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對兒正在考慮二胎的聾人夫婦,或通過編輯胚胎DNA糾正聽力突變

2020-12-05 中國生物技術網

| 原創編譯,轉載須註明來源!

Yevgenievna夫婦。圖片來源:Sergey Ponomarev

目前,俄羅斯分子生物學家Denis Rebrikov正在進行一項備受爭議的基因編輯嬰兒計劃。在一個飄著小雪的星期天夜晚,一名潛在的參與者在莫斯科郊外的一家餐廳與我(記者)會面。她不想被人認出,所以只說了自己的姓氏(Yevgenievna)。我們坐在餐廳樓上一個空蕩蕩的角落裡,樓下播放著喬治亞音樂。Yevgenievna已經20多歲了,但她聽不到任何音樂。自出生以來,她就是聾人,但藉助放在桌子上與無線麥克風相連的助聽器,她可以聽到一些聲音,而且她擅長解讀唇語。她主要通過翻譯用俄語和我交談,她也懂英語。

Denis Rebrikov

Yevgenievna和她的丈夫(部分失聰)想要生一個不會遺傳聽力問題的孩子。我們的討論沒有任何違法之處:俄羅斯沒有明確的法規禁止Rebrikov進行糾正體外受精(IVF)胚胎中的耳聾基因突變計劃。 但是Yevgenievna對媒體感到不安。她說:「有人告訴我們,如果我們參與了這項實驗,我們就會出名,而且HBO(美國有線電視網絡媒體公司)已經試圖聯繫我了。我不想像演員那樣出名,讓別人打擾我的生活。」她對這個計劃的過程本身也非常矛盾,這是CRISPR基因組編輯技術的開創性應用,可能存在潛在風險。

這對夫婦是在vk.com網站(相當於俄羅斯的Facebook)的一個專門為聽力障礙人群開設的聊天室相遇。她的丈夫在15歲之前可以聽到聲音,現在也仍然可以通過助聽器來解決聽力問題。Yevgenievna夫婦有一個女兒(Yevgenievna要求我不要透露其年齡)。這個女孩在出生時聽力測試不合格。醫生最初認為可能是剖腹產造成的暫時性問題,但是1個月後,Yevgenievna夫婦將她帶到專門的聽力診所。 她說:「我們被告知女兒沒有聽力。我當時很震驚,我們都哭了。」

他們的女兒可能已經接受了人工耳蝸植入,這是一種使用外科手術植入直接刺激聽覺神經的電子設備。植入人工耳蝸可以聽語音,但通常聽不到音樂。 Yevgenievna和她的丈夫對孩子的設備不感興趣,因為俄羅斯聾啞人社區的朋友對人工耳蝸有不好的體驗,很可能是因為他們在手術後沒有接受適當的康復治療,無法處理大量湧入大腦的新信號。

後來,他們得知女兒聽力受損是遺傳因素導致的。測試顯示,她的兩個名為GJB2的基因拷貝都具有相同的突變。這種稱為35delG的突變是導致聽力喪失的最常見遺傳因素之一。 像Yevgenievna的女兒一樣,35delG純合的人不可避免地會有程度不同的聽力損失。那時,父母雙方都沒有對他們的基因進行過測試,甚至沒有認為他們的聽力問題是遺傳的。

儘管Yevgenievna對人工耳蝸的態度有所保留,但今年夏天時,她決定自己也要植入人工耳蝸。她通過聽力專家了解到一項關於失聰夫婦想要健全子女的基因研究。為此,他們找到了Rebrikov。Rebrikov認為他們不僅要測試GJB2的基因狀態,還要測試整個基因組。令他們驚訝的是,今年八月,他們得知他們倆都是35delG純合子。這表明他們女兒的突變是繼承自他們,而非新產生的。

如果Yevgenievna或她的丈夫有正常的GJB2基因拷貝,那麼一家生殖診所可以通過試管受精(IVF)產生胚胎,並對每個胚胎中的幾個細胞進行測試,以選擇一個能夠具有正常聽力的雜合子進行植入。 她說:「我們被告知,生一個聽力正常孩子的唯一選擇是在基因組水平上編輯一個IVF胚胎。」

Yevgenievna說,Rebrikov解釋了CRISPR編輯的工作原理以及一些風險。 她表示她了解諸如嵌合現象(編輯可能無法糾正胚胎中所有細胞的耳聾突變)和脫靶(可能產生潛在危險的突變)等問題。她說,夏天的討論使她對這項實驗充滿了矛盾心理,但她丈夫深信這是一個好主意。他說:「我們對新技術感到驚訝。這就像一個奇蹟,即使你沒有聽覺也可以生出聽力正常的孩子,我們對這種奇妙的可能性印象深刻。」

