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徵七號這些秘密你應提前知道 可中雨發射

2021-01-07 南海網

  從今天開始,長徵七號進入發射的「時間窗口期」。目前長徵七號已通過各項測試,待完成火箭燃料加注及一系列準備後,即可發射升空。

  長徵七號運載火箭首飛意義重大,作為新一代中型運載火箭,「長七」將大幅提升中國航天的綜合實力。那麼,本次發射有哪些亮點?為了適應海南多雨多颱風的特點,「長七」又做了哪些準備呢?

  下面請跟隨小編,一起去看看「長七」首飛都有哪些你不知道的秘密。

  1、長徵七號火箭可中雨發射

  現役火箭發射選擇窗口時都會避開雷雨天,而長徵七號運載火箭則能實現中雨發射,這是因為新一代運載火箭是做了「防水」設計的。

  文昌發射場氣候潮溼,降水量大,全年12小時內降水5至15毫米的中雨較多。為此,火箭研製人員要保證火箭能夠中雨發射,這就要求火箭要做好「防水」。

  火箭怎麼防水呢?方法其實很簡單。一種是疏導,無論冷凝水還是雨水,通過一些特殊設計讓水不要流到火箭內部;另一種就是封堵,比如箭體結構上的一些螺栓的縫隙處,都要經過防水膠等專門的手段處理。

  △長徵七號對水的防護武裝到了螺栓每一處都要經過防水膠處理

  2、「長七」可抵八級風

  文昌發射場有隨距地面高度而變化的「淺層風」,也就是說,距地面五六十米高的地方的風速要遠高於地面風速,通常地面感受到的是微風,火箭一級箭體的地方可能感受到的就是大風了。這給『長七』火箭垂直轉運增加了難度。

  △長徵七號在垂直轉運中

  為了提高抗風能力,「長七」火箭型號隊伍設計了一個「防風減載裝置」。這樣一來, 「長七」火箭不再怕「大風」天氣,可全天候轉場。

  3、火箭燃料加注可停放24小時

  「長七」運載火箭在海南發射場合練,低溫燃料加注後成功停放24小時,創下了低溫燃料停放時間最長紀錄。新一代運載火箭,有多種發射任務需求,且發射前程序複雜,停放24小時,可為成功發射爭取更多有利時間,提高火箭發射的可靠性。

  「長七」為代表的新一代運載火箭,加注的推進劑分別是液氫、液氧和液氧、煤油,都是低溫燃料,其中液氫的溫度達-253℃,液氧的溫度達-183℃。液氫液氧燃燒後產生的是水,無毒無汙染,且大大提高了火箭的運載能力。但目前加注後停放最長時間為24小時。

  為何低溫燃料加注後僅能停放24小時呢?原來,低溫燃料不僅溫度極低,且易燃易爆易蒸發,停放中的火箭就像「炸彈」。低溫燃料加注後,試驗現場的發射塔就像是個「大冷庫」,不僅工作人員要在低溫環境中作業,箭體上的部分儀器設備也要面臨低溫環境的考驗。而且,低溫燃料極易蒸發,加注後停放的24小時內,需補加3至5次。

  4、火箭起飛20秒噴400噸水

  新一代運載火箭發射時與其他火箭不同的是:發射平臺旁的「大流量噴水降溫降噪系統」要給發射平臺噴水降溫,否則火箭發射臺內部的儀器設備很可能因高溫受影響。

  發射臺溫度瞬間3000度

  火箭點火起飛時,箭體尾部噴出的火焰幾乎「直擊」發射平臺,使得發射平臺瞬間接近3000度,足以溶化絕大多數金屬和非金屬材料。

  國際上先進的降溫方法是噴水降溫,這一方法也將出現在新一代運載火箭發射中。設計人員研製了一個「大流量噴水降溫降噪系統」:噴水系統分兩級,一級位於發射平臺上,在火箭發動機點火前給發射平臺噴一層5釐米厚水膜,二級位於發射平臺兩旁5米高空,在火箭飛達5米高以後向箭體尾部火焰中心噴水,兩級噴水設施各噴20餘秒,完成400噸的噴水量,使發射平臺核心區降溫幅度在1000度左右。

  △發射平臺上的噴水閥門

  5、火箭發射平臺要塗「防曬霜」

  火箭發射點火的剎那,溫度高達2800℃,發射平臺既要能承受強熱流的衝刷,又要耐得住強高溫。為延長發射平臺的使用壽命,在每次火箭發射前,航天科技集團一院相關技術人員就要奔赴發射基地,為即將執行發射任務的平臺表面塗覆大面積「防曬霜」——特種防護塗層。

  兩千平方米平臺塗四噸「防曬霜」

  火箭發射平臺要塗覆的面積可不是「一張臉」大小,而是多達兩千平方米,光噴塗用料就要用上將近4噸。在發射平臺噴塗前,要先將4噸多的料配備好,用七八臺打磨機同時開工,將因為上次發射燒蝕的平臺表面打磨好,再用幾百公斤的溶劑清洗後,才能給發射平臺塗覆新的防護塗層。

