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語|研究:兒時玩電子遊戲會帶來認知能力的持久提升

2021-01-15 澎湃新聞

小時候父母都不讓我們打電子遊戲,覺得打遊戲是浪費時間,會荒廢學業,但是如今新研究指出,小時候玩電子遊戲的人長大後的工作記憶力更強、反應更快。

The results show that people without experience of playing video games as a child did not benefit from improvements in processing and inhibiting irrelevant stimuli. Image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A number of studies have shown how playing video games can lead to structural changes in the brain, including increasing the size of some regions, or to functional changes, such as activating the areas responsible for attention or visual-spatial skills. New research from the Universitat Oberta de Catalunya (UOC) has gone further to show how cognitive changes can take place even years after people stop playing.

大量研究表明,玩電子遊戲會導致腦結構變化,包括增加某些區域的大小,或導致大腦產生功能性改變,如激活負責注意力或視覺空間技能的區域。加泰隆尼亞歐貝塔大學的最新研究進一步表明,即使不玩遊戲好幾年後,其導致的認知變化也會發生。

This is one of the conclusions from the article published in Frontiers in Human Neuroscience. The study involved 27 people between the ages of 18 and 40 with and without any kind of experience with video gaming.

這是一篇發表在《人類神經科學前沿》上的論文得出的一個結論。該研究涉及27位年齡在18至40歲之間的人,他們當中的一部分人完全沒碰過電子遊戲。

"People who were avid gamers before adolescence, despite no longer playing, performed better with the working memory tasks, which require mentally holding and manipulating information to get a result,」 said Marc Palaus, the author of the study.

論文作者馬克·帛琉斯表示:「那些在青春期以前熱愛玩遊戲的人,儘管現在不再玩遊戲,但他們在工作記憶任務中表現更好,而這需要注意力更集中、信息獲取能力更強。」

The results show that people without experience of playing video games as a child did not benefit from improvements in processing and inhibiting irrelevant stimuli. Indeed, they were slower than those who had played games as children, which matched what had been seen in earlier studies.

結果表明,兒童時期沒有電子遊戲經驗的人無法從中獲得優化腦部處理能力和抑制無關刺激的效果。他們比兒時玩遊戲的人反應更慢,這與早先的研究結果吻合。

Likewise, 「people who played regularly as children performed better from the outset in processing 3D objects, although these differences were mitigated after the period of training in video gaming, when both groups showed similar levels,」 said Palaus.

帛琉斯稱:「從小經常玩電子遊戲的人從一開始就在處理3D任務方面表現更好,不過經過電子遊戲訓練後,兩組表現出相似的水平,差距得以縮小。」

The study lasted a month and the researchers analysed participants』 cognitive skills, including working memory, at three points: before starting the training in video gaming, at the end of the training, and fifteen days later. The video game used was Nintendo’s Super Mario 64.

這項研究歷時一個月,研究人員分三次評估了參與者的工作記憶等認知技能:開始進行電子遊戲培訓之前,培訓結束時,以及培訓結束十五天之後。使用的電子遊戲是任天堂的超級馬裡奧64。

The study also included 10 sessions of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This is non-invasive brain stimulation through the skin that temporarily changes the brain’s activity.

研究過程中還對參與者進行了10次經顱磁刺激。這是通過皮膚進行的非侵入性大腦刺激,可暫時改變大腦活動的模式。

"It uses magnetic waves which, when applied to the surface of the skull, are able to produce electrical currents in underlying neural populations and modify their activity,」 explained Palaus.

帛琉斯解釋說:「使用電磁波,將其施加到顱骨表面時,能夠在潛在的神經群中產生電流並改變其活動。」

The researchers wanted to find out if combining video gaming and this kind of stimulation would improve cognitive performance, but that didn’t turn out to be the case.

研究人員想知道將電子遊戲與經顱刺激相結合是否能改善認知能力,結果發現並不能。

"We aimed to achieve lasting changes. Under normal circumstances, the effects of this stimulation can last from milliseconds to tens of minutes. We wanted to achieve improved performance of certain brain functions that lasted longer than this,」 said Palaus.

