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在店裡試喝梨山烏龍,發現還沒和大家一塊介紹這種茶,又想起了多年前在朋友家看到一罐四兩裝的高山茶,茶罐外包裝十分豪華還貼著一張像比賽茶那樣的封條,不過蓋的是茶商的店章。條上印著「臺茶之最」四個大字和一行廣告詞:「名師鑑賞,茶高手共同認定,保證佳品」。另有手寫的字樣:「大禹嶺,兩千六百公尺」,看起來有種經過逐罐個別認證,100%高山精品的意味。
這種茶的「可能性」其實很高,因為第一手的受禮者是位官拜數顆星的人士,送禮的一方出手不至於太寒酸。但所謂「可能性",指的是茶價很貴的可能性。大禹嶺是全臺灣乃至全世界海拔最高的茶區,說它是「全球之最」也不為過。目前市場行情,每斤由新臺幣6000元起跳。 很慎重地在封條上劃一刀,掀起蓋子,剪開裡面的真空包,抓了一小撮放在蓋杯裡,衝水,稍候一會兒,把茶湯倒進小杯子。是有那股很容易辨認的「高山氣」,但是有種稚嫩青澀,欠缺成熟風韻的遺憾。從蓋杯裡撈出茶葉來看,多是「小開面」,比芽葉大不了多少。飲茶界的「戀童癖」,近年來真有戕害「茶族幼苗」的嫌疑。除此之外,退菁做不好,有天候的限制,導致茶湯「積水」;味雖甜嫩但不經泡,易生澀味;外形雖美,實未完全長成。這都是當前烏龍茶的通病,其中尤以高山茶為烈。
最典型的高山茶區
臺灣的高山茶區裡,最典型的莫如梨山,以退輔會經營的福壽山農場為代表。農場的高處有一注水池,名喚「天池」;池邊有亭,稱「達觀亭」,是蔣介石統治臺灣時常去「憂國憂民」的所在。天池海拔2600米,近旁的茶園就是臺灣之最,舉世無雙。一般稱梨山茶者,至少種在海拔2000米以上。如今翠巒深峰、華崗、新舊佳陽一線,高度從1500米起算,在市場上都稱為梨山茶。
大約20世紀70年代中期,梨山才開始有人種茶,其中以陳金地最為有名。他曾經「冒著生命危險」,拿著當地特產的水蜜桃,走上前去獻給正在散步的蔣介石,並因得其青睞而一舉成名。他開始種茶的時候,把茶苗插在果園裡的蘋果或梨子樹下。經過三五年,茶樹可以收成了,才把果樹砍掉,避免了換種之間青黃不接的空窗期。
梨山地區海拔高,天氣的特徵是晝夜溫差大,春夏之交整天雲霧籠罩,是孕育茶樹的優良環境。但是就制茶而言,就要看運氣了。同樣雲霧繚繞的氣候,因為難以充分進行日光萎凋,便成了半發酵式烏龍茶的殺手。換句話說,若逢好天氣,再加上好師傅,那麼梨山茶是令人嚮往的人間極品;倘若人時兩不宜,只靠地利,成品的好壞就難說了。 2400米以上,高海拔的寒冷也使高山茶區一年只得兩收。第一季在5月底6月初,此時低地茶園的春茶已過,夏茶正收。第二季是8月底9月初,夾在低地的秋冬茶之間,兩收的產能自然較少,而這還是指天時良好的年頭而言。運氣較差的時候,霜期延長,影響就更大。梨山地區的霜期很長,如果晚霜到4月還不退,新發的嫩芽被凍傷,第一季的收成就泡湯了:同樣的,秋天的早霜如果來得早,第二季也很難說。種種客觀的難處,使得梨山的高山茶像走鋼索賣藝一樣,是個高風險的行業。
歡迎大家關注【百家號/茶田吾舍工作室】,我們一起品茶、論茶、習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