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醫學博士震撼發聲:現代醫學挽救不了迷失的心!

2020-11-28 騰訊網

十個冠心病初次發作,就有一個猝死,四個心梗;

股市無論上漲還是下跌100點,冠心病的死亡率均增加5%……

我們該如何挽救失去的心。

我們的心臟就像是一個電學器官,心臟的每一次跳動靠電流來驅動。這些電流的電線埋藏在什麼地方呢?埋藏在我們的心肌裡邊。心臟每跳動一次,就是一個完整的電流的通過。當我們在心肌梗死的時候,有一根血管完全地閉塞了,導致一片心臟的肌肉壞死,累積到後邊的電線有可能會完全斷掉,心臟就不會跳動了。當然也可能心臟某個電線漏電冒火花就是室顫,我們在搶救病人時,會拿除顫儀來電擊這個病人,可以讓心臟恢復跳動。

近年來心肌梗死救治技術飛速發展,全球的心肌梗死救治,從60年代 100個人裡死亡30個,到現在每100個人裡有5個死亡,這是一個很重要的進步。但是從我們醫院的研究發現,中國心肌梗死的住院死亡率在10年裡沒有下降,還停留在歐美80年代的水平。為什麼會這樣?首先要明確一個概念,心肌梗死是一個時間依賴性的疾病,它在3小時之內是我們救治的黃金時間大概50%都會在3小時之內死亡,那麼隨著時間的延長它的死亡率會降低。

有75%的心梗病人最重要的特徵就是劇烈的胸痛或胸悶,伴有大汗,一過性的3-5分鐘。硝酸甘油、速效救心丸可以緩解症狀,可以用,但是它不能挽救生命,它只能緩解症狀。不要有僥倖心理,即便是半夜,你也要堅持去醫院看一下,很多人就是因為不願意麻煩別人而失去了救治的最佳時機。

很多名人和醫生看起來都很好,為什麼他們會猝死?很多人認為心臟的血管閉塞,是一點一點堵死的。不對!這是一個完全錯誤的概念。心臟病發作是什麼樣子呢?它是一個看起來不很狹窄的血管上,突然一個火山爆發。它是生長在我們的血管壁上,我們醫學上叫做斑塊,通俗講叫做垃圾,就是我們血管裡生的鏽,具有不可預測性。所以我們猝死的預防是非常困難的,國際上也沒有辦法。

那麼健康人初次發生冠心病,每十個人就有一個人猝死、四個心梗,為什麼?是你的血管看起來還沒有那麼狹窄的時候,突然火山爆發,所以不要等到有心絞痛了才想去醫院看病,那就晚了,因為生命在十個人初次冠心病發作時就有一個人沒有救治的時機了。這其實是機體的一個代償性機制,因為在動脈粥樣硬化的過程中斑塊首先向外長,實在是不行了它才往血管裡邊走。大家不要緊張,沒有這麼多猝死的概率,但也是我們人群中普遍存在的一種情況。

為什麼很多中青年人血管狹窄不嚴重卻發生了猝死,老年人七八十歲、八九十歲高齡的人,有嚴重的動脈粥樣硬化卻還活著,這個問題怎麼來解釋?我們講一個案例,一位老先生在公共汽車上,因為一個小夥子不讓座,扇了小夥子四個耳光,結果自己猝死。為什麼?這個研究我認為是個跨時代的研究,這是我們的一個課題組參與的國際研究:九成心肌梗死可以預測,但是哪三個原因最重要大家知道嗎?第一個大家可能能猜得出來,就是高脂血症;第二個就是抽菸,中國50%的男性抽菸;第三位是緊張、壓力大,很多人都把這個問題給忽視了。至於高血壓、糖尿病、包括運動不足、水果蔬菜少都是,但是它還往後排。美國也有一個研究說預防心臟病有七個法則,其實很簡單:運動、飲食、體重、不抽菸、血脂、血壓、血糖,但是他沒有提壓力的問題。

喝醋,喝醋不行,喝醋只能燒胃。還有一個如果炎症比較明顯的話,這個纖維帽破裂後特別容易長血栓,它就促血栓形成作用。那麼在我們生活裡有哪些因素可以上火呢?實際很簡單,從飲食角度講過鹹的東西、過甜的東西、過油膩的東西、水果蔬菜少這些都是,吸菸的問題、壓力大的問題、精神情感的問題,包括我們休息睡眠不足,睡覺實際上讓我們免疫力恢復,你免疫力不能恢復它就老有炎症,就促進我們動脈粥樣硬化的發展,壓力其實也在這個範疇裡。

