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可以看到巴菲特的一句話:通過定期投資指數基金,一個什麼都不懂的業餘投資者往往能夠戰勝大部分專業投資者,也常常聽到周邊炒股的朋友說「賺了指數不賺錢,大盤漲個股不漲」這樣的話,所以啊越來越多的投資者開始關注指數型基金的投資了,而目前市場上大約有1038隻指數型基金(數據來源天天基金)這麼多指數型基金,我們該如何選擇呢?這裡分享簡單1招
標的指數
指數型基金跟蹤的就是所選標的指數,指數的走勢決定了指數型基金的走勢,所以選指數型基金先選標的指數
指數分規模指數:投資範圍廣,行業分布均衡,比如上證50指數,滬深300指數,創業板指數,這類指數適合大多數的投資者
還一個是按行業分類的行業指數:跟蹤相應行業的一籃子股票的平均表現比如白酒行業指數,消費行業指數,這類指數適合對某些行業有一定的了解,能夠把握得住市場的風口和熱點的投資者
可以看到,第一步選指數標的,是根據投資者自身的投資需求,風險偏好以及對市場的理解程度等因素一起來決定選擇投資哪一類標的指數
指數的估值
顯而易見指數與其指數型基金是如影隨形的,指數點位低的時候相應的估值也處於低估區,假如在估值處於低估區的時候投資,一個是安全邊際高,二個即使是下跌,下跌空間也有限而未來的上升空間卻比較大,反之,假如在估值處於高估區的時候投資,下跌概率相對來說會比較大,要是碰上由牛轉熊的時期更會遭遇瀑布式暴跌,所以選指數型基金一定要看估值
可以看到,第二步是看所選指數的估值處於哪一個區間,那這個估值哪裡可以看呢?購買基金的平臺一般都會有查看指數型基金的估值功能,比如上圖某寶,一般建議選擇低估的,正常的,謹慎可以持有的
基金的指標
指數型基金又分為被動指數型基金和增強指數型基金
被動指數型基金的評判標準是看跟蹤偏離度的標準差,根據歷史的收益率差值數據來描述基金與標的指數之間的密切程度,同時揭示基金收益率圍繞標的指數收益率的波動特徵。一般來說,跟蹤誤差越小,基金經理的管理能力越強,基金越優秀;跟蹤誤差越大的話,那麼基金也就偏離了設計基金計劃的初衷,蘊含的投資風險相應的也就越大
增強指數型基金的評判標準看信息比率,信息比率是表示單位主動風險所帶來的超額收益,信息比率越高說明基金主動投資的能力越強,獲取的超額收益也就越多
然後看基金的規模,被動指數型基金的規模越大越好,規模越大越不用擔心因為基金的大額申贖對基金的跟蹤誤差偏離值的影響;增強指數型基金的規模是適中比較好,這類指數型基金因為包含了主動投資,規模過大的話因為單只股票的持倉限制可能會拖累基金淨值增長
最後看基金的費率,有便宜的當然更好啦,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比如創業板ETF有聯接A還有聯接C這樣兩種類型的指數型基金,假如是長期投資一般選ETF聯接A,有申贖費,沒有銷售服務費,短期投資一般選ETF聯接C,沒有申購費,持有超過7天沒有贖回費,有銷售服務費
可以看到,第三步是具體到看指數型基金的各個指標:跟蹤偏離度,信息比率,基金規模,費率等等因素選擇那些指標相對較優異的指數型基金
綜上就是筆者比較常用的選指數型基金的三步驟,僅供參考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