但隨後,她諮詢了聽力專家後說道:「許多人告訴我,生一個失聰的孩子再進行人工耳蝸植入也比生個基因編輯嬰兒要好。」

但丈夫想冒一次險。Yevgenievna說:「如果我今天同意了,那麼他一定也會同意。」

她的丈夫非常贊同Rebrikov的計劃。但是他把決定權留給了Yevgenievna,除了Yevgenievna自身的擔憂之外,想要參加Rebrikov的這項研究還必須得到俄羅斯監管機構的批准。

Yevgenievna除了懷疑基因編輯是否比人工耳蝸更好之外,她還不確定自己是否想要第二個孩子。 她甚至都沒有同意使用激素刺激卵巢,這將使醫生收穫多個卵子,這是該方案的第一步。 她問:「聽音樂和患癌症哪個更好?這就是問題。植入人工耳蝸後,孩子可能聽不到音樂,但會過上幸福的生活,尋找自己的詩和遠方」

在餐飲會面的一周後,Yevgenievna接受了自己的耳蝸植入手術。幾天後,她寫郵件說她和丈夫還在經常討論是否要接受Rebrikov提供的「機會」。

她說:「我認為我們應該滿懷自信地接受Rebrikov的建議,就像我決定植入耳蝸一樣。兩年前,我是強烈反對耳蝸植入的,但當我進一步了解後,我改變了想法,我很高興自己決定走出這一步。對於Rebrikov的實驗也是如此。時間會證明一切。」

中國生物技術網誠邀生物領域科學家在我們的平臺上,發表和介紹國內外原創的科研成果。

註:國內為原創研究成果或評論、綜述,國際為在線發表一個月內的最新成果或綜述,字數500字以上,並請提供至少一張圖片。投稿者,請將文章發送至weixin@im.ac.cn

近期熱文

直接點擊文字即可瀏覽!

1、補牙或將成為歷史?

2、科學你慢慢學,中醫我先治病去了

3、科學告訴你應該多久洗一次澡

4、新證據:喝咖啡能延長壽命!

5、據說,這是生物醫學碩士博士生的真實的生活寫照6、一頓早餐到底有多重要?7、情商也是把雙刃劍!高情商或讓你更脆弱8、施一公: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是鼓勵科學家創業!9、「科學禁食法」真能降低重大疾病風險10、睡眠科學家揭示出8種睡好覺的秘訣

11、有志者事竟成!2型糖尿病成功被逆轉

12、每周兩半小時,任何形式的鍛鍊都可以使你更長壽

13、喝醉以後,你以為睡一覺就沒事兒了?!

14、仰臥起坐等或將成為延壽運動?

15、冥想、瑜伽、太極等不僅能夠改善身心健康...

