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紐約12月5日電(記者喬繼紅)美國能源部在5日發布的《2013年度能源展望報告》中,信心滿滿地說:「在接下來十年,原油生產將大幅增加,到2019年,國內石油日均產量將從2011年的不到600萬桶達到750萬桶。」
更有甚者,國際能源機構11月中旬發布《全球能源展望報告》,預測美國這一全球最大石油消費國將在2017年超越沙烏地阿拉伯成為全球最大產油國,日產量將達到1140萬桶。
然而,上述樂觀預測均基於一個尚需考量的重要前提:美國頁巖油產量大幅增長。姑且不論備受質疑的儲量問題,美國頁巖油開採業單在環保、投資和輸送等方面就存在眾多不確定性。一些分析人士據此質疑以頁巖油支撐美國能源獨立的前景。
美國的頁巖油主要集中在北達科他州的巴肯地區和德克薩斯州南部的伊格爾福德地區。根據能源資訊公司HIS的數據,從2005年到2012年,這兩地油田所產頁巖油佔全美頁巖油總產量的80%以上。
近年來,巴肯地區頁巖油呈現井噴式發展。統計數據顯示,自2005年至今,北達科他州石油日產量從9萬桶飆升至70萬桶。有人甚至預測,巴肯地區的石油日產量會最終達到200萬桶。
如此高速增長讓業界興奮,也刺激著美國人的能源獨立之夢。然而,在熱鬧錶象背後,美國頁巖油開採仍面臨眾多不容迴避的發展瓶頸。
首先,開發頁巖油的革命性技術「水力壓裂法」,因會對環境造成破壞而可能遭遇政策阻力。經過石油行業長期遊說,立法者對這種技術的敵意有所緩解,但在美國環境保護局等一些環保機構的不懈努力下,水力壓裂技術仍然可能遭禁。目前,紐約州禁止使用水力壓裂技術。世界範圍內,法國也禁用這種技術。
其次,頁巖油開發面臨成本壓力。據了解,儘管埃克森美孚公司等產業巨頭逐步涉足頁巖油領域,目前美國生產頁巖油的企業仍多為中小型企業。這些企業對資金流的要求更高,對成本的敏感度更高。呂斯塔德能源諮詢公司的數據顯示,美國頁巖油的生產成本為每桶44美元至68美元,遠高於普通石油約每桶20美元的生產成本。成本壓力可能會迫使一些石油公司改變投資方向。一旦這些公司遭遇資金流問題,必然首先削減頁巖油開發項目。
另外,頁巖油生產還面臨運輸瓶頸。以巴肯油田為例,由於石油產量快速增加,當地輸油管道已不堪重負。今年2月,因運輸受限,巴肯所產石油每桶售價較美國基準油價低27.5美元。儘管巴菲特旗下公司曾投資該地區運輸系統,基礎配套設施的建設卻仍需數年時間,這勢必限制石油開發。同時,石油價格下跌就會擠壓企業利潤空間,進而打擊生產熱情。
聯邦土地開採權是相關企業可能面臨的另一難題。鑑於私人土地存量有限,欲形成規模效應,實現產量飛躍,企業必須獲得聯邦土地的開採權,但目前這方面還存在不確定性。
美國能源部希望能不斷減少能源進口量,並大膽預測到2040年美國能源淨進口量佔能耗比例將從2011年的19%降至9%。然而,當前美國石油日產量為650萬桶,而進口量為900萬桶,對外能源依賴程度依然較高。
鑑於上述因素,一些分析人士撇開某些樂觀的市場預測,直言看空美國頁巖油開發前景。
馬拉松石油公司副總裁兼營運長戴維·羅伯茨認為,巴肯地區今後的石油產能不會像預測的那樣高,「我也不認為美國會超越沙特成為全球最大產油國」。
據能源專家阿瑟·伯曼所言,頁巖油恐怕只是一個終將破裂的泡影。由此可見,美國在邁向能源獨立的徵途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過多的樂觀情緒恐怕並不符合實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