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生命」並不遙遠, 三分鐘帶你認識合成生物學

2021-01-17 中國生物技術信息網

在科幻小說和影視作品裡,人工再造生命體一直是熱門題材,人造動物、人造人的形象經常可見。然而,在合成生物學這一科學的角度來看,這些幻想已經不再遙不可及。日前在滬成功舉辦的第三屆合成生物學青年學者論壇上,來自世界各地的數十位年輕的合成生物學家,向世人展示了合成生物學的諸多潛能——科學技術正幫助人類逐步實現「造物」的夢想。

自從上世紀50年代,沃森和克裡克發現DNA的雙螺旋分子結構以後,基因技術就不斷飛速發展。人們意識到,比起傳統的馴化、養殖、育種等方法,操作特定的基因序列能更直接地操控或改造生物系統。就人們熟知的轉基因技術而言,就是將某個生命體的一段基因「轉入」另一個生命體,使前者的某個特徵表現在後者上。然而,這樣只能做到對細胞內源固有功能的重現和輕度改造。

在「人類基因組計劃」的催生下,科學家對基因組有了更加全面深入的認識,「合成生物學」也應運而生。合成生物學的顛覆性在於,人類將如同「造物主」一樣,可以自行設計合成DNA序列,去「書寫」決定生命特徵的基因。今年3月,國際頂級學術雜誌《科學》(Science)以特刊形式發表了「人工合成酵母基因組」的裡程碑式階段性成果:又有新的5條酵母染色體被人工設計與合成,而來自中國的3個研究團隊佔據其中4條。與會嘉賓、清華大學研究員戴俊彪攻克的正是其中酵母最長的12號染色體。


第三屆合成生物學青年學者論壇合影 主辦方 供圖

記者從論壇上獲悉,令人興奮的是,合成生物學的理論和方法將被應用在醫療、農業、化工、新材料等領域,展現出解決資源、能源和環境等重大問題的巨大潛力,很有可能掀起一場科技革命。

中科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的團隊也實現了使用酵母人工合成人參中的活性成分——人參皂苷。據本次論壇負責人、中科院上海植物生態與生理研究所研究員王勇介紹,通常人參至少要種5年才能結果,對種植環境也有較高的要求,而且種完人參後的土地往往需要休耕十年才可繼續耕作。通過種植獲得的人參含有上百種不同的人參皂苷種類,其效果也各不相同。若要獲得高純度的單體化合物用於醫藥研究和開發,往往需要再提取。對一些稀有罕見的皂苷種類,通過這些傳統的方法大量獲得是極其困難的。

而利用合成生物學技術方法就可以「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只需要一到兩天,就可以得到純度高、雜質少、更安全且更適用於醫療的人參皂苷。據透露,該技術目前正進行商業推廣。


圖說:青年學者在論壇上暢想合成生物學的未來。 杜晟堯 攝

華東師範大學研究員葉海峰展示了另一項令人驚奇、最近備受關注的發明——使用智慧型手機,超遠程調控治療糖尿病。

科學家們在患者體內植入一個定製化細胞,該細胞內含有一個LED燈,目的基因會在光照下表達,分泌出胰島素或胰高血糖素樣肽。當光被關閉,基因就會停止表達。當患者通過外接血糖設備發現自己血糖過高后,就可以用智慧型手機控制光的亮度,從而調控胰島素分泌量。

這一研究工作為今後糖尿病的診療一體化、數字精確治療提供了新思路與新策略,前不久經媒體披露後引起了公眾的廣泛關注。記者此次在論壇上了解到,葉海峰團隊目前正積極開展該項技術發明的大動物臨床實驗,並完善設計,希望能實現整個系統的全自動化。

可喜的是,像這樣能直接造福民生的合成生物學研究新進展,在我們身邊還有不少。王勇表示,目前我國合成生物學領域內論文發表數居世界第二位,僅次於美國。十二五期間,上海在合成生物學基礎、應用和平臺建設上,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本市在合成生物學研究上已形成了一批優勢學科方向和研究團隊,在全國乃至全世界都佔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相關焦點

