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無意發現小腦的全新作用,高密度神經元挑戰數百年理論研究

2021-01-13 環球科學大觀

科學前沿觀天下 篤學明理洞寰宇

小腦是人體腦部中最重要的區域之一,其體積僅為大腦總體積的10%,卻包含了腦部超過50%的神經元!去年,神經科學家發現小腦在獎賞效應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是激勵和塑造人類行為的主要動力之一。這一發現不僅為數百年來主要與運動技能和感官輸入打交道的小腦開闢出新的研究方向,更表明組成大部分小腦顆粒細胞的神經元的作用方式是之前從未預料到的…

一直以來,人們認為小腦是重要的運動調節中樞。以前對小腦顆粒細胞的研究只是將它們與基本的感覺和運動功能聯繫起來,小腦受到破壞首先表現出的是運動協調方面的缺陷。例如一個小腦受損的人無法保持平衡、無法執行精細運動技能(如伸展和抓握)。儘管大腦一半的神經元都存在於小腦中,但基於小腦僅參與運動功能的假設,在將其整合到大腦如何解決問題的研究中仍進展乏力。

大腦額葉中的大腦皮層區域與自發運動的規劃、控制和執行有關,因而小腦與運動皮層保持著大量的神經元連接,將小腦與大腦皮層等備受關注的大腦區域結合起來,使得小腦與認知過程(如注意力和語言功能)的關聯也逐漸被意識到。

為了弄清小腦如何控制小鼠的肌肉,史丹福大學的研究小組使用一種新技術觀察雙光子鈣成像的顆粒細胞,實時記錄神經元的活動。研究人員將對細胞沒有危害的綠色螢光蛋白或 GFP引入到小鼠基因組中,使得更容易實時跟蹤某些細胞的行為活動。研究者們將小鼠體內GFP的插入位置依次調節,並同時提供一次糖水,希望看到小腦中發生的反應。令人驚訝的是,顆粒細胞與糖水引發的獎賞效應之間存在著明顯的聯繫。

小腦被認為是大腦所有區域中最古老的進化譜系之一,並且在所有脊椎動物中以類似的方式連接,所以人類小腦中很有可能有類似的反應。

文/朱張航宇

參考文獻:Cerebellar granule cells encode the expectation of reward, Nature, volume 544, pages 96–100.

