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家園,電影《流浪地球》表現了人類在面對地球存亡問題時的一種抉擇。目前地球問題也是不容小覷,氣候變暖,生態多樣性降低等等。於是每個國家都投入了大量資金到環境保護中。在中國,環境保護的資金是太空探索計劃資金的30倍,可見環境保護的投入巨大!
但是著名科幻作家劉慈欣卻認為,太空探索也應該擁有同等地位,太空探索的重要性和環境保護一樣重要,甚至更有意義。劉慈欣為什麼會這樣想呢?
人類其實從來沒有真心把太空當作未來的家園
上世紀70年代蘇聯就把人類送上太空,隨後不久美國就把阿姆斯特朗送上了月球。然而在之後的很多年,人類的太空探索計劃就幾乎停滯不前。劉慈欣說:
人類的太空飛行是人類走出搖籃的努力,之後則是在搖籃中過得更舒適。太空事業納入經濟軌道,產出必須大投入,開拓的豪情代之以商人的精明,人類心中的翅膀折斷了。
人類並不是真正的想放棄地球,20世紀中葉的太空探索熱潮背後的驅動力是冷戰,冷戰是軍事與政治的較量,而探月工程便是展示國家實力的政治廣告,在這種背景下,人類並不是真正想離開美麗的家園。
保護環境與太空探索難度都很大
目前地球上存在的環境問題日益突出,為了緩解溫室效應人們想出了很多方案,比如海水酸化,在太陽和地球之間的拉格朗日點建造300萬平方千米的巨大的反光鏡。這些環境保護工程無一不是需要耗費全球之力的巨大工程,難度不亞於向外太空探索恆星。
除了技術難度高之外,環境保護和太空探索都需要大量的資金。以中國為例,環境保護投入了3萬億元,而太空探索投入了300億元。顯然環境保護的投入遠遠大於太空探索,這也說明地球人更加珍惜現有的地球,對移民外太空並不抱有強烈的期望。不過這也是很容易理解的,至少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地球還是可以養育幾千億人口,我們並不需要急迫向外太空發展。
為什麼劉慈欣更傾向於太空探索?
劉慈欣認為,太陽系中有巨量資源,人類生存和發展需要的資源,從水到金屬到核聚變燃料應有盡有。地球最大承載量為一千億人口,整個太陽系的資源總量可以養活十萬個地球。人類放棄了太空中十萬個地球而堅守一個地球,哪個更值得哪個虧誰都可以看出來。
另一方面,太空探索會促進太空技術的發展。阿波羅工程之前美國並不具備登月的技術,隨著工程開發的進行,相當一部分的技術隨之誕生了。核裂變在地球已經是現實,而太空探索會促進太空中實現核裂變的技術。核聚變技術在地球上還未得到實現,誰也不敢保證太空探索會促進核聚變技術的發展。
劉慈欣對太空探索的未來形勢的判斷
太空世界在人類眼前是未知的世界,太空探索就像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不過與發現新大陸不同的是,我們比哥倫布有利的多,因為哥倫布看不見他要找的大陸,當哥倫布在大海中迷路時一定充滿焦慮與彷徨。而我們不一樣,太空世界就展現在我們眼前,人類有責任有膽量去發現這個宇宙之美。
人類終究不是宇宙中孤獨的生物,我們每個人內心都有與外界交流的渴望,宇宙的秘密就像伊甸園的蘋果催使人類不斷揭開宇宙的面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