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慈欣:環境保護比太空探索更有意義麼?

2021-01-08 劉同學的科學戰記

地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家園,電影《流浪地球》表現了人類在面對地球存亡問題時的一種抉擇。目前地球問題也是不容小覷,氣候變暖,生態多樣性降低等等。於是每個國家都投入了大量資金到環境保護中。在中國,環境保護的資金是太空探索計劃資金的30倍,可見環境保護的投入巨大!

但是著名科幻作家劉慈欣卻認為,太空探索也應該擁有同等地位,太空探索的重要性和環境保護一樣重要,甚至更有意義。劉慈欣為什麼會這樣想呢?

人類其實從來沒有真心把太空當作未來的家園

上世紀70年代蘇聯就把人類送上太空,隨後不久美國就把阿姆斯特朗送上了月球。然而在之後的很多年,人類的太空探索計劃就幾乎停滯不前。劉慈欣說:

人類的太空飛行是人類走出搖籃的努力,之後則是在搖籃中過得更舒適。太空事業納入經濟軌道,產出必須大投入,開拓的豪情代之以商人的精明,人類心中的翅膀折斷了。

人類並不是真正的想放棄地球,20世紀中葉的太空探索熱潮背後的驅動力是冷戰,冷戰是軍事與政治的較量,而探月工程便是展示國家實力的政治廣告,在這種背景下,人類並不是真正想離開美麗的家園。

保護環境與太空探索難度都很大

目前地球上存在的環境問題日益突出,為了緩解溫室效應人們想出了很多方案,比如海水酸化,在太陽和地球之間的拉格朗日點建造300萬平方千米的巨大的反光鏡。這些環境保護工程無一不是需要耗費全球之力的巨大工程,難度不亞於向外太空探索恆星。

除了技術難度高之外,環境保護和太空探索都需要大量的資金。以中國為例,環境保護投入了3萬億元,而太空探索投入了300億元。顯然環境保護的投入遠遠大於太空探索,這也說明地球人更加珍惜現有的地球,對移民外太空並不抱有強烈的期望。不過這也是很容易理解的,至少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地球還是可以養育幾千億人口,我們並不需要急迫向外太空發展。

為什麼劉慈欣更傾向於太空探索?

劉慈欣認為,太陽系中有巨量資源,人類生存和發展需要的資源,從水到金屬到核聚變燃料應有盡有。地球最大承載量為一千億人口,整個太陽系的資源總量可以養活十萬個地球。人類放棄了太空中十萬個地球而堅守一個地球,哪個更值得哪個虧誰都可以看出來。

另一方面,太空探索會促進太空技術的發展。阿波羅工程之前美國並不具備登月的技術,隨著工程開發的進行,相當一部分的技術隨之誕生了。核裂變在地球已經是現實,而太空探索會促進太空中實現核裂變的技術。核聚變技術在地球上還未得到實現,誰也不敢保證太空探索會促進核聚變技術的發展。

劉慈欣對太空探索的未來形勢的判斷

太空世界在人類眼前是未知的世界,太空探索就像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不過與發現新大陸不同的是,我們比哥倫布有利的多,因為哥倫布看不見他要找的大陸,當哥倫布在大海中迷路時一定充滿焦慮與彷徨。而我們不一樣,太空世界就展現在我們眼前,人類有責任有膽量去發現這個宇宙之美。

