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科大《Acta》:重新認識TWIP鋼!揭示其應變硬化機理!

2021-01-20 材料學網

導讀:本研究首次在拉伸變形的Fe-22Mn-0.6C(TWIP)鋼中研究了幾何必須位錯(GND)和統計存儲位錯(SSD)密度的演化,以及它們在機械孿晶期間應變硬化中的作用。分析表明,由於機械孿晶,幾何必須位錯密度非線性增加。統計存儲位錯密度的增加速度遠遠快於幾何必須位錯密度,這表明統計存儲位錯的倍增嚴重依賴於施加的應變水平。根據位錯類型,位錯倍增控制所有變形範圍內的應變硬化。這些發現為TWIP鋼中GND和SSD的演變行為提供了新的見解,這對於進一步理解動態霍爾-佩奇效應特別重要,對TWIP合金的設計工作也很有用。



汽車工業對提高安全標準的要求促使人們進行大量研究以探討如何在不犧牲鋼的延展性和韌性的情況下提高鋼的強度。應變誘導相變效應,即孿晶誘導塑性(TWIP)或相變誘導塑性(TRIP),被廣泛接受用於增強所謂TWIP或TRIP鋼的應變硬化能力,從而獲得高拉伸強度和大延展性的優異組合。與傳統金屬或合金不同,傳統金屬或合金中應變硬化主要由晶界和相界的位錯積累決定,TWIP或TRIP鋼具有額外的平面障礙。因此,這些鋼的最終機械性能對於汽車應用非常有前景。


與單晶類似,在應變過程中,大量位錯也均勻地儲存在多晶晶粒內部。根據存儲位錯的方式,多晶體中的所有單個位錯可分為兩種類型:統計存儲位錯或幾何必要位錯(GNDs)。統計存儲位錯的形成是為了通過相互捕獲過程適應均勻的塑性應變,而統計存儲位錯與塑性應變梯度有關,塑性應變梯度是晶粒和孿晶界附近局部不均勻變形的結果。


據目前作者所知,還沒有開發出一種實驗上可行的定量方法來直接估計多晶體中統計存儲位錯的密度。挑戰之一是,統計存儲位錯密度的統計意義測量需要許多晶粒上的大量數據,以及晶粒內位錯密度的空間梯度。這樣的測量可以通過透射電鏡進行,但是它們不合理地耗費時間並且在統計學上具有挑戰性。此外,使用傳統方法很難直接快速地區分統計存儲位錯和幾何必須位錯。與高SFE材料相比,TWIP鋼變形過程中產生的孿晶界導致連續的晶粒細化,這無疑會影響幾何必要位錯密度分布。然而,在TWIP鋼的機械孿晶過程中,仍沒有對幾何必要位錯和統計存儲位錯的演化行為的詳細分析。此外,基於幾何必須位錯和統計存儲位錯的概念,目前還沒有對TWIP鋼中的動態霍爾-佩奇效應的深入理解。



為了克服上述限制,北京科技大學宿彥京教授團隊通過實驗研究了拉伸變形的Fe-22Mn-0.6C TWIP鋼中GND和SSD、機械孿生以及它們在應變硬化中的作用。使用TEM和EBSD量化了孿晶的體積分數,並定量了GND密度分布。使用改進的應變硬化模型估算了SSD密度的變化。最後,說明了它們各自的作用對不同變形階段的應變硬化的貢獻。實驗和模型研究相結合深入了解了TWIP鋼中GND和SSD的演變行為,這對於理解動態霍爾-佩奇效應特別重要,並且對將來的TWIP合金設計很有用。相關結果以題「Investigations of dislocation-type evolution and strain hardening during mechanical twinning in Fe-22Mn-0.6C twinning-induced plasticity steel」發表在期刊金屬頂刊Acta Materialia上。

https://doi.org/10.1016/j.actamat.2020.05.062

在機械孿晶過程中,測得的幾何必要位錯密度非線性增加,這與通過修正的阿什比模型預測的趨勢一致。目前的TWIP鋼幾何必要位錯密度比僅通過位錯滑移變形金屬或合金高几倍。這些可以通過位錯的平面滑移和機械孿晶的出現來解釋,導致更多的幾何必要位錯堆積。

圖1 (a)鋼加工路線示意圖;(b)圖中顯示了加工鋼的EBSD測量取向圖和晶粒尺寸的相對頻率分布,包括退火孿晶;(c)六種真實應變下的真實應力-應變曲線和間斷應力-應變曲線,即0.06、0.11、0.17、0.22、0.26和0.34;(d)樣品幾何形狀和取樣區域的示意圖


圖2 (a-f)Fe-22Mn-0.6C TWIP鋼在不同應變水平下的代表性EBSD-KPQ圖,顯示了機械孿晶束。圖中矩形框的放大圖,真實應變為0.22,以及(h)沿給定藍色實線的取向差角,顯示了雙束的分布。