相關焦點

  • CRISPR/Cas9編輯人類胚胎可能導致大片段突變
    CRISPR/Cas9編輯人類胚胎可能導致大片段突變 2020-11-03 20:4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利用CRISPR/Cas9糾正人類胚胎中的突變為時尚早
    CRISPR基因編輯技術對人類胚胎中基因進行編輯後所出現的意想不到的不良結果。對人類胚胎中致病基因突變的修正或許有望減少人類遺傳性疾病的負擔,並能改善攜帶致病性突變夫婦的生育療法Dieter Egli教授說道,CRISPR/Cas9技術或許目前還不能很好地應用於臨床中用於糾正人類胚胎早期發育階段所出現的突變。近些年來,該技術給分子生物學研究領域帶來了革命性的變革,而且其發現者也獲得了2020年的諾貝爾化學獎,目前CRISPR/Cas9技術能幫助科學家們對胚胎中的細胞、活體組織和動物胚胎的基因組進行精確地編輯。
  • 基因編輯胚胎導致大量DNA突變和重組!
    這些安全方面的擔憂可能會給正在進行的關於科學家是否應該編輯人類胚胎來預防遺傳疾病的爭論提供信息。這個過程之所以有爭議,是因為它對基因組造成了永久性的改變,這種改變可以代代相傳。"如果出於生殖目的或生殖系編輯的人類胚胎基因編輯比作太空飛行,新數據是相當於在發射臺上的火箭在起飛之前爆炸了。"
  • 基因編輯嬰兒「死灰復燃」?科學家開始編輯人類卵子中致聾基因
    GJB2 基因進行修復,找到讓聾人夫婦生下聽力正常孩子的可能方法。Denis Rebrikov發表在Nature上的聲明「基因編輯狂魔」——Denis Rebrikov2019年6月份,俄羅斯分子生物學家Denis Rebrikov在發給Nature雜誌社的一篇聲明中表示,他正在考慮將基因編輯的胚胎植入女性體內,如果他能在年底前獲得批准的話
  • 基因編輯胚胎導致大量DNA突變和重組!
    這些安全方面的擔憂可能會給正在進行的關於科學家是否應該編輯人類胚胎來預防遺傳疾病的爭論提供信息。這個過程之所以有爭議,是因為它對基因組造成了永久性的改變,這種改變可以代代相傳。"如果出於生殖目的或生殖系編輯的人類胚胎基因編輯比作太空飛行,新數據是相當於在發射臺上的火箭在起飛之前爆炸了。"
  • 範勇教授: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在人類胚胎水平治療遺傳病的應用
    基因編輯是近年來發展起來的可以對基因組完成精確修飾的一種技術,包括基因敲除、敲入、定點突變、小片段的缺失、甚至大片段的替換等等。來自廣州醫科大學附三院產科重大疾病重點實驗室的範勇教授分享了「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在人類胚胎水平治療遺傳病的應用」議題,生物谷小編整理了範勇教授重點演講內容,與大家分享。
  • 基因編輯遭遇前所未有危機?人類胚胎基因編輯容易造成染色體混亂
    基因組編輯涉及對細胞DNA序列的精確操縱,以改變細胞命運和生物特徵,具有提高我們對人類遺傳學認識和治癒遺傳疾病的潛力。 然而,評估早期人類胚胎中基因校正的研究報告說,突變修復效率低,鑲嵌率高以及可能產生病理後果的意外編輯結果的可能性。
  • Cell重磅|胚胎編輯試驗可導致染色體丟失,易位等副作用
    iNature 糾正人類胚胎中的致病突變具有減輕遺傳疾病負擔,並改善對具有致病突變的夫婦進行替代胚胎選擇的潛力。然而,正如她所擔憂的,基因編輯嬰兒於2018年年底誕生了。 雙鏈斷裂(DSB)刺激同源DNA片段之間的重組。有針對性地引入DSB,然後進行重組,可以對模型生物和細胞系中的基因組進行精確修飾,並且可能對糾正人類生殖細胞中引起疾病的突變有用。DSB發生在減數分裂期間,並且通過同源染色體之間的重組而修復,從而確保了後代的基因組傳遞和遺傳多樣性。
  • Cell:賀建奎進行的胚胎編輯試驗可導致染色體丟失,易位等副作用
    糾正人類胚胎中的致病突變具有減輕遺傳疾病負擔,並改善對具有致病突變的夫婦進行替代胚胎選擇的潛力。然而,正如她所擔憂的,基因編輯嬰兒於2018年年底誕生了。雙鏈斷裂(DSB)刺激同源DNA片段之間的重組。有針對性地引入DSB,然後進行重組,可以對模型生物和細胞系中的基因組進行精確修飾,並且可能對糾正人類生殖細胞中引起疾病的突變有用。DSB發生在減數分裂期間,並且通過同源染色體之間的重組而修復,從而確保了後代的基因組傳遞和遺傳多樣性。
  • 人類胚胎基因修復不再遙遠:糾正常見但致命的突變
    2017年,我們見證了許多基因工程領域的新聞,其中大部分都涉及對基因片段進行剪切和粘貼(即基因編輯)的CRISPR技術。最引人關注的一個新聞是,CRISPR可以修改人類胚胎,糾正一種相對常見且往往致命的突變。從事這一前沿研究的是頗具爭議的美國細胞生物學家舒哈拉特·米塔利波夫。
  • Cell重磅 | 賀建奎進行的胚胎編輯試驗可導致染色體丟失,易位等副作用