現代醫學最大的悲哀就是把心臟看成了一個機械泵,半數冠心病不是死於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症,而是死於我們的敵意情緒。

憤怒可以使我們心臟病風險在2小時內上升750%。我有一個病人,他在吃飯的時候和他姑娘發生嚴重劇烈的爭吵,然後就胸痛到醫院來診斷為心肌梗死。還有一個高管,因為年輕怕他長期吃一些抗凝藥物,我們出於好心給他瓣膜修補了一下,沒有給他換成金屬瓣,結果他回去在上班時候又發脾氣,結果一下瓣膜就破了,花了十多萬受了罪,白做,還不如給他放金屬的。

研究發現:孤獨的危害,跟每天抽15根煙是一樣敵意增加19%的心臟病的風險心懷惡意增加一倍的死亡風險,所以要做好人、做善事;夫妻吵架15分鐘影響健康;另外善良的女士死亡風險降低、有生活目標的人死亡率降低、心懷感恩明顯改善身心健康、樂觀者健康程度增加一倍,這些其實就是我們應當去執行的,這是我們生活的智慧。心臟有智慧,它可以跟我們全身的器官溝通,治療心臟病的最好的藥物不是他汀,不是阿司匹林,而是樂觀和愛。

孔子講:仁者壽,大德必有其壽;中醫講心亂則百病生,心靜則萬病息,但是看看我們現在的人心,整個人的情緒全被浮躁的心情所埋沒;《道德經》講: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但是它對你的身體有好處嗎?我們中國講:內聖外王。什麼叫正心?去除不安情緒,不被物慾蒙蔽,保持心靈安靜,提高我們的品德修養。內聖外王是我們中國最偉大的養生智慧。我們中醫的心,中國的心,不是心臟,它是心主神明。它不單包括心臟,也影響我們的情緒,對我們的生活幸福感具有重要的意義。

後語:大量讀友還沒有養成關注後點讚的習慣,希望大家在關注後順便點讚,以示鼓勵!堅持是一種信仰,專注是一種態度!