人類終究不是宇宙中孤獨的生物,我們每個人內心都有與外界交流的渴望,宇宙的秘密就像伊甸園的蘋果催使人類不斷揭開宇宙的面紗。

相關焦點

  • 科幻作家劉慈欣講「航天的意義」:這是生命本能
    「問航天事業的意義在哪兒,就如同問生物從海洋走上陸地的意義在哪兒。」在劉慈欣看來,這是生命的本能——不斷向外擴張。  「不要問具體有什麼用,中國的科學和很多方面曾經的落後,就是因為幹什麼都要問有什麼用。有些東西,是作為人的最根本的衝動,是不需要問有什麼用的。」劉慈欣說。
  • 劉慈欣對話登月者奧爾德林:太空在那兒,我們必須去
    今天,我們很榮幸地邀請到前 NASA 太空人巴茲·奧爾德林(Buzz Aldrin)、科幻作家劉慈欣,與極客公園創始人張鵬一起,探討未來太空探索的新可能。以下整理自 2017 極客公園創新大會上的對話。張鵬:在阿波羅使命中,最讓您難忘的是什麼?
  • 《星際探索》:30億公裡外太空他找到外星人了麼?
    標題:《星際探索》:30億公裡外太空尋找外星人的孤獨之旅,只是一場打著硬科幻旗號的肆意妄為有外星人麼?相信有好奇心的人類一直有這樣的疑問。至於科學家們更是孜孜以求。古往今來有多少人為了尋找地外生物,而付出的一往無前的艱辛,足以感動世人。電影《星際探索》也是這樣講述孤獨探索外星人的科學家的故事。
  • 劉慈欣說:我所有作品 都是對《2001:太空漫遊》的拙劣模仿
    代表人類首次登月的兩位太空人阿姆斯特朗和奧爾德林,乃至整個美國航空航天局都是《2001:太空漫遊》一書的鐵桿書迷。儘管在此後近50年的時間裡,再也沒有人登上過月球。但曾經鼓舞人類探索宇宙的科幻經典《2001:太空漫遊》,至今仍在指引著人類探索太空。 人類的想像力到它為止?
  • 人類探索太空的意義是什麼?
    從長遠來看,相對於那些要麼只有年復一年的辯論和爭吵,要麼連妥協之後也遲遲無法落實的各種援助計劃來說,我甚至覺得探索太空的工程給更有助於解決人類目前所面臨的種種危機。在詳細說明我們的太空項目如何幫助解決地面上的危機之前,我想先簡短講一個真實的故事。那是在400年前,德國某小鎮裡有一位伯爵。他是個心地善良的人,他將自己收入的一大部分捐給了鎮子上的窮人。
  • 1977年,美國向太空發射一塊「小金盤」,劉慈欣:這是在毀滅人類
    旅行者一號為當時的太空探索做出了巨大貢獻,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意識到:如此的做法會不會太冒險了?雖然近幾十年科技發展的突飛猛進,但是外太空可能存在著更高級的文明,貿然暴露自己的身份,會不會存在隱患呢?
  • 嫦娥三號最新消息:劉慈欣稱航天是生命本能 不需要問有什麼用
    嫦娥三號最新消息 「問航天事業的意義在哪兒,就如同問生物從海洋走上陸地的意義在哪兒。」知名科幻作家劉慈欣在現場觀看嫦娥三號發射之後,寫下了這樣的感想。12月2日,劉慈欣和3000名遊客一起,在西昌航天基地見證了嫦娥升空。針對有人質疑航天事業的意義,劉慈欣認為,「有些東西,是作為人的最根本的衝動,是不需要問有什麼用的。」
  • 《2001:太空漫遊》:一本連劉慈欣都自嘆不如的科幻巨作
    ,但你可知,讓大劉成為大劉的,正是阿瑟·克拉克和他的《2001太空漫遊》。為了表達對《2001:太空漫遊》的敬意,劉慈欣甚至說:「我所有作品都是對《2001:太空漫遊》的拙劣模仿」「從此以後,星空在我眼中是另外一個樣子了,那感覺像離開了池塘看到了大海」。這一部作品被庫布裡克搬上了大熒幕,可謂是劃時代的大作,豆瓣27.6萬人看過,拿到了8.8的高分奇蹟。
  • 劉慈欣:我所有作品都是對它的拙劣模仿
    在電影史和文學史上,有一部雙雙封神的神作。它改變了人類對宇宙和自身的認知,它改變了人類探索太空的歷史,它更是劉慈欣夢想的起點。無論什麼場合,劉慈欣都會變著法子表達對它的敬佩。這部偉大的作品,就是《2001:太空漫遊》。
  • 曾被送上太空的小動物麼,如今狀況,只能用四個字來形容!
    文/號外歷史之娟姐 圖/網絡社會在發展,人類也在一步步的不斷探索前進中,現在人類的發展已經涉及到了好多的領域,而對於地球以外,太空始終是人們的未解之謎,人類始終渴望探索到地球以外,太空上的所有,實到今日,人類科學家麼還在探索的路上奮勇前行,他們從來不滿足於現在所得到的現有的研究成果,一直在創新的路上不斷前行
  • 探索宇宙成本巨大,為何還要繼續?劉慈欣:為了預防三個潛在危機