    糾正人類胚胎中的致病突變具有減輕遺傳疾病負擔,並改善對具有致病突變的夫婦進行替代胚胎選擇的潛力。這些結果證明了操縱染色體成分的能力,並揭示了人類胚胎突變校正的重大挑戰。然而,正如她所擔憂的,基因編輯嬰兒於2018年年底誕生了。雙鏈斷裂(DSB)刺激同源DNA片段之間的重組。有針對性地引入DSB,然後進行重組,可以對模型生物和細胞系中的基因組進行精確修飾,並且可能對糾正人類生殖細胞中引起疾病的突變有用。
  • 賀建奎進行的胚胎編輯試驗可導致染色體丟失,易位等副作用
    導言糾正人類胚胎中的致病突變具有減輕遺傳疾病負擔,並改善對具有致病突變的夫婦進行替代胚胎選擇的潛力。這些結果證明了操縱染色體成分的能力,並揭示了人類胚胎突變校正的重大挑戰。然而,正如她所擔憂的,基因編輯嬰兒於2018年年底誕生了。雙鏈斷裂(DSB)刺激同源DNA片段之間的重組。有針對性地引入DSB,然後進行重組,可以對模型生物和細胞系中的基因組進行精確修飾,並且可能對糾正人類生殖細胞中引起疾病的突變有用。
  • 科學家們真能利用CRISPR/Cas9技術來糾正人類胚胎中的...
    2020年10月31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篇刊登在國際雜誌Cell上題為「Allele-Specific Chromosome Removal after Cas9 Cleavage in Human Embryos」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哥倫比亞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描述了CRISPR基因編輯技術對人類胚胎中基因進行編輯後所出現的意想不到的不良結果
  • 國際聾人日是幾月幾日 2018國際聾人日具體時間什麼時候
    患有聽力障礙的聾人因為各種不可抗力失去了聽覺,通過各種幫助讓他們在無聲的世界也同樣能感受到來自己身邊的溫暖。本期的世界節日大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每年的國際聾人日是幾月幾日。問:每年的國際聾人日是幾月幾日?  答:每年9月份的第四個星期日為國際聾人日。
  • 胚胎基因突變有哪些可通過PGD診斷嗎
    插入 插入通過添加一段DNA來改變基因中DNA鹼基的數量。結果,該基因產生的蛋白質可能無法正常運行。重複擴增是增加短DNA序列重複次數的突變。這種類型的突變會導致所得蛋白質功能異常。 根據突變的類型和疾病的不同,可以認為遺傳突變是「顯性的」或「隱性的」。突變可能位於「性」染色體X或Y上,也可能位於非性染色體上,稱為常染色體。 PGD適用於可能將特定遺傳疾病或異常遺傳給其後代的夫婦。
  • 俄羅斯版賀建奎:還會有新的「基因編輯嬰兒」誕生嗎?
    在賀建奎的實驗中,母親沒有攜帶HIV病毒,而父親的精子通過「清洗」,也可以將病毒「洗」掉。也就是說,就算沒有基因編輯,這樣的夫婦也可以生出未被感染的孩子——這也是學界對於賀建奎的質疑之一。雷布裡科夫的計劃則「優化」了這一矛盾。他理想的實驗對象,是感染了HIV病毒、並且對抗逆轉錄病毒療法效果不佳的女性。
  • 暨南大學學者《Cell Stem Cell》熱議CRISPR人體胚胎編輯
    8月初,一組研究人員利用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在人體胚胎中糾正了引發肥厚型心肌病的基因突變,這是第一次成功利用CRISPR-Cas9
  • 基因編輯胚胎「治癒」遺傳病?
    如果在生命最初始階段的胚胎就進行基因編輯,將錯誤的基因片段加以修復,是否意味著可以糾正這些疾病?父母攜帶的遺傳病能夠得以阻斷呢?近日,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三醫院生殖醫學中心劉見橋教授研究團隊,通過對蠶豆病、地貧基因兩種遺傳病的研究,在胚胎階段就對明確缺失、錯漏的基因加以修復後,均得到了不含這些疾病遺傳信息的胚胎。
  • 通過新基因編輯技術 科學家治癒了小鼠的隱性聽力損失
    這種治療暫時恢復了小鼠的聽力,這給研究人員帶來了希望,即在進一步改進後,這種方法也可以改善Tmc1突變患者的聽力。一些遺傳疾病是由顯性突變引起的,即一個基因的兩個拷貝中只有一個出現了問題。在這些情況下,幹擾或沉默有問題的顯性基因可能會起作用。Liu之前領導的團隊使用基於CRISPR-Cas9的療法編輯了Tmc1基因副本中的顯性突變。
  • 研究發現可以用CRISPR校正人類胚胎突變的缺陷
    在今天發表在雜誌上的一篇論文中細胞科學家描述了用基因組編輯系統CRISPR編輯人類胚胎基因後意外的不良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