帛琉斯說:「我們的目標是實現持久的改善。在正常情況下,這種刺激的效果可以持續幾毫秒到幾十分鐘。我們希望提高某些大腦功能的表現,並持續更長的時間。」

According to Palaus, what most video games have in common is that they involve elements that make people want to continue playing, and that they gradually get harder and present a constant challenge. 「These two things are enough to make it an attractive and motivating activity, which, in turn, requires constant and intense use of our brain’s resources.」

根據帛琉斯所說,遊戲的最大共同點是,它們包含使人們想要玩下去的元素,而且逐漸變得越來越難,並提出了持續的挑戰。「這兩件事足以使它具有吸引力和激勵性,反過來又需要不斷地高強度地使用我們的大腦資源。」

"Video games are a perfect recipe for strengthening our cognitive skills, almost without our noticing,」 he said.

帛琉斯指出:「電子遊戲是增強我們認知能力的完美秘訣,潛移默化地發揮著作用。」

本文摘自:中國日報網

亞洲浪潮,博鰲視野

立足亞洲 面向世界

傳遞論壇最新動態 促進亞洲深度合作

全球重要對話的傳達者 亞洲共同發展的瞭望者

原標題:《雙語|研究:兒時玩電子遊戲會帶來認知能力的持久提升》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玩遊戲藉口有了?研究發現小時候玩電子遊戲可提高多年後的工作記憶
    許多研究表明,玩電子遊戲會導致大腦的結構變化,包括某些區域的尺寸增加,或者導致功能變化,比如激活負責注意力或視覺空間技能的區域。加泰隆尼亞奧伯塔大學(UOC)的一項新研究進一步表明,即使在人們停止玩遊戲數年後,認知能力也會發生變化。這是發表在《人類神經科學前沿》上的一篇論文的結論之一。研究對象為27人,年齡在18歲到40歲之間,有或沒有玩電子遊戲的經驗。「青春期前狂熱的遊戲玩家,儘管長時間不再玩,但在工作記憶任務中表現得更好,這些任務需要在心理上保持和處理信息,才能得到結果。」
  • 玩遊戲藉口有了?研究發現小時候玩電子遊戲可提高多年後的工作記憶
    ,玩電子遊戲會導致大腦的結構變化,包括某些區域的尺寸增加,或者導致功能變化,比如激活負責注意力或視覺空間技能的區域。加泰隆尼亞奧伯塔大學(UOC)的一項新研究進一步表明,即使在人們停止玩遊戲數年後,認知能力也會發生變化。這是發表在《人類神經科學前沿》上的一篇論文的結論之一。研究對象為27人,年齡在18歲到40歲之間,有或沒有玩電子遊戲的經驗。「青春期前狂熱的遊戲玩家,儘管長時間不再玩,但在工作記憶任務中表現得更好,這些任務需要在心理上保持和處理信息,才能得到結果。」
  • 基於認知神經科學的遊戲化學習,研究成果有哪些?
    動作遊戲促進了視覺能力的發展,包括視覺的空間解決、即時處理和敏感性 [54]。在玩電子遊戲方面投入較多時間的年輕人的一系列視覺能力比非電子遊戲玩家要好,他們能夠關注到更多的物體,並能對變化的視覺信息進行有效加工 [55]。
  • 美國兒科研究:5歲前孩子長期接觸電子屏幕,會影響大腦這些功能
