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頭條:馬斯剋星際飛船原型首次飛行成功,寨卡病毒關鍵突變促進...

2020-11-27 前瞻網

《STM》:揭示3C樣蛋白酶抑制劑可阻斷MERS-CoV和SARS-CoV-2感染

日前,在一項新的研究中,美國堪薩斯州立大學獸醫學院的病毒學家Yunjeong Kim和Kyeong-Ok Chang發現了一種潛在的COVID-19治療方法。相關研究結果於2020年8月3日在線發表在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期刊上。這項研究揭示了小分子蛋白酶抑制劑如何強效地抑制人類冠狀病毒。稱為3CLpro的冠狀病毒3C樣蛋白酶(3C-like protease)是強有力的治療靶點,這是因為它們在冠狀病毒複製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製藥公司Novavax公布新冠研疫苗I期臨床數據

當地時間8月4日,美國諾瓦瓦克斯公司(Novavax)公布了其在研新冠疫苗的I期臨床試驗數據。試驗結果表明,該疫苗可以在人體內激發穩定的抗體反應,且高於新冠肺炎康復患者的抗體水平。此外,該疫苗還表現出了較好的耐受性。本次試驗的疫苗目前被命名為NVX-CoV2373,包含由新冠病毒刺突蛋白衍生得到的抗原,模仿該刺突蛋白在人體內產生抗原,以達到預防病毒感染的目的。  

《Science》:利用經過基因改造的人ACE受體作為誘餌引誘新冠病毒,阻斷感染

日前,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指出利用誘餌受體(decoy receptor)---一種經過改造的自由漂浮的受體蛋白---引誘SARS-CoV-2,這樣這種誘餌受體就可結合這種病毒並阻止感染。相關研究結果於2020年8月4日在線發表在Science期刊上。還需要開展進一步的研究來確定這種誘餌受體是否可以成為COVID-19的有效治療藥物或預防劑。 

最新研究:27%國家和地區發現的「零號病人」,在確診前不久去過義大利

研究表明,在中國大陸以外出現新冠感染的國家中,有超過四分之一的國家和地區報告稱,他們發現的「零號病人」在確診前不久去過義大利。該研究稱,在研究人員確認的99個在全球大流行宣布前11周內受到影響的國家中,27%的首批病例與來源於義大利的旅行有關,隨後是中國(22%)、伊朗(11%)。這一發表在《柳葉刀·傳染病》雜誌上的研究結果表明,來自少量病毒傳播嚴重的國家的旅行,可能導致了全球範圍內更多的疫情爆發。

愛爾蘭研究:較年輕的新冠患者比起老年患者更有可能喪失嗅覺和味覺

來自愛爾蘭的研究人員檢查了46名被感染的病人,他們被要求評估嗅覺變化(嗅覺喪失)和味覺變化(味覺異常)。大約一半的參與者經歷了嗅覺和味覺功能障礙,這是新冠的已知症狀。但他們發現,雖然老年人一般更容易受到COVID-19的其它影響,但年輕患者更有可能出現嗅覺缺失和味覺喪失。

《Science》:暴露於普通感冒冠狀病毒可以教會人體免疫系統識別SARS-CoV-2

日前,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拉霍亞免疫學研究所、北卡羅萊納大學醫學院、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和澳大利亞莫道克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識別普通感冒冠狀病毒的記憶輔助性T細胞也能識別SARS-CoV-2上的匹配位點。相關研究結果於2020年8月4日在線發表在Science期刊上。這一發現表明對抗普通感冒冠狀病毒確實可以教會T細胞區室識別SARS-CoV-2的某些部分,這就為普通感冒病毒事實上可以誘導針對SARS-CoV-2的交叉反應性T細胞記憶的假說提供了證據。 

世衛組織總幹事:將組建國際專家組研究病毒起源問題

世衛組織總幹事譚德塞3日表示,世衛組織將組建包括中國專家在內的國際專家組,共同尋找新冠病毒的動物源頭。世衛組織衛生緊急項目負責人麥可·瑞安在記者會上說,應該對新冠病毒進行更廣泛的回顧性流行病學研究,以充分理解病例之間的聯繫。研究可以從「首先出現聚集性病例的地方」開始,以系統地尋找病毒「跨越動物與人之間物種屏障的第一個信號」,然後再轉向動物源頭方面的研究。瑞安強調,雖然武漢率先報告了新冠肺炎疫情,但這不一定意味著武漢就是新冠病毒從動物傳播到人的地點。

