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生電紡膜作為潛在骨再生材料的體外研究

2020-12-06 易絲幫

J. Dent.:仿生電紡膜作為潛在骨再生材料的體外研究

DOI:10.1016/j.jdent.2020.103359

目的:評估新型電紡複合膜(有機聚合物/二氧化矽納米顆粒)的表面特徵和成分,以提高成骨細胞的活性。

方法:膜是由一種新型聚合物共混物組成的,是兩種親水性共聚物2-羥甲基丙烯酸乙酯-共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和2-羥乙基丙烯酸酯-共聚-丙烯酸甲酯的混合物,並摻有二氧化矽納米粒子。然後用鋅或多西環素對膜進行功能化。通過原子力和掃描電子顯微鏡(FESEM)對膜進行形態學表徵,並使用納米壓頭進行機械探測。評估了仿生磷酸鈣在聚合物組織上的沉澱。使用人骨肉瘤細胞進行細胞活力檢測。採用FESEM研究了細胞形態。通過ANOVA、Student-Newman-Keuls和Student t檢驗分析數據(p<0.05)。

結果:二氧化矽摻雜提高了膜的生物活性和機械性能。膜的形態和機械性能與小梁骨相似。鋅和多西環素的摻雜沒有引起變化,但增加了新型膜的生物活性。研究發現該膜允許成骨細胞增殖。二氧化矽摻雜有利於細胞增殖和擴散。接種後24小時,摻矽膜中的細胞通過絲狀偽足牢固地附著在實驗組織上,彼此相連。細胞在表面產生膠原蛋白和礦物質。

結論:二氧化矽納米粒子增強了電紡膜的表面性能和成骨細胞的活力。

臨床意義:二氧化矽摻雜基質促進磷酸鈣沉澱的能力、加上其機械性能、無毒性、對成骨細胞有刺激作用、其表面化學允許蛋白質共價結合,為骨再生應用提供了潛在的策略。

圖1.實驗膜(n=3)的鋅螯合能力a)和多西環素功能化值b)。

圖2.膜表面的AFM圖像:a)COOH-膜、b)COOH-Si膜、c)Zn-Si-膜和d)Dox-Si-膜。可以觀察到重疊和隨機分布的納米纖維。所有表面呈現相似的形態。

圖3.SBF浸沒7天後膜的FESEM顯微照片顯示:a)COOH-膜中觀察到很少或沒有圓形礦物沉積物,b)COOH-Si-膜,c)Zn-Si-膜和d)Dox-Si-膜。納米纖維失去了光滑的外觀。礦物沉積物均勻分布在整個納米纖維表面(b、c和d)。在EDX分析二氧化矽負載的膜後鑑定出鈣和磷酸鹽(Ep1、Ep2、Ep3和Ep4分別對應於圖像a、b、c和d)。EDX光譜中也存在矽。鎂和鋁是樣品架中的汙染元素。

圖4.掃描模式下膜表面的納米DMA分析:a)COOH-膜、b)COOH-Si-膜、c)Zn-Si-膜和d)Dox-Si膜。屬性圖對應於複數(E *)、損耗(E)、儲能模量(E』)和正切增量(δ)。掃描區域為20 x 20 μm。比例尺對應於GPa的值。

圖5.不同膜的Alamar藍測試後獲得的螢光平均值和標準偏差。每張膜接種1.6 x 106 HOS TE85人骨肉瘤細胞,並培養至不同的時間點。沒有將成骨誘導劑添加到培養基中。實驗一式三份進行。相同的大寫字母表示培養1天後膜之間無顯著性差異。相同的小寫字母表示培養3天後膜之間沒有差異。相同的符號表示培養7天後膜之間沒有差異。鑑於相同的膜,數字表示時間點之間的差異。如果p<0.05,則學生Newman Keuls多重比較均顯著。

