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民國時北京城裡的過年氣氛 窮人沒錢買鞭炮只能踩胡麻杆

2021-01-13 愛歷史

現在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許多人總覺得春節的年味少了。今天我們就跟隨一組老照片回到民國時的北京,去感受一下當時老北京過年的氣氛。(一名男子站在貼滿喜字的迎春門頭前似乎在展望來年生意更加的興隆)

一名婦女在家中掛上紗燈迎接春節的到來

北京普通人家請神的祭臺,上面主要擺放的是各式水果、糕點。

民國時北京琉璃廠春節廟會的熱鬧場景

民國時白雲觀廟會的熱鬧場景,路邊賣著的紙風車是當時孩子們逛廟會最喜歡的玩具。

春節時,風箏也是許多孩子過年時的期盼。

各式各樣製作精美的紙燈在春節期間爭奇鬥豔。

觀燈的最佳時間當然是天黑以後,一盞盞迎春彩燈亮起來以後,北京城裡便有了濃濃的過年氣氛。

在當時許多人家並沒錢大量的燃放鞭炮,因此在胡同裡人們為了驅走年獸,通常是通過踩踏胡麻杆發出聲響來代替鞭炮的響聲。

每年的正月初二是祭財神的日子,北京前門外關帝廟便成為了許多人前往祭拜的場所。關羽從明朝開始便成為了經商者的保護神,被經商者視為了關財神。所以現在商店裡擺放關羽像也就不足為奇了。