《柳葉刀》總編輯:中國科學家果斷、負責應對新冠疫情

英國知名醫學期刊《柳葉刀》總編輯理察·霍頓日前在英國《衛報》撰文說,在應對新冠疫情的過程中,中國科學家果斷、負責地採取行動,保護人民健康。他說,正是中國科學家建議儘早採取封城措施,採取嚴格的保持社交距離政策,切斷了病毒傳播途徑。同時,科學家們協助設立臨時醫院,擴充病床數量,讓重症患者能夠及時獲得救治。

加拿大首席衛生官:勿指望疫苗成為消滅疫情的「銀彈」

加拿大首席公共衛生官譚詠詩當地時間4日在渥太華發出警告說,民眾不應指望疫苗可以成為迅速結束新冠疫情並恢復常態的「銀彈」。譚詠詩在記者會上表示,雖然疫苗是應對疫情非常重要的一方面,但不應被視為結束疫情的方法。她重申了保持物理距離、勤洗手和佩戴口罩等防疫措施的重要性。她說,目前尚不清楚疫苗的實際效果,關鍵問題是疫苗所提供的免疫力程度和持續時間,以及所需劑量等。她並表示,鑑於疫苗問世時,供應量很可能不足,公共衛生部門正在研究接種人群的優先級問題。

Science:新冠疫情導致全球糧食市場面臨持續動蕩

根據國際糧食政策研究所(IFPRI)的一篇新文章稱,新冠疫情導致全球經濟放緩,影響了糧食安全的所有四根支柱,即「可供應量」、「獲取渠道」、「充分利用」和「穩定供應」。這篇文章近日已發表在《Science》上。這篇文章中的重要發現強調了新冠肺炎對糧食系統、全球經濟、貧困、衛生和貿易的影響。該文章共同作者、IFPRI總幹事Johan Swinnen說:「疫情對糧食安全最重要的影響在於,它導致的收入下降使糧食供應面臨風險。這對於極端貧困人群尤其如此,因為他們平均將總收入的70%花費在食品上。」

通過血液檢測新生兒腦損傷

嬰兒出生時缺氧可能導致腦損傷,但目前還難以檢測出腦損傷新生兒。在一項發表於《科學報告》的新研究中,研究人員在一項初步研究中採集了45名嬰兒出生6小時內的血液樣本,並進行18個月的跟蹤研究並確定出現神經障礙的嬰兒。之後他們測序和分析了這些嬰兒血液中的基因變化,結果發現,與正常組相比,神經障礙組嬰兒在855個基因上存在表達差異,其中兩個基因最為顯著。這意味著可以通過驗血檢測特定突變基因判斷新生兒是否腦損傷。

科研進展中國團隊腫瘤活性磷療納米製劑研發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材料所(籌)材料界面研究中心研究員喻學鋒課題組在開發天然生物活性納米治療製劑領域取得新進展。該研究中,課題組利用原位礦化的方法構建了表面磷酸鈣修飾的黑磷烯,並探究其抗腫瘤活性及作為納米診療平臺的應用潛能。研究表明,由於磷酸鈣層的pH響應降解特性和Ca2+離子在腫瘤細胞內的過載,礦化黑磷較未修飾黑磷展現出了更強的選擇性殺傷腫瘤活性。進一步研究發現,礦化黑磷可特異性靶向腫瘤細胞的線粒體,破壞線粒體結構,進而誘導癌細胞通過線粒體介導的凋亡途徑進入程序化死亡。 

噬菌體殺傷細菌的新機制

近日,莫納什大學(Monash University)的一項研究合作取得了令人振奮的發現,最終可能會導致抵抗耐藥細菌感染的針對性治療。該研究由莫納什生物醫學發現研究所的副教授FasséliCoulibaly和Trevor Lithgow教授領導,並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上。它描述了使用高解析度成像來揭示噬菌體如何攻擊和殺死傷寒沙門氏菌的,從而使科學家們對如何將其用於正在進行的抗微生物耐藥性(AMR)鬥爭有了新的認識。 

