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球蛋白基因表達的發育調控方式

2020-11-30 生物谷

專題:Nature報導

脊椎動物胚胎到胎兒的轉變,以為血液中的伽馬球蛋白編碼的基因之間一個發育開關為特徵,而球蛋白基因表達的發育調控方式在小鼠與人類之間則有所不同。一項涉及將人類貝塔球蛋白位點連同周圍DNA的100個「千鹼基對」插入小鼠基因組的實驗表明,BCL11A基因是造成這種調控差別的原因。

BCLA11A蛋白是人類伽馬球蛋白表達的一個抑制因子,是以前通過整個基因組範圍的關聯研究被識別出來的。這一關於在演化過程中所發生的基因表達的一種改變的實例,也為了解在臨床上具有重要意義的人類血紅蛋白從胎兒到成年之轉變的機制提供了新線索。(生物谷Bioon.com)

生物谷推薦原始出處:

Nature 460, 1093-1097 (27 August 2009) | doi:10.1038/nature08243

Developmental and species-divergent globin switching are driven by BCL11A

Vijay G. Sankaran1,8, Jian Xu1,2,8, Tobias Ragoczy3, Gregory C. Ippolito4, Carl R. Walkley1,9, Shanna D. Maika4, Yuko Fujiwara1,2, Masafumi Ito5, Mark Groudine3,6, M. A. Bender3,7, Philip W. Tucker4 & Stuart H. Orkin1,2

1 Division of Hematology/Oncology, Children's Hospital Boston and Department of Pediatric Oncology, Dana-Farber Cancer Institute, Harvard Stem Cell Institute, Harvard Medical School, Boston, Massachusetts 02115, USA
2 Howard Hughes Medical Institute, Boston, Massachusetts 02115, USA
3 Fred Hutchinson Cancer Research Center, Seattle, Washington 98109, USA
4 Institute for Cellular and Molecular Biology,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 Austin, Texas 78712, USA
5 Department of Pathology, Japanese Red Cross, Nagoya First Hospital, Nagoya, Japan
6 Department of Radiation Oncology, and,
7 Department of Pediatrics,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Seattle, Washington 98195, USA
8 These authors contributed equally to this work.
9 Present address: St Vincent's Institute of Medical Research, Fitzroy, Victoria 3065, Australia.

The contribution of changes in cis-regulatory elements or trans-acting factors to interspecies differences in gene expression is not well understood. The mammalian -globin loci have served as a model for gene regulation during development. Transgenic mice containing the human -globin locus, consisting of the linked embryonic (), fetal () and adult () genes, have been used as a system to investigate the temporal switch from fetal to adult haemoglobin, as occurs in humans. Here we show that the human -globin (HBG) genes in these mice behave as murine embryonic globin genes, revealing a limitation of the model and demonstrating that critical differences in the trans-acting milieu have arisen during mammalian evolution. We show that the expression of BCL11A, a repressor of human -globin expression identified by 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ies, differs between mouse and human. Developmental silencing of the mouse embryonic globin and human -globin genes fails to occur in mice in the absence of BCL11A. Thus, BCL11A is a critical mediator of species-divergent globin switching. By comparing the ontogeny of -globin gene regulation in mice and humans, we have shown that alterations in the expression of a trans-acting factor constitute a critical driver of gene expression changes during evolution.