感謝您抽出·來閱讀此文

相關焦點

  • 北大的情懷,醫學的溫度
    不是為了讓人長生不老而是讓人在有限的生命裡過得更健康人們對現代醫學的不滿不是因為它沒有作為而是因為它不知道何時為止以前我們追求療效和療愈現在我們追求的是療護但同時也有點惶恐,書中講的,只是從我個人角度出發對醫學某些方面的思考,不一定正確,更不一定全面,搞得不好怕會誤人子弟。我覺得我們首先還得感恩現代科學與現代醫學技術的飛速發展。上世紀50年代初我母親患傷寒垂危,我至今仍記得父親跑遍上海所有藥店才買到10片氯黴素,滿頭大汗趕回家中的情形。現在新的更好的抗菌素層出不窮,氯黴素已經基本淘汰,傷寒這個傳染病也不大看得到了。
  • 北大肄業博士張進生:曾是醫學高端人才,如今失業18年靠低保度日
    「北大」、「醫學」、「博士」,從這三個關鍵詞中挑出任何一個似乎都能讓人依稀看到美好的未來——升職,加薪,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巔峰。可是現在有這麼一個人,他有以上三個光環在身,卻失業18年淪為低保戶,曾經月薪1000,低到被只是一個護士的女友嫌棄,別說走上人生巔峰了,官方系統都查不到這個大活人。
  • 寒門子弟考取北大醫學博士,失業18年後要靠低保生活?
    寒門子弟考取北大醫學博士,失業18年後要靠低保生活? 地貧栽松柏,家貧子讀書。老祖先的教誨還猶言在耳。讀書可以改變命運,這也是多麼寒門子弟奮發向上的動力。
  • 北大醫學博士啃老18年淪為低保戶:自卑,讓我痛失了精彩的人生
    然而,讓人難以想像的是,畢業於1995年的北大醫學博士張進生,曾經的天之驕子、萬人矚目的北大博士,如今足足失業18年,只靠著國家低保生活,初聽上去有點讓人難以置信,但這是不爭的事實。我們先來回顧一下張進生的個人經歷。
  • 北大醫學博士淪為低保戶在家啃老18年,是什麼毀掉了他的人生?
    近日,「北大博士張進生淪為低保戶」的新聞頻頻刷屏,許多人看到這個新聞的時候,首先都是好奇:醫學專業、北大博士任何一個身份在各個年代都是吃香的,為什麼張進生卻偏偏淪落到連普通人也比不上?3年後他考研北大,博士畢業後,他的暈血症並沒有好轉,他也沒有積極去治療、克服,所以即使博士畢業,進入醫院後,他依然無法成為主治醫師,只能在醫院打雜,掙著一月2000多的薪水。
  • 他曾是北大醫學博士,放棄醫生工作也要留學,如今現狀令人唏噓
    這麼多年以來出現了很多高智商的天才學生,但是畢業之後卻因為適應不了社會而選擇逃避。比如「北大才子」陸步軒。不過他比較幸運的是最後找到了人生的定位重新崛起。但是也有一些人受到挫折之後找不到自己的定位,從此一蹶不振。
  • 從北大醫學博士淪為低保戶,54歲的張進生,如今過得怎麼樣?
    在五年的大學期間裡,張進生依舊錶現出他對學習的熱愛,他如饑似渴地求學,掌握了豐富的醫學理論知識,以優異的成績順利畢業。在那個年代,知識分子本就不多,更別說是名品牌大學的學生了。大學生畢業之後,國家都會分配工作,也就是「鐵飯碗」,可以說是將來都不用為找工作而煩惱了。
  • 從醫學博士到低保戶,失業21年的張進生,究竟經歷了什麼
    昨天我們說到北大才子陸步軒,靠賣豬肉走向輝煌,不僅向母校捐款9個億,還被請去做成功學演講,可謂是人生巔峰。今天要講的這位同樣來自北大,只是在學歷上,要比本科學歷的陸步軒,還要高上不少,他就是北大醫學博士生張進生。
  • 整合臨床與基礎醫學的資源,北大成立急診醫學學系
    ,為了充分整合優質資源,培養高端急診醫學人才,開展多中心臨床和基礎科學研究,2019年6月,經由北京大學醫學部批准,北京大學醫學部急診醫學學系正式成立。他指出,北大醫學正在推動醫學教育改革,打破學科界限,整合臨床與基礎醫學的教學資源,完善醫學人才培養模式,更好地服務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和健康中國建設。急診醫學學系的成立是北京大學醫學教育改革中的重要一環。作為外科醫師,劉玉村見證了中國急診醫學的發展。
  • 北大醫學博士如今成低保戶,畢業18年不找工作,高分低能多可怕
    北大醫學博士成低保戶,畢業18年不曾找工作,「高分低能」多可怕北京大學是我國最頂尖的一個高等學府之一,擁有著百年的歷史,在很多學生以及家長心中,北京大學是非常有地位的。而每年北大畢業的學生,都是各家企業爭著搶著要的,學歷更高也就代表待遇越高,這是無可爭議的事實。可是,卻有這樣一位北大才子,張進生出生於湖南省的一個農村,在小時候的成績就非常優異,後來,高考考進了四大學院之一的「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
  • 創新引領 卓越發展——北大醫學研究生教育會議舉行
    為深入學習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李克強總理對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落實全國研究生教育會議精神、國務院辦公廳和教育部系列文件要求,在深化北大醫學綜合改革的基礎上,進一步推動新時代醫學研究生教育改革發展,著力培養符合社會需求、服務國家戰略的德才兼備的高層次北大醫學人才,11月25日,北大醫學研究生教育會議在醫學部逸夫樓209報告廳舉行。