相關焦點

  • 民國老照片:窮人放鞭炮過春節,有錢人發壓歲錢過春節
    民國老照片:上海老百姓怎麼過春節?總感覺那個年代的人都不怕鞭炮,拎著手上就放了一卦!放鞭炮普通或者窮人老百姓最簡單的過節方式了。民國老照片:上海老百姓怎麼過春節?街頭寫傳統春聯,過年最少不了的就是春聯了,只要貼上春聯,就是滿滿的年味。
  • 馮恩昌:小時過年放鞭炮
    雖說是窮人過年如過關,作為小孩考慮的不是那麼多。只知過年家裡生活有所改善,吃年糕,吃白饃,吃年夜飯,正月裡跑龍燈,看農家自演的小戲。進了臘月門,最盼年的是爺爺奶奶,盼著在外兒女回來闔家團圓,豈不知小孩子更盼年。那時我在本村上小學,過了臘八就盼放寒假了,放了假就像鳥出了籠,玩過歡天喜地不亦樂乎了。
  • 農村過年都喜歡買鞭炮,你們每次都是買多少錢的鞭炮呢
    距離年關越來越近,人們購買年貨的熱情也越來越高,置辦年貨除了過年吃的雞肉、魚肉、豬肉,大人小孩的新衣服以外,鞭炮也是必不可少的年貨之一,那麼你們都是在哪裡買的鞭炮呢?又會買多少錢的鞭炮呢?記得小時候,一進了臘月大集上賣鞭炮的就越來越多,但是最近幾年人們對安全問題越來越重視,只有指定的地方可以買到煙花炮竹,我們村子有一戶人家平常就是賣一些白事上用的鞭炮,因為他家有銷售鞭炮的經營權,所以過年前都會在他家購買煙花炮竹。
  • 農村俗語說的「窮人放鞭炮,富人在聽響」,為啥正月初一不放鞭炮
    農村俗語說的「窮人放鞭炮,富人在聽響」,為啥正月初一不放鞭炮?無論是逢年過節,還是婚嫁慶典,現代人都喜歡燃放煙花爆竹,用來增加喜慶氣氛。其實古人最早燃放鞭炮,和現在人的作法截然不同,那時候是因為家裡日子不好過的人,才會去燃放煙花爆竹,意思是想要把目前的黴運驅散。
  • 40年前春節老照片,回憶童年時的年味:穿新衣,放鞭炮
    年貨要提前準備,不然,到時候商鋪都關門過年了。因此年前準備工作非常重要,也因此促成了菜市場的繁榮。2 買花燈的年輕母親。過年時候人們會到廟會等地方玩耍。這也是一家人最清閒的時候,帶上孩子,買點玩具給孩子,孩子高興,大人也跟著高興。3 稱東西的攤販。臨近過年的時候,東西也是賣得最火的時候。比較常見的情況就是,在路邊臨時支攤,當場叫賣。熙熙攘攘的人流紛紛駐足觀望。
  • 「散文」過年話鞭炮,放完小鞭兒,最喜歡拽著滴滴金跑
    過年,得放鞭炮。鞭炮最初之意,是為了驅逐鬼神和迎接新春,但對於一般人而言,鞭炮中的文化內涵,是不去深究的,鞭炮就是一般人家過年的象徵,是過年最熱鬧歡樂的聲音。所以,儘管有不少人因鞭炮的噪音和汙染而反對放,而且,有一些城市還禁止過,但是,更多的人還是覺得大過年的,沒有一點兒鞭炮的響動,那還叫過年嗎?北京好多年前曾經禁止過,這幾年又恢復了,只是限制了時間和地點。對於過年的傳統而言,鞭炮和餃子的意義是同等重要的,一個聽在耳,看在眼的,一個吃在心。缺一不可。否則,年的味道就減少了。
  • 兒時過年玩鞭炮趣事
    過年時,玩可是別有趣味。 只有過年時才能放鞭炮,放鞭炮時總有掉下來的、沒爆的,這些漏網之炮可就有得玩了。先得收集鞭炮了,最好的地方就是門前院壩裡,以及別人剛上過墳的墳頭上。 大年三十晚上十二點之時,家家戶戶都要放鞭炮來辭舊迎新,放鞭炮的地點就是在堂屋門前。
  • 小時候過年有故事
    春節,俗稱「過年」。去年這個時候,兩鬢只有數得過來的幾根白髮,但是今年不同了,可以用兩鬢斑白來形容了。由去年幾根白髮到今年數不過來的白髮,能說不是老嗎?看到自己兩鬢斑白,魚角紋爬上眼角,幾道皺紋也深深地刻在了額頭上,真的很感慨。怎麼說老就老了呢!這老的表現在到了年節不願意走親,也不願意串友,有的時候只能叫孩子去應付,總是願意一個人待著。
  • 過年---鞭炮小玩意兒篇
    過年過節,大家都會放鞭炮來慶祝心中的喜悅吧。而過年,小孩子們也多多少少喜歡玩鞭炮,雖然比較危險,但畢竟也不失為一種樂趣。鞭炮的起源距離今天已經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最開始的人們是用火燒竹子,使之發出爆裂的聲音,意欲驅逐瘟神,不好的東西。
  • 濰坊「禁燃令」升級 電子鞭炮走俏
