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均GDP計算,廣州邁入「高收入城市」行列;以預期壽命、學歷水平以及收入水平來看,參照聯合國人類發展指數看,廣州已經進入高水平人類發展階段;以生存型消費及發展型消費所佔比例看,廣州居民生活水平處於富裕階段並邁向富裕階段。
10月16日,由廣州市社會科學院和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共同舉辦的「《廣州藍皮書:廣州社會發展報告(2018)》」發布會在廣州舉行。會上發布了與廣州城市發展及居民生活水平密切相關的多個水平。
這個城市正在飛速發展,快來看看,你有沒有跑贏平均水平?
從人均GDP看:廣州邁入「高收入城市」行列 進入發達經濟高級階段
一個地區經濟所處階段是掌握其經濟發展情況的重要尺度。世界銀行和錢納裡的經濟發展階段判定標準具有一定代表性和科學性,其中,世界銀行按照2015年人均國民收入分別將大於12746、4126-12745、1046-12745、1046-4125、小於1045美元的國家劃分為高收入國家、上中等收入國家、中等收入國家、下中等收入國家、低收入國家5個等級,折算為人民幣則分別對應於大於79387、25698-79381、6515-79381、6515-25692、小於6509元。
參照世界銀行的標準,以人均GDP作為替代變量的話,廣州在2010年人均GDP已達84568元,步入「高收入」城市行列,發展到2017年,廣州人均GDP達到148314元。
錢納裡則採用人均GDP指標判斷不同地區經濟發展階段,依照1964年美元標準,分別將人均GDP處於100-200、200-400、400-800、800-1500、1500-2400、2400-3600美元之間的地區劃分為初級產品生產階段、工業化初級階段、工業化中級階段、工業化高級階段、發達經濟初級階段、發達經濟高級階段6個階段,折算為2017年人民幣則分別對應於5688-11376、11376-22759、22759-45511、45511-85334、85334-136541、136541-204811元。
按照這一標準,2010-2016年間,廣州由工業化高級向發達經濟初級階段轉變,到2017年,廣州已步入發達經濟高級階段。與此同時,從產業結構來看,2010年廣州一、二、三產業增加值的比例為1.9:37.2:60.9,2017年則為1.09:27.97:70.94,第三產業呈現出快速增加趨勢,且顯著超越第二產業佔比。廣州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的變化,帶來了就業結構的改變,同時,社會的開放性與流動性的也進一步增強。
從聯合國人類發展指數看:廣州社會發展進入高水平人類發展階段
聯合國的人類發展指數是用於評估社會發展的一項代表性指標。1990年,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利用預期壽命指數、教育指數、收入指數三大指數構建了人類發展指數(Human Development Index,HDI),用于衡量各國社會經濟發展程度。2016年,廣州人類發展指數得分0.869,位居中國35個大中城市首位,其中,預期壽命、教育、收入三方面發展均衡,預期壽命指數、教育指數、收入指數分別位居35個大中城市的6、3、2位,廣州已經進入高水平人類發展階段
從預期壽命來看,廣州「十二五」時期平均期望壽命達到了81.72歲以上,預期壽命增加。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公布的2016年各國(地區)平均預期壽命排行榜來看,廣州超過181個國家(地區),且超過發達國家平均水平。
從教育來看,廣州作為華南教育中心,1982-2015年間廣州居民受教育程度有了較大的提升。大學學歷從1982年的2.58%提升至2015年的23.66%;高中從1982年的18.18%提升至2015年的25.71%,小學則從1982年的42.06%大幅下降至2015年的14.78%。
從居民收入來看,2010-2017年間廣州城鎮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續增長(如圖2所示),平均增速分別為8.9%和9.4%。2017年廣州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55400元,較2016年上漲8.8%;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484元,較2016年上漲9.5%,增速均超過GDP增速。
從生存型及發展型消費比例看:廣州居民生活水平處於富裕階段
2014-2016年間,廣州居民屬於生存型消費支出的食品菸酒、衣著、居住三項支出佔比從61.92%下降至60.76%,下降了1.16個百分點,而屬於發展型消費的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娛樂、醫療保險支出佔比從28.89%上升至29.84%,上漲了0.95個百分點,顯現出廣州居民生存型消費佔比逐步下降,發展型消費佔比上升的趨勢。
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劃分標準,將恩格爾係數分別低於59%、50%-59%、40%-50%、30%-40%、低於30%的地區生活水平劃分為貧困、溫飽、小康、富裕、最富裕5個等級。廣州的恩格爾係數從2014年的32.9%下降至2017年的32.1%,總體來看,廣州居民已從富裕生活水平朝向最富裕階段邁進。
來源:廣州日報全媒體 記者羅樺琳 通訊員陳彩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