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空出世,莽崑崙,閱盡人間春色」(毛澤東)。崑崙山在中國道教文化中被譽為「萬山之祖」,「萬神之鄉」。中國古代許多神話傳說如「夸父追日」、「西王母女神」及起死回生的「靈芝仙草」等故事都與崑崙山有關。崑崙山西起於帕米爾高原,橫貫亞洲中部,從新疆、西藏地界入青海,全長二千五百公裡,平均海拔五千六百米。「玉出昆崗」(《千字文》),崑崙山盛產美玉,是中國玉文化最重要的發祥地之一。
崑崙山玉礦形成於五億多年前。是中酸性巖漿侵入鎂質大理巖和白雲石大理巖中,在一定溫度、壓力等極其苛刻的地質條件下成就的。其後約在四千萬年前,歐亞板塊和印度洋板塊無比劇烈地碰撞,產生了喜馬拉雅山造山運動。崑崙山隆起,原來在地層深處的玉石礦被抬升至海拔四千至五千米的高度。
崑崙山在新疆境內綿亙一千八百餘公裡。在其山之北坡的和田、且未、莎車等地段,遠古時先民就發現了玉礦,到商周已被大量開採利用,其中以和田一帶的玉礦最著名,故人們便將崑崙山北坡出產的玉,統稱為新疆和田玉。
世界上閃石玉礦可分為透閃石和陽起石兩類,和田玉屬透閃石類。其特點是透閃石的含量極高,一般在95%以上,高品位的白玉要達到99%左右。和田玉極少雜質,細膩、不易破碎。壓碎鋼鐵每平方釐米需施壓4-5噸,而和田玉則需6.5噸以上。曾看到用和田玉做成的健身球,可像網球一樣,往水泥地上拍打而不碎。和田玉顏色以為白、青白、黃、墨為多,色正玉潤者「黃如蒸慄,白如截脂,墨如純漆」。世界上也有少些同類的透閃石玉礦,然多是含鐵量較高的碧玉,俄、韓等國雖有白玉,但質地差矣。和田玉乃玉中之最,中華瑰寶!
上世紀90年代初,在崑崙山東坡,即青海境內的格爾木一帶,沿青藏公路沿線一百多公裡高原丘陵的納赤臺和野牛溝等處也發現了玉礦。業內將其稱為青海玉、崑崙玉或青海崑崙玉。格爾木的幾處產玉地,距新疆的且未兩者直線距離不過三百公裡左右。科學家分析認為:格爾木地區的玉與和田玉有相似的地質構造背景,只是在產出特徵、物理性能方面稍有不同,其也以透閃石為主要成份,完全符合對和田玉的定義。業內玉石玩家區別和田玉和青海玉的主要差異:前者呈半透明,溫潤度高,質地純。後者透明度好,玉質稍幹,多水線。
崑崙山東坡的玉礦開採條件相對比北坡方便,且量大質好,其發現是上世紀90年代玉石界的一件大事,也緩和了新疆和田玉的市場供求矛盾。數年前的北京奧運會,青海崑崙玉被定為「金鑲玉」獎牌用玉後,名聲更是扶搖直上。2010年10月,青海省將鐫刻有胡錦濤主席題寫的「中國南極崑崙站」站名的青海崑崙玉碑贈給中國海洋局,此碑被安置在南極內陸冰蓋最高點地區的中國南極崑崙站永久矗立,意義深遠。
筆者以為:新疆和田玉與青海崑崙玉都源自崑崙山的玉礦,好比孿生姐妹,同出一母體,「遺傳因子」相同,稍有個性差異,似應正名。兩地玉礦同脈,可統稱為:「崑崙玉」(此也是和田玉之古稱)。「新疆和田玉」以主要出產地命名,簡稱「和田玉」。那麼青海崑崙玉也可對應稱「青海格爾木玉」,簡稱「格爾木玉」。如直呼青海玉或青海崑崙玉概念不清。
崑崙山巍峨,有陽剛之美;崑崙玉溫潤,有陰柔之麗。崑崙山是中華民族心中的聖山。兩千三百多年前,楚國三閭大夫屈原曾經遙對崑崙山抒發了無比浪漫的詩人情懷:「登崑崙兮食玉英,與天地兮同壽,與日月兮同光」。願在崑崙山這個神話的搖籃裡,誕生出更多的中國玉文化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