    「過年就是講求喜慶,電子鞭炮環保無汙染,噼裡啪啦的聲音能讓小孩和老年人有種過年的感覺。」韓女士說。價格 最便宜的18元一串,最貴的一串可賣220元記者走訪發現,電子鞭炮價格不等,根據功能、續航時間、長度等,最便宜的18元,最貴的220元。
  • 十萬萬個為什麼|電子鞭炮 PK 傳統鞭炮 誰好?
    十萬萬個為什麼- 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科普第 10 期感覺只要有電就能一直響下去過年可以不搶紅包可是城裡開始不讓放鞭炮了,腫麼破?不哭,不讓放鞭炮,放電子鞭炮也是一樣的!尤其是今年,發現城裡人都開始買電子鞭炮了。先看一下電子鞭炮到底是何方神聖電子鞭炮是由電源、發聲、閃光及傳動等部分組成的,可以代替傳統火藥鞭炮的電子產品。通俗地說,電子鞭炮就是可以以「假」亂真的「假」鞭炮!
  • 中國人為何過年愛放鞭炮?
    僅僅是為了祭祀、狂歡、營造過年氣氛嗎?宋玉梅指出,在中國人看來,只有歡慶春節才算真正「除舊迎新」,人們積聚了一年的怨憤、不滿、晦氣,都希望能在這幾天通過一個實物得以釋放。     燃放煙花爆竹是中國千年來的傳統習俗,人們不斷給自己心理暗示:「爆竹正是那個能給自己帶來一年好運的事物,燃放煙花爆竹會讓自己感覺與眾不同。」
  • 寒假安全篇:過年小孩子怎樣放鞭炮更安全呢?家長們別不在意
    (本文原創,版權歸作者所有)過年小孩子喜歡玩鞭炮,父母一定要教會他們這些事,才能避免意外要過年了,熱鬧的氣氛,總少不了鞭炮,即使城市裡,很多地方都不允許隨意放鞭炮,但是依舊有不少人會偷偷放鞭炮,而小朋友對此也樂此不疲,玩的不亦樂乎。但是每年春節,又有不少孩子在玩鞭炮的過程中,引發事故,釀成悲劇的。
  • 【年·記憶】大年初一拾鞭炮
    那個時候我們還小,過年是我們最盼望的事情了。臘月集會,熱鬧非凡,女孩要花帽,男孩買鞭炮,大人們則要置辦過年的必需品。等一切就緒,我們這些半大的孩子就急切地等待穿新衣、放鞭炮。記得有一年除夕,我和同伴玩牌玩到12點就各自回家睡覺去了。大約凌晨五點,同伴個個都穿著新衣服,手裡拿著手電筒,在放完自家的鞭炮之後,紛紛走出家門,到別人家門前撿未燃爆的鞭炮去了。
  • 老北京文化:春節期間,放鞭炮都有哪些習俗?
    其實,說起過年放鞭炮的歷史,在清朝時期雖然流行,但並非從清朝開始的,而是有著兩千多年的歷史。最初的鞭炮被稱為「爆竹」,《荊楚歲時記》曾經這樣記載:正月初一,雞叫頭一遍時,大家就紛紛起床,在自家院子裡放爆竹,來逐退瘟神惡鬼。當時的人們沒有火藥和紙張,只是用火燒竹子,使之爆裂發聲,以驅逐瘟神。
  • 記憶中的年味:「小鞭炮」,「豆腐條」
    引子兒時的年謠:「過了冬,松一松;過了臘八不怕了!」,這裡面有兩個意思;過了冬以後,很快就進入臘月,臘八是臘月的第一個節日。此時,正值數九寒天,冰天雪地,北方的天氣是一天比一天冷,「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就是這麼來的!
  • 遼西大老散之鞭炮聲聲年味濃
    過年最大的樂趣是放鞭炮。此起彼伏的鞭炮聲是年味最好的烘託。那時候,鞭炮品種比較少,且大都是個人土法炒藥擀制。有雙響、炮打燈、麻雷子鞭、起花、泥花什麼的。供銷社也賣瀏陽花炮,多是一二百頭的,五百一千的也有。
  • 過年不放煙花爆竹社區一樣有聲有色
    北京晨報記者走訪發現,多數市民對禁放政策表示支持,各個社區也組織了豐富多彩的社區年俗活動,讓沒了鞭炮的新年同樣過得「有聲有色」。   居民準備電子鞭炮聽個響   「以前採購年貨,鞭炮是一項。大年三十兒晚上要沒了響動,還真有些不適應。」
  • 這些小時候過年常玩的鞭炮,如今你都還記得幾個?
    竄天猴,也叫衝天炮,是利用火箭原理的一種鞭炮,小時候的價錢大概1-2塊就能買一紮。摔炮,這個鞭炮是玩法最簡單的了只要用力摔在地上就會爆,小時候常常用這個來嚇人炮仗,炮仗過年過節時到出可見,孩子們喜歡把這種鞭炮拆出來放裡面一小個一小個的,點著立馬放掉,因為這個是一點就炸所以時機要把握好不然會炸到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