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說起孩子們稀奇古怪的問題來,想必爸爸媽媽們都深有體會。
什麼稀奇古怪的問題都能從他們嘴裡問出來,比如看到了小鳥就想追著問,小鳥能夠像超級飛俠一樣送快遞嗎;看到了小狗跑來跑去,就追著想問如果動物園開運動會,小狗參加了能得第幾名:看到了小魚遊來遊去就想追著問,小魚如果到我們家做客,我們得給它們準備點什麼好吃的呢……
類似的腦洞大開的問題,簡直就是層出不窮,開心爸爸當初就被開心追著問,而且一個問題都回答不上來,那種感覺真的別提多尷尬了。
其實,這種情況絕大多數爸爸媽媽都遇到過。
據英國《獨立報》的調查結果,對於2-6歲的孩子,每天大概能夠提出約73個問題;爸爸媽媽每周大概要回到500多個來自於孩子的問題;如果把孩子問為什麼的時間加起來,長達14個小時……
這麼高頻率大幅度的提問,每個老父母的知識儲備真的很快就被掏完了啊!而且每天都有這麼多的為什麼,再好脾氣的爸爸媽媽也難以保證不發火,依舊能和顏悅色的回答啊!
那麼,為什麼孩子這麼喜歡問為什麼?這麼喋喋不休的問為什麼是好事還是壞事?爸爸媽媽到底該如何回答孩子的十萬個為什麼呢?以及有沒有什麼好的方式,能夠讓爸爸媽媽解脫呢?
那麼,今天開心爸爸就和大家一起聊聊,孩子喜歡問為什麼的那些事。
孩子為什麼會問這麼多的為什麼
其實上面說的這幾個問題,爸爸媽媽們的核心訴求都是一樣的,那就是孩子為什麼會有這麼多的問題。
一方面我們需要搞清楚,每天有那麼多問題的孩子,大都處在3歲左右,因為能夠自己走動了,他們與身邊事物的接觸開始變多了,如果說以前他們限於自己的行動能力只能是以平面的方式來接觸事物,現在則是可以以立體的方式來接觸了。
而接觸的方面增加則同時增加了他們的不解,畢竟以他們有限的生活經驗,有限的知識儲備是很難理解生活中那些形形色色的事物是怎麼運轉的。而這麼多的不解,積聚起來就會給他們帶來很大的困擾,而解決困擾的方式,自然就是問爸爸媽媽了。
可以說,孩子經常問為什麼,是他們逐漸開始接觸世界導致的。
另外一方面,這也是孩子好奇心的表現。
可以說孩子天生就是好奇的小傢伙,從一生下來就對身邊事物充滿了興趣,也充滿了好奇,並且那時候的他們就開始用自己的方式來探索了。
比如用小手摸摸身邊的被子啊,用嘴巴咬一咬手邊的玩具啊,盯著頭上轉來轉去的玩具樂此不疲啊,以及恨不得把那些能夠自己「運轉」的玩具拆開看看內在結構啊等等。而到了能說話的時候,這種好奇的心理更是達到了頂峰,所以追著爸爸媽媽問為什麼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實際上,孩子有好奇心的時候正是給他們科普教育的時候。
科普教育顧名思義就是科學的啟蒙教育,對於小年齡的孩子來說,啟蒙教育主要是集中在身邊的一些事物、動物以及植物身上,當然相對而言,動物因為形態各異而且生動活躍會更加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所以,對動物感興趣,問為什麼的孩子會更多一些。科普教育對孩子來說意味著什麼
當然,其實之前科普教育是不受到爸爸媽媽重視的,畢竟科普帶來的「收益」是很低的。
教孩子學基本的十以內的加法,這樣孩子上了小學之後就能表現的「高人一等」了;教孩子背古詩,出門在外也能夠給自己臉上長點光;教孩子拼音,也是可以減輕孩子上小學後學習知識的壓力等等。這些方面的教育其實都很實用,相對而言科普教育帶來的收穫就「很少」了。
那麼科普教育對孩子來說,都有哪些好處呢?
比如拓展想像力科普教育涉及到的內容其實很多,從大的方面來講,整個物質世界都可以用科學來嚴格的劃分,並且形成一個個小的模塊。每個模塊各自為政又與別的模塊相互關聯,這就是科學世界的複雜性以及相通性。
而科普教育呢,可以在各種模塊的學習,以及模塊和模塊的相互搭建中,給孩子一個更加寬闊的眼界,能夠不斷的拓展自己的想像力,能夠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使勁的往前看。小時候一些不切實際的想法,日後可能變成現實也說不定。
比如加強邏輯思維
其次就是加強孩子的邏輯思維了。
邏輯思維對孩子的重要性大家都知道,而科普教育呢,就是一個很好的培養孩子邏輯思維的方式。
科學本身就是一個很嚴謹很完善的體系,無論是學習哪一個模塊,都有著很強烈的知識迭代性,需要攻克下一個個的疑難,才能得到最終的結果。
而這個過程,培養的就是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了。
比如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
當然,科普教育還可以培養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
不管是自己去尋找答案,還是詢問爸爸媽媽,孩子對於科普知識的了解,都是遵循著「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尋找答案」的路線進行的,而這個過程也正是孩子們日後解決問題的基礎框架,小時候對於為什麼的的了解,更多的會延伸成為他們日後的解決問題的能力。
看到這裡,您還覺得孩子問那麼多為什麼是太麻煩了,覺得不想去回答孩子的為什麼嗎?
