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梵谷癲狂死去的「黃」,色彩等級的頂端與谷底

2020-12-06 新京報

撰文丨宮子

看著露天咖啡店的畫面——真的會有如此明亮的夜晚與色彩飽和到足以浸染整條街道的燈光嗎?即使在照明技術高度發達的今天,我們也不太有機會碰見,而凡·高用一張描繪普通街邊咖啡廳的油畫告訴我們,這種現實是存在的。只要你用絢爛的目光觀察、捕捉。

凡·高《夜晚露天咖啡店》。

有傳言說,凡·高可能是個色弱,平常人感覺足夠明亮的顏色,在凡·高的世界裡還不夠飽和,他一遍遍地在調色板上胡攪蠻纏,最終形成了如此厚塗的絢爛。有傳言說,凡·高發瘋,是因為他對黃色顏料的迷狂,他會吞食鉻黃顏料,而後重金屬中毒。

都是傳言。只有一事是真實的,那就是這些畫布上的黃色正在悄悄地衰退。位於阿姆斯特丹的凡·高藝術博物館已經證實,終有一天,凡·高的向日葵會在光線和化學反應中褪掉亮麗的色彩,變成一幅褐色的油畫。這一天很遙遠,卻終將到來,也許未來,我們只能通過印刷品或觀者的印象,來記住這些屬於他的色彩……

還有什麼比這種顏料更契合凡·高呢?

本文出自12月5日《新京報書評周刊》「彩色物語」專題B03版。

1

使用黃色的藝術家很少。一是工藝複雜,二是黃色不穩定。古埃及和古羅馬藝術家都嘗試過雌黃;13世紀開始鉛錫黃成為黃色的主調;19世紀的藝術家發現了藤黃顏料的神奇;20世紀末,那不勒斯黃又成為高更等後印象派畫家的摯愛。然而,從這些黃色的名字便能看出,它們幾乎都具有危險的毒性。

雌黃可以致命且極不穩定。鉛錫黃從18世紀開始便成為人們從未聽說過的失傳色彩。製造藤黃的工人們會因為接觸它而腹瀉甚至死亡。那不勒斯黃作為銻酸鉛合成物,在使用時也必須小心翼翼。幾乎直到極度追求色彩視覺的印象派畫家出現,才有了大量使用黃色的油畫傑作。

凡·高《向日葵》。

另外,黃色在東西方文化中有著截然相反的含義,中國古代從隋朝開始便將黃色作為皇家推崇的用色,此時的染料大多以梔子製成。宋朝時,槐樹花所提取的黃色開始成為皇家專用色彩。到了清朝,製作「帝國黃」的原料則變成了「中國地黃」。同在東方的印度也將黃色奉為尊貴的色彩,這與佛教的盛行有著聯繫。在西方,情況則恰好相反,自18世紀以來,歐洲學者們做過多次調查,結果顯示在不同的世紀,人們最偏愛的顏色總是不同的,有幾年是藍色,有幾年是綠色或紫粉色,但有一個顏色從未進入過「最受喜愛的顏色」這一榜單,那就是黃色。

2

在歐洲文化中,黃色是骯髒的色彩,從古希臘時期開始,人們提到黃色,便會聯想到身體不佳、面色蠟黃的病人,中世紀的醫學理論認為,「黃膽汁」是造成一個人脾氣易怒、身體虛弱的原因。表演戲劇的時候,演員們會穿上黃色的衣服,來表示自己演的是一個病人或屍體。人們會用黃色來表示一個人充滿嫉妒、膽怯、虛弱。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黃色並不是一個獨立的色彩,而是「被汙染的白色」。這其中還有一個關於「伊莎貝拉白」的小故事:據說這個色彩來自於西班牙伊莎貝拉女王的一個傳言,當時為了鼓舞軍隊士氣,伊莎貝拉宣布戰爭勝利之前她不會更換自己的內衣,而後,這場戰爭持續了三年,當她終於可以更換內衣時,衣物的白色已經變成了那種泛黃的「伊莎貝拉白」。

愛德華·維亞爾《開門的母親》。

東西放置久了會泛黃,人衰老了皮膚會沉澱為泥土的顏色,患病的人總是有著發黃的臉色……然而,這一切都是黯淡的黃色,那麼,明亮的黃色又會遭到什麼樣的待見呢?