    探索宇宙成本巨大,為何還要繼續?劉慈欣:為了預防三個潛在危機針對這個問題,我國著名的科幻小說作家,著有小說《三體》的劉慈欣給出了自己的看法。第三個危機:外星文明雖然目前我們還沒有尋找到外星文明的蹤跡,但隨著對宇宙的探索,我們越來越相信外星文明的存在,而且這些外星文明極有可能比人類更高級,在他們眼中,人類或許渺小的如同螞蟻一般。
  • 繼「雨果獎」後,劉慈欣又獲「克拉克獎」:全程英文演講談科幻使命
    他講述了自己青少年時代對經典的克拉克科幻小說閱讀的震撼記憶,對自己走上科幻創作成為作家的巨大影響,對當今科幻小說多集中於對賽博朋克、虛擬網絡烏託邦,而與真實的太空探索漸行漸遠這一現狀的擔憂,以及自己的科幻創作願意去延續克拉克對天空瑰麗想像和探索的古典主義科幻的方向的使命感,對未來的看法。乾貨滿滿,思想深刻,火花四濺,讓人深受啟發。
  • 為什麼我的作品很少有月球當主角 專訪科幻作家劉慈欣
    就像著名科幻作家、中國科普作協會員劉慈欣,在12月4日現場觀摩嫦娥三號發射後感慨的:與想像中的航天發射現場不同,觀摩臺更像一個集市:有賣火箭和玉兔車模型的,有賣方便麵和小吃的,有在炭火上支著架子烤大塊肉的,還有圍成一圈打撲克和坐在地上喝酒的……中國航天事業越來越從一個壁壘森嚴的地方,變得走向大眾。
  • 劉慈欣談引力波:未來長期對人類生活無意義
    劉慈欣談引力波:未來長期對人類生活無意義 2016-02-23 13:08:55但對人類的現實生活,我不認為有任何意義。」中國科幻作家劉慈欣23日在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說。  LIGO(雷射幹涉引力波觀測站)實驗組宣布直接觀測到引力波信號,成為近期全球熱議的話題,這一發現印證了物理學大師愛因斯坦100年前的預言。
  • 劉慈欣:暗物質給科幻小說留下了巨大創作空間
    其實我更期待出人意料的結果,也許暗物質無法證實的消息更詭異更科幻。」第一次拿著記者證、《三體》的作者劉慈欣站在了離衛星發射場僅1.5公裡的觀測點,成為離噴火的火箭最近人群中的一個。劉慈欣的眼中閃爍著火光。「聽到發射的巨響,感受著大地的隆隆震動,看見一級火箭的碎片譁啦啦地掉下來,我的血液在燃燒」。
  • 人類和珍稀動植物基因樣本被送往太空保存,專家:是有意思的探索
    新聞背景:太空基因庫計劃這個叫「無盡之門」的太空基因庫計劃由深圳一家公司發起,計劃將完整有效可以測序的人類和有代表性地球動植物的DNA,進行可永久保存的穩定化處理後,在無菌環境下灌裝至專利基因倉,搭載火箭上面級或者有空餘載荷能力的衛星送往太空,在無人類影響條件下,長期保存並監測基礎信息。
  • 劉慈欣筆下的「三體」真的存在嗎?霍金為何會探索三體人的故鄉?
    只可惜在這麼多年的宇宙探索中,至今還未發現與地球極為相似的宜居行星。直到2016年8月25日,距離地球有4.24光年的「半人馬座α星c」,中文命名為「比鄰星b」,它成為了太陽系外,恆星宜居帶內的「潛在地球」。這顆行星的出現,掀起了天文界與科幻迷的一股狂歡潮流。
  • 劉慈欣短篇小說入圍「星雲獎」 科幻文學因何受關注?
    小說展現強烈的「故鄉」情結 不難看出,《黃金原野》依然是劉慈欣喜歡的太空題材,表達了對人類走出地球、探索太空領域的期待和渴望。「繼《三體》後,劉慈欣老師鮮少有新作品出版,《黃金原野》是他時隔8年後推出的硬科幻作品,收錄到科幻作品集《十二個明天》中。」《十二個明天》的策劃編輯安燁說。
  • 全球還有超過13億人處在貧困狀態,我們探索太空的意義在哪裡?
    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昨日凌晨發生成功,當全球還有超過13億人處在多維貧困狀態時,我們探索太空的意義在哪裡?科學界對未來世界的展望,相比賽博朋克*的狹窄和內向,更矚目於宇宙尺度的廣闊和深遠。為何太空探索和宇宙物理對人類這樣重要?自美蘇軍備競賽以來,我們已經為航空航天投入過千億資金,登月燒掉的錢足以支撐一場局部戰爭,而同時全球還有超過13億人處在多維貧困狀態*。太空探索的意義在哪裡?
  • 人類探索太空這麼多年,有沒有太空人犧牲在外太空?科學家:有!
    人類探索太空這麼多年,有沒有太空人犧牲在外太空?科學家:有!自古以來我們人類就對外太空充滿了濃厚的興趣,在科學技術不發達的古代,人們只能依靠觀察天上的星星來猜測外太空是什麼樣的,後來隨著人類科技的不斷發展,人類發明瞭望遠鏡、火箭、宇宙飛船等等,而且還親自將人類類送入了太空,蘇聯時期的加加林就是人類史上第一個進入太空的人,他的成功也標誌著人類科技的突破,具有很大的裡程碑意義,直到今天,已經有5000多名太空人成功進入到了太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