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晚報數字報-富蘭克林與雷電傳奇

2020-11-25 新民晚報
  ◆ [美] 蘿拉·李

  美國爭取獨立時,富蘭克林的聲譽以及與法國國王路易十五的親密關係使他成為美國尋求法國援助的最佳大使。他對閃電的痴迷居然在說服法國人支持美國革命方面發揮了重大作用。而在英國,喬治三世厭惡富蘭克林的政治觀點,下令不許在宮殿上安裝富蘭克林避雷針。

  子虛烏有的放風箏事件

  美國的每個學齡兒童都知道這個故事:班傑明·富蘭克林通過在雷雨中放飛一隻線上系有鑰匙的風箏發現了雷電。當他們再大一點,這些學生就禁不住想:「這種說法合理嗎?」班傑明是如何在這個過程中操控風箏而又未被燒焦的呢?對那些偶爾還在思索的人,我可以給他們提供答案:所謂的風箏事件其實可能完全子虛烏有。

  這並不等於否認班傑明·富蘭克林是電場領域的先驅。1746年的他作為印刷商和《窮查理曆書》的出版商相當富裕。《窮查理曆書》常常挖苦同時期其他曆書提出的天文和氣象迷信。一天,富蘭克林看到蘇格蘭雜耍藝人亞當·斯賓塞醫生——也稱「思朋斯醫生」——表演的一個被稱為「電吻」的社交把戲。在表演中,一位女性把沒戴手套的手放在一個旋轉的玻璃球上,當她的追求者靠近去親吻她時,頓時會爆發出火花,當然也伴隨著歡笑。富蘭克林從此被電迷住了——他先得擺弄思朋斯醫生的萊頓罐。這個萊頓罐就是我們現在的電容器的雛形。最早由萊頓大學(由此得名)教授、荷蘭科學家彼得·范·馬申布羅克製造的這個罐子裡面是一個普通的果醬罐,底部鋪上一層錫箔,罐口配上蠟封軟木塞,中間穿過一根連接短鏈條的銅棒。鏈條與裡面的錫箔接觸,銅棒頂端有個鼓起的銅球。當摩擦各種物體產生的靜電作用到外部的銅球時,靜電就可以經銅球儲存在罐子裡。因為不同電荷相吸,罐內金屬板上的負電荷可以導致外部金屬板上產生相當的正電荷。富蘭克林買下了這位好醫生的整套裝置,並請一位英國朋友給他寄來更多的儀器和有關實驗的文章。富蘭克林將對電的愛好很快發展成為他的全職工作。

  從雲中引火燒身確有其人

  當時歐洲最好的思想家宣稱有兩種類型的電。同一個球,摩擦玻璃棒產生的靜電能吸引它,而摩擦樹脂棒產生的電卻排斥它。這就證明電有兩種變體。這位殖民地的業餘科學家卻不敢苟同。他認為電從高電荷流向低電荷。他鑑定並命名了正電荷和負電荷、導體以及絕緣體。他最富有爭議的聲明就是閃電是一種電現象。富蘭克林與英國皇家學會會員彼得·克林森通信,談到所有這些內容。這些信件成為《電的實驗與觀察》的藍本。該書於1751年首次出版,後被譯成幾種語言,為這位印刷商贏得了作為自然科學家的全球聲譽。

  書中提出一個驗證閃電與電是否一樣的實驗。「要確定雲是否帶電,」他寫道,「在一個高塔的頂端,設置一個足夠容納一個人和一個電架的崗亭。從電架中央支起一根鐵桿,彎出門外,然後再使其垂直向上6~9米,末端弄得很尖。如果電架保持乾燥和乾淨,當經過的雲層很低時,站在架子上的人可能會通電,產生火花,鐵桿從雲中將火引到他的身上。」那個時候歐洲最著名的電實驗是由法國的諾列特完成的。他根本不相信這個殖民地學者不著邊際的言論。然而國王路易十五卻十分感興趣。他鼓勵他的科學家們去嘗試這個實驗並確認其理論。1752年5月10日,託馬斯·弗朗索瓦·狄阿里巴勇敢地站出來挑戰。他在法國馬利花園中豎起了一根高12米的尖尖的金屬杆,然後等待暴風雨到來。當暴雨雲層從頭頂飛過,一個助手拿著銅絲走向裝置。正如富蘭克林預測的那樣,他招來了火花。法國科學家整個夏天一直在重複這個實驗。最後他們終於證實:閃電就是電火。幾乎一夜之間,富蘭克林成為歐洲的名人,而他卻沒有放飛任何風箏。