  • 合成生物學:人造生命的起點?(圖)
    合成生物學:人造生命的起點?  5月20日,美國科學家克雷格·文特爾在《科學》上公布了創造出歷史上首個「人造單細胞生物」的消息。  5月20日,《科學》雜誌上公布了文特爾的最新成果:他在實驗室中通過化學合成「絲狀支原體絲狀亞種」的DNA,並將其植入去除了遺傳物質的山羊支原體體內,創造出世界上首個「人造單細胞生物」。這個被命名為「辛西婭」(Synthia)的生物立即給公眾帶來了驚嘆、爭議和恐慌。  但在學術沙龍上,多位專家指出,媒體中廣為使用的「首次合成人工生命」之說,並不準確。
  • 合成生物學:生命科學的「利器」
    合成生物學,能利用大腸桿菌生產大宗化工材料,擺脫石油原料的束縛;酵母菌生產青蒿酸和稀有人參皂苷,降低成本,促進新藥研發;工程菌不「誤傷」正常細胞,專一攻擊癌細胞;創製載有人工基因組的「人造細胞」,探究生命進化之路;利用DNA儲存數據信息並開發生物計算機……作為科學界的新生力量,合成生物學進展迅速,並已在化工、能源、材料、農業、醫藥、環境和健康等領域展現出廣闊的應用前景。
  • 合成生物學:生命科學的「利器」(開卷知新)
    合成生物學,能利用大腸桿菌生產大宗化工材料,擺脫石油原料的束縛;酵母菌生產青蒿酸和稀有人參皂苷,降低成本,促進新藥研發;工程菌不「誤傷」正常細胞,專一攻擊癌細胞;創製載有人工基因組的「人造細胞」,探究生命進化之路;利用DNA儲存數據信息並開發生物計算機……作為科學界的新生力量,合成生物學進展迅速,並已在化工、能源、材料、農業、醫藥、環境和健康等領域展現出廣闊的應用前景。
  • 人造生命
    繼克隆之後,「人造生命」已經成為人類最關注的話題。而與克隆不同的是,「人造生命」採用的是合成生物學的方法。  真的會有人工組裝的「異類」生活在我們這個世界上嗎?  人造生命重在「改造」  2001年,文特爾野心勃勃地宣布將利用人工合成的遺傳物質,在實驗室裡製造一種在自然界不存在的新物種。
  • (新華全媒頭條)人造單條染色體真核細胞問世 我國開啟合成生物學...
    新華社上海8月2日電題:人造單條染色體真核細胞問世 我國開啟合成生物學研究新時代新華社記者王琳琳、張泉1965年,我國科學家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出與天然分子化學結構相同、有完整生物活性的蛋白質——結晶牛胰島素,開闢了人工合成蛋白質的時代。
  • 合成生物學將重新定義未來食物 你吃的豬肉有可能是實驗室的「人造...
    合成生物學將重新定義未來食物 你吃的豬肉有可能是實驗室的「人造肉」  Emma Chou • 2018-07-13 09:
  • 從人類基因組到人造生命:克雷格·文特爾領路生命科學
    支原體是目前發現的最小、最簡單的具有自我繁殖能力的細胞,其基因組也是原核生物中最小的,因此便於操作。儘管Venter團隊已經能夠合成生殖支原體的基因組,但由於生殖支原體生長極其緩慢,因此研究者選擇了生長較快的蕈狀支原體和山羊支原體作為實驗對象,分以下4個步驟完成實驗 (圖1)。 其實,嵌合體細胞應用遺傳工程手段早已實現。
  • 人造單條染色體真核細胞問世 我國開啟合成生物學研究新時代
    50多年後的今天,我國科學家在最新一期國際科學期刊《自然》上發表論文,宣布首次人工創造出有生命活性的單染色體真核細胞,開啟了合成生物學研究的新時代。人類能否創造生命?此次突破意義何在?人造纖維、人造衛星、人造材料……在我們的潛意識裡,只要是人造的東西都是沒有生命的。人類真能「創造」出生命嗎?
  • 六個遺傳密碼的人造生命體,翻開合成生命新篇章
    通過在大腸桿菌的基因序列中植入兩個新鹼基dNaM–dTPT3,可形成半人工合成生命。近年來,圍繞著人造鹼基方面的工作,他和同事發表了一系列重要的工作。  11月30日,Romesberg及其團隊又有了新的重要發現,他們發現非自然狀態下的鹼基能夠植入大腸桿菌的基因組中,產生半人工生命體,其可以通過轉錄、翻譯非自然狀態下的胺基酸,合成蛋白質的效率和天然核苷酸並無差距。
  • 合成生物學在美國引爭議
    自本世紀初誕生以來,合成生物學就因其利弊相兼而引起廣泛爭議。據美國9日公布的一項最新民意調查,雖然美國多數民眾支持合成生物學,但也有不少人要求禁止這一學科。  合成生物學是近年來新興的一門學科,與傳統生物學通過解剖生命體以研究其內在構造不同,合成生物學從最基本的生命要素開始研究,目的是建立人工生物體系。換句話說,這門學科是設計自然界中原本不存在的生物或對現有生物進行改造。
