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復盛:地下水監測領域儀器發展潛力大——訪工程院院士、中國環境...

2020-12-05 儀器信息網

  近年來,頻繁出現的大範圍霧霾汙染、鎘大米暴露出的土壤汙染等眾多環境事件,使我國環境問題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焦點。而實施中的「大氣汙染防治行動計劃」與將要出臺的「土壤汙染防治行動計劃」、「水汙染防治行動計劃」,顯示了國家在政策層面上對環境問題的重視。在這種情況下,環境監測儀器產業也面臨著空前的發展機遇和壓力,如何解決面對的眾多問題,更好的為環保產業提供技術、產品和服務,同時讓產業自身能有更好的發展?儀器信息網近期就當前環境監測儀器產業的發展等問題採訪諮詢了魏復盛院士。

工程院院士、中國環境監測總站研究員魏復盛

  環境監測儀器近十年來取得快速發展

  魏復盛院士說,隨著環境問題的突出,人們對汙染防治的重要性已經沒有什麼異議,汙染問題已是「人人喊打」,但要打哪裡,向哪裡發力?科學分析和研究是先決條件,因此環境監測技術非常重要,而我國在這方面的投入也很大,最近十年,環境監測系統的所有儀器設備基本全都更新了一遍。對環境監測儀器產業來說,這是很好的發展機會。

  在這十年裡,國產儀器的發展變化也比較大,本世紀初國產儀器的市場佔有率很低,而在目前,雖然高端環境監測儀器仍被進口產品佔據90%左右的市場,但在中低端產品中,國產儀器憑藉及時的維護、較低的採購價格和維護費用,已佔據較大市場份額。尤其是汙染源在線連續監測、煙塵煙氣連續監測、SO2及NOx檢測、水質常規監測方面,國產儀器已佔70%-80%。

  魏復盛院士作為研究環境監測技術及環境化學數十年的學者,也關注著國產儀器這些年的發展:「十年前,很多國產儀器廠商規模都比較小,也缺少責任意識,只考慮怎麼把產品賣出去賺錢,但產品往往用了沒多久就壞了。而這些年來國產儀器企業進步不小,近幾年逐漸興起的一些國產儀器企業,產品質量比較好,有責任心,也培養了一定的市場信任度。」

  「國產儀器的崛起已經使進口產品價格大為下降,如電廠的煙塵煙氣監測系統,以前一套需要100-200萬元,現在只需要數十萬元,國產儀器在某些領域優勢甚至使一些進口儀器難以與之競爭。但是國內用戶目前對國產儀器的信任度還比較低,有些用戶仍有著更信任進口儀器的習慣性思維。因此國產儀器的發展是一個漸進的過程。」

  地下水領域有著儀器產業的發展機會

  面對層出不窮的環境汙染問題,一般群眾的感覺是環境監測工作和汙染處理似乎總是慢一拍,而且隨著工業的發展,人類合成的化合物已是數以百萬計,新汙染物層出不窮,當前的環境監測技術是否能跟上形勢?對此,魏復盛院士介紹說,環境監測工作所要做的並不只是簡單的檢出汙染物的存在,這是一項長期的矛與盾的較量。現在的情況是,原有的產品,如農藥、工程塑料、日用化工品等在研究中被發現是有毒有害、或是難於降解的,於是就會研究出新物質作為替代品,新物質如果經分析證明生態風險較小,就可能應用在新的工業產品中,並散發到環境中。但不斷改進的分析方法和研究技術又不斷暴露出新合成物對環境的影響和危害,比如特氟龍,以前人們認為它是很穩定的,結果後來研究發現其在人類血液中被檢出,難以降解,屬於持久性有機汙染物。再比如多溴聯苯醚,以前曾經在防火塗料、電器塗層等方面廣泛使用,但後來也被研究發現是新型持久性有機汙染物。一種汙染物對人體有什麼危害,它在環境中處於什麼樣的水平,都需要分析研究,新的問題總是會不斷出現,而環境監測技術與汙染物的較量也會是一個持久的過程。

  我國的汙染防治將在大氣、水、土壤等方面全線展開,環境監測儀器產業在哪裡有更好的發展潛力?對此,魏復盛院士表示,比較看好地下水監測市場:「針對我國地表水資源的問題,之前的國家水重大專項已開展了五年時間的研究,而地下水尚未有類似的研究。我國的地下水資源現在主要面臨著兩個問題:過度開採和地下水的汙染。過度開採主要帶來的是地面沉陷問題,地下水的汙染則關係到大約3億人的飲水安全。國家曾用兩個五年計劃希望解決農村飲用水問題,而環保部對地下水汙染的分析調查也經過了長期的醞釀,未來將開展這方面的工作。地下水的汙染監測和評價將是儀器行業不錯的發展機會。」