  在風箏實驗中送命的人

  班傑明·富蘭克林從來就沒有做過風箏實驗,也沒有任何期刊記載有這麼回事。最早提及風箏實驗的是標註日期為1752年10月19日的致《費城報》的一封信。信中介紹了一個實驗,但卻從來沒說富蘭克林做過這個實驗。

  「用兩根輕杆交叉成十字,支住一塊手絹的四個角,杆的頂端附上一根尖鐵絲……在線的末端繫上絲帶並綁上一把鑰匙。拉線的人必須站在門內,確保不被淋溼。雷雨雲一經過風箏上面,尖的鐵絲就能引下電火。」請注意,在這個實驗裡,閃電並不直接擊中風箏。其想法是讓風箏接近雲層,將電荷從大氣系統沿風箏線引下來。然後實驗者用手指關節去觸摸鑰匙,將電荷導入地下。或許富蘭克林本人嘗試過這個實驗。但即便他這樣做了,也沒有留下第一手資料。有關富蘭克林放風箏最為詳細的敘述來自約瑟夫·普裡斯特利。他聲稱富蘭克林親自告訴過他這件事。普裡斯特利關於這個實驗的二手描述發表於1767年。

  後來,至少有一個人在嘗試這個實驗的時候丟了性命,他就是俄羅斯物理學家裡奇曼。1753年,裡奇曼在聖彼得堡放風箏時被「金屬杆中竄出的一個拳頭般大小、藍白色火球」擊倒。北卡羅來納州艾索瑟莫技術學院的講師兼歷史學家湯姆·塔克準備重複富蘭克林的風箏實驗。在2003年他試圖利用富蘭克林時代能找到的一些材料來複製實驗。他嚴格按照描述試了幾次,但風箏就是飛不起來。然後他再用現代風箏嘗試,還是不行。他現在相信富蘭克林肯定也沒有成功放飛風箏。

  請用「富蘭克林」牌避雷針

  那些仍然堅信富蘭克林確實放飛過風箏的人,對於富蘭克林為何從來沒有詳細描述自己的實驗(包括實驗發生的時間和地點)給出了一種說法:或許認為玩弄小孩的玩具會讓他感到難堪。無論如何,用風箏做實驗並不是他的發明。

  不管他是否在暴風雨中放過風箏,富蘭克林對於閃電的解釋卻相當準確。他在1756年入選英國皇家科學院,被授予代表最高榮譽的科普利獎章。歐洲的大教堂也很快都安裝上了避雷針。威尼斯鐘樓自1388年以來已被雷電擊中和燒毀了6次,但自從安裝了「富蘭克林避雷針」以後,就再也沒有這個問題了。你可能會認為對教堂的保護應該使富蘭克林受到神職人員的喜歡,但是你錯了。1753年一位波士頓的牧師說:「班傑明·富蘭克林的雷電導線是一種悖理逆天的行為,因為它試圖轉移上帝的憤怒。裡斯本遭地震和潮水破壞就是上帝對人類瀆聖罪的懲罰。」

  不要緊,富蘭克林是科學界的紅人,他在歐洲,尤其是法國大受歡迎。這一點後來在美國爭取獨立時被證明是美國的一大財富。他的聲譽以及與國王路易十五的親密關係使他成為美國尋求法國援助時的最佳大使。由此看來,富蘭克林對閃電的痴迷居然在說服法國人站在美國革命者一邊上發揮了重大作用。

