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常見的青心烏龍、青心大冇之外,坪林有很多珍貴的茶種,還曾有武夷、奇蘭、大葉烏龍、水仙、佛手、早種、大慢種等。多年下來,坪林人認定由青心烏龍做成的包種是最上品,稱之為「種仔旗」,講究的是它的品種香。逐漸地,其他品種都被淘汰,茶園朝向單一品種發展。
臺灣茶葉分布
除了包種之外,坪林也產白毫烏龍,用的是白毫特別顯露的「大慢種」。做出來的茶不叫椏風,而被稱為「白毛猴」或「紅茶」(單指湯色 );白毛猴雖是品種名,但有時也用來稱白毫烏龍茶。它的身價謙卑,不像北埔帶,動輒上萬元一斤。坪林的白毫烏龍產量不小,靠的是便宜的老人工罷了。
形狀分類
全盛時期的坪林有一千多甲茶園(一甲約0.97公頃),部分被劃入水源保護區之後已有縮減。在休閒生活漸受重視以來,坪林有山有溪有茶,假日遊客不斷,本地的產能顯得供不應求。如今在坪林街上,除了包種茶,外來的凍頂茶、高山茶也都已擺上貨架。
臺灣行政圖
坪林的老太太們,依然圍坐在屋簷下,戴著老花眼鏡-片一片地揀枝,活生生像凍結在時光機器裡的古老景象,很確鑿地向過往的遊客保證包種茶清香甘美的古風。但是在流行風尚所向披靡的後現代社會裡,那美好的往日,是不是如天之行健那般可靠呢?尤其雪隧通車後,往宜蘭觀光的過路客少了,但交通上讓專程前去買茶的人更方便了,這對坪林會帶來怎樣的影響及變化?
喜好圖
總結
歡迎大家關注【百家號/茶田吾舍工作室】,我們一起品茶、論茶、習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