    John Hutton博士對一群3-5歲長期接觸電子屏幕的孩子進行研究。 在對這些孩子的認知能力進行測試後,接著用儀器掃描了這些孩子的大腦,結果發現這些孩子大腦中的腦白質結構完整性相對較低。這些部位的腦白質主要與以下幾種大腦功能有關。
  • 豬能夠學會玩電子遊戲!科學家研究結果一言難盡
    今天分享一則豬的輕鬆趣事「豬能夠學會玩電子遊戲」,不是開玩笑,來自科學家研究結果顯示,具體詳情如下:科學家近日發布的一份研究報告結果,不管是在認知領域還是在遊戲領域,都讓人有些一言難盡……根據將研究匯總的科學家表示:「認知過程,像是記憶、注意力和概念化這些元素能夠讓動物在複雜、動態環境中展示出適應性行為。」
  • 玩個遊戲,就能培養孩子對時間的感知力、專注力、邏輯推理能力?
    有一套書能讓孩子玩著遊戲就訓練了對時間的感知力,強烈推薦一下《追蹤迪迪:24小時情境認知遊戲書》能輕鬆訓練孩子對時間情境的認知力。它是8開超大全景繪本,還能訓練孩子的觀察力、專注力和邏輯推理能力。這本書的作者麗塔·泰肯特魯普是德國著名插畫家,同時也是優秀的作家。
  • 雙語經驗促進情緒抑制控制能力發展
    毫秒),熟練雙語者在抑制控制能力上體現出「雙語認知優勢效應」。雙語者在日常對話中需要執行功能選擇目標語言並且抑制非激活語言的幹擾,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與執行功能密切相關的額葉、頂葉尤其是前扣帶回皮層(ACC)的激活。前人的研究也發現了相類似的結果,如音樂學習會對相應的神經網絡產生顯著影響。更多的證據來自於對雙語經驗可以延緩老年人認知老化的研究,如盧克(Luck)等人利用磁共振技術發現,雙語老年人與單語老年人相比,在腦功能尤其是白質組織上存在差異。
  • 簡單有趣的小遊戲,提升孩子認知力
    先問問大家,知道什麼是遊戲嗎?會玩遊戲嗎?知道不同階段的孩子適合玩什麼遊戲嗎?不清楚?不妨我們來聽聽瑞士著名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怎麼講!皮亞傑認為遊戲是思維的一種表現形式,實質是同化超過了順應。兒童早期認知結構發展不成熟,不能夠保持同化與順應之間的協調或平衡。
  • 集認知、遊戲和思維訓練於一體的幼兒情境認知遊戲書
    現在越來越多教育推崇玩中學,讓孩子在玩中就把知識學了,很多家長不理解,怎麼就玩中學了,玩怎麼能跟學掛勾呢?所謂玩中學,就是讓孩子在愉悅的環境中,通過遊戲習得一些技能和知識,不僅不會破壞孩子的學習性質,還讓孩子覺得學習很有趣,引發內驅力,自發去學習。
  • 一本可以玩的遊戲書,讓孩子從此愛上閱讀|多元智能&情景認知
    1.痴迷於遊戲的孩子VS矛盾的家長有些家長很矛盾,一邊他們會因為自身的疲憊,而放鬆對孩子的要求,給孩子玩手機以求短暫的安寧;但是一邊又責任心爆棚,希望孩子能夠利用空閒時間,去做一些更有意義的事情。這種矛盾始終存在,也很正常。
  • 讓認知優勢成為你先人一步的競爭力:提升認知能力的六種方法
    為什麼認知能力很重要? 認知能力很重要,因為當你專注於發展和改進它們時,它們可以幫助你在工作中成為一名出色的表現者。一些求職申請和面試包括測驗、問題或場景來評估你的認知能力。僱主招聘需要某項認知技能的職位,可能會在延長工作邀請之前確保候選人有能力。
  • 電子遊戲如何影響大腦
    兒童甚至成年人都將電子遊戲作為娛樂方式。每當他們感到無聊或想在工作和學習中短暫休息時,他們都會玩這些遊戲。由於其不斷增長的需求,科學家們進行了研究以發現電子遊戲對人腦的影響。電子遊戲和大腦變化已經發現遊戲可以引起大腦許多區域的變化。研究表明,由於視頻遊戲,大腦的某些結構發生了變化,大腦的功能和行為也發生了一些變化。1.增加注意力我們在玩遊戲時需要專注和關注,否則,我們將失去它。