相關焦點

  • Nature:微RNA在蛋白層面上對基因表達的調控程度
    專題:Nature報導MicroRNAs可通過抑制一個信使RNA(mRNA)的轉錄或通過誘導其降解來調控基因表達。雖然以前的研究工作已經在mRNA層面上對這種調控進行了測量,但過去對有多少調控發生在蛋白層面上仍不知道。
  • Nature:甲基化對基因表達調控研究
    這篇文章主要聚焦於甲基化研究,文章提到,近年來的研究表明組蛋白甲基轉移酶和去甲基酶對於組蛋白甲基化狀態影響很大,比如H3K9特異性去甲基化酶Jhdm2a(也稱為Jmjd1a和Kdm3a)在細胞核激素受體介導的基因激活,和雄性生殖細胞發育等過程中就扮演了重要角色。在這篇文章中,研究人員首次提出了Jhdm2a在調控代謝基因表達和正常體重調控方面的重要作用。
  • 植物株型發育新機制 揭示如何調控基因表達
    光明網訊(記者 宋雅娟 張蕃) 7月13日,《自然—植物(Nature Plants)》在線發表了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深圳農業基因組研究所、中科院生物物理所、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等6家單位合作研究的關於作物株型發育基因表達調控的最新研究成果。
  • 錢文峰研究組發現組蛋白修飾分工調控基因表達水平和基因表達噪音
  • 辜雪硯、林海帆共同綜述:PIWI蛋白及piRNA對基因表達的調控
    非編碼RNAs包括長鏈非編碼RNA (long non-coding RNAs, lncRNAs)和小非編碼RNA (small non-coding RNAs, sncRNAs)。 小非編碼RNA中,微RNAs (microRNAs, miRNAs)與小幹擾RNA (small interfering RNAs, siRNAs)長約21個核苷酸,與ARGONAUTE(AGO)/PIWI蛋白家族中的AGO亞族結合。
  • 組蛋白乳酸化修飾調控基因表達
    組蛋白乳酸化修飾調控基因表達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0/24 16:57:06 美國芝加哥大學Yingming Zhao和Lev Becker等研究人員發現,組蛋白乳酸化修飾能夠調控基因表達。
  • Nature:假基因PTENP1螯合MicroRNA 調控基因表達
    MicroRNA已知通過與一個目標信使RNA(mRNA)中的不完全互補序列相互作用來調控基因表達。但真實情況是否相反呢?即mRNA表達是否會影響微RNA的分布呢?一項新的研究表明,一個假基因(腫瘤抑制因子假基因PTENP1)的3'未翻譯區域(UTR)能與相關的蛋白編碼基因PTEN結合相同的微RNA。
  • Nature:CBM蛋白複合物的調控方式
    專題:Nature報導在淋巴細胞激發過程中,CBM蛋白複合物(由支架蛋白CARMA1、銜接蛋白BCL10和Paracaspase酶MALT1組成)在將來自T細胞和B細胞中抗原受體的信號傳導給轉錄因子NF-kappaB當中起一個關鍵作用。
  • Cell:調控哺乳動物基因表達的分子開關
    Collins說,控制基因表達的三種傳統技術都有局限性。遺傳學技術使「敲除」變得不可逆,因此研究基因在發育過程不同時間點的功能變得很困難。利用小分子(如四環素)的方法不能完全阻斷靶蛋白的表達。RNA幹擾(RNAi),利用小RNA阻斷mRNA功能的技術,只是部分阻斷表達,而且經常阻斷與靶基因序列相似的基因的表達。
  • 我國學者揭示長鏈非編碼RNA順式調控基因表達的新模式
    ),系統揭示了長鏈非編碼RNA順式調控基因組上鄰近基因的表達,以及它們在幹細胞分化和發育中的作用。沈曉驊研究組發現,lncRNA在基因組上的分布不是隨機的,並根據它們在基因組上與鄰近蛋白編碼基因的位置關係進行了分類。其中,反義長鏈非編碼RNA(divergent lncRNAs)與鄰近蛋白基因在基因組上以頭對頭的方式反向排列和轉錄。它們佔人和鼠lncRNA總數的20%,更傾向於分布在編碼轉錄因子和發育調控基因的附近,在進化上它們比遠離蛋白編碼基因的lncRNAs更為古老。
  • Nestin基因表達調控研究進展
    1月15日,國際期刊《生物化學雜誌》(JBC) 在線發表了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生化與細胞所景乃禾研究組及程樂平研究組在Nestin基因表達調控研究的一項新發現。
  • 上海科學家揭示染色質修飾調控植物基因表達的新機制