  在英國,喬治三世對富蘭克林政治觀點的厭惡也波及科學領域。他下令不許在宮殿上安裝富蘭克林避雷針。他懷疑這是某種詭計。他們不是將電無聲無息地導入地下,而是被叛亂分子秘密地將閃電導入皇家建築。他要求皇家學會主席約翰·普林格爾否認富蘭克林的電理論。普林格爾立即辭職,他說:「你可以改變國家法律,但改變不了自然規律。」

  富蘭克林到底有沒有做過風箏實驗?從他1752年10月1日從費城寫給英國皇家學會會員彼得·柯林生的信來看,他確實做過這個實驗。在這封得意洋洋的信中,富蘭克林詳細描述了實驗實施的細節和操作性,不過這封信的關鍵內容是推薦英國皇家學會購買他發明的避雷針。不過,從另外一個角度講,富蘭克林是放了風箏,但實驗卻幸運地失敗了。實際上,富蘭克林在信裡只是提到把風箏在雷雨雲過來時放起來,根本沒提閃電的事兒。那些富蘭克林屹立在閃電之中的威武形象壓根就不存在。

  (摘自《異聞秘錄》九州出版社 2016年7月版)

相關焦點

  • 數字淑女「小新」將發回報導 新民晚報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報導組迎來新成員
    容貌秀麗、身材苗條的數字人「小新」一亮相,就吸引了不少人的關注和駐足。「小新」與記者曹剛對話 新民晚報記者 陶磊 攝即日起,由商湯科技打造的數字人成為新民晚報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和進博會報導組的一員,這也是商湯科技數字人首次運用於媒體行業。
  • 人與大自然較量 第一個抓住雷電的人富蘭克林
    在18世紀中葉,人們對電的了解還是不多,對天上的雷電更是迷惑不解。人們懼怕雷電,心中充滿了恐懼和疑惑。雷電發生在空中,人們夠不著也摸不到,要研究它真是太難了。  風箏是孩子們的玩具,而富蘭克林卻想到用風箏去捕捉雷電。
  • 「黨的誕生地發掘宣傳工程」推進會昨舉行 新民晚報「傳承紅色基因...
    新民晚報訊(記者 鞠敏)上海「開天闢地——黨的誕生地發掘宣傳工程」推進會昨在東方宣教中心舉行,來自全市各有關單位職能部門負責同志參加會議。會上,新民晚報作了《讓「紅色基因」融入「採編」血脈》交流發言。踏訪革命舊址,尋找光輝足跡,感悟紅色傳統,激勵奮鬥精神。
  • 新民晚報數字報-玉出昆崗
    願在崑崙山這個神話的搖籃裡,誕生出更多的中國玉文化傳奇……
  • 新民晚報數字報-養菖蒲記
    5.菖蒲剪在春夏之交,剪時須淨,不留杪上分毫,手段要猛,用竹剪將杪梢剔盡,悶足則報芽方細。惟到冬令,切宜慎剪,恐凍塊受傷。因性喜雪,遇雪消冰融,分外光潔,其枝葉乃正入妙時。  6.菖蒲宜小宜矮,以寸為度。蒲色青,石色白;蒲色蔥倩搖曳,石色環繞晶瑩,中能細細鑿空,嵌以石子,乃覺剔透玲瓏。  7.菖蒲愈分愈多,根不盤實,多亦無用。
  • 揭開雷電之謎
    雷電的力量可真大哪!    雷電究竟是什麼東西?千百年來,我們的祖先都不能解釋。中國人說是雷公、電母在施威,希臘人傳說是奧林匹亞山上的天神在發怒。後來,在歐美兩大洲的廣發地區,都傳說著施放雷電是由上帝主宰的故事。到了18世紀中期,許多人都想用科學的方法來揭穿雷電的秘密。    當時,人們開始掌握了電的知識。
  • 新民晚報數字報-螢火蟲
  • 美元上的富蘭克林