利用靶向缺陷性CLN3基因的反義寡核苷酸有望治療貝敦病

日前,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羅莎琳德富蘭克林醫科大學的研究人員設計出一種新的方法來治療一種罕見但致命的兒童神經退行性遺傳疾病:貝敦病(Batten disease)。這項研究解決了發現貝敦病治療方法的迫切需求。相關研究結果在線發表在Nature Medicine期刊上。這項研究證實利用經設計後特異性地結合到CLN3貝敦病中受到破壞的CLN3基因產物上的反義寡核苷酸(ASO),可以治療這種疾病的齧齒動物模型的症狀。這些研究人員還證明,來自患有這種疾病的患者的細胞的體外培養物對這種治療作出反應,這表明細胞缺陷得到逆轉。

B細胞非霍奇金淋巴瘤與其他血液瘤CAR-T治療管理機制不同

近日,解放軍總醫院第一醫學中心、川大華西醫院生物治療國家重點實驗室等10家機構聯合發布的文章提出,CAR-T細胞治療B細胞非霍奇金淋巴瘤(B-NHL)和治療其他血液瘤所引起細胞因子釋放症候群(CRS )的機制是不同的,最重要的特徵是局部細胞因子釋放症候群(L-CRS),並認為及時管理L-CRS有助於預防和控制嚴重的全身性細胞因子釋放症候群(S-CRS)。這些發現對CAR-T治療不同的腫瘤類型所產生的CRS進行精細化管理具有重要意義。該文章發表在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雜誌上。 

生物標誌物可用於檢測大腦損傷

近日,由亞利桑那大學和希望之城轉化基因組學研究所(TGen)領導的科學團隊通過蛋白質組學和代謝組學分析確定了新型的生物標誌物系列,可幫助數以千萬計的遭受腦損傷的患者的治療,並且有可能預防嚴重的長期殘疾。相關結果發表在最近的《Scientific Reports》雜誌上。 

寨卡病毒關鍵突變促進其傳播

近日,來自德克薩斯大學加爾維斯頓分校的學科團隊發現了寨卡病毒突變現象,該突變可能與2015/2016年爆發性病毒傳播以及感染孕婦所生的小頭畸形(小頭顱嬰兒)有關。該研究目前發表在《PNAS》雜誌上。在這項研究中,研究者們確定了Zika包膜蛋白中的突變,該突變可增強妊娠小鼠的母嬰傳播,增加新生小鼠的神經系統疾病和致死率,並提高被感染的非人類靈長類動物血液中的病毒水平。   

首次在非洲發現能夠抵抗青蒿素衍生物的瘧原蟲

由法國巴斯德研究所領導的國際團隊最近在非洲盧安達地區首次發現了能夠抵抗青蒿素衍生物的瘧原蟲的出現和傳播。青蒿素是世界衛生組織當前推薦的抗瘧藥物的主要成分,對青蒿素的耐藥性在東南亞已經很普遍,但在非洲此前沒有出現過。該研究結果發表在 8 月 3 日的《自然-醫學》上。研究顯示這種抗藥性瘧原蟲已在盧安達地區傳播開來,其在體外抗青蒿素的能力會對公共衛生有重大影響。

狗和人具有相似的語言處理系統

狗能夠對人的指令和語調作出相應的反應,但之前科學家並不了解它們是如何做到的。在一項發表於《科學報告》的文章中,研究人員利用磁共振功能成像,測試了實驗犬聽到用誇獎和中性語調說出的一些誇獎性單詞(如聰明、做得好等)以及一些中性詞(這樣、如果等)時的大腦反應。研究顯示,狗具有和人相似的分級處理語言的能力:首先在低級層面(皮質下區域)處理語調,其次在更高級層面(皮質區域)理解詞語的意思,也就是用皮質下區域檢測情緒信息,皮質下區域處理學習信息,這種從低級到高級的順序方式和人處理語言信息時類似。

牛羊狗可以預測地震?最新研究引發爭議

最近,一項發表於《動物行為學》的研究指出,藉助高靈敏儀器,他們在義大利的一座農場中觀察到地震數小時前,牛、羊、狗等動物的行為呈現出清晰的信號。但論文發表後,也遭到一些地震學家的質疑。