  正視環境問題,土地汙染需要解決

  對目前嚴峻的環境問題,魏復盛院士表示,大家對環境保護的重視是好事,但也不要對環境問題太過悲觀。我國現在的環境不如英美等國家,但比一個世紀前要好,比發達國家工業化時期也要好,我國八十、九十年代的汙染和國外工業化初期相當,現在則相當於國外的工業化中期水平。也許大家都很想看到環境的快速改善,但很多治理措施並不是立竿見影的。要治理環境,控制汙染排放等措施之外,還需要增強環保意識。現在南方稻田有一個普遍問題就是土壤酸性增加,重金屬可溶性增加,汙染加劇,種植出的糧食重金屬含量增加,土地機能也受損害。其實很多年前農民們都知道,需要向田裡撒播石灰,使土壤的PH值提高,雖然他們可能不知道這樣做的科學原理,但他們的經驗知道應該這樣做。但是現在,已很少有人再向稻田裡施用石灰。

  農田是確保食品安全的第一道關卡和首要環節。土壤的汙染會產生「鎘大米」這樣的汙染食品,而不法商人手段多多,比如將被汙染的糧食摻入正常糧食,混合後的糧食檢測汙染物時並不會超標。因此土壤的汙染厄待解決,如果等到種植出受汙染的農產品後才開始考慮食品安全問題會非常被動。

  根據國土資源部的調查,目前我國中度汙染和重度汙染的耕地佔3%,約6000萬畝,其中87.9%為適合農耕種植條件的一二類土地,12.1%為具有潛在生態風險的土地。魏復盛院士認為需對這些土地進行甄別,分析其對人體健康的危害,如果確認了對人體健康的危害,土地應禁止用於糧食和農產品種植,改為種植經濟作物,或是用於生態用地、建築用地,同時給予農民一定的經濟補償。在之前,已有一些比較好的處理農田汙染的案例,如廣西某村曾因鉛鋅冶煉工廠而造成4000多畝土地受到重金屬汙染,後來由國家對受汙染的土地進行了處理,並向農民提供了每畝數百到一千元的補貼。對農業部目前展開的土壤汙染試點治理,魏復盛院士表示讚許,認為方案是比較簡單可行的。

  魏復盛院士簡歷:

  1964年畢業於中國科技大學化學系,並留校任教;

  1985年到中國環境監測總站工作,曾任副站長、總工程師、研究員。中國環境科學學會付理事長,全國環境監測專業委員會主任,第十屆全國人大常委委員;

  1997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1974年開始從事環境汙染物質分析方法研究;

  1985年領導和組織了全國監測分析方法的研究、驗證和統一及標準化工作。負責組織並承擔國家科技部一系列重大攻關課題,取得了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重大科研成果。近十餘年負責承擔了多項合作課題。曾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兩項,獲部級科技二等獎三項、三等獎兩項。編著或組織編寫的專著十餘部。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二百餘篇。主要研究方向:環境化學、環境監測技術、環境汙染與健康等。