  • 青島「90後」小夥赴濟捐造血幹細胞,為在讀醫學博士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臺雪超 1月6日,冒著數十年一遇的嚴寒,「90後」在讀醫學博士王一休踏上了開往濟南的列車。他將在濟南捐獻造血幹細胞挽救1名白血病兒童的生命,捐獻成功後,他將成為山東省2021年度首例造血幹細胞捐獻者,青島市第102例捐獻者,同時是青島市首例在讀博士造血幹細胞捐獻者。王一休是棗莊人,出生於1992年,2011年考入山東大學臨床醫學專業。大學期間,他熱心公益,2012年開始多次參加獻血活動,同年加入中華骨髓庫,隨時準備捐獻造血幹細胞挽救他人生命。
  • 窮途末路,現代醫學的範式迷思
    現代生物醫學的困境從源頭探索的話,基本可以肯定是研究範式出了問題。在生物體內,絕對不是 A 輸入,就能每次輸出 C,更不能簡單的遞推,2A 輸入,能輸出 2C,而更要命的是,甚至 1+1=2 也不成立。即使身高這個最簡單的 phenotype 就已經被證明是幾百個 genomic loci 相互作用決定的。還原論方法在物理領域的成功,並不代表在生物領域就能成功。其次,現代生物醫學研究過度依賴於實驗,很難看到數理方法的應用。
  • 中科院博士畢業六年再讀口腔醫學大專,是熱愛還是暴利?
    北大、清華、中科大是中國高校的三駕馬車,能從這三所大學畢業的學生常常都被視為天之驕子,若是碩士研究生、博士生,則更是用人單位爭搶的目標。但前不久的一則消息卻令人大跌眼鏡,一位中科大博士畢業生在畢業並工作六年後放棄了金融工程專業,毅然選擇口腔醫學大專就讀。聞者足驚,究竟是對口腔醫學的熱愛還是看到了其中廣闊的職業前景?據報導,這位博士的嶽父和妻子都是口腔醫生,或許受到嶽父和妻子的影響,這位博士才毅然選擇了口腔醫學。
  • 北大醫學博士張進生,因天生暈血上不了手術臺,如今卻靠低保度日
    而在同校學生眼中,張進生就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學霸,順利成為了北大醫學博士,也是在意料之中的事情,然而眾人不清楚的是,張進生攻讀研究生以及博士,都是在逃避。 在這樣的情況下,張進生再無心學習,最終沒畢業就輟學了,而父母不明所以,但考慮到張進生的年紀也大了,那就先成家吧,反正張進生的學歷不低,還是可以找到一份體面工作。
  • 中科大博士畢業6年報考醫學大專,網友:這才叫任性!
    最近,一位中科大金融專業的博士放棄高薪報考安徽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大專)口腔醫學專業的消息引發了網友的熱烈討論。堂堂名校金融學的博士,工作六年卻放棄一切選擇一所大專院校重新讀起。這種「任性」的選擇,真是不常見。在眾多的不解聲中,也有部分人看懂了他。
  • 北大肄業博士張進生:曾是醫學高端人才,失業18年淪為低保戶
    此時,張進生應該是意氣風發的,他走出了家鄉,並且即將擁有和很多家鄉人不一樣的生活經歷。 經過三年的學習,張進生再一次憑藉著自己的優異成績進入到中國的最高學府北大,開始了研究生生涯。在北京大學醫學院,張進生一路從研究生讀到博士,甚至還收到了來自外國大學的邀請,讓他出國留學讀書。讀博士的最後一年,因為經濟上的壓力,迫使他不得不放棄了自己的深造之路。但是他有自信,憑藉著自己這樣高的學歷,一定能夠謀取一份高薪工作。
  • 在醫學類專業就讀是一種什麼體驗?
    即便是保研,這個看起來最不容易出錯的選擇,也需要權衡。 在這篇文章中,我們邀請北大醫學部碩士就讀的學長,讓大家對於醫學的志願填報和未來的方向有一個更清晰的認識。因為臨床醫學博士畢業拿到的是臨床醫學博士的畢業證,就是Medical Doctor,簡稱M.D.,這是可以成為職業醫師的。而基礎醫學是叫理學博士,是Ph.D.,就跟化學、數學、機械等專業一樣。一般來說,基礎醫學的學生不可以做臨床醫學的工作。 如果以成為醫生為目標,就一定要注意臨床醫學和基礎醫學的差別。
  • 第三節 現代醫學心理學在我國發展簡史
    第三節 現代醫學心理學在我國發展簡史   西方醫學在十九世紀末傳入我國,當時盛行的魏爾嘯細胞病理學說也隨之而入。這種把人當作細胞聯合王國的機械唯物論的哲學思想曾長期在我國醫學教育中佔統治地位。西方的這一醫學理論遠遠不如傳統的祖國醫學理論那樣重視心理對疾病防治的影響。
  • 寫幽默科普文 醫學生辦網站讓醫學"潮"起來
    針對街頭巷尾熱議的「過勞死」、「減肥」等話題,一篇篇考據嚴密,包含醫學文獻資料,又不失故事性、幽默感的醫學科普文出現在網上,其作者是一群「最可能但又最不可能」的人:醫者。  「我感覺醫生做科普的太少,在公共領域的聲音也太少,我們得做點什麼!」「KIWI」是北京大學醫學院神經內科在讀博士,在網上她有另一個身份:「八爪網」創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