  • 【PhD】瑞士-弗裡堡大學-自閉症,雙語能力,認知和交際能力
    Stephanie Durrleman申請郵箱:stephanie.durrleman@unige.ch  截止日期:December 1, 2020介紹瑞士弗裡堡大學新成立的自閉症,雙語能力,認知和交際能力(ABCCD)實驗室誠招兩位全日制博士生
  • 新研究發現電流刺激 無助提升老年人認知能力
    隨著全球人口老齡化問題日益嚴重,預防認知衰退的研究越來越多。此前有研究證明大腦功能訓練疊加電流刺激有助於提升年輕人的認知能力,但新研究發現該訓練方式對老年人的認知能力提升不大。據研究人員之一、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教授保羅·杜克斯介紹,最新的研究是對131名年齡在60歲至75歲之間的實驗對象展開的,並衡量訓練前後受試者完成問卷調查等任務的程度,觀察這種訓練是否對老年人的注意力、判斷力、記憶力等認知能力有積極影響。
  • 5個實用方法幫你提升記憶力
    新近的研究發現,助記設備有助於改善大腦功能。這是因為它本質上和大腦訓練一樣,通過迫使大腦工作,使其生成新的認知網絡聯繫。因此你可以多多使用助記設備。mnemonic [nɪˈmɑːnɪk]:adj. 記憶的;助記的;記憶術的cognitive [ˈkɑːɡnətɪv]:adj. 認知的
  • 淺談:基於教育遊戲的認知學習研究
    近些年,隨著計算機網絡的盛行,電腦遊戲已經成為學生主要的娛樂方式之一。電腦遊戲強大的吸引力,引起了教育者的關注。教育學者順應潮流,思考把遊戲的元素引入到教育之中,使學生沉浸在愉悅的學習環境中,真正達到寓教於樂,在此背景下「教育遊戲」應運而生。在國內, 教育遊戲在課程教學中的應用已屢見不鮮,而在教育遊戲的認知學習作用方面還研究甚少。
  • 史丹福大學最新研究:玩神奇寶貝可激活大腦,玩遊戲也能成為成功的人
    第一個神奇寶貝遊戲於1996年發布,由當時5歲的孩子們玩,其中許多人繼續跟蹤遊戲的後期版本玩到十幾歲甚至成年早期。史丹福大學研究人員意識到這些粉絲擁有非常好的自然實驗的所有成分。這些孩子一遍又一遍地暴露在同一個角色中,當他們贏得神奇寶貝的戰鬥或在遊戲百科全書中添加一個Pokédex新角色時,會得到獎勵。此外,每個玩家都在用同一個手持設備-任天堂,並保持大致相同的手臂長度。
  • 《神奇的設計思維遊戲書》:玩是人的天性,會玩是一種能力
    孩子天生愛遊戲。在遊戲中,孩子不僅能發展思維能力、創新能力,養成遵守規則和創新規則的習慣,更能獲得無比幸福的體驗。可是,大多數家長不知道該如何陪孩子玩,自己也沒有創新的頭腦,更沒有設計有趣遊戲的潛質。上述這些問題在稅琳琳的《神奇的設計思維遊戲書》裡都不是問題。
  • 認知、邏輯、思維、系統思考能力如何提升?(下)
    你會發現:每個人就像汽車裡的配件一樣,每天到點就開始運作,和其他配件一起運作下讓汽車前進,讓這個社會正常運轉著。我們就像遊戲人物一樣,到每個階段就做該做的事,與遊戲不同的是,遊戲只要你熟練就能通關,但現實不會。在說系統思考前,先普及一下什麼是系統,系統無處不在,路上的汽車、大街上的奶茶店、高樓大廈的辦公室,都是一個個的系統。系統是一堆相互連接的要素(實體)構成的整體,為了一個目標/功能前進。
  • 耶魯大學研究發現:「看電視」和「不看電視」的孩子,差距巨大
    簡單來說,孩子看電視時,大腦並沒有思考,活躍程度持續降低;而孩子之所以看電視時一動不動,是因為大腦處於被催眠狀態,注意力是渙散的。通過這個研究得出了一個結論:3歲前,經常看電視的孩子和不看電視的孩子,專注力會產生巨大差距,而這個差距是不可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