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測顯示小吃攤食物受微生物汙染嚴重

2021-01-10 中國新聞網

  清補涼內容物菌落總數超過國家冷凍飲品衛生標準2000多倍,清補涼使用的冰塊大腸菌群數超過國家冷凍飲品衛生標準近2000倍;油炸小食品的酸值、過氧化值均高於國家油炸小食品衛生標準規定限值……

  日前,海南大學食品學院大三學生李壯及其團隊,對海南大學周邊小吃攤點食品衛生進行實驗調查後發現,部分小吃受微生物汙染嚴重,具有較高的食品安全風險。學生希望有關部門能管一管,但記者採訪中卻發現,我省對小吃攤食品衛生的監管還是「盲區」。

  檢測結果

  小吃攤食物受微生物汙染嚴重

  10月10日,本報報導《小吃圍堵海大門 香的臭的混一堆》,反映了海大南、北門小吃攤點的汙染、擾民、佔道經營等問題。今天,記者再次來到現場發現,由於天氣晴好,小吃攤點不減反增。

  海大南、北門共有飲食攤點50餘個。日前,在省疾病與預防控制中心與海南大學食品學院教師指導協助下,李壯團隊選擇海大南門外的12家小吃攤點的清補涼、冷飲茶及油炸小食品等3類小吃,進行了抽樣檢測。

  實驗結果顯示,清補涼及冷飲茶無論是內容物還是冰塊,微生物指標皆嚴重超標。清補涼內容物菌落總數高達6.3×107cfu/mL(經培養所得菌落形成單位),超過國家冷凍飲品衛生標準2000多倍;清補涼中使用的冰塊大腸菌群數高達1.1×104MPN/100mL(每100ml液體含有大腸菌群的最可能數),超過國家冷凍飲品衛生標準近2000倍。

  接受檢測的油炸小食品樣品因為經過高溫烹飪,微生物基本被殺滅,但由於烹飪用油質量不佳及過度重複使用,仍然存在酸值及過氧化值超標現象。另外,3份清補涼樣品中還檢測出可疑致病菌。

  食品專家

  受汙染食物容易引起腹痛腹瀉

  實驗報告分析認為,由於小吃攤點均設在戶外,食材沒有隔離和保護措施,賣主和顧客隨意抓取,容易受微生物汙染。而且海南溫度較高,微生物極易大量繁殖。

  海南大學食品學院副教授王志國告訴記者,大量攝入菌落總數超標的食品,容易引起人體不適,尤其是致病菌一旦進入人體,有可能在短時間內引發腹痛、腹瀉。王志國指出,大腸菌群產生於人體和動物腸道,是食品安全檢測的必要指標,其菌群數超標表示食物可能受到糞便汙染,反映出加工環境或製作過程衛生條件存在隱患。

  王志國還介紹,油炸小食品在製作過程中,油脂和脂肪酸會被氧化形成過氧化物,攻擊人體核酸、蛋白質等生物大分子,增加人體臟器負擔。長期大量攝入酸值和過氧化值超標的油炸小食品將有可能導致器官病變,誘發腫瘤。

  相關部門

  小吃攤監管未落實到具體部門

  小吃攤點食品衛生狀況令人擔憂,學生希望有關部門能夠管一管。但記者採訪發現,目前小吃攤食品衛生,卻還是監管的一個「盲區」。

  海大南、北門小吃攤點均設於美蘭區便民就業疏導點區域範圍內。記者撥打美蘭區城管局電話時,城管局接線人員表示,「我們只管市容市貌,不管食品安全。」而美蘭區衛生防疫站接線人員則表示,「我們只管防控傳染病,不管食品安全。」

  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有關部門負責人指出,小吃攤點由於沒有辦理餐飲服務許可和工商登記,不是法律意義上的「食品生產經營者」,因此在現行的職能設置中,小吃攤點的監管權責也沒有落實到具體部門。

  記者從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餐飲服務監督管理處了解到,目前,省政府正在推進食品藥品監督管理改革。根據改革部署,下一步將把小作坊和流動食品攤點納入具體部門實施監管。(記者 陳蔚林)

