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象是最簡易的表現形式,也是最複雜的神秘世界。四象變化,周而復始,是事物發展變化的一般規律。這個規律是不變的。
一、四象由來「四象」一詞最先出自《易·繫辭》,曰「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即太陽、太陰、少陰、少陽。
先哲在天文學中也有「四象」一詞,不過,這與《易》中的概念完全不同。先哲在觀察星辰時,選擇了黃道赤道附近的二十八個星宿作為坐標。東南西北各有七宿,每個七宿聯繫起來很象一種動物。如東方的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角象龍角,氐房象龍身,尾宿象龍尾,它們連起來象一條騰空而起的龍,於是先哲稱東方為蒼龍;南方的並、鬼、柳、星、張、翼、軫七宿,柳為鳥嘴,星為鳥頸。張為嗉,翼為羽融,它們連起來象一隻展翅飛翔的鳥,於是先哲稱南方為朱雀;北方有鬥、牛、女、虛、危、室、壁七宿,象一隻緩緩而行的龜,因位於北方故稱玄,因身有鱗甲,故稱武,合稱玄武;西方有奎、婁、胃、昂、畢、觜、參七宿,象一隻躍步上前的老虎。白虎是已經絕種的大毛蟲之長,《山海經·西山經》記載盂山「其獸多白狼、 白虎」。這四種動物的形象,稱為「四大神獸」。
由於地球圍繞太陽公轉,天空的星相也隨著季節變換。每到冬春之交的傍晚,東方的星象如一條龍,蒼龍顯現;春夏之交,南方的星象如一隻大鳥,朱雀升起;夏秋之交,西方的星象如一隻虎,白虎露頭;秋冬之交,北方的星象如龜和蛇,玄武上升,又稱為「四象」。
二、四象分類
「象」,就是以「象」類物,是古人對事物的一種分類,是一種認識世界的手段和方法。
從飛禽走獸上分配四象為秦漢以後的方法,西白虎在秦漢之前稱之為鹹池。後人因為不能組成一個完整的體系而把鹹池改為白虎。東吳時代的《七帝紫庭延生經》裡為四象起了名字。
分別為:前朱雀為陵光;後玄武為執名;左青龍為孟章;右白虎為監兵。
從一年季節論四象為:春、夏、秋、冬。
從方位角度論四象為:東、南、西、北。
從數學角度論四象為:七、九、八、六。
四象還有兩種說法為:一說為木、火、金、水;一說為陰、陽、剛、柔。
四象在《易經》中是指陰陽消長的四個特徵即少陽、太陽、少陰、太陰。代表生、長、老、死等四類事物和現象,或事物和現象的四個階段、四種相聯繫的情況。
「木火金水」代替「少陽、老陽、少陰、老陰」以後,就不再是具體的生活中的這四種常見事物,它們變成了「四象」,被賦予了哲學理論上的概念。
三、四象變化規律
太極一分為二,得到兩儀;兩儀再一分為二,得到四象。
根據陰陽理論,陰氣與陽氣是互根互生的。所謂「陰極陽生,陽極陰生」是也。
以四象為例,陽氣分為「木、火」,陰氣分為「金、水」。
「木、火、金、水」四象循環,就是一個陽氣與陰氣不斷地互根互生的過程。
「水」為陰氣的極點,「陰極陽生」,所以由水變化到木,是陰氣漸少,陽氣漸多的過程;
「木」陽氣繼續上升,變化為「火」;
「火」為陽氣極點,「陽極陰生」,由火變化到金,是陽氣漸少,陰氣漸多的過程;
「金」陰氣繼續上升,變化為「水」。
由此,四象的陰陽變化次序和規律就此確立了,事物變化的一般規律就此確立了。四象已經具有明顯的周而復始的性質了。
四象對應一年四季,明顯具有周期性變化規律。以一年四季為例,其變化規律與日月有關。日月幾十億年運行不息,是相對永恆的東西。據說地球的氣候變化,7500萬年是一個周期,在這個期間內,四季(春夏秋冬四象)變化規律是大致不變的。四象對應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由春季到夏季,陽氣漸升;由秋季到冬季,陰氣漸升。
四象對應生命時,「木、火、金、水」 分別可以代表生、長、老、死——表示生命從無到有(生),從有到強(長),從強到弱(老),從弱到無(死)的四個連續的過程。
四象對應生命的生、長、老、死四個階段,生命也是具有周期性的。
四象是指不斷循環變化的時空節點。既代表一天從陽轉陰又從陰轉陽的循環,也指春夏秋冬的四季變化,同時還代表東南西北四個方位並與天上的星神對應。
四象循環的現象在生活中隨處可見。如生命的生長老死,企業的興盛衰亡等等。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是波浪形的有起有伏,有高潮就有低谷。
陰陽的轉化,四季的輪替,變化是不變的,這是天道的規律。四象是一個不會逆轉的、有規律的循環變化過程,由於它的規律性就為人們提供了對未來的預測、防範和準備。二十四節氣就是根據四象季候的變化指導農耕生產和人們的生活。四象的變化規律讓人們看到了詩和遠方,也深刻地體會到「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
四象是陰陽變化的四種方式,是任何事物存在的總規律,這個規律是不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