圖3 Fe-22Mn-0.6C TWIP鋼在0.22的真實應變下變形的BF-TEM圖像和相應的SAED圖形。


圖4 Fe-22Mn-0.6C TWIP鋼在不同應變水平下的代表性測向透射電鏡圖像,顯示了機械孿晶束。


圖5 基於透射電鏡和EBSD圖像測量孿晶體積分數的演化,並計算位錯MFP作為應變的函數。


當施加的真實應變從0.06增加到0.34時,統計存儲位錯密度從6.54×1013 m-2增加到2.15×1015 m-2。幾何必要位錯密度是當前TWIP鋼在早期應變階段(低於0.14)的總位錯密度的大部分,但此後統計存儲位錯密度由於其較高的倍增速率而變得更高。

圖6 Fe-22Mn-0.6C TWIP鋼在不同真實應變水平下的幾何必要位錯密度圖,顯示不均勻的幾何必要位錯密度分布。色標條顯示的是幾何必要位錯密度,對數十進位的m-2。


圖7 放大的EBSD-KPQ和相應的幾何必要位錯密度圖的樣本預應變的真實應變分別為(a-d) 0.06和(e-h) 0.22。這裡,退火孿晶(ATs)、晶界(GBs)和三角晶界(TJs)用箭頭表示,而機械孿晶(MTs)用實線表示。色標條代表幾何必要位錯密度。


圖8 (a) Fe-22Mn-0.6C TWIP鋼的幾何必要位錯密度頻率直方圖用對數正態分布函數擬合;(b)平均幾何必要位錯密度隨應變的變化。


圖9 (a)真實應力-應變曲線以及變形過程中不同應變硬化機制對流動應力的貢獻;(b)泰勒位錯硬化和孿晶硬化對不同應變下應力增量的貢獻。


圖10 根據擴展泰勒硬化模型估算的總位錯密度、EBSD測量的幾何必要位錯密度以及基於總位錯密度和測量的幾何必要位錯密度之間的差異估算的統計存儲位錯密度。


TWIP鋼的應變硬化是位錯儲存和機械孿晶共同作用的結果。相對於0.06至0.34的真實應變,總位錯硬化對流動應力增量的貢獻在266MPa至992MPa之間變化。在0.14應變之前,幾何必要位錯密度主導位錯硬化,而此後統計存儲位錯密度貢獻更大。機械孿晶對應變硬化的直接貢獻很小(小於100MPa)。因此,根據位錯類型,位錯倍增控制所有變形範圍內的應變硬化。

圖11。(a)應變硬化率曲線和(b-d)目前TWIP鋼在應變過程中顯微組織演變的示意圖。請注意,根據位錯類型,應變階段B可以進一步細分為階段BI和階段BII。在示意圖中,細黑線代表晶界,粗橙線代表機械孿晶,藍色⊥代表幾何必要位錯,紅色⊥代表統計存儲位錯。




本文來自材料學網微信公眾號,歡迎友好轉載,轉載請聯繫後臺,未經許可,謝絕轉載公眾號時間軸改版,很多讀者反饋沒有看到更新的文章,據最新規則,建議:將「材料學網」公眾號設為星標,或多次進公眾號,閱讀3-5篇文章,成為「常讀」用戶,就能及時收到了。