相關焦點

  • 微生物汙染無處不在 你的車能倖免嗎?
    但事實上,研究環境治理的專家劉教授告訴記者,對車主健康最大的威脅並非化學物品,而是微生物汙染。而記者調查發現,逾半受訪車主對微生物汙染不了解,更談不上應對了。  預告:《信息時報》汽車周刊記者在尋找淨化車內空氣品質的過程中首次接觸到「氣觸媒」,下期我們將分別用太陽暴曬、光觸媒、臭氧、氣觸媒魔方等多種方法進行對比試驗,旨在為各位車主找到標本兼治的遠離車內空氣汙染的良方,敬請關注。
  • 南極微生物體內也出現塑料,塑料已汙染食物網,人類也在吃塑料
    南極微生物體內也出現塑料,塑料已汙染食物網,人類也在吃塑料 審核-小文說到人類對自然環境的汙染,塑料汙染是規避不了的。從上個世紀塑料誕生之後,人類就對這種低成本、高便捷性的物質愛不釋手。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塑料製品的問題逐漸暴露了,那就是對環境的汙染。
  • 類魔術貼的食物傳感器可檢測變質和汙染
    類魔術貼的食物傳感器可檢測變質和汙染麻省理工學院的工程師設計了一種類似維可牢尼龍搭扣的食物傳感器,該傳感器由一系列的絲綢微針製成,可刺穿塑料包裝以取樣食物,以檢查是否有變質和細菌汙染的跡象。食品質量監控,特別是整個食品供應鏈中細菌病原體和腐敗變質的檢測,對於確保全球食品安全和最大程度地減少食品損失至關重要。
  • 微塑料汙染海洋,貽貝、牡蠣和扇貝汙染最嚴重
    ,最新研究發現,海洋生物其中的軟體動物,包括貽貝、牡蠣和扇貝,是所有海鮮中微塑料汙染最嚴重的類別。科學家分析超過50項有關海鮮中微塑性汙染的研究,受調查的海鮮種類涉及世界各地從魚類到貝類的各種物種,結果發現,所有樣品均含有塑料微粒,研究人員共檢測到9種不同類型的塑料,聚丙烯(PP)和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是最常見的塑料類型,兩者都是世界各地人們日常生活中普遍使用的塑料。
  • 海洋重金屬汙染嚴重 拿什麼來拯救?
    「海水重金屬汙染物的現場快速檢測傳感器技術研究」是煙臺海岸帶所首個獨立承擔的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重要方向項目課題。該課題組成員在秦偉研究員的帶領下,經過三年的刻苦攻關,研製出了對重金屬離子具有高靈敏度、高選擇性響應的聚合物膜離子選擇性電極,同時研發出了集樣品預處理和檢測功能於一體的重金屬檢測系統樣機,實現了對海水中重金屬汙染物的現場快速檢測。
  • 微生物分子生物學檢測新技術問世
    日前,中國地質科學院水環所經過積極探索,反覆試驗,建立了適合土樣和地下水樣的微生物分子生物學檢測高新技術。該技術在汙染修復、成巖成礦成油機理研究、微生物找礦、 汙水處理等方面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是一種快速準確的高新技術。目前,傳統的微生物培養方法只能檢測少量可培養的微生物,不能揭示其餘大量的微生物,以至對水土環境中微生物的多樣性認識以偏概全。
  • 別擔心寶寶奶粉「細菌汙染」,嬰配粉中微生物檢測很嚴格!
    粉哥導讀:相比於一般乳粉,嬰配粉的生產要求更嚴格,尤其是對致病微生物的檢測。大腸桿菌、沙門氏菌、真菌毒素、坂崎腸桿菌等都是嬰配粉重要的檢測指標,直接關係到嬰幼兒健康,因此這些微生物檢測意義重大。嚴格把關檢測鏈是乳企生產的使命,選擇正規渠道購買奶粉則是家長對孩子負責的表現。
  • 美國加州部分魚類受有毒化學物質嚴重汙染
    東方網5月13日消息: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政府12日公布一項調查報告稱,加州沿海部分魚類受有毒化學物質嚴重汙染,不可食用。  加州環境健康危害評估辦公室與美國環境保護署合作,對生活在加州沿岸160公里海域的22種魚類進行檢測,發現部分魚類有毒化學物質含量嚴重超標,並且這一情況過去十年來有逐漸惡化的趨勢。
  • 泰國壽司蝦竟能發出螢光,專家:或受微生物汙染所致!
    光線充足下,壽司蝦沒有異樣。(網絡圖片) 該名網友上傳3張照片,其中一張顯示在光線充足下,一整盒壽司並無異樣,但在黑暗環境中,其中一件壽司蝦竟然會發出藍色螢光,環境越黑藍光愈明顯。該網友在帖文中指自己不敢吃,並笑問難道是新產品? 藍光蝦照片在網上瘋傳後,引來網民熱烈討論,連朱拉隆功大學科學系生物學講師乍薩達博士也響應。
  • 乳製品微生物快速檢測技術新突破 --恆溫PCR擴增技術
    2.交叉汙染:微生物環境、人員、器具和儀器之間易產生交叉汙染。   3.經驗缺乏:專業人員的培訓困難、耗時;同時實驗室檢驗人員的資質、經驗和主觀判斷力也極大影響了數據可靠性和檢驗結論的正確性。國內食源性致病微生物監測能力有限,漏檢率極高。WHO顯示,發展中國家的漏檢率>95%。   2)培養基質量:國內的培養基質量層次不齊,影響檢測結果。   3)食品種類對檢出結果影響大:檢測結果易受抽樣品種和抽樣量影響。目前許多檢測法都沒通過權威機構的方法確認,可靠性得到不到保障。
