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藥源性肝損傷風險識別指導文件發布

2020-12-05 新華網客戶端

來源:羊城晚報

中藥「天然,無副作用」的觀念,一定要改改了。近日,國家藥監局發布了《中藥藥源性肝損傷臨床評價技術指導原則》(簡稱《指導原則》)。這也是我國首個針對藥品全生命周期(臨床前、臨床試驗期間、上市後)的肝損傷進行風險識別和評估的指導文件。

「中藥無副作用」是誤區

藥源性肝損傷,是指由藥物本身及或其代謝產物等所導致的肝臟損傷,為臨床常見的藥物不良反應之一,嚴重者可致急性肝衰竭甚至死亡。

長期以來,由於缺少特異性診斷指標,藥源性肝損傷誤診率和漏診率較高。中藥因其本身複雜性、研究基礎薄弱、聯合用藥較普遍等因素,其肝損傷往往較為隱匿,肝損傷與中藥的因果關係難以釐清,加之人們對中藥存在「天然、無毒副作用」等認識誤區,研發者和企業對藥品不良反應尚未予以足夠的重視,中藥安全性風險防範與控制難度大。因此,亟須建立一套科學、客觀的中藥藥源性肝損傷評價與風險防控技術體系,從而更好地發現、規避和防範中藥藥源性肝損傷風險。《指導原則》主要用於中藥全生命周期的藥源性肝損傷評價與風險管控,供中藥研發、生產、醫療和監管機構使用。

濫用中藥或致不良反應

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南沙醫院消化內科教授賈林認為,儘管一些草藥具有護肝功效,如解毒、抗纖維化、免疫調節和可能的抗病毒作用等,但由於人們對中藥的藥理特性認識遠遠不夠,容易片面認可中草藥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而忽視其存在或潛在的毒性。

賈林表示,某些中藥引起的肝損傷,可能與藥物質量和炮製方法有關。有些患者過分迷信偏方,在沒有醫師指導情況下濫用中藥或不遵醫囑,長期或過量服用會導致不良反應的發生。 賈林提醒,患者應在醫生指導下正確使用中藥,才能避免治病不當而「致病」。(記者陳澤雲、張華,實習生馬可晴)