  • 合成生物學的發展與面臨的挑戰
    在商業應用領域,合成生物學市場預計在2018年至2025年期間將以28.2%的複合年增長率增長,並在2025年達到560.449億美元的市場規模。合成生物學市場可以根據產品、技術和應用三個方面進行細分。
  • 美國科學家創造含人造鹼基的新生命體 向「人造生命」邁出重要一步
    數十億年來,所有天然生命的DNA都只有4個「字母」:ATCG。數年前,美國科學家創造了兩種「新字母」,並把它們引入了大腸桿菌中。 但當時還沒有生物體「認識」這兩種新字母,它們要麼排斥新的鹼基,要麼直接死去。 最近,美國研究者在這項「創造人工生命」的工作中邁出重要一步,他們培養出了一種包含人工鹼基的活生命體。這個新型生命體能合成全新的蛋白質。
  • 繼人工合成牛胰島素之後,中國科學家再次在人工生命合成領域取得...
    北京時間8月2日凌晨,英國《自然》雜誌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合成生物學重點實驗室覃重軍研究團隊與合作者的論文「創建有功能的單染色體酵母」。這是繼上世紀六十年代人工合成牛胰島素之後,中國科學家再次利用合成科學的策略,去回答生命科學領域一個重大的基礎問題,為人類對生命本質的研究開闢了新方向。
  • 如何利用合成生物學使能技術創造「新物種」?
    合成生物學是生物學與工程學的交叉學科,內容包括設計和構建新型的生物分子,生物系統,生物機器或者重新設計已有的生物系統。,也為合成生物學帶來了新的契機。 近年來隨著計算生物學以及系統生物學的發展,理性的設計遺傳元器件,迴路,生命系統也取得了一些進展,設計與實驗兩者相輔相成,對合成生物學的發展起到關鍵作用。
  • 我國科學家「人造生命」獲重大突破
    未來某一天,人類會不會創造出比自身更強大的生命? 對此,覃重軍表示,目前人類對生命基因組遺傳密碼的運轉機制所知甚少。「分子生物學的發展讓我們對單個基因有了一定了解,但他們彼此間如何協作、又怎樣變化我們知道很少。目前,我們處在簡單模仿自然的水平,真的去創造尤其是脫離大自然的『藍本』去創造幾乎不可能,所以距離『100%人造生命』還差得很遠。」
  • 美國院士合成生物學實驗室落戶深圳先進院
    該實驗室的成立,將促進中藥資源的合成生物學創新開發與商業化。  美國院士領銜 創新利用傳統中藥有效成分  樊建平在致辭中表示,基斯林院士對於青蒿素的研發,變革了中藥提取青蒿素的傳統手段,是全球合成生物學產業化的最重要案例。
  • 「上帝視角」的合成生物學,對生命謎題的追尋……
    有人說生命是非常複雜的,是沒有辦法理解它到底是怎樣成長起來的。而在合成生物學家的眼裡,能不能通過建造生命去理解它呢?作為合成生物系統,就是去掉冗餘的信息,只留存最基本、最核心的信息,讓它產生最核心本質的結構。
  • 清華舉行「合成生物學定量模型與設計」研討會
    清華舉行「合成生物學定量模型與設計」研討會清華新聞網12月15日電 (通訊員 蔣國強)12月10日「合成生物學定量模型與設計」研討會在清華大學信息技術大樓舉行。本次研討會是國內首個以定量合成生物學為主題的會議,涵蓋了我國從事相關研究的主要團隊,旨在加強十三五期間該領域的交流與協作。會議的召開對推進清華大學十三五合成生物學基礎研究、促進清華與國內相關科研院所的深度協作,具有重要意義。
  • 機器學習在合成生物學:一種新的生物工程算法
    合成生物學(synthetic biology)是生物科學在21世紀新出現的一個分支學科,它從最基本的生物要素開始建立零部件,以構造人工生物系統(artificial biosystem),猶如構建智能電路一樣。
  • 人造生命的哲學反思
    在當今生物科學界,現代生物學家秉承康德生命概念的精義,把生命存在和有機體等同起來。可以說,有機體論預製了合成生物學家的科研致思方向。在合成生物學領域,文特爾以及批正在成長的年輕學者如奈特、安蒂、科斯林和徹爾契等致力於設計和建構人造生物系統的研究,試圖把生命目的論在科學實驗中轉化為實證的科研成就人造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