可有效防冰的蛾眼納米材料

在惡劣環境下冰的積聚會對飛機和船舶等造成嚴重的破壞。數十年來,科學家們一直致力於改善功能性表面的防冰性能。在一項最新發表於AIP Advances 的論文中,研究人員模仿蛾眼,設計了一款具有防冰性能、覆蓋石蠟塗層的特殊納米結構。他們從冰的黏附強度、冷凍時間以及受雨水影響的耐久性等方面,評估這種材料的防冰性能。研究發現,這種具有石蠟塗層的納米結構的防冰性能顯著改善。此外,它還具有石蠟的疏水性和隔熱性,以及蛾眼的高透光性和抗反射性。該材料將不僅能應用於車輛船舶等運輸行業,同樣也適用於眼鏡等光學方面的應用。

利用單光子信息重建3D場景的相機

最近,英國格拉斯哥大學的科學家利用一臺「時間相機」直接重建了一段時間內的3D動態景象。這臺相機實際上由一臺光速單光子檢測器和重建系統組成:前者能夠在精確度達1/4納秒的條件下,記錄一段時間內光子的數量;而後者通過機器學習程序(神經網絡)來讓計算機分析光源反射的入射和輸出信息。只要給予算法足夠的檢測器信息,經過一段時間學習後,「時間相機」就能將背景中的動態影像重建出來,比如展示實驗室研究人員做出的行為。但目前,其只能在能提供特定光源信息的場景中使用。相關研究發表在《光學》上。

富含磷元素的恆星

據一項發表於《自然-通訊》上的研究,科學家利用斯隆數字巡天資料庫中的紅外H波段光譜,對恆星的元素豐度進行了分析,篩選出了一批富含磷的恆星,這是首次發現這一種類的新恆星。除了磷以外,它們還富含鎂、矽、氧、鋁,鈰等較重的元素。現有的恆星演化理論還無法解釋這些元素的形成模式。磷是生命起源的必需元素(DNA或者RNA都需要磷元素),對這批恆星的研究將有助於理解太陽系中天體,包括我們地球上的磷的起源。

太空垃圾雷射測距時間顯著延長

太空垃圾雷射測距可以用來跟蹤太空垃圾、防止發生碰撞。但此前,這種技術只能在暮色時分的幾小時內開展。據《自然-通訊》發表的一項研究,太空垃圾雷射測距現在已能在白晝進行,其使用時長極大增長,可以依季節從每天6小時增加至22小時。研究人員將一架望遠鏡、探測器和濾光片相結合,提高了物體相對白晝天空的對比度。他們還開發出實時目標探測軟體,可以計算出目標預測偏差,並糾正不準確的預測。演示實驗表明,這一方法能在白晝對太空垃圾雷射測距,還能增加所有衛星雷射測距站的潛在觀測時長。這項研究有助於提高地球軌道上衛星和太空站的操作安全性。

七部門:今明兩年持續擴大就業見習規模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等七部門近日印發《關於進一步加強就業見習工作的通知》,提出鼓勵依託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和各級開發區、產業園、科技園等拓展見習單位,穩定持續提供見習崗位。豐富民營企業、國有企業、事業單位、社會組織、政府投資項目、科研項目等領域崗位來源,更多募集管理、技術、科研類崗位,滿足多元見習需求。

教育部關於公布2020年高等學歷繼續教育擬招生專業備案結果的通知

根據《高等學歷繼續教育專業設置管理辦法》(教職成〔2016〕7號),教育部對經省級教育行政部門統籌後提交的2020年高等學歷繼續教育擬招生專業予以備案和公布。匯總備案的2020年高等學歷繼續教育擬招生專業850個(其中,本科專業349個、專科專業501個),專業點共30484個(其中,本科專業點16260個、專科專業點14224個)。可在全國高等學歷繼續教育專業管理和公共信息服務平臺(網址:www.zygl.edu.cn)查詢,專業名稱、專業代碼、培養層次、學習形式、修業年限以平臺公布的為準。

基金委醫學科學部徵集重大類型項目立項建議

為了進一步落實中央指示精神,堅持基礎研究要「兩條腿走路」。持續強化面向國家重大需求和世界科學前沿的科學問題凝練機制,堅持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結合,不斷完善重大類型項目的立項機制。醫學科學部面向科技界徵集醫學科學領域重大類型項目立項領域建議。重大類型項目主要包括:重點項目、重大項目和重大研究計劃。

中傳:取消碩士學術論文與學位資格掛鈎的陳規

從中國傳媒大學了解到,8月3日,該校召開研究生教育會議,全面拉開了研究生教育改革大幕。改革涉及招生考試、培養與學位、導師評聘、質量監控、學科專業設置等關鍵環節,旨在破難點、去痛點、疏堵點、補漏點、除弱點、掃盲點。此次改革中,中傳博士研究生招生將全面實施並完善「申請-考核制」博士研究生招生方式,堅持能力素質與知識考核並重。

