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生部:基因克隆技術臨床暫不應用 違規將追責

2020-11-27 中國新聞網

  衛生部近日印發《醫療技術臨床應用管理辦法》,明確國家建立醫療技術臨床應用準入和管理制度,對醫療技術實行分類、分級管理。衛生部負責第三類高風險醫療技術的審定和臨床應用管理,並負責制定和調整第三類醫療技術目錄。該《辦法》將於5月1日起施行。

  衛生部醫政司有關負責人指出,目前,我國僅對部分專項醫療技術臨床應用實施了準入管理,尚未建立醫療技術臨床應用綜合管理的專門制度。臨床上,有些新的診療技術已經比較成熟,但還需要對應用技術的醫療機構和醫務人員資質作出規定;有些技術在安全性、有效性、醫學倫理等方面尚有爭議,不適於臨床應用;一些醫療機構在不具備相應人員、設備、設施、技術條件的情況下,存在不規範地應用相關醫療技術的現象。《辦法》的頒布實施填補了我國在醫療技術準入管理領域的空白,將從源頭上規範技術使用,遏制濫用。

  醫療技術分為三類管理

  《辦法》將醫療技術分為三類,其中衛生部負責對涉及重大倫理問題、高風險、安全有效性尚需進一步驗證和需要使用稀缺資源的第三類醫療技術制定目錄和進行臨床應用管理;安全有效性確切、涉及一定倫理問題的第二類醫療技術由省級衛生行政部門負責制定目錄並管理;通過常規管理能確保安全有效性的第一類技術由醫療機構管理。省級衛生行政部門和醫療機構均不得將衛生部廢除或禁止使用的技術列入目錄或進行臨床應用。

  臨床應用前須經第三方審核

  第三類醫療技術首次應用於臨床前,必須經過衛生部組織的安全性論證和倫理審查。第二類醫療技術和第三類醫療技術臨床應用前應經第三方進行技術審核。醫務人員開展第一類醫療技術臨床應用的,醫療機構可自行審核,或由省級衛生行政部門規定。衛生部、省級衛生行政部門指定或者組建的技術審核機構,分別負責對第三類、第二類醫療技術臨床應用能力進行審核,衛生部也可以委託省級衛生行政部門組織對指定的第三類醫療技術進行審核。

  技術審核機構根據需要建立專家庫。審核工作制度、程序和專家庫名單需報送至指定其審核的衛生行政部門備案。技術審核專家庫的成員應包括醫學、法學、倫理學、管理學等方面的人員,審核機構聘請這些人員可以不受行政區域的限制。專家庫成員進行技術審核時實行迴避制和責任追究制。

  技術審核要過多道關

  醫療機構向技術審核機構提出審核申請時,要有在本機構註冊的、能夠勝任該項醫療技術操作的專業技術人員;有相應的設備和設施;該醫療技術要通過本機構醫學倫理審查,在臨床試驗研究時有安全有效的結果;還要有與該項技術相關的管理制度和質量保障措施等。申請技術審核時,醫療機構應提交該技術的國內外應用情況、適應症、禁忌症、不良反應、技術路線、質量控制措施、療效判定標準、評估方法,與其他醫療技術診療同種疾病的風險、療效、費用及療程比較等。未列入相應目錄的、衛生部廢除或者禁止使用的技術不能申請。未通過審核的醫療技術,醫療機構不得在12個月內向其他技術審核機構申請同一技術的再審核。如有需要,專家可到現場進行核實,對審核結論要實行合議。

  《辦法》還明確了醫療機構需要重新進行醫療技術臨床應用能力審核的情形:與該項醫療技術有關的專業技術人員或者設備、設施、輔助條件發生變化,可能會對醫療技術臨床應用帶來不確定後果的;該技術非關鍵環節發生改變的;準予該技術診療科目登記後1年內未在臨床應用的;該技術中止1年以上擬重新開展的。

  醫療機構要實現技術分級管理

  醫療機構應建立醫療技術分級管理制度和保障技術安全的規章制度,建立醫療技術檔案並定期評估。醫療機構還要建立手術分級制度,根據風險性和難易程度不同,將手術分為四級,風險較低、過程簡單、技術難度低的普通手術為一級手術;有一定風險、過程複雜程度一般、有一定技術難度的手術為二級手術;風險較高、過程較複雜、難度較大的手術為三級手術;風險高、過程複雜、難度大的重大手術為四級手術。醫療機構應對具有不同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的醫師開展不同級別的手術進行限定,在審核其專業能力後授予相應手術權限。

