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接「網際網路基因」,增添傳統銀行轉型發展新動能

2020-12-05 科技中行

在網際網路廣泛普及、全球金融門戶迅速發展的大勢下,傳統銀行隨之進行了觸網變革,以期滿足網際網路+時代的客戶需求。然而,當前背景下,銀行已經不單是與同業進行競爭,大量的異業競爭不斷試圖衝擊銀行業的根基,傳統銀行被有網際網路背景的金融科技機構打得措手不及。比如,螞蟻金服依託支付寶這一支付工具,迅速跑馬圈地;騰訊理財通背靠微信,實現社交與金融的連接。傳統銀行又當如何在這場變革浪潮中繼續立於不敗之地呢?

傳統銀行在變革轉型過程中長期面臨著一個詬病,也就是所謂的缺乏「網際網路基因」。那麼,什麼是「網際網路基因」、天然擁有著「網際網路基因」的網際網路公司又是如何步步發展的呢?

基於網際網路的線上渠道天然沒有物理界限,理論上大家能夠觸及到的用戶範圍一致、起跑線相同。於是,網際網路公司們最初的競爭目標就是流量:如何讓用戶知道你的存在?如何吸引用戶?靠營銷!進一步地,營銷來的用戶如何留得住?靠產品體驗!BAT在起初的競爭廝殺中,利用核心產品吸引用戶,強調營銷和用戶體驗,率先突出重圍成為巨頭。激烈的淘汰競爭下,產品隨之快速迭代,經過幾年的你追我趕,網際網路公司的產品體驗開始慢慢趨同。單一產品的創新範圍容易有天花板,於是,在核心產品取得滿意的市場佔有率後,網際網路公司開始力求尋找新的差異化優勢,加緊擴大產品種類,形成產品平臺,不斷擴大自己的地盤,強化用戶粘性。在這一階段,數據起到了決定性作用。海量的數據積累形成了大數據,利用大數據挖掘技術,反過來可以繪製精準的用戶畫像,進一步的差異化提升用戶體驗、凝聚用戶。

而與之對應的,傳統銀行最初的文化和基因,本質上是與物理網點驅動模式自洽的。這種「基因」與「網際網路基因」的矛盾點在於:

(1)銀行的核心業務圍繞網點開展,進一步衍生出網點管理和考核,於是有了省市分行的機構設置,又最終向上歸集於總行。這種金字塔式的組織管理架構,不同於網際網路渠道天然扁平化、與用戶沒有隔閡的運營特點,使得總行距離用戶通常比較遠,產品設計往往難以觸碰到用戶痛點並以此生成具有差異化優勢的產品,而即使總行重視產品的用戶體驗,怎樣確保執行階段層層落實不變形依舊是一個問題。

(2)一些網際網路企業的金融產品都是銀行已有的業務模式,網際網路企業所發揮的價值更多地體現在渠道創新上,而渠道創新最直觀的感受在於降低了門檻或簡化了操作。但是對於銀行業來說,我們常常基於風控的考量無法降低門檻,或是基於合規的要求把產品體驗搞得較為複雜。

(3)網際網路公司的產品通常迭代極為迅速,而銀行由於嚴格的監管要求和複雜的審批流程常常無法跟上瞬息萬變的市場需求。

縱然具有上述矛盾,傳統銀行的「基因」與「網際網路基因」並非完全衝突,總有能夠相適應的片段。想要在網際網路浪潮中繼續立足,傳統銀行必須要在與自身模式自洽的前提下,拼接點「網際網路基因」,以「網際網路思維」加快探索、轉變發展模式。

(1)重視新媒體營銷,拓展產品的客戶接觸渠道

長期以來,網點都是銀行業務營銷的一線,銀行業務拓展遵循著客戶經理人肉營銷模式。網際網路金融的新媒體營銷意識是傳統銀行業應當大力借鑑和學習的。除了利用大量級的媒體曝光做寬度推廣,利用服務、公益、活動等宣傳配合優質媒體做深度推廣外,銀行可針對不同業務特徵,在不同平臺進行定製化營銷投放,鎖定與相關業務關聯度高的核心用戶推送廣告,覆蓋有效人潮。同時,採取新客與關聯老客相結合的方式,多維投放,持續影響受眾。

