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簡報|品質原創心理學科普文
《心理學簡報》永久免費的心理學科普服務平臺。
「喜歡」和「愛」有什麼區別?從心理學角度分析,哈佛大學的頂級心理學家Zick Rubin在1970年已經提出了「愛」和「喜歡」不同的相對論,但在心理學界始終存在著「愛」和「喜歡」是否產自於同一源頭的爭論。2000年,倫敦大學學院(UCL)研究神經科學的科學家Andreas Bartels和Semir Zeki在首次通過大腦影像發現喜歡和愛是不同的感情,產生於大腦的不同區域。為「愛」與「喜歡」的爭論提供了重要線索。
讓大腦「說」出愛和喜歡的區別。圖源:網絡。
(全文共計約兩千字,閱讀時間約4分鐘)
UCL的科學家Andreas Bartels和Semir Zeki是全球第一個通過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研究愛情的科研團隊。他們在2000年在Neuroreport期刊上發表了首例通過fMRI技術確定「愛情」在人腦中產生反應區域的科研成果。到目前為止,該工作的引用次數高達1319次。
首例通過fMRI技術確定「愛情」在人腦中產生反應區域的科研成果。
在這項具有開創意義的科研工作中,Andreas Bartels和Semir Zeki招募了17名剛剛陷入熱戀的志願者(6名男性,11名女性),並事先對志願者們進行了「熱烈愛情等級」測試(Passionate Love Scale),所有志願者都顯現出了極強的愛情熱烈程度。在對志願者進行fMR掃描期間,研究人員誘導志願者在放鬆的情況下,分別為志願者展示他們熱戀對象和自己非常喜歡的朋友的照片,每張照片都均展示17.36秒。
在大腦中觀測「愛」與「喜歡」。圖源:網絡。
fMRI的原理是利用磁振造影來測量神經元活動時所引發的血液動力改變。因為神經元本身並沒有儲存葡萄糖和氧氣的能力,所以神經元在活化(激發)時需要快速補充消耗的能量。因此,通過測量血液動力反應的過程,可以監控血液釋出葡萄糖與氧氣的比率,由此可以確定耗能高的區域是被激發的神經元,同理,耗能低的區域是未被活化的神經元。
在Andreas Bartels和Semir Zeki的實驗中,他們通過fMRI測量了在外部視覺刺激下(戀人和朋友照片)志願者們的大腦中血流量和糖代謝的變化,以此來確定產生「愛」和「喜歡」的感覺的神經元區域。
愛和喜歡的感覺產生與大腦不同區域的對比圖[1]。
如上圖所示的「愛」與「喜歡」感覺的區域對比,實驗結果表明,志願者們在看到熱戀對象的照片時大腦活躍的區域明顯與看到朋友時不同。因此,有特定的神經元分別負責產生「愛」和「喜歡」的感覺[1]。
愛和喜歡有什麼不同?作品:David Renshaw.
從心理學角度分析,首次定義出「愛」和「喜歡」不同的心理學家是來自哈佛大學的頂級心理學家Zick Rubin,他在1970的研究中,首次用心理測試量化分析了「愛」和「喜歡」的差異。
他認為愛情裡的「愛」區別於「喜歡」有三個特殊點[2]:
「喜歡」區別於其餘感情有三個特點[2]:
雖然Zick Rubin設計了一系列的心理測試來斷定「愛」和「喜歡」的不同,但在實際操作中有諸多局限,很多人在測試中難以明確自己的感情。
是愛還是喜歡,男人傻傻分不清!作品:David Renshaw.
Zick Rubin通過測試結果發現,女人對於「愛」和「喜歡」的差異很敏感,但男人比女人更容易混淆這兩者的差異。所以男人常常在感情中混淆男女間友誼和愛情的感覺,而女人卻能更好地把握純友誼的界限[2]。
愛在心裡,口難開。作品:David Renshaw.
我們嘗得出千滋百味,卻不能把任何一種味道概念化,沒有誰能定義出「甜」的滋味;我們嗅得到上千種氣味,卻不能具體描述任何一種,沒有誰能告訴我們「玫瑰香」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香;我們都體會過「愛」的感覺,嚮往過、珍惜過、停留過、也錯過,我們熟悉「愛」的感覺,但沒有誰能真正描述出「愛」的具體感受,讓沒有體會過「愛」的人能感同身受。
大腦說出了最真實的感受。作品:David Renshaw.
雖然人類對於自己的感受「笨嘴笨舌」,但幸運的是,大腦很誠實並且對於我們的感受「能說會道」。每種感情、感受、感覺都由不同的神經元活化而產生,因此在大腦中活躍的區域並不一致。fMRI技術可以通過對大腦進行掃描發現這些活化的區域,從而繪製出腦中的「實時地圖」,讓我們準確地找到不同感受的發生地點和時間。
參考文獻:
[1] Bartels A, Zeki S. The neural basis of romantic love. Neuroreport 2000;11:3829–34.
[2] Zick Rubin, &34;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70, 16, 265-273
原創作者 | 吉夕心 (《心理學簡報》總編輯)
審稿 | 心上田 (《心理學簡報》審稿人)
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未經「心理學簡報」授權禁止轉載
《心理學簡報》團隊 | 一批有志於為傳播科學知識做出貢獻的基礎科研工作者
《心理學簡報》期待您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