  技術應用情況兩年內需報告

  醫療機構自準予開展第二類醫療技術和第三類醫療技術之日起兩年內,每年要向批准該項醫療技術臨床應用的衛生行政部門報告診療病例數、適應症掌握情況、臨床應用效果、併發症、合併症、不良反應、隨訪情況等。衛生行政部門將進行動態考核,以決定是否可以繼續開展。

  《辦法》要求,出現了下列情形之一,醫療機構應當立即停止醫療技術的臨床應用,並向核發其《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的衛生行政部門報告:該項醫療技術被衛生部廢除或者禁止使用的;從事該技術的主要專業技術人員或者關鍵設備、設施、輔助條件發生變化不能正常臨床應用;發生與該技術直接相關的嚴重不良後果;該技術存在醫療質量和醫療安全隱患;該技術存在倫理缺陷;該技術臨床應用效果不確切或其他省級以上衛生行政部門規定情形的。相應衛生行政部門必要時可組織專家現場核實。

  違反規定將被追責

  醫療機構出現下列情形之一,衛生行政部門將不予醫療機構診療科目項下醫療技術登記,已經準予登記的,應及時撤銷醫療技術登記:在醫療技術臨床應用能力技術審核過程中弄虛作假的;不符合相應衛生行政部門規劃的;未通過醫療技術臨床應用能力技術審核的;超出登記的診療科目範圍的;醫療技術與其功能、任務不相適應的;雖通過醫療技術臨床應用能力技術審核,但不再具備醫療技術臨床應用條件的;省級以上衛生行政部門規定的其他情形。

  如果醫療機構出現臨床應用衛生部廢除或者禁止使用的醫療技術的,擅自臨床應用新的第三類醫療技術的,臨床應用未經審核的醫療技術的,未向衛生行政部門報告醫療技術臨床應用情況的,違反規定但未立即停止醫療技術臨床應用的,未按規定重新申請技術審核或擅自臨床應用需要重新審核的醫療技術等情況時,衛生行政部門應當立即責令其改正。造成嚴重後果的,依法追究醫療機構主要負責人和直接責任人員責任。

  基因克隆技術臨床暫不應用

  異種幹細胞治療技術、異種基因治療技術、人類體細胞克隆技術等暫不得應用於臨床。另外,在《辦法》發布前已經臨床應用的第三類醫療技術,醫療機構應當在《辦法》實施後6個月內向技術審核機構提出審核申請。在《辦法》實施後6個月內沒有提出技術審核申請或者衛生行政部門決定不予診療科目項下醫療技術登記的,一律停止臨床應用第三類醫療技術。

  鏈 接 

  第三類醫療技術

  涉及重大倫理問題,安全性、有效性尚需經規範的臨床試驗研究進一步驗證的醫療技術:克隆治療技術、自體幹細胞和免疫細胞治療技術、基因治療技術、中樞神經系統手術戒毒、立體定向手術治療精神病技術、異基因幹細胞移植技術、瘤苗治療技術等。

  涉及重大倫理問題,安全性、有效性確切的醫療技術:同種器官移植技術、變性手術等。

  風險性高,安全性、有效性尚需驗證或者安全性、有效性確切的醫療技術:利用粒子發生裝置等大型儀器設備實施毀損式治療技術,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療技術,腫瘤熱療治療技術,腫瘤冷凍治療技術,組織、細胞移植技術,人工心臟植入技術,人工智慧輔助診斷治療技術等。