結果好像只是,亮黃色成為了淡黃色諸多含義的升級版。

就像佛教將金黃色奉為至尊色彩一樣,基督教文化中,黃色被貶為底端的色彩。在畫家喬託生活的14世紀,古典藝術家們已經約定俗成般地,為猶大披上了一件淡黃色的外衣,以此象徵罪惡與背叛。當然,那只是一件米黃色的衣服。而後,統治者們為了讓這個標誌更明顯,開始要求歐洲猶太人戴上亮黃色的尖頂帽、胸章、臂章等等,愛德華一世、路易九世以及教會的多任教宗都採取過這種手段,方便日後循著標記對猶太人進行清理。直到上世紀的納粹德國,希特勒依然要求猶太人在身上佩戴黃色的「大衛之星」。

3

也許是因為在色彩鏈中被歧視了太久,在近現代社會,黃色開始了觸底反彈般的回擊。

率先進行反擊的是美國的女權主義者,來自堪薩斯州的她們從州花野葵花中得到靈感,製作出黃絲帶佩戴在遊行者的身上。接著,受到《黃絲帶》《黃色騎兵隊》等音樂與電影作品的影響,黃色絲帶成為了歡迎男子返家的和平色彩。同時,在現代運動中,黃色也取代了紅色,成為很多群體的象徵色彩——區別在於,紅色要求的是革命,而黃色要求的是權利與反叛。而在今天,無論你是否喜歡黃色,但對於商場與企業來說,黃色絕對是個受歡迎的色彩。

多項統計的結果都顯示,相比於其他顏色,超市使用黃色的標籤更能讓消費者有再次購買的衝動。在選擇商品時,黃色的包裝潛在地給人一種體積大、包裝豐盈的感覺,而其他顏色則很難有這種效果。它是現代家居裝修非常喜歡的、具有積極象徵的色彩,在廚房中,一瓶黃色的洗潔精看起來要比紫色或白色更強效。這就是黃色在現代社會中的效用,當我們擺脫了宗教與傳統思維的束縛後,它開始向我們呈現出自己樂觀絢麗的一面。

例如,如果把小黃鴨換成小白鴨,它還會像今天這樣受歡迎嗎?

另外,讓我們不能忽視的一件事情是,黃色極有可能是宇宙的顏色。2002年,約翰·霍普金斯天文學團隊在調查了目前所能探測到的所有恆星光線後,確定了一個宇宙光線的平均色彩,並將之命名為「宇宙拿鐵」。(在星巴克裡對著「宇宙卡布奇諾」和「宇宙拿鐵」兩個名字糾結了半天后,研究者最終選擇了後者)那是一種近似於蛋清的黃色,一種尚未孵化、孕育中的神秘色彩,而現代高飽和度的亮黃色,則成為了具有反叛、時髦和積極樂觀的色彩。

黃色含義的變化史,就像一個嬰兒成長為少年,為自己爭取獨立個性的歷史一樣。

它是一種青春期的色彩。

鉛錫黃

失傳的神秘色彩。在15世紀至18世紀的油畫中,魯本斯、提香、丁託列託、卡拉瓦喬等人的油畫中都大量使用鉛錫黃顏料,畫中人物的綬帶、袍子、衣襟,都會使用鉛錫黃作為主色調。但在19世紀後,這個色彩徹底從油畫中消失,再也沒有人見過它。作為曾經如此流行的顏料,更讓人難以理解的是,連它的調製配方都再也無人知曉。在後來藝術家手中流行的黃色顏料都有著不同程度的缺陷,論完美程度也遠不及鉛錫黃,這種穩定的黃色顏料為何突然失傳,成為了藝術史上的不解之謎。

