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正方形氯化氧鉍納米片表面裂紋形成示意圖
作為一種三元催化劑,氯化氧鉍(BiOCl)近年來受到了廣泛關注。為了調控BiOCl的性能,研究者對其形貌進行了廣泛的調控,已經成功合成了多種形貌的BiOCl材料。其中,片狀BiOCl納米晶的可控合成更是備受關注。研究者已經成功合成了不同大小、厚度的BiOCl納米片。在片狀BiOCl材料表面構建納米結構有望進一步提升其性能。然而,這依然是一個技術難點,鮮見報導。南京工業大學先進材料研究院呂剛教授課題組與黃曉教授、高勇謙博士合作,利用溼化學法成功製備了具有四方馬氏體結構的正方形BiOCl單晶納米片,其邊長為620±280nm,厚度約12 nm。在合成過程中引入空氣,還可以獲得圓角正方形BiOCl納米片,其邊長為1–2 μm。進一步研究發現,利用溼化學法可以對這兩種納米片進行選擇性溶解,在其表面獲得裂紋結構(圖1)。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該團隊在圓角BiOCl納米片表面觀測到了輻射狀裂紋,這是首次利用溼化學法在單晶納米片表面獲得輻射狀裂紋。單晶表面裂紋的產生一般沿著低指數晶向,這是由熱力學決定的,一般難以在單晶表面獲得輻射狀裂紋。深入研究發現,輻射狀裂紋的產生是由於選擇性溶解過程中應力的存在導致的。此外,輻射狀裂紋的產生還受到初始納米片的微觀結構影響。輻射狀裂紋只能在圓角正方形BiOCl納米片表面觀測到,這是因為該納米片表面存在著較多的缺陷。這項工作將為片狀材料表面微結構的構建提供指導,可用於其他片狀材料表面微結構的製備,進一步調控片狀材料的性能,並大幅度拓展片狀材料的應用範圍。相關結果發表在ChemNanoMat (DOI: 10.1002/cnma.202000145)上,文章第一作者為易榮華
原文連結: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abs/10.1002/cnma.202000145
Wiley Advanced Science News官方微信平臺
如希望發表科研新聞或申請信息分享,請聯繫:ASNChina@wiley.com。
關注方式:微信右上角添加朋友—公眾號—搜索「AdvancedScienceNews」或下方長按識別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