  其他需要特殊管理的醫療技術:基因晶片診斷和治療技術、斷骨增高手術治療技術、異種器官移植技術等。

相關焦點

  • 衛生部「下放」基因晶片診斷技術
    本報訊(記者熊琳暉)日前,衛生部發出通知,決定將原本需經過國家衛生部審批的基因晶片診斷技術「下放」由省級衛生行政部門負責其臨床應用管理。
  • 日本首次將iPS幹細胞克隆技術用於人類疾病臨床治療
    一名罹患退行性眼病的日本患者將成為全球使用誘導多能幹細胞(iPS)進行治療的第一人。日前,日本衛生部的諮詢委員會對這一療法的安全性進行了審查,並同意相關研究人員開展人體治療實驗。iPS細胞是由成人體細胞經過病毒誘導而成的多功能幹細胞,是一種方便易得的克隆細胞,可經過進一步誘導發育成患者所需的組織和器官。
  • 豬克隆技術大應用!但存在著這樣的問題……
    在哺乳動物中,體細胞核移植技術是應用最廣泛、最有效的克隆技術之一。通過先進的顯微操作技術將體細胞的細胞核移入去核的卵母細胞中,並激活重構的卵母細胞使之發育成為一個新的動物個體,稱為體細胞核移植技術(Somatic Cell Nuclear Transfer, SCNT)。
  • 希曼基因把克隆技術從實驗室推向商用
    希曼專注於基因克隆科技,從基因檢測、基因編輯、細胞治療到基因克隆,希曼整合了自主研發的基因檢測方案,世界領先的基因編輯技術,前沿的基因治療與細胞治療技術
  • 追責!《原神》已核實違規人員信息 啟動法律程序!
    追責!《原神》已核實違規人員信息 啟動法律程序《原神》官微今日更新了違規洩密問題處理公告,新增處理說明。《原神》方面表示,他們已啟動公司法律程序,將對相關違規人員進行追責。公告原文親愛旅行者:近日,我們發現有受邀參與《原神》1.3保密測試的人員,在已經籤署保密協議的前提下,仍無視協議規定,違規洩露和傳播測試版本內容。
  • Bt抗蟲基因及其克隆技術研究進展
    自1996年起,導入Bt特異抗蟲基因的轉基因作物被批准商業化種植,2013年全球棉花、玉米等多種抗蟲轉基因作物總種植面積達到了7000萬公頃(折合10.5億畝)。Bt抗蟲基因巨大的應用價值和市場開發前景引起國內外相關研究機構和企業的高度關注,不斷加大投入,進行殺蟲基因新資源的發掘和保護,這一領域的競爭也越加激烈。長期以來,多種分子生物學方法被用於Bt殺蟲基因的鑑定與克隆。
  • 科技知識:淺談生物技術中克隆、轉基因、雜交技術的區別與應用
    新材料新技術內容豐富,其中生物技術應用廣泛。生物技術是應用生物學、化學和工程學的基本原理,利用生物體或其組成部分來生產有用物質,或為人類提供某種服務的技術。主要包括基因工程、細胞工程、蛋白質工程、酶工程以及生化工程所取得的成果。在學習過程中會涉及到一些專業名詞,例如克隆、轉基因、雜交等。
  • 領星醫學通過臨床基因擴增實驗室NGS法檢測技術認證
    上海2020年1月21日 /美通社/ -- 1月19日,領星醫學在原有臨床基因擴增檢驗資質基礎上,獲得江蘇省臨床檢驗中心頒發的具有「人實體瘤精準治療相關基因NGS法」擴展項目範圍的技術驗收合格證書,這表明領星NGS平臺檢測技術能力得到了權威機構的認可。
  • 華大基因老齡動物體細胞克隆技術獲新突破
    華大基因老齡動物體細胞克隆技術獲新突破    世上又有了六個「小豬堅強」   華大基因老齡動物體細胞克隆技術獲新突破
  • 盤點CRISPR基因編輯技術10大"不尋常"應用
    這種工具使基因編輯變得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容易和更快速,CRISPR在治療疾病方面已經顯示出巨大潛力,這項技術已經加速用於對各種人類疾病潛在原因的研究。此外,該技術已經開始了臨床試驗,將基因編輯工具本身用於治療癌症、失明和愛滋病等疾病。
  • 基因簡報 | 發現顏值相關的基因;2021年暫不受理臍帶血幹細胞庫申請
    2021年暫不受理臍帶血造血幹細胞庫  設置審批申請  2020年12月31日,國家衛健委官網發布《國家衛生健康委辦公廳關於臍帶血造血幹細胞庫設置審批有關事宜的通知》,決定2021年暫不受理臍帶血造血幹細胞庫設置審批申請。  ?
  • 上海專家為複製人類基因再做大貢獻
    東方網4月21日消息:揪出「叛變」的造血幹細胞基因,對它進行修補,有望輕鬆、高效地治癒目前的疑難雜症———白血病。昨天19時,國際頂級學術雜誌在網站上提前發表國際協作組在複製人類基因方面的重要論文,其中,上海科學家克隆了758個新基因,為使用基因療法診斷、治療血液病、免疫類疾病、糖尿病等提供了可能。