圖6.接種有成骨細胞並培養了24h、7和14天的實驗膜的表面FESEM圖像。每個組織接種1.6 x 106 HOS TE85人骨肉瘤細胞。在沒有成骨誘導劑的情況下培養細胞。以下圖像對應於COOH膜上的細胞:a)24h後,在膜上觀察到一些扁平且細長的細胞(指針)。可以觀察到長的成骨細胞絲狀偽足穿過膜表面(箭頭),它們比膜中的纖維粗。b)7d後,在更高的放大倍數下,觀察到成骨細胞被細胞外物質覆蓋(指針),絲狀偽足與膜纖維混合在一起(箭頭);c)14d後,可以看到幾個相互連接的定向成骨細胞(指針),在表面上檢測到大量絲狀偽足(箭頭)。下列圖像對應於COOH-Si-膜上的細胞:d)24h後,在高倍放大下,成骨細胞以及它們之間的融合(指針)清晰可見,成骨細胞胞漿中也可見許多絲狀偽足(箭頭);e)7d後,在膜表面上檢測到成骨細胞(指針),它們部分被纖維狀物質和絲狀偽足(箭頭)覆蓋,還可以看到一些礦物質沉積物(雙箭頭);f)14d後,成骨細胞被礦物質沉積物覆蓋(雙箭頭),在表面上也觀察到微小的晶體(箭頭)。以下圖像對應於Zn-Si-膜上的細胞:g)24h後,觀察到大的成骨細胞(指針)並且彼此融合,可見細胞質中出現的絲狀偽足(箭頭),在膜表面檢測到一些礦物質沉積(箭頭);h)7d後,大的成骨細胞(指針)和大量絲狀偽足(箭頭)與膜緊密接觸並在膜深處相遇;i)14d後,可以看到一些成骨細胞(指針),但大多數成纖維細胞被纖維狀物質和帶有晶體的礦質沉澱物(箭頭)覆蓋,成骨細胞被這種新產生的礦化材料完全覆蓋。最後的圖像對應於Dox-Si-膜上的細胞:j)24h後,在膜表面檢測到大的成骨細胞(指針)和厚的絲狀偽足(箭頭);k)7d後,可見部分被纖維狀物質覆蓋的成骨細胞(指針),還觀察到礦物質沉積(雙箭頭)和晶體(箭頭);l)14d後,細胞附著在膜表面(指針),細胞產生大量的細胞外基質和纖維,在某些情況下不易與膜的納米纖維區分,成骨細胞產生的纖維部分或完全覆蓋了細胞,微小的晶體散布在細胞膜或新產生的纖維上(箭頭)。當二氧化矽存在於膜成分中時,細胞附著和擴散、纖維生產和礦物質沉積均得以增強。

