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極星水處理網訊:「國家長江生態環境保護修復聯合研究中心武漢市駐點跟蹤研究辦公室」啟動運行,打破壁壘跨界研究長江生態大保護是一大創新。
「國家長江生態環境保護修復聯合研究中心武漢市駐點跟蹤研究辦公室」揭牌
6月20日,「國家長江生態環境保護修復聯合研究中心武漢市駐點跟蹤研究辦公室」(簡稱「長江武漢駐點辦」)掛牌啟用,標誌著武漢市啟動了全新的長江大保護科研機制,聚集本地區強大的科研力量,加強行政管理和科學研究的深度融合,集成大數據平臺,形成大平臺大共享大協作,構建支撐長江大保護的科技格局。
「長江武漢駐點辦」採取跨地域跨行業的共建模式,由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牽頭,武漢大學、湖北工業大學、生態環境部華南環境科學研究所、武漢市環境保護科學研究院、中國地質大學(武漢)、中國科學院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所、武漢市環境監測中心等8家單位組成。
各單位將通力合作,打破專業壁壘,將各自的技術與資源優勢互補,攜手開展長江生態大保護修復和武漢市水體汙染防治工作。
如此多的頂級機構在一起,如何超常規地展開工作,儘快地拿出研究成果和現實的解決辦法?
最近一段時間,武漢市駐點跟蹤研究辦公室主任、中科院水生所徐棟博士工作「有些忙」,筆者約了好幾次,才在中午會議和現場調研間歇時間,「逮著」他完成採訪。
駐點工作模式起源於哪裡?
駐點工作模式框架的源頭,來源於京津冀大氣汙染治理。2017年4月,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由原環境保護部(現生態環境部)牽頭,有生態環境職責的多部門和單位協作,針對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秋冬季大氣重汙染成因、重點行業和汙染物排放管控技術等難題開展集中攻關,並設立專項資金。
原環境保護部隨後按照「1+X」模式成立了國家大氣汙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組建了由200多家單位、近2000人組成的科技攻關團隊。攻關項目實現了機制體制、「一市一策」駐點跟蹤研究、數據資源共享這三大創新。
800多名科研人員深入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汙染傳輸通道「2+26」城市,開展長期駐點研究和技術指導。設立專家團隊,打破了單位之間的限制,強調各單位在一個問題上的不同角色的分工協作精神,取得較好的效果。
此次長江大保護駐點工作,開創了中國特色的科學研究新渠道,這一跨界治理水環境的駐點模式,是全球水環境治理的一大創新。
8家科研機構是怎麼選出來的?
這8家單位是既跨界又各有特色的科研單位,比如中國科學院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測地所」),長江流域生態環境問題的複雜性決定了在研究時,不能盯著某一個湖、某一個長江斷面,而是要有流域(尺度)的概念,流域尺度概念下的水體治理,大地測量、區域遙感與環境科學及其交叉領域,這就是測地所遙感技術的優勢,面對特定的水質問題,不僅僅關注水體本身的問題,還要關注到水體周圍岸上的問題,岸上的人以及經濟發展涉及的開發問題。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在地質環境分析方面具有優勢,地質環境保護、地下水資源開發利用、地表水、湖泊水體、長江水體聯通問題分析、解決水體汙染問題,都需要從地下水分布、地質環境保護等宏觀尺度開展工作。
生態環境部華南環境科學研究所(簡稱華南所),環境損害鑑定評估與水汙染災害事件之後的跟蹤和應急處置,華南所在這方面特別擅長,長江沿線岸線和航道很長,如發生船舶觸礁破損進水翻覆導致汙染物洩露,面對這類突發事件,華南所的科研優勢對於突發汙染性事件的處置有很大幫助。
8家單位怎麼打通渠道一起工作?
按照國家生態環境部的統一要求,這8家單位的科研人員無論從形式到內容上,都要長期駐點跟蹤工作。要有專設辦公室,設專人專崗投入工作。還要跟蹤研究,要圍繞一個駐點城市所遇到問題作導向和龍頭,以解決問題開展工作。
駐點工作任務有哪些?
駐點研究工作主要取決於當下長江武漢段所面臨的生態環境質量提升任務,面對實際問題,曾經做過或正在做的工作成果不再沉睡在科研院所,應該拿出來服務於政府決策,各單位打通工作機制、通力合作,認清自己在駐點工作中的任務和角色。
就拿湖泊排口排查這項正在開展的工作為例,按照生態環境部的指示要求全面推行長江入河排汙口排查整治專項行動,圍繞「查、測、溯、治」4項重點任務,對轄區內的入河湖排汙口進行更加細緻的拉網式排查,並通過監測,對各排汙口進行溯源分析,建立「一口一策」,整治完成一個銷號一個,在年底前完成此次試點工作的全部內容。不僅要作具體的排查,還計劃從4個方面開展工作,一是要制定排查工作的目標和定位,也就是排查需要達到什麼目標,駐點專家團隊協助相關部門制定了湖泊排口排查工作技術指南並在全市各區培訓推廣,可以稱之為這項工作的頂層設計。二是全市重點湖泊的排口排查工作的核查,檢查各區湖泊排口排查工作到底是否嚴格按這個技術指南進行。三是溯源分析,這涉及很多方面工作,對汙染源的分析將是海量的數據分析過程。四是整治方案的提出,如具體的一湖一策治理方案等。
有哪些全新治理水環境的方式和手段?
中科院水生所此次駐點工作中,將會使用搭載了高光譜成像技術研發的非接觸式水體要素多參數遙測設備的大型行業應用無人機,採用「開放式多模型融合算法」,實現了水體葉綠素a、藻藍素、懸浮物、總氮、總磷、透明度、COD、氨氮、溶解有機物、植被覆蓋度、汙染口、黑臭水體等水質水生態多參數的同步提取和高精度測量。現在可以利用該套高光譜成像設備和技術做排汙口的排查,對於隱藏在水下和草叢中的排汙口也能識別。採用可視化深度揭示汙染物和黑臭水體空間分布與汙染程度等信息,可為環保執法提供直接證據。
還會用到無人船監測技術,擁有人工智慧技術的無人船,可實現對排汙暗管的動態巡查、影像實時傳輸、後臺數據分析等多種功能,全方位地監測水質汙染和暗管的實時情況,為加強水環境治理水平提供了切實可行的保障。
還會用到排口調查機器人。其中一種排口調查機器人採用無線與有線相結合的控制系統,能夠在地下排水管網、城市暗河暗渠中帶水作業。同時集成了聲吶、CCTV、有害氣體檢測等功能模塊,可以及時發現管道雨汙混接、偷排漏排等問題,實現精準定位、逆向追蹤溯源,直至汙染源頭,助力從根源上消除黑臭水體和進行排口整治工作的精準實施。
北極星環保網聲明:此資訊系轉載自北極星環保網合作媒體或網際網路其它網站,北極星環保網登載此文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