孩子問為什麼的時候,他們到底想得到什麼樣的答案
說了這麼多,作為爸爸媽媽該如何去面對孩子的為什麼呢?
開心爸爸這裡給大家幾個比較實用一些的建議:
首先是要重視孩子的為什麼
當然開心爸爸這裡說的重視有很多層含義,比如不要不理會孩子的為什麼,不要隨便說個答案草草應付過去,不要用「你長大了就知道了」之類的話來搪塞,不要直接扔給孩子一個手機讓他們自己看,更不要因此大發脾氣斥責孩子,這些做法都是對孩子好奇心不重視的表現。
就算是不知道怎麼回答,爸爸媽媽最好也要保證在孩子問的過程中,要耐心細緻的聆聽,要態度溫和的回應,要知道,爸爸媽媽的回應方式,比您說出來的答案重要多了!
其次,回答重要引導孩子去思考更重要。
對於稍微大一些的孩子,開心爸爸建議爸爸媽媽不要著急的告訴孩子正確答案,而是可以耐心的引導著他們去思考一些問題。
比如「你覺得是什麼原因呢?」「如果是你該怎麼回答呢?」「你是怎麼想的呢?」
通過這種引導的方式,既可以知道孩子的真實想法,引導他們主動思考,也能夠用另外一種主動學習的方式,把知識傳遞給孩子。
而且,很多時候孩子的想法會和我們的思考方式不一樣,多聽聽他們的想法,對爸爸媽媽來說也是一種很好的提升。
最後,如果爸爸媽媽也不會該怎麼辦?
可以說這種情況是最經常出現的了,畢竟孩子問出來的問題五花八門形形色色,爸爸媽媽的知識儲備再多也很難經得起這樣的「折騰」。那麼,孩子問出來的問題確實是超綱了,爸爸媽媽就是不會了,該怎麼辦呢?
其實也很簡單,和孩子一起去尋找答案啊!
繪本啊,網絡啊這些常見的渠道都是答案的來源。
比如最近開心就對動物的知識非常感興趣,經常拋出一些腦洞大開的問題,而開心爸爸呢,時不時的就招架不住了。如果您也有這種困擾,那麼開心爸爸推薦大家看看這套書《動物妙想國》。
目前開心爸爸已經和開心讀了一半了,最大的感受就是太有趣了,而且是迫不及待的想要推薦給大家。
這種有趣不僅僅是對孩子來說的有趣,繪本中講述知識的方式對開心爸爸來說也是非常有趣的。而這本書最大的有趣點,就是開心爸爸在標題中說的那樣,讓動物們來說話,這種錯位的主體表述,瞬間就能拉起孩子的好奇心,讓他們捧起書來就放不下去了。
比如在大象這本書中,直接在封面上就大大的寫出了一個問題,大象會跳芭蕾舞嗎?別說孩子了,開心爸爸一看到就忍不住想要往後面翻了,結果看到了諸如「大象怎麼上樓梯」,「非洲象是怎麼吃飯的」以及「大象會不會跳芭蕾舞」等妙趣橫生的問題,每個問題下面都相應的給出了科普知識,在滿足好奇心的同時又學到了知識,真的是集科普與趣味性於一身了。
再來看看猴子這本書,關於猴子想必孩子們知道的都挺多了,但看著這本書還是會忍不住的翻下去,「如果猴子走進一家麵館,會發生什麼事?」,「猴子喜不喜歡上學啊」,「猴子會不會想去美容店」,「猴子能幫我們做家務嗎」等等等等,這些問題簡直是太有趣了,一拿起來就放不下。
其實對於孩子來說,如果在給他們基礎科普的時候,能夠有趣一些,深入一些的話,效果才更加好一些,很多時候動物「背後」的故事才是孩子們真正關心的地方,才是孩子們好奇心的終點。了解了這些深入的知識,才算是給孩子更好的科普啟蒙。
當然,這套書涉及到的動物背後的故事,遠不止開心爸爸說的這些,給孩子買一套這樣的繪本,實際上是給了孩子一個觀察世界的望遠鏡,能讓他們更加深入的理解世界理解科學。
開心爸爸有話說
最後我們來總結一下,什麼樣的科普教育才是孩子最喜歡的呢?
站在孩子角度的,能夠讓孩子身臨其境的,能夠提出為什麼背後故事的,科普知識本身就很有趣的,滿足了這些因素才是孩子更喜歡的科普教育,也是爸爸媽媽給孩子選擇繪本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