連結地址:http://www.espun.cn/News/Detail/43277

文章來源:易絲幫

相關焦點

  • 奧精醫療上會在即 體外仿生礦化技術平臺助力我國原創高端再生醫學...
    根據招股書,迅捷興是一家於2005年在深圳成立的印製電路板企業,而奧精醫療則是骨植入材料行業中的仿生礦化膠原人工骨修復材料企業。近年來,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進程的加快,以及人民群眾對醫療服務品質的要求不斷提高,有植骨需求的骨科、神經外科、口腔科手術數量持續攀升,骨修復材料市場隨之走進資本市場的視野,作為人工骨修復材料領軍企業的奧精醫療,也藉此進入發展快車道。
  • 電紡纖維作為一種治療骨疾病的新型方法
    :電紡纖維作為一種治療骨疾病的新型方法DOI:10.1080/17425247.2020.1767583現有的外科手術治療材料對高能量創傷造成的損傷的治療效果較差,這些疾病包括長時間的骨缺損、神經纖維斷裂以及修復後血管肌腱反覆痙攣或粘連。由於其三維結構,載有藥物的電紡纖維已成為治療骨科疾病的新型聚合物材料,具有良好的控釋性能和與局部組織的高親和力。
  • 上海交大範先群教授課題組合作開發蛋殼來源的新型仿生骨修復材料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眼科範先群教授課題組與泉州師範學院楊大鵬教授課題組合作,開發一種蛋殼來源的新型骨修復納米材料,該材料具有環保、仿生、骨誘導的特性,為骨組織工程支架材料的開發提供思路。作為一種主體成分為碳酸鈣的天然材料,蛋殼中富含的Mg、P、Si、Sr、Na等微量元素在促進血管生成和成骨方面也發揮著重要作用,而其在骨再生領域中的應用研究甚少開展。
  • 西安交大雷波團隊《AFM》:提出基於矽基彈性-基因激活生物活性材料的骨組織再生新策略
    矽基生物活性醫用材料如生物活性玻璃、矽酸鹽陶瓷等是一類重要的生物醫用材料,具有優越的骨整合能力、成骨誘導活性、創面修復活性和生物安全性,在骨組織再生與替代、軟組織創面修復、藥物基因遞送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應用潛力和價值。然而傳統矽基生物活性材料力學脆性大、彈性差、降解慢,大大限制了該類生物醫用材料的再生醫學應用範圍。
  • 生物可降解醫用鎂合金應用於骨缺損修復中的研究展望
    屏障膜在引導骨再生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是GBR 技術成敗的關鍵因素。鎂合金作為一種可降解吸收的金屬材料,生物相容好且物理性質接近骨皮質,能促進骨形成及骨再生[2,3],滿足了GBR中屏障膜所需具備的特性要求。作為一種新型的可降解生物植入材料,近年來被廣泛研究和討論。故本文就有關鎂合金的優越性能及屏障膜的的研究現狀和展望作一綜述。
  • 絲素蛋白|再生修復醫學-仿生骨
    隨之而來的材料、硬體等產業開發更加豐富了仿生學研究的方向,本篇結合回顧前人在醫用仿生材料方面所做工作,從再生醫學角度出發,研討仿生骨材料在不同修復場景下的應用空間與市場前景。一、天然骨的結構與功能脊椎動物骨經過數億萬年生物進化而來,主要成分為水、有機物和無機物。其中有機物約佔骨重量35%,包含95%的I型膠原纖維和5%的無定型基質。
  • 生物陶瓷材料應用於頜面部骨缺損修復與再生的研究進展
    自體骨移植是修復頜骨缺損的首選方法,但其來源有限且第二術區的開創易引起感染等併發症的發生;同種異體骨不僅來源有限,而且具有免疫排斥等風險;而異種骨具有更為廣泛的應用前景,其包括異種骨組織提取的無機骨和人工合成的骨替代物。因此,開發一種能在生物體和生物力學性能之間取得平衡的仿生複合骨支架材料是骨組織工程研究的重要方向。
  • 3D列印用於骨再生的具有分層多孔結構的羥基磷灰石/磷酸三鈣支架
    3D列印支架近年來受到了相當大的關注,因為它們為骨細胞組織的再生提供了合適的環境,並且可以個性化定製形狀。在諸多挑戰中,材料成分和幾何結構對支架的性能有重大影響。羥基磷灰石和磷酸三鈣(HA / TCP)作為天然骨骼和牙齒的主要成分,具有良好的生物學特性,被廣泛用於骨支架的製造中。人們已經研究了許多製造方法來試圖獲得具有微孔結構的HA / TCP支架,從而促使細胞生長和營養運輸。
  • 北京大學口腔醫院劉燕研究團隊揭示骨礦化前體在細胞內的發生機制
    該研究通過對胚胎骨發育及骨細胞分化過程的超微觀察,揭示了骨生物礦化過程中礦化前體形成的潛在機制,填補了礦化前體起源及形成機制的空白。劉燕及其合作者基於多年在骨再生及生物礦化的研究基礎,將先進的納米形貌觀測手段與細胞生物學有效結合,對胚胎骨發育及體外成骨細胞分化過程進行連續超微觀察,證實線粒體是礦化前體的形成場所,且線粒體內鈣磷元素的初始沉積部位與內質網位置關係緊密。本研究系統性闡述了內質網鈣攝取,內質網膜上鈣、磷團簇形成,繼而被轉運到線粒體,並經過線粒體自噬,最終形成礦化前體的一系列過程。