日本將加強對留學生和學者的籤證審查

據 Nature News 8月4日報導,日本將對國際學生和研究人員的籤證申請進行更徹底的審查,同時未披露與外國關係的日本高校可能因此失去資助。「日本政府感受到強化科研誠信準則和維護其與美國科學關係的壓力。」國立政策研究大學院大學(GRIPS)科學政策分析師 Atsushi Sunami 表示。而 GRIPS 科學政策研究員 Hiroshi Nagano 評論,引入更嚴格的指導方針來應對外國幹涉,可能會使日本研究人員不願與國際合作夥伴合作,並且阻止研究人員來到日本。

馬斯克的星艦原型SN5低空跳躍試飛成功

在當地時間8月4日,SpaceX不鏽鋼材質的全尺寸「星艦」原型機SN5在德克薩斯州博卡奇卡測試基地完成150米跳躍,試飛時間持續約1分鐘。這臺原型機上升到空中後,輕微旋轉並開始降落,在降落過程中原型機展開著陸腿,穩穩站在地面上。試飛成功後,馬斯克在推特上透露,接下來還會做幾次短途跳躍讓發射過程更穩定,然後才能裝上襟翼飛向高空,並且著陸腿也會進行升級,1.1版本的著陸腿將伸長60%,2.0版本的著陸腿會更寬更高,像獵鷹火箭一樣,能在未改進的表面著陸並自動調平。

科學家發布7年宇宙觀測結果

近日,科學家宣布了為期7年的千度調查(KiDS)的結果,他們使用位於智利的歐洲南方天文臺超大望遠鏡(VLT)觀測了距離地球100億光年的宇宙中超過3000萬個星系。結果顯示,宇宙的均勻性比宇宙學標準模型預測的要高出近10%。

144.79米!我國獲青藏高原湖泊最長巖芯

8月3日,中科院青藏高原所湖泊與環境變化團隊首次在青藏高原納木錯中心湖區近百米水下成功獲取144.79米巖芯,鑽探深度達153.44米,超過此前我國高原湖泊的最大鑽探深度(114.9米),此次鑽取的巖芯有望重建近15萬年連續氣候環境記錄。