  • 俄羅斯投資建設克隆中心,科學家將使用基因技術讓猛獁象復活
    先進的克隆技術可以讓哈佛大學和俄羅斯科學家在西伯利亞的一個真實的侏羅紀園區裡養活這些生物。俄羅斯計劃投資590萬美元建設克隆中心,科學家們將使用冰河期的DNA進行克隆研究,也許毛茸茸的猛獁象可以很快就會重新復活。
  • 關於吉林矽谷醫院和吉林高新技術醫院違法違規開展幹細胞相關活動...
    衛生部與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組成聯合調查組,對事件相關的吉林矽谷醫院和吉林高新技術醫院進行現場檢查,並責成吉林省衛生廳立即對兩家醫療機構作出嚴肅處理。此事件發生在衛生部與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開展幹細胞臨床研究和應用規範整頓工作期間,社會影響惡劣,暴露出個別醫療機構及其管理人員在幹細胞相關活動和醫院管理中存在嚴重違法違規問題。經研究,決定對吉林矽谷醫院和吉林高新技術醫院予以全國通報批評。
  • 違規送人類遺傳信息出境被科技部罰 華大基因:整改後已恢復國際...
    新京報快訊(記者 林子)將人血清偽裝成狗血違規運送出境、將人類遺傳資源信息從網上傳出境……10月25日,記者於科技部官網看見6條涉及人類遺傳資源的行政處罰,處罰對象包括華大基因、藥明康德、艾德生物這三家上市公司或旗下子公司。
  • 如何防止基因編輯技術突破底線:警惕科學狂人再現
    譬如,2018年5月,歐洲批准在人體上用基因編輯技術治療地中海貧血症的臨床試驗;同年12月,基因編輯領域權威人物、華裔科學家張鋒參與聯合創立的美國公司Editas Medicine 宣布獲得美國FDA的批准,將開展基因編輯治療疾病Leber先天性黑朦10型(LCA10)的臨床實驗。
  • 為何全世界都不在熱衷於研究克隆技術了?這與克隆技術的難點有關
    大家都知道前些年很多國家都在研發「克隆技術」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我突然發現已經有好幾年沒有看到過有關克隆技術的信息了,而世界各國似乎也不在像以前那樣熱衷於研發相關技術了,這是為什麼呢?原因很簡單,因為這項技術根本就是個「坑」哪怕讓目前對此項技術研究最深的國家去克隆一根一模一樣的手指頭或者頭髮絲都是不可能成功的,要想真正的掌握克隆技術是需要完全掌握物質生成技術與生物細胞基因信息編輯技術以及生物磁力場掌控等技術後才可以的,這有兩樣都是在黑洞級之上的技術(我對完全掌握黑洞物質生產製造的技術水平稱為黑洞級技術)所以以目前地球的科技實力根本就不可能觸摸到真正的克隆技術,這也是目前克隆技術的缺陷所在
  • 新技術或能同時對上萬個基因克隆並且表達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特倫託大學、哈佛醫學院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開發了一種名為「LASSO克隆」的新型分子生物學技術,該技術或能同時成功有效分離出成千上萬個長的DNA序列,這要或許比以往任何技術都要強大,研究者表示,該技術能夠加速蛋白質的產生,從而就能夠幫助研究人員快速發現新型疾病療法以及多種疾病的生物標誌物
  • 前瞻基因產業全球周報第39期:我國科學家成功克隆抗紋枯病基因
    他表示,目標該局已經投入了約6500萬美元(折合人民幣約4.6億),用於基因編輯技術的相關研究。通過對士兵們的基因修改,從而保護士兵們在作戰時不受戰場惡劣環境影響。四川首批體細胞克隆地方豬誕生位於巴中市的一個青峪豬原種場內,4頭通過青峪豬體細胞克隆和胚胎移植技術受孕的母豬,近日順利產下23頭健康狀況良好的純種青峪豬仔豬。這是四川首次將非基因編輯體細胞克隆技術運用於地方豬資源保護。據悉,被稱為「巴中土豬」的青峪豬是四川省地方豬種,被列為四川省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名錄。
  • 臨床多重耐藥菌基因組編輯研究取得進展
    這種脫離了臨床耐藥菌本身遺傳背景的研究策略,往往忽略了遺傳背景本身對耐藥因子的影響以及不同耐藥因子之間的相互關係,很多時候無法對臨床抗耐藥研發提供真正有效的依據。開發一種能與臨床菌複雜各異的基因型兼容、並且簡便高效的基因組編輯方法將有助於打破這一研究壁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