  • GBR技術引導頜骨再生的研究進展_引導骨再生_生長因子_口腔科_醫脈通
    ⑤脫細胞真皮基質:脫細胞真皮基質是去除自體或異體的皮膚組織中的細胞後保留結構完整的細胞外基質作為屏障膜,促進缺損區域組織再生。 由於純粹的骨替代材料修復進程較慢,所以有學者試圖通過組織工程來加快再生,如Thoma等將rhBMP-2載入異種骨材料用以增強GBR,還有Talaat等將骨髓濃縮液和富自體濃縮生長因子應用於下頜骨病變切除後的骨再生,也取得了較好的成骨效果。
  • 人工骨膜的材料選擇、理論設計及生物仿生功能
    背景:骨膜作為祖細胞和生長因子的存儲部位及募集性支架,在骨組織供血和骨的形成再生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因此研製一種結構和功能上都能模擬天然骨膜的人工骨膜材料逐漸成為近年來的研究熱點。結果與結論:人工骨膜通過支架、細胞、因子3大要素模擬天然骨膜的結構和功能,為骨膜組織修復及骨再生的臨床治療提供了一種新的可能。目前人工骨膜主要可分為細胞片層類骨膜材料、脫細胞支架類骨膜材料及人工合成支架類骨膜材料。
  • 「創新達人」劉燕:以微納米技術為基 探究骨再生奧秘
    清麗脫俗的氣質,平易近人的神態,很難讓人將她與枯燥乏味的仿生納米材料製備與硬組織生物再生等高科技研究聯繫在一起;簡單幹練的語言,執著堅定的目光,卻顯示出了她寄情於仿生科技的決心以及在自己的領域為人類健康做出貢獻的嚮往;自由靈動的授課方式,緊密融合的時代步伐,更讓我們看到了她讓科技創新與教書育人齊頭並進、各具特色的能力。她就是北京大學口腔醫學院研究員劉燕。
  • Mater:聚己內酯電紡膜的能量收集應用
    DOI: 10.1021/acsapm.0c00209壓電與具有非中心對稱晶體單元的晶體材料有關。這項工作報告了電紡聚(ε-己內酯)(PCL)膜的電活性。整體電活性特性為開發用於步態應用的環保且低成本的納米能量收集和可穿戴設備創造了機會。圖1:a)PCL電紡纖維氈的形態,b)記錄的PCL膜的FTIR光譜,c)PCL電紡膜的DSC行為,以及d)溶劑澆鑄PCL纖維膜和電紡膜的WAXD模式。
  • 骨折補塊「陶瓷」:中國院士研發人工骨生物材料可誘導骨再生
    經過多年研究,張興棟發現,多孔磷酸鈣生物陶瓷不僅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在一定條件下還表現出骨誘導性,即不用外加生長因子或活體細胞就可以誘導骨組織生成,在治療骨缺損方面有很好的應用前景。「植入人體內過一段時間,陶瓷中會形成新骨頭,陶瓷本身會慢慢消失,最終轉變為人骨。」
  • 西安交大科研人員在腫瘤治療研究中取得重要突破!
    西安交通大學材料學科-生物醫學工程學科/生物診斷治療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雷波教授團隊一直致力於具有疾病治療和組織再生作用高性能矽基生物活性雜化材料的設計與應用研究。近期,該研究團隊針對目前臨床骨科對高性能骨修復與再生材料的重大需求,基於彈性聚矽檸檬酸酯材料,設計了一種具有仿生彈性和控釋成骨活性miRNA的納米纖維支架骨修復材料,提出利用彈性(物理)/矽釋放(化學)/miRNA控釋(生物)協同促進骨組織再生的新策略(圖1)。
  • 陳根:研究開發再生骨骼新材料,磁性納米粒子幫助骨骼快速生長
    文/陳根骨相關疾病是限制老年人生活質量的最常見的健康狀況之一,而骨組織的再生一直是學界的研究熱點。現在,《物質》雜誌最近了一項研究的結果,該研究小組由西班牙巴斯克大學的幾名研究人員和來自明霍大學(葡萄牙)中心的其他研究人員組成。
  • 華科張勝民 X 南科大蔣興宇 Biomaterials|微印刷製造仿生骨膜加速...
    摘要:在骨損傷的癒合過程中,骨膜在血管化,骨化和重塑中起著關鍵作用。然而,很少有研究集中在仿效骨膜的人工植入物的構造上。為了模擬天然骨膜或骨膜內組織在骨再生中的主要作用,這裡研究者提供了一種具有仿生功能的仿生膜,具有特定部位的礦化微模式。通過使用印刷的羥基磷灰石納米粒子(HANPs),生物礦化磷灰石的選擇性生長以及與生長因子的原位共沉澱相結合來生成微圖案。
  • 【新春走基層】一位生物仿生研究員心聲:「追逐簡單自在的科學快樂...
    比如,利用生物礦化及仿生技術製成的血管、人造心臟、人造骨、人造皮膚等,為無數患者帶來生的希望。  感受基層故事,聆聽一線從業者新年心聲。今天,讓我們走近一位口腔醫院正畸科的一線研究員,感受她從事「生物仿生」研究的勵志故事。
  • 科創板骨修復材料行業專題之一:奧精醫療,「新技術產業化」的春天...
    1984年,崔教授獲得清華大學工學博士學位,並在其後長期從事生物材料科學與工程的研究與開發。2007年、2008年先後被美國醫學生物工程學會、國際生物材料科學與工程學會聯合會選為會士。崔教授的主要研究方向集中在骨/牙的天然礦化機理研究、骨/牙生物材料的仿生礦化製備研究、生物材料表面改性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