校車黃

該色彩於1939年被正式錄入,原料為含鉛的鉻黃。當時在制定加拿大校車的色彩時,教授們進行了多次會議與實驗,最終在紅色與黃色的競爭中,由於這種黃色的「橫向外圍視覺比紅色大1.24倍」而被最終採用,它是人們可以在周圍環境中最快捕捉到的色彩。校車黃的塗料一直被沿用到今天,而提議使用該色彩的弗蘭克·希爾博士(Frank W. Cyr)也因此被稱為「黃色校車之父」。

印度黃

曾經風靡一時的顏料,據說製作方法極為殘酷,通過給營養不良的奶牛餵食芒果樹葉和清水,而後提取尿液得來。印度黃從東方傳入歐洲後,顏料商和畫家不用開包裝就能知道裡面裝的是什麼,因為它會散發出濃烈的氨水味。19世紀80年代,英國探險家約瑟夫·胡克爵士曾決心揭開印度黃的神秘之源,寫信給印度財政部長詢問該顏料的製作過程,但其製作過程依舊是謎,因為當英國人抵達印度後,並未發現信中提及的飼養奶牛的牧場。而且在胡克爵士收到回信不久之後,印度黃這個昂貴的顏料也在歐洲市場上銷聲匿跡。

撰文丨宮子

編輯丨羅東,肖舒妍

校對丨翟永軍

相關焦點

  • 梵谷167歲生日畫丟了,人們迷戀他的色彩,執著追隨他的紅黃藍
    就在本周,阿姆斯特丹附近的拉倫辛格博物館內梵谷作品《春天花園》被盜。這件梵谷創作於1884年的作品,描繪了他當時居住的尼嫩鎮(Nuenen)的花園,根據資料顯示,當時梵谷的父親被任命為小教區的牧師,梵谷就和父母共同居住在該教區,他還在冬天粉刷花園。
  • 梵谷名畫《夜晚露天咖啡座》賞析
    你可以不用黑色來描繪夜晚而用美麗的藍色、紫色和綠色,在那種環境裡,有著發光的蒼白的硫磺色和呈綠色的香木黃。晚上在外面畫畫使我感到非常有趣。人們經常白天畫完草圖晚上畫水彩和油畫,可我對馬上畫下來感到滿意。」
  • 《至愛梵谷》曝中文先導海報
    時光網訊  梵谷作為後印象派的大神級人物,能在大銀幕上看到他的畫展,應該說是很不可思議了。一群有著這麼瘋狂想法的電影人,歷時6年,動用125位畫家,通過65000幅油畫,把這個電影史上的第一次給實現了。全球首部全手繪油畫電影《至愛梵谷》今日曝光中文先導海報以及多張劇照,有望引進國內。
  • 「紅、黃、藍、綠」性格色彩將影響你的一生
    12月5日下午,金宸基因「性格色彩」公益講座在雲南省圖書館如期舉行。來自不同行業的人士齊聚一堂,金宸基因兒童天賦諮詢師張佳佳帶領大家一起學習性格色彩知識和基因知識,品讀性格,探索人與人的相處之道。著名畫家梵谷曾在給弟弟的信中寫道:「色彩本身會傳達某些訊息。」
  • 梵谷筆下的柳樹,美極了
    波拉德柳樹 荷蘭 梵谷 油畫此畫又名《剪過枝的柳樹》。梵谷這這件《剪過枝的柳樹》在紐南時期的作品中這種風格似乎不多見。作品中畫有幾株被剪去枝條的柳樹,柳樹下有一個人仿佛在做某種儀式或者在祈禱。柳樹旁的小徑 荷蘭 梵谷 油畫
  • 梵谷《有烏鴉的麥田》很刺激,有這3個原因!
    《有烏鴉的麥田》是梵谷在自殺前一個月內創作的一幅油畫,梵谷在畫這幅作品的時候,精神已經處在崩潰的邊緣,所以在畫完這幅作品不久,他就拿著一把左輪槍跑到這塊麥田裡面,朝自己開了兩槍,之後他的家人發現後把他抬回家裡救治,但是梵谷給弟弟說不用救他,總之經過搶救無效,梵谷第二天就死掉了。