採訪編輯:魏昕

相關焦點

  • 環境相關領域中國工程院院士全名單(附簡歷)
    1978年畢業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物理系,1995年在希臘克裡特大學健康科學學院獲博士學位。現任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安徽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所長,國家環境光學監測儀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主要從事環境監測技術和應用研究,發展了環境光學監測新方法,研發了系列環境監測技術設備並實現產業化,集成了大氣汙染綜合立體監測系統並進行應用示範。開拓形成了我國環境光學監測技術新領域。
  • 魏復盛:按PM2.5標準8成城市不達標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環境監測總站原總工程師魏復盛:按PM2.5標準8成城市不達標 北京市環保局監測的空氣品質數據與美國大使館的監測數據不一致,「南京氣象」官方微博發布「PM2.5細微顆粒物濃度」數小時後刪除,環保部發 布環境空氣PM2.5測定規範,《環境空氣品質標準》第二次徵求意見時將PM2.5
  • 兩院院士在宜賓|快來看看!這幾位院士與宜賓的不解情緣
    活動期間,圍繞宜賓經濟社會發展,兩院院士「走近宜賓」城市發展專題會舉行,13名兩院院士為宜賓經濟社會發展把脈問診;中國科學院院士歐陽明高、中國工程院院士劉仲華與宜賓籤署合作項目;劉寶珺、張俐娜、魏復盛等院士更是深入宜賓高校、企業開展調研座談。
  • 環境工程領域院士全名單(26人)
    1978年畢業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物理系,1995年在希臘克裡特大學健康科學學院獲博士學位。現任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安徽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所長,國家環境光學監測儀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開拓形成了我國環境光學監測技術新領域。已獲42項發明專利授權,在國內外學術期刊發表發表SCI收錄論文160餘篇。研究成果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2007年「空氣品質和汙染源環境光學監測技術系統與應用」,2011年「大氣環境綜合立體監測技術研發、系統應用及設備產業化」),省部級科學技術一等獎4項。獲2012年安徽省重大科技成就獎。2013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 盤點:環境領域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名單(附簡歷)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北極星大氣網訊:本期我們為大家介紹環境領域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他們不僅世界上著名的環境學家,同時也為中外學術交流做出了很大的貢獻。約翰·查爾斯·科瑞譚登(John Charles Crittenden)約翰·查爾斯·科瑞譚登教授2013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是美國工程院院士、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Brook Byers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美國國家純淨工業及處理技術中心主任、美國環保署顧問團、美國國家環境政策及科學技術顧問團、美國國家科研顧問委員會成員。
  • 6位院士分享最新研究成果!探討海洋監測領域的「現在」與「未來」
    2020年12月18日,來自國家氣象中心、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國家衛星海洋應用中心、中國海洋大學、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等科研機構的6位中國工程院院士及10多位嘉賓匯聚青島,以中國海洋學會海洋水文氣象儀器分會主辦、山東省海洋科學研究院儀器儀表研究所承辦的「海洋環境交叉監測技術研討會」為契機,分享新成果,碰撞新思路。
  • 記環境化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文興
    北極星環境監測網訊:目光堅毅、衣著樸素、笑容慈祥,這是坐在面前的老人給記者的第一印象。這位看似平凡卻氣宇軒昂的88歲老人,正是我國環境科學界公認的常青樹,環境化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文興。為發展我國化學工業,在老科學家的指引下,剛剛大學畢業的王文興開始了工業催化研究。經過十多年的艱苦努力,他在我國化工系統從無到有地建立了儀器設備齊全的工業催化研究室,其中包括電子顯微鏡、電磁循環泵和放射性14C研究催化劑、有機催化反應機理和動力學新方法;翻譯出版了《烴類多相催化氧化》俄文專著,並撰寫了我國催化領域的第一部專著《工業催化》。
  • 訪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原所長丁健
    「要做百姓吃得起的好藥」——訪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原所長丁健丁健院士(左)接受採訪    從上海抵達井岡山機場已是12月16日11時許,短暫休息後丁健決定前往位於井開區的普正藥業股份有限公司總部看看,畢竟院士工作站就設在那裡。
  • 探索地質之謎的高原勇士:訪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地質學家多吉