本文來源前瞻網,轉載請註明來源。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

相關焦點

  • 馬斯克Starship飛船原型首次飛行成功
    ·航天·馬斯克Starship飛船原型完成150米懸停測試圖片來源:NASA北京時間 5 日 8 時,位於美國德克薩斯州的發射場,馬斯克 Starship飛船測試原型進行了首次高度達到 150 米的懸停測試。
  • 中國科學家破解寨卡病毒引發小頭症之謎:一個胺基酸位點突變
    中國科學家破解寨卡病毒引發小頭症之謎:一個胺基酸位點突變 新華社華盛頓9月28日電,為什麼寨卡病毒會引發嚴重的小頭症?
  • 《科學》:寨卡病毒結構圖首次繪製—新聞—科學網
    《科學》:寨卡病毒結構圖首次繪製解析度近原子尺度 有助開發藥物和疫苗     圖為寨卡病毒表面結構。
  • 研究解析寨卡病毒基因組RNA二級結構圖譜並發現調控RNA病毒傳播的...
    該論文對寨卡病毒的RNA基因組在二級結構層次進行了綜合分析和建模,並在此基礎上發現且驗證了一個只在流行株系中特異性存在的長程RNA-RNA相互作用,研究表明該相互作用可能促進寨卡病毒流行株系的細胞感染功能。論文顯示了RNA二級結構對寨卡病毒的重要作用,闡釋了調控RNA病毒傳染性和毒性的新型分子機制,為相關藥物開發提供了重要的結構基礎。寨卡病毒是一種黃熱病毒。
  • 我國研究團隊全球首先揭開寨卡病毒複製奧秘
    而近日,天津大學科研團隊在國際性權威學術期刊《蛋白質與細胞》雜誌上發表論文稱,首次揭開了寨卡病毒複製的奧秘,這將為研製抗寨卡病毒藥物,提供重要依據。從今年二月份起,天津大學的科研團隊啟動了對寨卡病毒的研究項目,並於近日取得重要的研究成果。據天津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田宏亮介紹:在病毒複製過程當中,幾乎所有病毒都需要一種稱之為解旋酶的蛋白。我們的科研團隊,主要工作是解析了寨卡病毒解旋酶的三維空間結構,以及寨卡病毒解旋酶識別其基因組的三維空間結構。
  • Front Microbiol:關鍵蛋白有助於開發西尼羅河病毒/寨卡病毒療法
    2019年11月9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喬治亞州立大學的生物學家們鑑定出一種蛋白質,該蛋白質對於控制西尼羅河病毒和寨卡病毒的複製至關重要,並且可能有助於開發預防和治療這些病毒的療法。
  • CSC | 上海市免疫學研究所團隊揭示寨卡病毒Capsid蛋白的新功能
    早在1947年,就已經從一隻來自非洲烏幹達的寨卡森林中的有發熱症狀的恆河猴體內被首次分離得到,因此得名「寨卡」【1】。在過去的70多年中極少有與之相關的研究被發表,原因在於它只會引起發熱、關節痛、結膜炎、皮疹等輕微症狀,且症狀很快消失【2】。
  • 寨卡病毒的潛伏期多久有幾天?寨卡病毒會死人嗎?
    寨卡病毒發病後就會有明顯的症狀表現,體溫通常表現為低熱,有極少數有高熱反應;皮膚上會生長斑丘疹,在丘疹皮膚的周圍都會有發紅的現象;身體肌肉感覺無力,而且手足關節部位有疼痛感;眼睛部位還會有結膜炎的出現,但是不會出現化膿症狀;感染寨卡病毒發病後的症狀還有肌肉疼痛、頭痛、眼眶疼痛、四肢乏力、虛弱、惡性、腹痛、嘔吐、皮膚瘙癢等不適症狀。
  • 研究表明T細胞可以預防小鼠寨卡病毒感染
    赴美治療服務機構和生元國際了解到,在伊蚊肆虐的地方,寨卡病毒可能也不會落後太遠。儘管2015年至2016年在美洲爆發的茲卡疫情已經過去,但茲卡可能會再次出現,而且「在許多國家,茲卡可能會悄無聲息地傳播,」拉霍亞免疫研究所(LJI)教授蘇簡·施雷斯塔博士說。「我們需要開發有效的疫苗。」
  • 天隆科技成功研製出寨卡(ZiKa)病毒核酸檢測試劑盒
    寨卡(Zika)病毒正在美洲「爆炸式蔓延」,目前已在全世界24個國家和地區有疫情報導,並已發現超過4000例新生兒小頭畸形病例。中國大陸目前尚未發現寨卡病毒病例,但存在病例輸入風險。國家衛計委提醒,隨著氣候逐漸回暖,到了春夏季後,廣東等南方省份需要格外警惕。
  • 中國測定首例寨卡病毒基因序列 有助於研發疫苗
    據新華社-新華視點2月22日消息,22日,中國疾控中心與江西疾控中心合作成功測定我國大陸首例輸入性寨卡病毒的全基因序列。病毒全基因序列的成功解析,為了解病毒的變異和開發疫苗及診斷試劑奠定了重要基礎。 另據中新社報導,記者22日從解放軍軍事醫學科學院獲悉,春節期間,中國廣東省出現寨卡病毒輸入性感染病例後,該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迅即啟動應急工作機制,與廣州市第八人民醫院、出入境檢驗檢疫系統相關單位密切合作,在獲得從委內瑞拉歸國患者臨床標本後,採用高通量測序技術,於2月21日直接從尿液中獲得病毒全基因組序列。
  • 中國科學家《自然》子刊刊文:首證寨卡病毒能感染周圍神經