  • 怒放的生命:品讀梵谷的《鳶尾花》
    在梵谷的存世畫作中,《鳶尾花》幾乎家喻戶曉,受到世人的喜愛。然而,梵谷為什麼如此執著地描繪這些平凡的花朵?在這些美麗的畫作背後,梵谷又經歷了哪些不為人知的痛苦和抗爭呢?,梵谷入住了法國聖雷米的一家精神病院。
  • 梵谷名畫《向日葵》賞讀
    梵谷,一個世紀前,偉大的荷蘭畫家梵谷,用極為強烈的色彩對比和飽含激情的有力筆觸,畫出了金色的向日葵。仔細的看,它有與一般葵花細尖花瓣不同的橢圓花瓣,讓人親身體驗了梵谷對生命的體驗和神奇的光與影色彩。每次看梵谷的向日葵,都能讓我的靈魂為之震撼 他的畫,如燃燒般的絲柏、風吹過的麥田、夜幕中的咖啡廳,燦爛迷人的星光……,每一個細節都散發出溫暖和動蕩的激情,一幅幅狂囂般的畫面,都是梵谷孤獨內心底層最深的吶喊。 正如大師自己所說:「生活對我來說就是一次艱難的航行,但是我又怎麼會知道潮水會不會上漲,及至淹沒嘴唇,甚至會漲得更高呢?
  • 還以為梵谷又窮又瘋?那他怎麼會成為全球icon?|你知道的梵谷故事可能都是錯的
    莫奈,《印象·日出》,1872年他簡直像重新發現了顏色,一發不可收拾,開始以明亮的、和現實顏色完全不一樣的色彩來畫靜物和花卉。在巴黎的20個月裡,梵谷畫了約200幅畫。梵谷,《阿爾的臥室》,1888年梵谷在給提奧的信裡這樣解釋他為什麼這麼畫:"在此,唯有色彩是無所不能。
  • 鑑賞|《麥田群鴉》與梵谷執拗的生命
    1890年7月的某日,梵谷在焦慮、無助的情緒壟罩之下,走到麥田當中,用厚實的顏料鋪墊,完成了《麥田群鴉》。這幅創作於梵谷生命最後幾天的畫作是梵谷在奧維爾小鎮時期留下最讓人驚豔的作品。然而當時梵谷在麥田裡面對了什麼,使他在離開聖雷米療養院不過兩個月的時間,便走向死亡?這是藝術史上最大的謎題之一。
  • 十二幅畫回顧梵谷的一生
    文森特·梵谷本有個同名同姓的哥哥,但哥哥不幸胎死腹中。梵谷因此成了家中的長子。梵谷 1889 年的自畫像。 2. 梵谷最初的夢想是追隨父親的步伐,在荷蘭改革總教會內當一名牧師。他曾經短暫地作過傳教士,但最終迫於父母壓力放棄了這個職業。
  • 梵谷:他在你心裡死過一次,又活了!每次復生都比前一生更強大
    也不知道是什麼開始的事,文藝青年要是不聊幾句梵谷,好像不對一樣。像和尚不念《佛經》,罪過。梵谷,和海子,是文藝青年裡邊,最容易被葉公好龍的兩個人。我也算半個葉公,前兩天去看了電影《梵谷》。電影在色彩上延續了梵谷鋪張式的冶烈,但整體調子又是「性冷淡式」的慢節奏散文詩。強烈的反差,讓觀影有黃粱一夢的恍惚感。倒是符合文藝片的調調。整個敘事幕裡,梵谷大多在倒敘的閃回裡出現,藏在一團死亡之謎裡。整個片子更像是文藝版的懸疑片。我相信這出乎大部分人的預料。古人畫過一幅畫,叫《駿山隱古寺》。
  • 豌豆莢聯手阿里魚和荷蘭梵谷博物館「發現美好」