相關焦點

  • 「中藥含馬兜鈴酸致肝癌」論文引爭議,專家:警惕藥物肝損傷
    10月18日,科學雜誌旗下轉化醫學子刊《科學轉化醫學》(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以封面故事的形式,發布一篇研究論文,通過病理標本測序的方法,證明在亞洲(特別是中國大陸、臺灣地區),肝癌的發生與馬兜鈴酸導致的基因突變密切相關,一些含有馬兜鈴酸的中草藥有造成肝癌的風險。
  • 警惕|83種中草藥會引起肝損傷,何首烏、大黃包含在內
    中草藥相關肝損傷(HILI)是由中藥、天然藥物及其相關製劑引起的肝損傷。根據亞太數據顯示,DILI在普通人群中發生率1/100000~20/100000,而HILI在全部藥源性肝損傷中的構成比為20%,佔據第二位。美國的草藥和膳食補充劑所致DILI也逐年提升,由2005年7%提升至2012年19%。
  • 藥源性高血鉀症不容忽視
    藥源性低血鉀症 已引起臨床工作者的高度重視。其實,很多常用藥物使用不當也可引起藥源性高血鉀症。相比而言,藥源性高血鉀對人體所帶來的危害更嚴重,甚至可致人死亡。因此,對藥源性高血鉀症絕不容忽視。
  • 藥物性肝損傷
    對於自我藥療的患者來說,選擇安全性相對更高的非處方藥(OTC),並在醫生或藥師的指導下服用,是減少發生藥物性肝損傷的有效手段。  降脂藥吃出肝損傷  老張是一名退休工人,退休後運動少了,身體發福了,腰圍也增大了好幾圈。既往體健的他,在一次偶然的查體時被診斷為高脂血症。
  • 吃中藥養生,半年查出肝損傷!醫生:這83種中草藥別再瞎吃了!
    浙江省海寧市人民醫院在微信公號發布了最近接診的一個病例,一位熱愛養生的患者周先生(化名)最近在體檢中查出了肝臟瀰漫性腫塊,懷疑是腫瘤,建議肝臟穿刺或手術準備。經過進一步檢查,醫院感染性疾病科主任章益民對患者說「你的腫塊不是惡性腫瘤,你可以放心。」那肝臟上的腫塊是什麼?
  • 闢謠:馬兜鈴酸不是中藥藥材!藥物性肝損傷七成來自西藥!
    闢謠:馬兜鈴酸不是中藥藥材!藥物性肝損傷七成來自西藥!再說了,即使肝損傷真的是三成來自中草藥,那麼其他七成呢?是否來自西藥?你為什麼不這樣說:藥物性肝損傷七成來自西藥!你為什麼偏偏要說:藥物性肝損傷三成來自中草藥?
  • 都正故事|HLA-B*35:01何首烏致肝損傷易感基因再次得到臨床驗證
    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委託都正生物旗下子公司長沙都正醫學檢驗有限責任公司(簡稱「都正醫檢」)對患者DNA標本進行檢測,確認患者攜帶何首烏肝損傷易感基因(HLA-B*35:01等位基因),再次證明HLA-B*35:01等位基因能有效預測何首烏肝損傷。
  • 「無毒」中藥也不能隨便亂吃
    中藥材種類繁多,大多數中藥並未標明其有毒,被大家認為絕對安全。這是認識上的一個大誤區。其實除一些藥食兩用的中藥外,大部分類型的中藥還是應遵醫囑服用。大部分中藥都有偏性,所謂「是藥三分毒」指的就是藥物的作用偏性,也是藥物的特性。不問藥物特性,胡亂自行服用,也許會適得其反。
  • 警惕藥物性肝損傷
    警惕藥物性肝損傷 2020-12-03 15: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2019年抗結核藥物性肝損傷診治指南發布!|指南共識
    2019年抗結核藥物性肝損傷診治指南發布!在抗結核治療過程中可能會出現各種不同類型的藥物不良反應,其中以抗結核藥物性肝損傷(ATB-DILI)最為多見,危害性最大,也是我國藥物性肝損傷常見原因之一。
  • 近日涉及上百個中藥飲片打粉炮規在多省被叫停
    上海市藥監局表示,為進一步貫徹落實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關於發布省級中藥飲片炮製規範修訂的技術指導原則的通告》(2018年第16號)的有關精神,根據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要求,原《上海市中藥飲片炮製規範》收載的、有臨床習用歷史的豆蔻仁粉、砂仁粉、林下山參粉、人參粉(含園參)、肉桂粉、狗鞭(狗腎粉)、靈芝粉7個品種,停止執行《上海市中藥飲片炮製規範》2018年版;確有臨床需求
  • 藥物性肝損傷的診治方法|指南共識
    導讀 藥物性肝損傷(DILI),是指由各類處方或非處方的化學藥物、生物製劑以及傳統中藥、天然藥、保健品、膳食補充劑及其代謝產物乃至輔料等所誘發的肝損傷,亦稱藥物性肝病。
  • 小夥吃兩個月中藥成「藥性肝」 當心!不少常見藥物會傷肝
    A  吃中藥治療皮膚病  小夥兩個月吃成「藥性肝」   28歲小陳患有皮膚病白癜風,嘗試了很多方法,治療效果都不理想。後來,在朋友推薦下,到一個小診所看病,吃中藥進行治療。一些年輕人患皮膚病、腰椎間盤突出等,長時間服用中藥,結果導致「藥性肝」;還有一些中老年人因為吃藥物、藥酒等,導致患病。   樊正勤表示,在臨床中發現,中藥引起的肝損害個體差異很大。有些人較小劑量就可以發生,有些人可以用到很大劑量,較長時間後才出現,還有些人則不會發生肝臟損傷。雖然說因人而異,但一些需要長期吃中藥或者想吃中藥調理身體的人,需要重視這個問題。
  • CFDA:《已上市中藥生產工藝變更研究技術指導原則》發布
    》,現予發布。已上市中藥生產工藝變更研究技術指導原則一、概述本指導原則主要用於指導申請人對已上市中藥擬變更生產工藝開展研究,是對《已上市中藥變更研究技術指導原則(一)》相關內容的補充和完善。申請人應當根據生產工藝變更對藥品安全性、有效性和質量可控性可能產生的影響開展相應的研究。
  • 剛剛,CDE發布《中藥新藥質量研究技術指導原則(試行)》
    中藥新藥質量研究技術指導原則(試行) 一、概述 中藥新藥的質量研究是在中醫藥理論的指導下,採用各 種技術、方法和手段,通過研究影響藥品安全性和有效性的相關因素,確定藥品關鍵質量屬性的過程。
  • 臨床毒理專委會主委宋海波:大數據用於上市藥品風險評價更具現實意義
    日前,第二屆上市藥品風險評價及風險管理會議(RARM2020)在海口舉行,200餘名業界專家匯聚一堂,圍繞「藥品風險發現與科學評控」開展學術研討,凝聚共識,共謀構建社會共治生態。此次會議由中國毒理學會臨床毒理專業委員會主辦,中華醫學會肝病分會藥物性肝損傷學組等8家單位協辦。會議廣邀相關領域的專家,針對上市藥品風險評價及臨床評控的共性問題,探討協作模式、構建社會共治生態。
  • 辛苦養生大半年查出肝損傷!醫生:這83種中草藥別再瞎吃了!
    ②表格來源:醫學界除了藥物本身的肝毒性外,中草藥應用不規範、不合理聯合應用,更是導致了肝損傷情況的發生。俗話說是藥三分毒,無論中藥、西藥都是如此。300餘家醫院2萬餘數據顯示,我國藥物性肝損傷遠高於西方國家。
  • 亂吃藥易引發肝損傷,哪些藥不能隨便吃?服藥期間,需注意什麼?
    有調查發現,有61%的藥物肝損傷發生在女性中,而女性正是吃減肥藥的主力軍。濫用減肥類的藥物,容易導致膽汁淤積,造成自限性的肝損害,損傷肝細胞。如果你有長期服用史,最好查一查肝功。部分中藥草,比如何首烏、半夏、番瀉葉和白果,以及含有馬兜鈴酸的中藥等,常吃會對肝功能造成較大的影響。
  • 國家藥監局發文:改革中藥註冊分類-產業·期貨-新聞-上海證券報...
    業內稱中藥新藥研製或將提速  近日,國家藥監局發布《關於促進中藥傳承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下稱《意見》)指出,中藥是中華民族的瑰寶,為造福人民健康作出巨大貢獻,特別是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中藥彰顯特色優勢,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發揮了重要作用。將進一步健全符合中藥特點的審評審批體系,注重整體觀和中醫藥原創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