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往往都是事後才意識到做事情的時機多麼重要,比如買房的時機,求婚的時機……《聖經·傳道書》中說:「凡事都有定期,天下萬務都有定時。生有時,死有時……殺戮有時,醫治有時;拆毀有時,建造有時;哭有時,笑有時;哀慟有時,跳舞有時」。
至於到底何時,上帝不告訴你才顯得它厲害。科學家就比較厚道了。丹尼爾·平克曾經是美國前副總統戈爾的演講稿撰寫人,著有《驅動力》一書。他認為現在可以總結出做事情正確的時機了:換工作的最佳時機是在一家公司工作滿三年後(獲得了一些技能)、滿五年之前(免得你跟現在的公司關係太深)。結婚的時機是,要過了二十幾歲再結婚,婚姻會比較穩固,要約會至少一年之後。太晚了也不行,32歲以後結婚的人,離婚的機率每十年增加5%。
如果你需要去醫院,最好上午去醫院。下午動手術的病人更有可能在48小時內死去。在下午,做結腸鏡檢查的醫生觀察病情時不像上午那樣警醒;內科醫生開不必要的抗生素的可能性增加26%;醫生給病人治療前洗手的可能性降低10%。在整個七月,都避免去教學醫院,因為醫學院畢業生這時開始獲取經驗。
平克說:「我們在生活中總是在選擇時機——何時換工作,何時公布壞消息,何時離婚,何時去跑步。但我們選擇時機時基本上是靠直覺和猜測,我們相信,把握時機是一門藝術。我要讓你看到,把握時機是一門科學,新興的跨學科研究提供了有用的指導,能讓我們的工作變得更智慧,讓生活變得更美好。」
一天之中,我們剛醒來時頭腦最敏銳,所以早上最適合考試或者解答邏輯性問題。但對於需要創新和創造力的工作,最好放在晚些時候,這時大腦受到的控制較少,對意外之中的洞見和靈光一閃更加開放。
平克還討論了開端、中間和結尾這些節點各自的意義。一周、一個學期或一年的開始比較重要,人們認為那是重新開始的機會。但結尾也很重要,快到結束的時候我們也會比較有幹勁。在最後期限快到的時候,人們會全力衝刺,人們更有可能在以9結尾的年齡跑馬拉松,或者試圖自殺。我們在行將結束的時候,會徒勞地為意義而努力。結尾不僅幫助我們調動積極性,還能對我們的記憶進行編碼(最後的印象是最持久的印象)、編輯(我們會修剪畢業或死亡前的社交網絡)、提升(吃東西時,我們會享受最後一口並覺得味道更強烈)。
關於鍛鍊的恰當時機,取決於你的目標:
想減重的話,要上午去。當我們醒來之後,至少八小時內沒吃東西的話,血糖水平很低。由於我們需要血糖來為跑步提供能量,早上鍛鍊會使用身體組織中儲存的脂肪來提供能量。飯後運動的話,使用的是我們剛吃的東西中的能量。上午鍛鍊可能會比進食後鍛鍊多消耗20%的脂肪。
研究發現,如果上午鍛鍊的話,我們更有可能堅持自己的鍛鍊安排。如果你發現自己堅持健身有困難的話,上午鍛鍊有助於你養成習慣。
如果想增肌,也要上午去。我們的生理狀況一天裡都在變化。比如,睪丸素水平在上午最高。它有助於增肌,如果你做力量訓練,也要把時間安排在上午。
下午或者晚上鍛鍊,有助於避免受傷,肌肉比較熱的時候,更有彈性,不太會受傷。剛醒來時體溫較低,然後慢慢升高,在傍晚達到最高。下午身體也會有最好的表現,這是肺部的功能最強,力量最大,反應速度最快,手眼更協調,心率和血壓下降。這使得你能取得最好的運動表現。大部分奧運會記錄,尤其是跑步和遊泳,都是在下午或傍晚取得的。
在該書最後,平克建議讀者,不要活在當下,而是要把過去、現在和未來融為一體。各種研究表明,懷舊能增加人生的意義,當我們認同未來的自己時,我們能制定出更好的計劃。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爾尤其強調人生的未來維度,我們需要面向未來謀劃自己的生活。
(圖片來自網絡)
大家都在看這些
以食為旅,四海一家:環球尋味記抄襲,是中國綜藝繁榮的法寶嗎?好吃 | 回鍋肉往事為什麼要去一次耶路撒冷我們的生活水平追上南歐和東歐了?⊙文章版權歸《三聯生活周刊》所有,歡迎轉發到朋友圈,轉載請聯繫後臺。
點擊以下封面圖
一鍵下單「環球尋味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