相關焦點

  • 北科大發表《ACTA》:揭示析出相在不鏽鋼點蝕過程中的作用機理
    在不鏽鋼中,具有奧氏體和鐵素體相的雙相不鏽鋼(DSSs)由於其優異的機械性能、耐腐蝕性、耐應力腐蝕開裂性和焊接性而被廣泛用於石油和天然氣,化工,食品,電力,運輸和造紙工業。儘管鈍化膜可以提供良好的抗腐蝕能力,但特別是在存在侵蝕性陰離子物質的情況下,它很容易受到局部腐蝕。
  • 金屬所《Nature》85年來加工硬化機理的重新認識!
    非晶合金(也稱金屬玻璃)具有許多優異的機械性能(高屈服應力、高韌性和破紀錄的「損傷容忍度」),但應變軟化卻是其致命弱點。與傳統晶體材料不同,它們的變形高度局域化,表現為以剪切帶主導的非均勻變形。這直接導致了其室溫脆性,成為非晶合金的瓶頸問題。
  • 北科大《Acta Materialia》重要發現:原子尺度揭示鋼的抗氫脆根源!
    馬氏體高強鋼因出色的力學性能而廣泛應用於航空航天、海洋工程、油氣開發等領域,但其具有很高的氫脆敏感性,這嚴重製約了馬氏體鋼的進一步開發和應用。目前人們對氫脆機理的認識已較明晰,但如何設計高強抗氫脆鋼依然是一個重要瓶頸。通過引入晶內氫陷阱來捕獲氫是當前抗氫脆設計的重要理念,特別是VC、TiC、NbC等納米析出相。
  • 北科大重要發現:原子尺度揭示鋼的抗氫脆根源
    馬氏體高強鋼因出色的力學性能而廣泛應用於航空航天、海洋工程、油氣開發等領域,但其具有很高的氫脆敏感性,這嚴重製約了馬氏體鋼的進一步開發和應用。目前人們對氫脆機理的認識已較明晰,但如何設計高強抗氫脆鋼依然是一個重要瓶頸。通過引入晶內氫陷阱來捕獲氫是當前抗氫脆設計的重要理念,特別是VC、TiC、NbC等納米析出相。2020年1月,雪梨大學Yi-Sheng Chen等人在《Science》發表的成果中採用原子探針層析成像技術(APT)直接觀察到氫分布在NbC與鋼基體界面處(詳見:「鋼鐵領域再發《Science》!
  • 【材料】具有生物組織應變-硬化特性的新型自修復柔性水凝膠網絡
    -硬化現象在生物體內較為常見,這一現象通常是指結構組織在施加外力發生形變時,其強度和硬度會有明顯提升,從而減弱或避免該結構被破壞。人體內很多柔性生物組織,例如血管、腸繫膜組織、肺實質、眼角膜等都具有這種應變-硬化功能,使其在承受較大的機械形變時依然能保持結構和功能的完整性,從而增加生物的存活機率。目前人工合成具有仿生應變-硬化特性的材料主要基於生物高分子,如肌動蛋白、膠原蛋白以及合成的聚異氰酸酯-蛋白複合材料等, 基於純合成材料的應變-硬化則比較少見。
  • 原子角度揭示金屬硬化機理
    導讀:本文發現三階段硬化不是材料的固有特性,變幻莫測的金屬階段性硬化是一種單軸拉伸下晶體旋轉的直接結果。與文獻中廣泛分歧和矛盾的觀點不一致的是,研究者觀察到,在金屬硬化的所有階段,位錯行為的基本機制是相同的。
  • TWIP鋼位錯遠比孿晶重要
    導讀:最近人們對形變孿晶在應變硬化和塑性方面的主導作用產生了嚴重的懷疑,這在孿晶誘導塑性(TWIP)鋼中一直被認為是理所當然的。本文通過透射電鏡觀察了一個典型的Fe-30Mn-3Si-3Al (wt. %) TWIP鋼的動態變形過程,發現是位錯活動而不是孿晶支配著整個塑性過程,包括平面滑移,特別是位錯的交叉滑移,導致位錯的強烈相互作用。由於裂紋尖端前的位錯活動,可以看到意想不到的納米晶生成。
  • 北科大《Acta Mater》揭示析出相周圍應變場在點蝕萌生的作用!
    但是在其服役溫度(280~320℃)長時間服役,會造成熱老化脆化現象,導致衝擊功迅速下降,同時也會惡化Fe20Cr9NiDSS的耐腐蝕性能,尤其是耐點蝕性能。 力學性能和耐腐蝕性能的惡化主要是由於Fe20Cr9NiDSS中的鐵素體發生了調幅分解和G相的析出,形成富Fe的α相、富Cr的α』相和富Si的G相。
  • 《Scripta Mater》高分辨觀測揭示鋼中碳氮化物的析出和生長機理!
    例如,納米級析出物可有效的提高鐵素體/貝氏體鋼的強度,而不會影響其延展性和可成形性。在煉鋼過程中,通過微合金化元素(例如Ti,Nb和V)與鋼中的碳和氮形成碳氮化物可實現這種納米級析出物的成核和生長,例如碳氮化鈦(TiCN),碳氮化鈮(NbCN)和碳氮化釩(VCN)。 強化效果很大程度上依賴於此類納米析出物的微小粒徑和高密度。
  • 北科大《Acta》強度和韌性提高一個數量級!新型雙相合金
