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朱琳
等車時,習慣拿出手機看新聞;走路時,喜歡戴上耳機「聽」小說;陪愛人逛街時,看電子書等待……
「要麼讀書,要麼旅行,身體或靈魂總要有一個在路上。」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編輯學會會長郝振省近日對《法制日報》記者說。
傳統的紙質閱讀根深蒂固,存在了數千年之久,但隨著時代的發展,一種全新的閱讀方式闖入了人們的日常生活,我們稱之為數位化閱讀。近年來,伴隨著網絡和各類智能終端的迅速發展,這一閱讀方式已走入千家萬戶。
全民閱讀促進條例徵求意見稿第二十一條規定,國家鼓勵和支持促進閱讀的新技術開發與應用,促進數字閱讀和閱讀便利化。
據統計,2016年有55.3%的成年國民進行過網絡在線閱讀,較2015年上升了4個百分點。66.1%的成年國民進行過手機閱讀,較2015年上升了6.1個百分點。7.8%的成年國民在電子閱讀器上閱讀,10.6%的成年國民使用平板電腦進行數位化閱讀,較2015年分別下降了1個百分點和0.7個百分點。有62.4%的成年國民在2016年進行過微信閱讀,較2015年的51.9%上升了10.5個百分點。
在郝振省看來,數位化閱讀深刻影響人們的閱讀習慣,它是一種新型出版生產力的體現和實現。
「傳統閱讀僅僅局限於文字圖片,而電子閱讀圖、文、聲三者兼具,閱讀效果更加形象、生動,開創閱讀先河。」郝振省說,人們普遍傾向於數字閱讀方式,主要原因是與傳統的紙質出版物相比,數位化電子出版物不受空間、時間的影響,可以海量傳遞,具有存儲量大、檢索便捷、便於保存、成本低廉等諸多優點。
「尤其是手機閱讀能夠利用碎片化時間進行,受到不少年輕讀者的青睞。」郝振省說,人們現在的都市生活時間被切割得很零碎,移動閱讀的內容絕大部分都是零散的,我們每天會產生大量類似的分散時間,如果不加以合理利用十分可惜。
在郝振省看來,就像海綿裡的水,如果將這些碎片化時間利用起來進行閱讀,積少成多,收穫也會不小,是一件值得推廣的事。
「隨著電子化時代的到來,國民閱讀電子書的比率突飛猛進,通過微信閱讀的人數首次超過了一半,國民電子閱讀平均每天達一小時,真正實現了『天天讀書』的目標。」郝振省指出。
「應當依託網際網路特別是移動網際網路,藉助雲計算、大數據等新興傳播技術,建立全民閱讀數字資源平臺,加強數字出版內容投送平臺建設和管理,推進數位化閱讀服務。加強網絡文學出版傳播的管理和引導,推出更多網絡精品力作。深入探索讀者閱讀行為和閱讀習慣的數位化轉型,改善數字出版內容消費服務方式,提升公眾數字閱讀消費滿意度,提供更便捷、人性化的數位化閱讀技術服務。」郝振省建議。
據記者了解,在手機應用商店搜索顯示,僅與「閱讀」「讀書」相關的APP手機終端應用軟體就高達3多萬個,微信裡也有上千個與閱讀有關的公眾號,以「朋友圈」為代表的社交化分享式閱讀,更是成為智慧型手機時代的新特點。
「固然有不少優秀的數字閱讀源,但是數量和質量還遠遠不夠。與傳統閱讀相比,數字閱讀整體性、深刻性、嚴肅性還有一定差距。」郝振省建議,把兩者結合起來,用數字閱讀了解知道型消息,而知識型內容則離不開傳統閱讀,要積極探索數字條件下的深閱讀路徑。
郝振省還認為,數字閱讀應與傳統閱讀相結合,推動出版與科技融合發展,全面推進全民閱讀多媒體、多平臺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