    新版100美元上的富蘭克林時常划過天空中的閃電和轟隆的雷鳴顯示著大自然的力量,人類對這種自然現像一直心存敬畏,世界各國都有關於雷電的傳說和神話。直到一位勇敢的科學家富蘭克林的出現,才把閃電從神的位置拉下來。1752年富蘭克林(1706年—1790年)做了一個很危險的實驗, 他在雷雨天氣中通風箏將天空中的雷電引下來,從而證明雷電與萊頓瓶中的電是相同的, 揭開了雷電的秘密。
  • 書摘|勇敢者&惡作劇:富蘭克林可曾用風箏捕捉雷電?
    富蘭克林的研究與《光學》具有相同的特點,正如科恩指出的,富蘭克林是「信奉牛頓學說的實驗科學家」。既然富蘭克林反對諾萊的觀點,也就是反對列奧米爾,因此布豐願意推廣富蘭克林的觀點。1752年5月,布豐、達利巴爾和德羅爾等獲得了公開宣傳富蘭克林觀點的第一個良機。他們準備再現富蘭克林的某些實驗,法國國王路易十五也將親臨實驗現場。他們三人決定實施富蘭克林的「崗亭實驗」,由達利巴爾在位於巴黎郊外20英裡a的村莊馬利拉維爾準備好實驗設施。5 月10日,布豐和德羅爾開始操作這個危險的實驗。
  • 《富蘭克林自傳》三個特質,成就傳奇人生
    你知道100美元正面肖像是富蘭克林,但是你知道為什麼會是他嗎?這位傳奇的人物只讀了2年小學,他用84年時間,完成了幾代人的事業。他是怎麼做到的呢?一,言之無物,行之不遠1706年,富蘭克林出生在北美麻薩諸塞州的波士頓城一個小商人家庭。他有17個兄弟姐妹,富蘭克林是最小的兒子,他還有兩個妹妹。因為家裡孩子多,沒有錢讓他們上學,父親只讓富蘭克林讀了兩年法語學校。富蘭克林腦瓜特別聰明,不久就從中等生升到優等生。
  • 盤點富蘭克林的幾大發明,原來電是他發現的
    富蘭克林是華盛頓一生最佩服的人,富蘭克林的十大偉大發明中最突出的就是電是誰發明的,電並不是富蘭克林發明的,而是他發現的。
  • 新民晚報數字報-粽子的英文
  • 新民晚報數字報-隔音效果
  • 新民晚報數字報-菲利普斯船長
  • 新民晚報數字報-母親與野菜
  • 新民晚報數字報-火速救援
  • 新民晚報數字報-投彈甲蟲
  • 富蘭克林和那隻風箏
    正如富蘭克林預測的那樣,他招來了火花。法國科學家整個夏天一直在重複這個實驗。最後他們終於證實:閃電就是電火。幾何一夜之間,富蘭克林成為歐洲的名人,而他卻沒有放飛任何風箏。  富蘭克林從來就沒有寫過風箏實驗,也沒有任何期刊記載有這麼回事。最早提及風箏實驗的是1752年10月19日的致《費城報》的一封信。信中介紹了一個實驗,但卻從來沒說富蘭克林做過這個實驗。
  • 新民晚報2020年度環球論壇在滬舉行
    12月4日,由新民晚報國際部、深海區工作室承辦的新民晚報社2020年度環球論壇在上海舉行。來自京滬兩地的十多位知名專家學者出席論壇,圍繞「疫情下的世界與我們」,就當下備受關注的國際熱點事件、議題,以及未來世界格局走向等展開熱烈討論。
  • 向天空取得雷電的人
    富蘭克林向天空取得雷電,向暴君取得人權。數百年前,富蘭克林自豪地在他的書中寫下了這句話。我們常說,一個敢放言高論的人,要麼是個瘋子,要麼具有十足的底氣,而這位富蘭克林就是後者。此時,一個瘋狂的想法在他的腦海中誕生,我要把天空的雷電引下來!回到家裡已是深夜,而他依然為那個偉大想法興奮不已。等他要去引雷電時,雨卻悄然停了。他在等下一個雷雨天氣。他不僅僅是個科學家,還是一個政治家,參與了美國《獨立宣言》的起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