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網際網路廣泛普及、全球金融門戶迅速發展的大勢下,傳統銀行隨之進行了觸網變革,以期滿足網際網路+時代的客戶需求。然而,當前背景下,銀行已經不單是與同業進行競爭,大量的異業競爭不斷試圖衝擊銀行業的根基,傳統銀行被有網際網路背景的金融科技機構打得措手不及。比如,螞蟻金服依託支付寶這一支付工具,迅速跑馬圈地;騰訊理財通背靠微信,實現社交與金融的連接。傳統銀行又當如何在這場變革浪潮中繼續立於不敗之地呢?
傳統銀行在變革轉型過程中長期面臨著一個詬病,也就是所謂的缺乏「網際網路基因」。那麼,什麼是「網際網路基因」、天然擁有著「網際網路基因」的網際網路公司又是如何步步發展的呢?
基於網際網路的線上渠道天然沒有物理界限,理論上大家能夠觸及到的用戶範圍一致、起跑線相同。於是,網際網路公司們最初的競爭目標就是流量:如何讓用戶知道你的存在?如何吸引用戶?靠營銷!進一步地,營銷來的用戶如何留得住?靠產品體驗!BAT在起初的競爭廝殺中,利用核心產品吸引用戶,強調營銷和用戶體驗,率先突出重圍成為巨頭。激烈的淘汰競爭下,產品隨之快速迭代,經過幾年的你追我趕,網際網路公司的產品體驗開始慢慢趨同。單一產品的創新範圍容易有天花板,於是,在核心產品取得滿意的市場佔有率後,網際網路公司開始力求尋找新的差異化優勢,加緊擴大產品種類,形成產品平臺,不斷擴大自己的地盤,強化用戶粘性。在這一階段,數據起到了決定性作用。海量的數據積累形成了大數據,利用大數據挖掘技術,反過來可以繪製精準的用戶畫像,進一步的差異化提升用戶體驗、凝聚用戶。
而與之對應的,傳統銀行最初的文化和基因,本質上是與物理網點驅動模式自洽的。這種「基因」與「網際網路基因」的矛盾點在於:
(1)銀行的核心業務圍繞網點開展,進一步衍生出網點管理和考核,於是有了省市分行的機構設置,又最終向上歸集於總行。這種金字塔式的組織管理架構,不同於網際網路渠道天然扁平化、與用戶沒有隔閡的運營特點,使得總行距離用戶通常比較遠,產品設計往往難以觸碰到用戶痛點並以此生成具有差異化優勢的產品,而即使總行重視產品的用戶體驗,怎樣確保執行階段層層落實不變形依舊是一個問題。
(2)一些網際網路企業的金融產品都是銀行已有的業務模式,網際網路企業所發揮的價值更多地體現在渠道創新上,而渠道創新最直觀的感受在於降低了門檻或簡化了操作。但是對於銀行業來說,我們常常基於風控的考量無法降低門檻,或是基於合規的要求把產品體驗搞得較為複雜。
(3)網際網路公司的產品通常迭代極為迅速,而銀行由於嚴格的監管要求和複雜的審批流程常常無法跟上瞬息萬變的市場需求。
縱然具有上述矛盾,傳統銀行的「基因」與「網際網路基因」並非完全衝突,總有能夠相適應的片段。想要在網際網路浪潮中繼續立足,傳統銀行必須要在與自身模式自洽的前提下,拼接點「網際網路基因」,以「網際網路思維」加快探索、轉變發展模式。
(1)重視新媒體營銷,拓展產品的客戶接觸渠道
長期以來,網點都是銀行業務營銷的一線,銀行業務拓展遵循著客戶經理人肉營銷模式。網際網路金融的新媒體營銷意識是傳統銀行業應當大力借鑑和學習的。除了利用大量級的媒體曝光做寬度推廣,利用服務、公益、活動等宣傳配合優質媒體做深度推廣外,銀行可針對不同業務特徵,在不同平臺進行定製化營銷投放,鎖定與相關業務關聯度高的核心用戶推送廣告,覆蓋有效人潮。同時,採取新客與關聯老客相結合的方式,多維投放,持續影響受眾。
(2)場景深入滲透,提高客戶體驗感與粘著度
開拓客戶是開始,培養客戶與升級客戶才是可持續發展。擁有了客戶數量後,客戶活躍度和粘度成為下一個目標。對於用戶或客戶來說,「一站式」滿足儘可能多的需求無疑是其選擇商家的最直接、最感性的認識。因此,網際網路公司以流量或用戶資源的優勢作為支撐,藉助網際網路新概念、新技術、新產品和新模式跨界開展服務成為普遍現實。銀行應借鑑此思維模式,打造自己的場景生態,全面延伸觸手,擴大服務半徑。移動網際網路時代,承載客戶體驗的關鍵點是app,銀行可以以手機銀行為統一入口,聚合不同系統服務,允許第三方快速接入和更廣泛的分行本地化創新,實現整合場景。與此同時,將銀行的金融服務向外輸出至第三方場景,實現融入場景。在此基礎上,瞄準衣食住行、醫療、校園、產業供應鏈等方面,實現自建場景和連接場景。從提供金融產品,到提供金融服務,再到更廣闊的綜合生活服務,此種向「網際網路思維」、用戶思維的轉變,能夠有效提高客戶體驗感和活躍度。
(3)充分利用自身天然的數據優勢,運用網際網路技術打造差異化優勢
當前階段,網際網路企業間的競爭已經開始由流量為主向數據和科技這個層面傾斜。企業有意地去積累數據、去優化完善的數據模型,開放和連接的發展戰略呼之欲出。而對於銀行業來說,大中小型企業數據、個人客戶數據等等經過長期經營積累,形成了海量數據的天然優勢。與其他一些行業不同,銀行業不缺數據,如何充分、合理地利用海量數據來推動用戶體驗的提高、避免有效數據的無效浪費是重中之重。利用大數據挖掘技術來繪製精準的用戶畫像,可以更有效地指導營銷和風控,進一步提升產品的效率和差異化優勢。因此,銀行應不斷加大對IT和數據人員的佔比,加大在數據挖掘和科技創新上的投入,反過來改造營銷、獲客、風控等全流程,以科技驅動、數據驅動代替流量驅動和營銷驅動成為新的發展驅動力。
傳統銀行在龐大的根基基礎上,融入部分「網際網路基因」,重視客戶體驗,提高客戶粘度;打開業務邊界,嵌入多元場景;深入挖掘數據,描繪客戶畫像;最終構建成熟的平臺化的運營和技術架構,勢必能以敏捷的姿態繼續在網際網路浪潮中立於不敗之地。
供稿|遼寧省&大連市分行信息科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