    探索地質之謎的高原勇士:訪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地質學家多吉2010年03月16日 16:35:56來源:洞頭網核心提示: 【閱讀提示】  多吉,西藏土生土長的著名地質學家,也是我國目前唯一的中國工程院藏族院士。
  • 工程院院士:閱兵減排結束後 京津冀汙染物顯著上升
    不過,根據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劉文清所做的研究,閱兵減排措施結束後,儘管北京地區保持了一段時間的「閱兵藍」,但在微觀層面上,京津冀地區的汙染物顯著上升,比如二氧化氮的濃度就顯著上升,長了50%之多。  當天,劉文清在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中國科學院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大氣環境化學與健康聯合實驗室成立儀式上作報告時提到這一說法。
  • 劉文清院士談雷射雷達在環境監測中的應用——訪中科院安徽光學...
    近日,儀器信息網編輯專門針對雷射雷達在環境監測領域的應用採訪了中科院安徽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所長劉文清院士。劉院士為我們詳細介紹了雷射雷達在我國環境監測領域的應用、技術發展以及未來的技術需求。>Instrument: 我們知道劉院士在環境光學領域有很多研究成果,今天我們把目光聚焦在空氣品質監測上,空氣品質監測儀器和技術種類眾多,如常規六參數、VOCs監測儀、雷射雷達、衛星遙感等等。
  • 大咖雲集|2019中國實驗室發展大會演講嘉賓詳細介紹出爐,近五十位...
    魏復盛 中國工程院院士   魏復盛,1938年1月19日出生於成都簡陽,環境保護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環境監測總站研究員。   1964年魏復盛畢業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化學系後留校任教;1974年開始從事環境汙染物質分析方法研究;1983年5月調入中國環境監測總站,先後擔任分析研究室主任、副站長、研究員、總工程師;1997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2003年當選第十屆全國人大代表;2010年獲得第八屆光華工程科技獎;2013年受聘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環境科學與光電技術學院首任院長;2017年獲得首屆環境化學終身成就獎
  • 中國工程院發布電子信息工程發展十四大趨勢 國產傳感器快速發展
    感知智能化發展需求促進傳感器與前端智能處理呈集成發展趨勢。各國在完善軍民對地觀測體系建設的同時,積極謀劃新一輪的布局。氣候和環境監測遙感技術成為研究熱點,遙感市場的快速增長和空間科學探測任務的急迫需求,正推動遙感領域創新發展,國產傳感器進入快速發展階段。9.
  • 重磅丨中國工程院發布 「中國電子信息工程科技發展十四大趨勢...
    感知 智能化發展需求促進傳感器與前端智能處理呈集成發展趨勢。各國在完善軍民對地觀測體系建設的同時,積極謀劃新一輪的布局。氣候和環境監測遙感技術成為研究熱點,遙感市場的快速增長和空間科學探測任務的急迫需求,正推動遙感領域創新發展,國產傳感器進入快速發展階段。 9.
  • 十大給排水專業畢業的中國工程院院士
    長期從事水處理技術的科研和教學工作,在地下水除鐵除錳領域,開發出了一種高效的接觸催化除鐵除錳新工藝,使我國地下水除鐵除錳技術進入世界先進行列;在高濁度水處理工藝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是我國高濁度水處理技術的奠基人之一;他研究成功的高濁度水透光脈動單因子絮凝自動控制技術在國際上處於領先地位;他還參與水上一體化水廠的研究工作,使水廠建造工廠化取得了很大經濟效益;研究開發成功的高錳酸鹽飲用水除汙染技術
  • MICONEX2016之環境與安全監測技術研討會亮點盤點
    此次會議由中國儀器儀表學會主辦,中國儀器儀表學會科學儀器學術工作委員會、中國儀器儀表學會環境與安全檢測儀器分會和《現代科學儀器》編輯部承辦,儀器信息網作為支持媒體全程跟蹤了此會議。中國環境監測總站魏復盛院士  魏院士為我們講解了我國土壤環境保護與汙染防治進展。
  • 2014年盤點:細數環境監測儀器增長點
    儀器信息網訊 2014年環境監測儀器市場增長迅速,這主要得益於政府對環境監測儀器的大量採購。環境監測儀器市場受國家政策影響很大,隨著「大氣十條」的深入實施,新環保法的不斷加碼,「水十條」、「土十條」的即將出臺,我國環境監測儀器需求將繼續保持高速發展的狀態。
  • 中國工程院院士
    中國工程院院士(以下簡稱院士),是中國設立的工程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學術稱號,為終身榮譽。中國工程院院士由選舉產生。中國工程院資深院士,是對年滿80周歲的院士授予的稱號。資深院士不擔任院及學部的領導職務,不參加對院士候選人的提名和選舉,可以自由參加院士會議及諮詢、評議和學術交流等活動。享受資深院士津貼。
  • 專注環境監測儀器 博盎環境迎來發展暖春
    【中國環保在線 明星企業】作為國內環境監測領域的佼佼者之一,廣州博盎環境技術有限公司日前攜新產品與技術亮相2017中國環博會廣州展,充分展示了公司多年來凝聚和打造的雄厚實力與品牌影響力。   2017中國環博會廣州展博盎環境展臺掠影   作為生態環境治理工作的前提和基礎,受益於政府的高度重視,環境監測行業在「十二五」期間獲得長足發展,並且形成了以大氣、水等汙染源監測為主的國家環境監測網絡。
  • ———中國工程院院士獻計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上)
    資源制約、環境制約、結構不良、效率偏低等都是我國面臨的挑戰。搶佔能源新技術戰略制高點應該在三個層次上下功夫:一是基礎性研究,包括新材料、新工藝、新概念等的創新;二是新技術的創新,以解決目前發展的技術瓶頸;三是對智能電網等重大工程項目和戰略性產業的支持。  今年新當選工程院院士王安認為,如今我國遇到了能源問題的剛性約束和發展之間的矛盾,而且這種矛盾將持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