(2)場景深入滲透,提高客戶體驗感與粘著度

開拓客戶是開始,培養客戶與升級客戶才是可持續發展。擁有了客戶數量後,客戶活躍度和粘度成為下一個目標。對於用戶或客戶來說,「一站式」滿足儘可能多的需求無疑是其選擇商家的最直接、最感性的認識。因此,網際網路公司以流量或用戶資源的優勢作為支撐,藉助網際網路新概念、新技術、新產品和新模式跨界開展服務成為普遍現實。銀行應借鑑此思維模式,打造自己的場景生態,全面延伸觸手,擴大服務半徑。移動網際網路時代,承載客戶體驗的關鍵點是app,銀行可以以手機銀行為統一入口,聚合不同系統服務,允許第三方快速接入和更廣泛的分行本地化創新,實現整合場景。與此同時,將銀行的金融服務向外輸出至第三方場景,實現融入場景。在此基礎上,瞄準衣食住行、醫療、校園、產業供應鏈等方面,實現自建場景和連接場景。從提供金融產品,到提供金融服務,再到更廣闊的綜合生活服務,此種向「網際網路思維」、用戶思維的轉變,能夠有效提高客戶體驗感和活躍度。

(3)充分利用自身天然的數據優勢,運用網際網路技術打造差異化優勢

當前階段,網際網路企業間的競爭已經開始由流量為主向數據和科技這個層面傾斜。企業有意地去積累數據、去優化完善的數據模型,開放和連接的發展戰略呼之欲出。而對於銀行業來說,大中小型企業數據、個人客戶數據等等經過長期經營積累,形成了海量數據的天然優勢。與其他一些行業不同,銀行業不缺數據,如何充分、合理地利用海量數據來推動用戶體驗的提高、避免有效數據的無效浪費是重中之重。利用大數據挖掘技術來繪製精準的用戶畫像,可以更有效地指導營銷和風控,進一步提升產品的效率和差異化優勢。因此,銀行應不斷加大對IT和數據人員的佔比,加大在數據挖掘和科技創新上的投入,反過來改造營銷、獲客、風控等全流程,以科技驅動、數據驅動代替流量驅動和營銷驅動成為新的發展驅動力。

傳統銀行在龐大的根基基礎上,融入部分「網際網路基因」,重視客戶體驗,提高客戶粘度;打開業務邊界,嵌入多元場景;深入挖掘數據,描繪客戶畫像;最終構建成熟的平臺化的運營和技術架構,勢必能以敏捷的姿態繼續在網際網路浪潮中立於不敗之地。