    首次在動物模型中驗證了,無論是經腹腔注射還是經動物胚胎腦部注射,寨卡病毒都能感染周圍神經系統。寨卡病毒(Zika Virus)發現於1947年,2015年在南美洲大面積爆發並在全球範圍內擴散蔓延,自此引發世界關注。2016年2月,國家衛計委通報中國確診首例輸入性寨卡病毒感染病例,20天後確認人數上升至8例。截至目前,臨床尚無可治療預防寨卡病毒的藥物及疫苗。
  • SpaceX星際飛船原型SN8第四次測試,準備下周首次高空飛行
    SN8的發動機進行了靜態點火測試,確保其能以完美狀態執行將於下周進行的首次高空試飛。靜態點火是SpaceX火箭最常見的飛行前檢查,是指發動機短暫啟動,而火箭仍被固定在地面上。SN8確實在為飛行做準備,這次測試飛到了15000米高空,遠遠超過其他原型到達過的高度。SpaceX創始人兼執行長埃隆·馬斯克(Elon Musk)表示,周二的測試使SN8實現了裡程碑式的飛躍。在測試發生約45分鐘後,馬斯克在推特上寫道:「SN8靜態點火測試成功!
  • 研究稱沃爾巴克氏體菌可抑制蚊子體內的寨卡病毒
    研究稱沃爾巴克氏體菌可抑制蚊子體內的寨卡病毒 時間: 2016-03-14 15:07  來源: 中國新聞網   編輯: 娜娜 廣州中山大學奚志勇團隊首創的顯微胚胎注射沃爾巴克氏菌控制蚊媒的技術將可有效防控寨卡病毒
  • SpaceX又成功啦!星際飛船SN5原型在第一次試飛成功 太空旅行近啦
    SpaceX 首次飛行了其星際飛船殖民化太空船的全尺寸原型。8月4日下午,星際飛船SN5測試車在南德克薩斯Boca Chica村附近的SpaceX發射場上空飛行了約40秒,進行了一次小跳躍,最終可能是邁向人類探索火星的一大步。「火星看起來真實,」 馬斯克在今天的試飛之後不久發推文。
  • 《科學》:一種蚊子亞種容易感染寨卡病毒,加劇寨卡疫情蔓延
    在過去十年中,寨卡病毒在世界各地傳播,造成數百萬人感染。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CNRS)和巴斯德研究所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將目光轉向了寨卡病毒的主要傳播媒介:埃及伊蚊。 在5000年至1萬年前,這種原產於非洲的蚊子物種產生了一種適應人類的亞種,該亞種在過去幾個世紀裡傳播到其他大陸。
  • SpaceX星際飛船原型SN5完成飛行測試 飛行高度150米
    來源:TechWeb8月5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在因各種技術問題而推遲之後,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的星際飛船原型SN5終於在當地時間周二成功完成飛行測試,試飛高度為大約150米。SN5是SpaceX的第五艘全尺寸星際飛船原型,自2019年初開始建造。據悉,SpaceX此前對SN5進行了環境溫度壓力測試、低溫防輻射測試。SpaceX的星際飛船原型已經有過多次迭代,在此過程中還發生了幾次爆炸。今年2月份,第一艘星際飛船原型Mk1的繼任者SN1在位於德克薩斯州南部進行壓力測試時發生爆炸。
  • Cell Stem Cell:寨卡病毒也感染成體神經祖細胞
    2016年8月21日/生物谷BIOON/--在懷孕期間感染上寨卡病毒(Zika virus, ZIKV)的媽媽產下的嬰兒中出現的小頭畸形和相關的出生缺陷被認為是正在發生的寨卡病毒爆發所導致的最為嚴重的後果。
  • 解讀近期多種病毒感染研究新成果!
    s41564-019-0385-x通過靶向傳播寨卡病毒的蚊子唾液中發現的蛋白質,耶魯大學研究人員減少了小鼠中的寨卡病毒感染。耶魯研究小組最近關注這些蚊子唾液中發現的蛋白質以及它們如何影響寨卡傳播。在耶魯大學傳染病科長Erol Fikrig的帶領下,該團隊從被蚊子咬傷的小鼠血液中分離出抗體。他們進行了基因組篩選以鑑定蚊子蛋白質,並測試了蛋白質在細胞培養中以及在受感染的小鼠模型中對寨卡病毒的影響。他們確定了一種蛋白質AgBR1,它加劇了小鼠中的寨卡病毒感染。
  • 美國執行首次商業載人飛行任務 飛船成功入軌
    中新社休斯敦11月15日電 當地時間11月15日,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成功將4名太空人送入軌道。這是該公司為美國宇航局(NASA)執行的首次商業載人飛行任務(Crew-1)。據科技網站「空間」報導,今年5月,美國太空人羅伯特·本肯和道格拉斯·赫爾利乘坐載人「龍」飛船前往國際空間站,並於8月返回地球,成功完成了一次載人飛行測試任務(Demo-2)。這是自2011年美國太空梭退役以來,美國首次將太空人從美國本土送入太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