    實時原位中子衍射,同步X射線衍射和顯微觀察表明,析出相的熱膨脹和力學性能均與基體相通過半共格界面約束相耦合;更重要的是,析出相經歷了明顯的應變硬化和位錯滑移,從而減輕了應力局部化,從而阻礙了微裂紋在金屬間基體中的擴展。該合金製備工藝簡單,熱循環穩定性好,具有很大的應用潛力。這項研究對低熱膨脹合金的發展以及對其他高性能金屬間化合物基材料設計有啟示作用。
  • 性能堪比TWIP鋼
    這些拉伸性能可與相變誘發塑性鋼相媲美。通過嚴重塑性變形(SPD)製成的超細晶粒合金具有較高的強度,但通常具有較差的均勻延展性。這些原因之一是SPD期間高位錯密度的積累,這降低了拉伸變形過程中的應變硬化能力和均勻的延伸率。
  • 一種新的加工硬化機理!直接看到了螺位錯相互作用
    編輯推薦:低溫下bcc金屬的加工硬化機制尚無法用經典位錯密度理論很好地解釋。螺位錯決定了低溫下的變形行為,本文使用模擬和原位實驗系統地研究了螺位錯在bcc金屬中的相互作用,提出了一種基於非共面滑移系相互排斥作用的加工硬化機理,彌補了經典的應變硬化理論。
  • ACTA開發出低成本、高強度、高延伸率含碳奧氏體-馬氏體時效鋼
    高強度高延伸率主要是由於略微過時效但仍然較強的馬氏體和30%的奧氏體相結合提高了加工硬化和延伸率。在汽車領域,特別是對於輕量化而言,開發具有1GPa以上的極限拉伸強度和15-20%的拉伸伸長率的廉價鋼是至關重要的要求。最初的高強度鋼是1950年代後期開發的鎳馬氏體時效鋼,其基本原理是使用替代元素在低碳鐵鎳馬氏體基體中進行時效硬化,並在時效過程中形成大量的細金屬間析出物。
  • 原子尺度揭示金屬硬化起源
    金屬硬化機制的最終根源在於位錯的運動,它一直是材料學家一個多世紀以來關注的焦點。本文沒有從幾十年來一直追求的位錯理論的潛在機制中推導出硬化,而是在超級計算的極限下進行了原子模擬,這些模擬足夠大,足以在統計學上代表宏觀晶體塑性,完全解決了在原子運動的最基本水平上揭示金屬硬化的起源。證明了普遍的金屬階段(彎曲)硬化是單軸應變下晶體旋轉的結果。
  • Acta Neuropathologica:新研究揭示多發性硬化的「細胞」威脅
    2019年10月9日 訊 /生物谷BIOON/ --維吉尼亞大學醫學院的一項新研究揭示了多發性硬化發生的關鍵因素。這一發現為設計針對多發性硬化的治療方法提供了新的途徑。 在該研究中,科學家們猜測被稱為「少突膠質細胞祖細胞」的細胞有助於多發性硬化的發生與發展。
  • 《Nature》子刊:一種新的加工硬化機理!直接看到了螺位錯相互作用
    螺位錯決定了低溫下的變形行為,本文使用模擬和原位實驗系統地研究了螺位錯在bcc金屬中的相互作用,提出了一種基於非共面滑移系相互排斥作用的加工硬化機理,彌補了經典的應變硬化理論。  低溫下bcc單晶的加工硬化在高對稱加載下表現出較強的取向硬化,這是經典位錯密度理論所不能解釋的。近日,來自德國卡爾斯魯厄理工學院的D.
  • PRL:特殊刻痕應變硬化的超硬鎢氮化物
    【成果簡介】最近,美國內華達大學拉斯維加斯分校陳長風教授和吉林大學的李全、馬琰銘等研究人員設計了新一代超硬材料:將諸如硼和氮等輕元素(LE)與重金屬過渡金屬(TM)合理設計使其結合在一起,預計TM 原子和LE原子將形成強大的共價網絡以加強晶體結構
  • 科學家在塊體非晶態材料中實現加工硬化
    加工硬化或形變硬化,即金屬材料隨塑性變形而引起強度升高的行為,反映材料在均勻塑性變形中抵抗進一步變形的能力。它是工程材料力學行為最重要的現象,也是金屬作為結構材料被廣泛應用的重要依據。非晶合金(也稱金屬玻璃)具有許多優異的機械性能(高屈服應力、高韌性和破紀錄的「損傷容忍度」),但應變軟化卻是其致命弱點。
  • 金屬所《Nature》:首次在塊體非晶態材料中實現加工硬化
    非晶合金(也稱金屬玻璃)具有許多優異的機械性能(高屈服應力、高韌性和破紀錄的「損傷容忍度」),但應變軟化卻是其致命弱點。與傳統晶體材料不同,它們的變形高度局域化,表現為以剪切帶主導的非均勻變形。這直接導致了其室溫脆性,成為非晶合金的瓶頸問題。因此,實現塊體非晶合金的加工硬化行為,被認為是非晶合金乃至所有無定型材料領域的核心科學問題。
  • 力學所等在多級結構高強高韌金屬動態變形機理研究中獲進展
    均勻結構由於其結構均勻,動態變形和剪切帶演化機理相對成熟,但缺乏加工硬化能力,在動態條件下缺乏均勻塑性。近年來研究表明,多級結構是高強度金屬突破其塑性瓶頸的一個重要途徑。  多級結構在準靜態條件下具有優於均勻結構的力學性能,那麼其在動態條件下是否同樣具有優越的力學性能?各級結構及其協調變形如何影響動態力學性能?多級結構動態變形行為的微結構機理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