    色彩濃烈的藝術海報、卷著放入漂流瓶的精美明信片、《如果我是梵谷》H5、油畫風的Uber彩蛋車……這幾天,一股「豌豆莢×梵谷」風席捲了移動網際網路圈,引起了不少人關注。12月20日,豌豆莢這場以「梵谷」作為核心傳播元素的「發現更大更美好的世界」主題發布會在北京隆重舉行。
  • 12 幅畫回顧梵谷的一生
    文森特·梵谷本有個同名同姓的哥哥,但哥哥不幸胎死腹中。梵谷因此成了家中的長子。梵谷 1889 年的自畫像。2. 梵谷最初的夢想是追隨父親的步伐,在荷蘭改革總教會內當一名牧師。他曾經短暫地作過傳教士,但最終迫於父母壓力放棄了這個職業。
  • 孤獨而偉大,梵谷的這10幅畫作你值得一看!
    三、《蹣跚學步》《蹣跚學步》是梵谷臨摹米勒的同名作品。畫面多用藍色、黃色和綠色,色彩鮮明,生命力十足,符合梵谷一貫的創作風格。畫面所處位置是一處農村的菜園,背面是房屋。畫面右方一位農婦在扶著女兒蹣跚學步,左方小女孩的父親蹲在地上張開雙手鼓勵自己的孩子勇敢往前走。
  • 恆星形成過程與梵谷名作驚人相似
    更為神奇的是,這幅圖片與荷蘭著名畫家文森特-梵谷的名作《星夜》有驚人的相似之處。在歐洲航天局的這幅圖中,有渦狀顏料,有明亮的色彩,整幅圖看起來就像是梵谷的另一幅傑作。事實上,這是歐洲航天局「普朗克」衛星所探測到的恆星形成過程。
  • 梵谷的名作《向日葵》到底好在哪裡?該怎麼去欣賞?
    答|百度派 @三木森baby最近《摯愛梵谷》上映,麻溜的去看,其實感觸還是很多的。在讀書的時候,老師其實有講過梵谷的很多作品,《星空》《向日葵》等等,那時候的理解或許更加的書面化。梵谷的生平其實要想了解《向日葵》到底哪裡好,真的是應該去了解梵谷這個人。和大部分藝術家一樣,生前不得志,自己割掉耳朵的舉動,送給舞女,靠弟弟接濟等等,導致在很多人眼中,他是瘋子,是一個徹頭徹尾的神經病。荷蘭後印象派畫家。
  • 艾米麗在巴黎,與Gabriel一起走入梵谷的世界!
    2019年,數字藝術展再次啟程,這次以「梵谷,星光燦爛的夜晚」為主題。展示梵谷生活中的足跡,以及在他活著時不被人們認可的掙扎,並展示他最出名的藝術傑作。 潛遊在梵谷的藝術世界裡 展廳內部,燈光變暗,畫面鋪展開來。
  • 看展覽|梵谷X蒙克:瘋狂的生命在藝術中重合
    一聲槍響與一聲尖叫在那棟黃色的房子裡迴響,回聲傳過海峽,使9月25日在阿姆斯特丹梵谷博物館開幕的「蒙克X梵谷」(Munch Van Gogh)充斥著遺憾與恐怖的氣息。展覽海報,梵谷和蒙克的繪畫中存在著某種隱秘的關聯。
  • 《至愛梵谷(Loving Vincent)》美到哭!| 優秀歌詞譯文公布
    65000幅油畫,《至愛梵谷·星空之謎(Loving Vincent)》終於在國內上映了!雖然窮途末路,但梵谷依舊躊躇滿志,他向弟弟承諾,儘管他暫時還沒有成功、畫作也不值錢,但將來一定有一天,他的畫可以賣到200法郎一幅。  但當梵谷的畫作價格已經遠遠超出200法郎一幅的時候,梵谷和提奧已經看不見這一切了。1890年7月27日,梵谷在一片麥田中舉槍自盡,兩天後不治身亡,終年37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