相關焦點

  • 傳感器在監視大腦神經元中,起著什麼樣的作用?
    勞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Lawrence Livermore National Laboratory)的生物醫學工程師與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UCSF)的研究人員合作,建立了記錄大腦活動的傳感器網絡。它使用高密度的可植入傳感器在相對較長的時間跨大腦的多個區域收集實時數據。
  • 研究發現m6A修飾在小腦發育中的新功能
    N6-甲基腺嘌呤(m6A)修飾是RNA上分布最廣泛的一種化學修飾,參與調控RNA的翻譯、降解以及可變剪接等多個過程,在胚胎幹細胞乾性維持、胚胎發育、配子發生等生命活動中均發揮重要作用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王秀傑研究組與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周琪研究組、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楊運桂研究組通過合作研究發現,在中樞神經系統通過Nestin-Cre特異地敲除Mettl3導致小鼠出現嚴重的運動功能障礙,並伴隨哺乳期死亡。解剖和病理切片檢測發現由Mettl3敲除引起的m6A甲基化修飾的缺失嚴重影響大腦皮層和小腦的發育,導致大腦皮層變薄和小腦萎縮。
  • Neuron:發現脊髓小腦共濟失調1型最新分子機制——Homer--3蛋白
    2016年1月12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來自伯爾尼大學的科學家在脊髓小腦共濟失調1型(SCA1)小鼠模型發現了小腦浦肯野細胞的最新變性機制。該研究團隊的發現,進一步完善了小腦共濟失調障礙的潛在發病機制,也為未來針對浦肯野細胞為靶點的治療方案提供最新方向。
  • 科學家發難以置信的高密度行星 挑戰行星形成理論
    研究人員發現了一顆密度驚人的年輕系外行星,它正在圍繞Hyades星團中的一顆年輕恆星運行。研究人員表示,這顆行星的大小和質量都異常密集。據估計,它的質量為25個地球,比海王星略小。這顆行星的存在使它與領先的行星形成理論不一致。這顆系外行星被稱為K2-25b,觀測是用基特峰國家天文臺的WIYN 0.9米望遠鏡進行的。
  • 愛因斯坦一語道破想像力的奧秘:高密度的神經元連接
    愛因斯坦是公認20世紀最聰明的天才般的人物,其死後,科學家想從他的大腦找到與智慧的關係,結果發現愛因斯坦的大腦只有1230克,比正常男性1400克少了170克,令人大跌眼鏡。那麼,愛因斯坦的創造力與想像力到底源自哪裡?
  • 科學家發現了宇宙與大腦之間的相似之處
    義大利科學家比較了可觀察宇宙中的星系網絡和人腦中的神經網絡。他們發現他們之間有很多相似之處。這項研究發表在《物理學前沿》雜誌上。人腦的功能歸功於其龐大的神經網絡,據信其中包含約860億個神經元。可觀測的宇宙又由至少1000億個星系組成。兩種結構中的神經元和星系僅佔總質量的約30%,並以長絲或節的形式排列。
  • 滄海與一粟的相遇:科學家發現人腦與宇宙存在結構相似性
    宇宙的一個引人入勝之處是,相似的形狀和圖案總是能不經意間在最不相干的地方被發現。人類耳蝸和螺旋星系具有著類似的螺旋結構;閃電轉瞬即逝的痕跡中出現了與人類靜脈類似的走向;中子星外層和人類細胞細胞膜形態接近……而在一項最近的研究中,科學家比對了人腦神經元網絡與宇宙網絡的形狀特點,並發現了二者在結構上的驚人類似。
  • 【新智元專訪】神經元本身也能編程,神經網絡學習能力遠超預期
    日前,瑞典隆德大學研究人員發表在 PNAS 的一項研究發現,神經元本身也具有編程或者說學習的能力,單個神經元中存儲信息的容量遠超預期。論文作者在接受新智元採訪時表示,這一發現或將為設計全新的人工神經網絡帶來啟發。
  • 什麼是交叉性小腦神經機能聯繫不能?
    1981年,Baron等應用PET在幕上腦梗死患者中發現梗死灶對側小腦半球血流量減少及代謝率下降,首次證實了CCD的存在。Sommer等應用CT灌注成像對156例急性大腦中動脈閉塞患者進行研究發現35.3%大腦中動脈閉塞患者出現了CCD。並提出CCD的發生與梗死部位的關係更加密切,額葉、丘腦梗死患者更容易出現CCD,及時恢復缺血腦組織血流灌注能加快CCD的逆轉。
  • Cell | 美國科學院院士駱立群再取新突破,揭示皮質和小腦是作為一個聯合動力系統
    >使用雙位點雙光子Ca2 +成像在前肢運動任務期間,發現L5和GrC動力學高度相似。因此,皮質 - 小腦通信的關鍵功能是在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共享動態的傳播。總體而言,該研究結果表明,研究皮質和小腦作為一個聯合動力系統,以充分了解每個對行為學習和表現的貢獻是至關重要的。
  • 科學家對比後,直呼宇宙不可思議