    研究人員通過生化、分子、遺傳、組學及結構生物學等方法,分別揭示了植物「閱讀器」和「效應器」介導植物發育過程中基因沉默的分子機制,以及二價組蛋白標記閱讀器EBS在擬南芥開花時間調控中的作用機制。  大多數動物和植物,都是多細胞生物。在動植物的細胞分化過程中,每個細胞的基因都一樣;而分化以後,卻產生了多種多樣的細胞。這就意味著,在分化過程中,不同細胞被關閉的基因不一樣。
  • 調控基因是編碼能與操縱序列結合的調控蛋白的基因
    阻遏蛋白與操縱子結合,就妨礙了RNA聚合酶與啟動子的結合及其後β-半乳糖苷酶等基因的轉錄起始,從而阻遏了這群基因的表達。最早只把與阻遏蛋白結合、起阻遏作用的序列稱為操縱子,但其後發現有的操縱元中同一操縱序列與不同構像的蛋白質結合,可以分別起阻遏或激活基因表達的作用,阿拉伯糖操縱元中的序列就是典型的例子。因而凡能與調控蛋白特異性結合、從而影響基因轉錄強弱的序列,不論其對基因轉錄的作用是減弱、阻止或增強、開放,都可稱為操縱子。
  • ...三院喬傑團隊在Mol Cell發文報導人類卵泡發育過程基因表達調控...
    )」的研究論文,系統解析了人類卵泡發育過程中轉錄組動態全景圖及卵母細胞-顆粒細胞相互作用的基因表達調控規律。喬傑團隊與合作者圍繞生殖細胞的發生、發育與成熟機制等進行了系統研究,先後揭示了人類胎兒生殖細胞發生、育齡男性精子成熟等多個關鍵發育階段的基因組特徵、DNA甲基化重編程及其對基因表達的調控關係(Cell 2013,2015;Cell Stem Cell 2017,2018),此成果主要針對育齡女性卵泡發育和成熟過程開展研究工作。
  • 研究揭示TAD結構在調控基因表達中的作用
    研究揭示TAD結構在調控基因表達中的作用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8/5 16:05:22 近日,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分子遺傳學研究所Daniel M.
  • 組蛋白分子伴侶OsChz1調控染色質結構的分子機制
    OsChz1調控染色質結構與基因表達的分子機制。為了研究OsChz1的生物學功能,通過基因敲除獲得了多個水稻oschz1突變體,發現OsChz1的缺失會導致水稻多種生長發育缺陷。MNase-seq和ChIP-seq分析發現,突變體oschz1與野生型相比,核小體密度在基因組範圍內整體下降,組蛋白變體H2A.Z的分布也明顯下降,表明OsChz1可能同時參與DNA複製依賴型和非DNA複製依賴型兩種核小體組裝過程。MNase-seq/ChIP-seq結合RNA-seq分析發現,核小體密度和H2A.Z的富集水平與基因表達呈負相關關係。
  • 沈曉驊:關於一個長鏈非編碼RNA對HOXA基因表達調控研究的論文
    文章首次提出了一個長鏈非編碼RNA(lncRNA)的表達產物和編碼這個lncRNA的基因組區域同時對其下遊的HOXA基因簇的表達進行調控,並且起著相反的調控方式。PTN-BBS聯合培養項目2010級學生尹亞飛為本文的第一作者,論文的其他作者還包括2012級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生命科學聯合中心(CLS)2012級學生顏丕熙和盧雨陽等。沈曉驊博士為本文的通訊作者。
  • 我科學家發現調控肝臟甲胎蛋白基因表達的重要分子
    第二軍醫大學基礎部章衛平教授研究組的最新研究結果,揭示了自主發現的鋅指蛋白ZBTB20是調控甲胎蛋白基因表達的關鍵分子。    甲胎蛋白作為肝癌臨床診斷最重要的生化指標,其表達調控的機制及其與肝細胞增殖之間的聯繫是長期以來備受矚目的重要科學問題。到目前為止,有關肝細胞甲胎蛋白基因出生後快速轉錄抑制及其癌變時重新激活的機理仍是未解之謎。
  • Nature Plants | HY5調控光形態建成功能的輔因子——BBX蛋白
    有趣的是,HY5過表達並不會增強光形態建成表型,而黑暗條件下的HY5過表達也不會引起去黃化【3】,並且HY5蛋白中缺少反式激活結構域,這意味著COP1-HY5調控模塊中包含未知X因子,並且該因子具備以下特徵:①受到COP1的負調控且功能上依賴於HY5;② x突變體與hy5突變體表型一致並且X過表達會導致超光形態建成。
  • 2018年Lasker基礎醫學獎:組蛋白結構及其修飾對基因表達的調控
    景傑生物/報導2018年9月11日,本年度Albert Lasker基礎醫學研究獎授予兩位闡釋組蛋白結構及其修飾對基因表達的調控的兩位科學家:Michael Grunstein(UCLA)和Charles David All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