  • 水質微生物超標!貴州省疾控中心:"山泉水"喝不得
    結果顯示:黔靈山公園內8個主要取水點水質微生物指標均不同程度超過國家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特別是公園內白象泉取水點、動物園取水點和檀泉取水點,總大腸菌群、耐熱大腸菌群和大腸埃希氏菌超標嚴重;「礦物質」指標和平時送檢的自來水並無顯著差異,不存在「礦物質含量豐富」的說法。
  • 有機汙染土壤的微生物修復技術研究進展
    同時,汙染土壤中的汙染物在一定的環境下可通過雨水衝刷進入地表水或地下水,汙染水環境;或通過植物生長進入食物鏈,危害生物甚至人類的安全。土壤汙染危害巨大,土壤汙染一方面影響農產品的質量,加劇了我國人多地少的矛盾;另一方面,土壤汙染直接導致農產品中汙染物殘留量超標、農產品質量下降,影響農產品出口貿易,甚至汙染物通過食物鏈富集危害人體健康和生態安全。土壤汙染問題己成為制約可持續發展、關係國計民生的重大環境問題之一。
  • 微生物檢測如何做到快速又高效
    食品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近幾年來,安全問題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微生物對食品的汙染問題也相應的受到人們的關注。微生物在生產、運輸、銷售等各個環節都有可能汙染食品,一旦汙染,便會大量繁殖,導致食品腐敗變質,引起食源性汙染和食物中毒。
  • 【讀新聞】龐貝古城發現古羅馬小吃攤(雙語)
    考古學家在義大利龐貝古城發現了一個古老的小吃攤。這家小吃攤也被稱為「thermopolium」—來自希臘單詞「thermos」,意為「熱」,「poleo」意為「出售」——被發現時埋在火山灰中,保存得特別完好。
  • 培養細胞汙染的檢測及排除
    真菌汙染常見真菌種類:多為煙麴黴、黑麴黴、毛黴菌、孢子黴、白念珠菌、酵母菌等真菌汙染判斷:肉眼可見培養液中見白色或黃色漂浮物,倒置鏡下見細胞間縱橫交錯,絲狀、管狀、 樹枝懸浮飄蕩的菌絲或形態呈卵形,散在細胞周邊和細胞之間生長,培養液多不混濁。 白色念珠菌
  • 應用專題|乾燥失重法檢測食品中微生物(單細胞酵母)的生長
    在過去的一個多世紀裡,許多消費者都曾患過因食物變質而引發的疾病。食源性疾病是由微生物汙染引起的,汙染源包括大量的寄生蟲、真菌、細菌甚至病毒。當任意一種微生物汙染源被人類誤食後,他們將在人體內迅速複製和繁殖,並引發疾病,嚴重的情況下甚至會導致死亡。今天,我們有更嚴格的政府監督和持續的微生物檢測,以確保我們70億消費者的食品安全。
  • 核輻射致海洋動物面臨風險 將汙染食物鏈
    這是迄今為止檢測發現的最高水平,說明更多放射性物質流入海洋,但這種情況如何發生仍是一個未知數。據《紐約時報》報導,3月28日的海水樣本檢測結果顯示,銫的濃度達到安全限值的20倍。  紐約萊曼學院海洋與江河口研究所負責人約瑟夫·拉什林表示,海水中的輻射能夠以一系列方式威脅海洋動物的生存,放射性物質可直接導致海洋動物死亡,後代發生基因變異或者汙染它們的食物鏈。
  • 微生物檢測室話你知!
    今天的《食品安全查查看》專欄  記者要帶您到微生物檢測室去看一看!    當天,記者與市監人員、衛監人員一同來到深圳市英思太檢驗檢測有限公司,在該公司微生物實驗室中,檢驗員正在對市場上售賣的雞蛋和土雞蛋進行檢驗,主要檢測項目為沙門氏菌
  • 歐盟利用微生物菌群降解有毒化學汙染物質
    化學汙染物質對人類健康、環境保護和生態系統造成了的嚴重的威脅及危害。其中,滷代化合物(Halogenated Compounds)是現代經濟社會中最大量存在的環境化學汙染物質之一,主要來自人類廣泛使用的殺蟲劑、化學溶劑和化工產品等。歐盟第七研發框架計劃(FP7)資助支持的,由德國科研人員領導的歐盟多個成員國科研人員參與的「Ispadehal」研究團隊,研究開發的利用新型微生物修復技術,努力克服滷代化合物的有害影響,其治理滷代化合物汙染場所的研究已取得明顯效果。
  • 食品微生物檢測技術及其質量控制的重要性
    我國人口眾多,食品需求量大,市場經濟的發展為食品行業提供了更多的機會,但是由於相關的體系建設存在問題,導致我國的食品安全問題比較嚴重,引發的危險事件也不再少數。經過研究發現,導致食品安全問題的主要原因是微生物感染,這就需要相關技術人員提升檢測能力,避免含有微生物的食品流入市場。本文就食品微生物檢測中快速檢測技術的有效運用進行探究,希望能夠確保大眾的食品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