    這些邊界處的物質會在引力作用下被加速到每秒數千公裡,在星系際氣體之間形成衝擊波和湍流。我們曾經認為:空洞-絲狀結構是宇宙中最難以揣摩的結構之一,需要海量的信息數據才能描述。這也使得我們陷入沉思:它是否比大腦更加複雜?」從尺度上來看,大腦和宇宙差了至少27個量級,也就是一千億億億倍。但令人震驚的是,這絲毫不影響我們大腦的驚人複雜性,甚至絲毫不遜於跨幅達數億光年的宇宙結構。
  • Science:新研究揭示小鼠小腦與人類存在很大不同
    2019年10月20日訊/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針對大腦的研究中,來自美國、義大利、英國、法國和以色列的研究人員發現小鼠小腦可能並不是人類小腦的良好模型。相關研究結果於2019年10月17日在線發表在Scienc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Spatiotemporal expansion of primary progenitor zones in the developing human cerebellum」。他們描述了他們的涉及人類、小鼠和獼猴小腦發育的比較研究。圖片來自CC0 Public Domain。
  • 人類神經元的馬賽克拷貝數變異性
    這一發現已經發表在《科學》雜誌上,發表在 "人類神經元的馬賽克拷貝數變異 "上。在邁克-麥康奈爾領導的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從三個人死後分離出大約100個神經元,並觀察他們的整個基因組是否存在所謂的拷貝數變異(CNVs),這是DNA的片段,其拷貝數與參考基因組相比是可變的。他們發現,高達41%的測試神經元至少有一個單一的、大規模的、自發發生的CNV,即不是由親代傳播的。 這些拷貝數的變化在基因組中蔓延。
  • JNS:意外發現一種中間神經元的「類星形膠質細胞作用」
    VTC Fralin生物醫學研究所教授Michael Fox領導的一個研究小組發現了一種能夠產生19號膠原蛋白的腦細胞,而這種膠原蛋白是形成大腦中抑制迴路的關鍵成分。這項研究發表在了《神經科學雜誌》上,研究中描述了一種先前未知的健康大腦發育的潛在分子機制。該研究結果或將為科學家們開發成熟或修復細胞網絡以及緩解疾病的新藥奠定基礎。
  • Nature:挑戰傳統認知!神經元的特徵選擇性來自於激活的突觸總數
    如今,來自馬克斯-普朗克佛羅裡達神經科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首次報告了一種能夠讓他們實現這些測量的新方法的結果。他們的研究挑戰了Hebbian模型的預測結果,證實突觸大小與反應相似性無關,並表明神經反應特性反映了活躍突觸(弱的突觸和強的突觸)的總數。
  • 通過實驗,把理論物理變成現實:可能會像愛因斯坦等上一百年
    即使是最傑出的科學理論也需要數據和證明,就在去年,人類有史以來第一張黑洞圖像終於提供了支持愛因斯坦百年理論所需的證據。量子材料對這種需求並不陌生,賓夕法尼亞大學查爾斯·凱恩和尤金·梅萊提出關於拓撲絕緣體(內部絕緣體,表面是導體的材料)的突破性獲獎理論,成為物理研究領域的基礎,希望幫助工程師開發更高效的光電子器件或量子計算機。
  • 中科院發現穀氨酸能神經元對睡眠穩態調節的重要作用
    該項研究利用新型遺傳編碼的腺苷探針,發現基底前腦區的穀氨酸能神經元對於睡眠壓力的積累起著重要的調控作用,進一步揭示了睡眠穩態調控的神經環路機制,為探索睡眠障礙的治療方法提供了重要參考。 睡眠是動物界普遍存在的現象,人類大約有三分之一的時間用於睡眠。然而睡眠是如何被調節的目前尚不清楚。經典的睡眠調控模型認為,睡眠的調節分為兩個方面,晝夜節律和睡眠穩態。
  • 《自然》:研究發現超重鋁、鎂同位素的中子數超過質子數
    原子的「超載」能力比人們想像的要大得多,這是美國一個科學小組最新的研究發現。利用粒子加速器,他們創造出了超重鋁、鎂同位素,其中的中子數目大大超過質子數。  這一成果有助科學家找到質子和中子結合成原子核的新理論,並加深他們對恆星元素形成以及衰變的理解。
  • 有意或無意記憶對注意的影響
    研究於2020年9月14日在線發表於《自然—神經科學》。研究人員發現,X射線全息納米斷層掃描(XNH)可以以100nm以下的解析度成像毫米級體積,從而能夠重建果蠅和小鼠神經組織中的密集分布。研究人員進行了相關的XNH和電子顯微鏡(EM)來重建數百個皮質錐體細胞,並顯示更多的淺表細胞對其頂突產生了更強的突觸抑制作用。
  • 我國科學家發現狄拉克半金屬自旋密度波態
    ZrTe5在強磁場下的輸運性質,首次觀測到一種新奇的磁場誘導的自旋密度波態,這一發現為狄拉克半金屬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角度和思路。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自然通訊》。  狄拉克半金屬具有和石墨烯相似的能帶結構,它展現出高磁阻、高遷移率等優良電學性質。大量理論研究指出,多體相互作用能誘導狄拉克半金屬發生奇特相變,同時使原本無質量的狄拉克電子產生質量,此前尚未有實驗報導驗證這一現象。  研究者發現,ZrTe5具有很好的準二維特性,表現出體態的量子霍爾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