字中都有兩重涵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