供稿|遼寧省&大連市分行信息科技部

相關焦點

  • 銀行開放轉型之時,還要聚焦具體問題|網際網路下半場新經營邏輯
    舉例來說,人和芥菜的基因數量差不多,都受2.5萬個基因控制,但人的複雜度遠遠高於芥菜,因為重要的不是基因數量,而是基因之間的彼此關聯。 從這個角度看,線下時代,銀行的業務側經營面對的是芥菜,簡單、可預測,適用於線性思維、控制邏輯;線上時代,從芥菜變成了人,複雜度急劇提升,經營邏輯、策略都必須做出改變。
  • 丁安華:在不確定性中尋找商業銀行發展的新動能
    三是銀行應更好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助力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在新格局下,商業銀行要以高水平對外開放,來打造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並積極參與和推動全球經濟治理體系改革,將國家戰略與自身轉型發展的經營戰略有效結合,不斷提升跨境金融服務能力,創新跨境金融產品,為「一帶一路」項目、企業「走出去」和自貿區建設提供跨境金融綜合化服務。
  • 經濟高質量發展,新動能從何處來
    經濟高質量發展,新動能從何處來——來自二〇一九央視財經論壇的聲音光明日報記者 姚亞奇  今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  推動高質量發展,新動能從何處來?12月13日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主辦的2019央視財經論壇在北京舉行,與會經濟學家、企業家等圍繞「賦能高質量發展」主題進行了交流研討。
  • 銀行轉型,不能紙上談兵
    用戶去網點辦業務,一周一次就算頻繁了,一般還只辦一項業務;登錄手機銀行APP,一天十幾次都不嫌多,支付、查詢、轉帳、留言,觸點要多得多。頻次和觸點的成倍增加,關聯度大大提高,會帶來複雜度的指數級上升,從而對原有的管理模式、業務流程提出挑戰。舉例來說,人和芥菜的基因數量差不多,都受2.5萬個基因控制,但人的複雜度遠遠高於芥菜,因為重要的不是基因數量,而是基因之間的彼此關聯。
  • 龍愛量子用新共識經濟模式轉型發展
    左起:王風和、樸乾華、陳小平、唐釺湙、王泳橙、馬瑩秀、白雲帆  會議主題為新技術·新需求·新經濟·新生態--科技創新引領商業變革,主要就「消費價值分享+助力百業升級轉型」的新型共識經濟模式進行發布和對話。
  • 跨界融合新玩法!靈機文化助力網際網路+傳統文化轉型
    在「網際網路+」新時代的大背景下,傳統文化產業的轉型發展正面臨著各方各面全新的挑戰,而其中來自跨界轉型的困惑和難題成為了傳統文化與時俱進道路上繼續解決的痛點。「十三五」規劃中對文化產業的改革發展提出多項建議,也正是社會對文化改革發展的迫切需求使得傳統文化轉型這一話題被拋上桌面。當前,傳統文化如何深化轉型?如何通過網際網路傳承並保留文化的正統?
  • 銀行大遷徙:線下網點「瘦身」 線上趨勢大爆發
    如果銀行要發展,必然需要植入數位化的基因,為人們提供一種更便捷、更多元的線上化的服務,這是銀行實現數位化轉型,謀求發展的必然舉措。」翟山鷹老師表示。中國銀行業協會發布《中國上市銀行分析報告2020》明確提出,擁抱金融科技、實施數位化轉型,已成為上市銀行共同的戰略選擇。
  • 直銷銀行數字基因凸顯
    業內人士表示,火速招聘是直銷銀行主動擁抱市場、積極開展數位化轉型的重要表現,對技術型人才的「偏愛」也彰顯了直銷銀行的數字基因。技術人才受寵日前,郵惠萬家銀行對外公布招聘校招和社招信息,意味著首家國有大行全資直銷銀行正式拉開招聘序幕。無獨有偶,招商拓撲銀行也於近日啟動了大規模社會招聘。
  • 轉型發展蹚新路!東營全力推動高質量發展綜述(上)
    持續向好發展的背後,石化、橡膠輪胎等優勢傳統產業功不可沒。東營靠工業起家,靠工業發展,但又不滿足於體量大、規模大的現狀,瞄準新時代高質量發展的目標定位,抓住新舊動能轉換這一國家級區域發展戰略,布局一批高端項目,建設一批創新平臺,推動工業由大到優、由大到強,轉型升級邁出堅實步伐。
  • 高質量發展邁出堅實步伐 新動能成為經濟發展重要引擎
    陳必昌說,東營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緊緊圍繞「一年全面起勢、三年初見成效、五年取得突破、十年塑成優勢」目標要求,全方位研究謀劃全市新舊動能轉換的思路舉措,研究提出「打造山東高質量發展的增長極、黃河入海文化旅遊目的地,建設富有活力的現代化溼地城市」目標定位,紮實開展「十大改革攻堅」「四項重點工作」和「九個三年行動計劃」,引領全市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加快實施,在解放思想、產業轉型升級、「放管服」改革、擔當作為幹事創業等方面形成新的發展動能
  • 淘汰落後動能、提升傳統動能、培育新動能!山東新舊動能轉換初見...
    山東省發改委黨組書記、主任周連華在致辭時表示,山東緊緊抓住2018年1月獲批建設國家新舊動能轉換綜合試驗區的重大機遇,大力實施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在淘汰落後動能、提升傳統動能、培育新動能等領域成效明顯。
  • 澎湃新動能——株洲市加速新舊動能轉換促進高質量發展解碼(上)
    在新發展理念指引下,株洲從清水塘破局做「減法」,向「中國動力谷」發力做「加法」。這個承載新中國工業榮光的老工業城市,正從轉型升級、新舊動能轉換的強烈陣痛中重獲「新生」,躍升為國家重要先進位造業新城,在實施「三高四新」戰略中迸發出澎湃新動能。把握新方位——不看短期看長遠,為發展闖關,為未來蓄勢清水塘,曾是中國版「魯爾區」。
  • 自研科技新引擎 創新發展促轉型 北京銀行自主研發「順天」技術...
    「順天」技術平臺將憑藉其低成本、高安全、強可控的特性,成為北京銀行數位化轉型的強大推進器。「順天」技術平臺是金融科技領域最新成果的綜合應用,它基於雲原生應用技術架構體系,採用業界主流的微服務、分布式架構設計,全面支持敏捷轉型,助推線上業務快速發展。
  • 中原銀行王軍:銀行數位化轉型需破解「數據孤島」難題
    ,中原銀行首席經濟學家、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學術委員會委員王軍認為,「無論是從宏觀角度還是銀行自身發展而言,在數字經濟大潮之下,商業銀行始終面臨能力短板和本領恐慌,數位化轉型已迫在眉睫。除了受疫情的影響,在王軍看來,銀行不斷提升自身數位化能力有更多原因:從宏觀的角度看,有利於服務「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形成;從銀行自身發展而言,數位化轉型是提升數位化時代服務實體經濟核心競爭力的關鍵;從客戶角度看,隨著客戶需求日益個性化、差異化,由單純的金融服務需求向價值需求轉變,客戶行為線上化,到網點頻率越來越低,且對成本、對投資收益的關注不斷提高,數位化轉型有利於滿足客戶多元化、個性化的金融需求。
  • 網際網路+助推傳統板材業創新發展
    人造板產業是文安縣的四大支柱產業之一,也是典型的傳統產業,產量佔全國市場份額的七分之一。近年來,文安縣紮實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力促傳統產業數位化轉型,推動人造板產業集群走出了一條創新綠色高質量發展的轉型之路。近日,記者走進文安縣天華密度板有限公司,發現一個生產執行系統智能化建設項目悄然上線。
  • 傳統生產模式在轉換:轉型當有新思維
    文/蘇 北  適應新常態,轉換新動能,發展新經濟,這是當下中國發展轉型的主旋律。唱響這主旋律,我看,重在踐行新理念,開拓新視野,解放新思維。  中國經濟的深刻轉型,催促著人們解放思想,破除迷信,創新發展,突破既有的思維定式,革除頑固的路徑依賴,在更開放、更深刻、更靈活的層面上,為轉型的順利推進貫注思維的創新能力和創造活力。  傳統的生產模式在轉換,個性化製造已是企業界的市場自覺。
  • 降本增效助力佛山產業數位化發展,浦發銀行佛山分行推廣產業數位化...
    舉報   文/楊廣  12月23日下午,浦發銀行佛山分行舉辦了
  • 崑山全社會用電量整體轉正 為外貿復甦和高質量發展增添新動能...
    全社會用電量是一座城市和一個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狀況的晴雨表。其中,以中金數據、國金數據為代表的網際網路數據服務產業的用電增幅甚至達240.7%。信息傳輸、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的用電量一度佔崑山全社會用電量的31%以上。  工業用電量正增長穩步恢復,崑山傳統優勢產業中的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的用電量基本恢復到去年同期水平,其中以智慧型手機為主的通信設備製造業用電增長4.53%。
  • 找準兩化融合「突破點」 推進電網向能源網際網路轉型升級
    網際網路企業的徵程上展現新作為。」   信息技術是科技創新的重要領域,是推動公司改革發展的重要動能。國網山東省電力公司提出以「新技術、新架構、新動能」為框架的行動路線,著力打造信息支撐體系高地。該公司網際網路部主任白萬建表示,將落實公司「數字新基建」工作部署,不斷研究應用「大雲物移智鏈」及5G、北鬥等先進技術,以技術創新為傳統業務發展升級提供動力支撐。
  • 緊追網際網路擴張腳步 成都銀行「雲化」打造新數據中心
    11月22日,成都銀行新一代數據中心正式投產上線,作為按照國際最新的T3+標準建設,該數據中心已達到國家級A機房標準,與新數據中心一同亮相的,還有全新上線的成都銀行手機銀行,四川方言語音智能客服以及重構的開放銀行服務等一大批數據服務應用,這是成都銀行2018年上市後,圍繞新一輪戰略規劃『精細化、大零售和數位化』三大轉型的重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