  6、「長七」坐「沙發」去的發射場

  火箭從研製地到發射場通常有3種運輸方式——公路、鐵路、海運,哪種方式更「舒適」呢?長七總體設計人員形象地打了個比方:「火箭走公路、鐵路,就像坐『硬板床』;乘船走海運,就好似坐『沙發』。」

  2016年5月7日,長徵七號火箭運抵天津港碼頭

  2016年5月14日,遠望21號火箭運輸船駛入海南文昌清瀾港

  「長七」火箭合練箭作為海運中「第一個吃螃蟹」的火箭,型號隊伍在它的芯一級、芯二級、助推器、整流罩上,及它乘坐的船上、裝載的貨櫃上,布了30個測點,詳細記錄了起航、拋錨、起錨、靠港,以及多種海況下的過載環境數據和振動環境數據。

  事實證明,海運的振動環境優於其它運輸方式,可以很好地保證火箭內部設備的安全。

  7、「長七」火箭垂直轉運能轉彎

  長徵七號火箭在轉場過程中要拐4個60度的彎。為何要拐彎?是因為要和長徵五號火箭共用一個轉運軌道,節省佔地面積。

  在海南文昌發射場,「長五」火箭的轉運軌道是筆直的。「長七」火箭從技術陣地轉到發射陣地,必須拐彎。而怎麼拐、拐幾個彎才能使火箭行走省勁兒又安全呢?

  設計人員通過大量的計算,得出要轉4個彎,轉彎半徑為20米,最大轉彎角度在60度左右,這樣火箭轉彎最省勁兒。

  △會拐彎的發射平臺

  火箭發射平臺長26米、寬23米、重1800噸,這個「大傢伙」又沒有方向盤,轉彎可沒有那麼簡單。設計人員經過3年的努力,才取得發射平臺轉彎行走試驗的成功。我國也是繼美國、歐空局、日本之後第4個掌握「發射平臺轉彎行走技術」的國家,縮短了我國在發射設備領域與其它航天大國的差距。

  8、火箭也有「臍帶」

  胎兒在母體裡的10個月,臍帶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它為胎兒吸取養料、排除廢料。火箭在到達發射場之後,也有著這樣重要的「臍帶」,與母體內的臍帶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它就是火箭的加注管道、供氣管道、空調管道以及電纜等等,它們向火箭源源不斷地輸送燃料、供氣以及調節體溫。

  現役火箭的管道、電纜都在發射塔架上,這些「臍帶」要一直工作到火箭起飛前。而長七有了專門的承載火箭加注管道、供氣管道的裝置——臍帶塔。

  長七火箭的臍帶塔特別之處在於,它的兩側裝有6根擺杆,內部鋪設有加注、供氣、空調管路和箭上眾多控制電纜,以及配氣臺和中頻電源房間,因此它的結構及組成是最複雜的,這也意味著我國運載火箭的研製技術又邁出了一大步。

  9、火箭體重90%是燃料

  火箭是個「鋼筋鐵骨」的大個子,體重幾百噸,這個大傢伙體重的90%甚至更多都是燃料。

  以長徵七號火箭為例,火箭的總體重近600噸,箭體外殼、電纜、儀器等重量加在一起只有50餘噸,其餘都是液氧煤油推進劑的重量。火箭是衛星等載荷通往太空的「專車」,對於這輛「專車」來說,車本身的自重越小越好,能提供動力的燃料越多越好。因為這樣,就可以把儘可能多的「運量」留給「乘客」。

  10、「長七」火箭實現「全三維」總裝

  長徵七號運載火箭實現了「全三維」總裝,以直觀的三維模型取代了二維圖紙,既能減少重複勞動,又能進一步提升產品質量和效率。

  「三維模型」的好處在於可以避免「漏項」。二維圖紙的出圖周期比較長,如果型號產品的技術狀態發生了改變,會以更改單的形式下發到車間。一旦更改多了或者更改信息沒能及時傳達,很可能就會出現「漏項」。遇到這種情況,工人師傅們要返工不說,還會影響整個型號產品的進度。「三維模型」則可以及時更改,最大限度地降低了「漏項」的可能性。

  長徵七號,我們等待你點火的那一刻!加油!

責任編輯:郭祖瑩

相關焦點

  • 長徵七號發射瞬間 為什麼會有400噸水噴下?
    不過,今天中國在海南文昌發射的這枚長徵七號火箭,並非完全如此。與我國之前的主力火箭相比,長徵七號火箭在自身重量增加20%的情況下,運力居然增加了70%!它是怎麼做到的呢?還有,長七發射時,周圍居然要噴射400噸水,這又是為什麼?
  • 新華社記者親歷長徵七號火箭設備裝配與檢查
    新華社記者 曾濤 攝    新華社海南文昌6月22日電  題:「火箭就要發射,得多盯著點兒」——新華社記者親歷長徵七號火箭設備裝配與檢查  新華社記者曾濤、陳曦、梅常偉、王婷  早上7點半,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已是日光灼人。一群航天人吃過早飯,從食堂走出,奔向不同的工作場房。  長徵七號運載火箭轉場前夕,新華社記者來到了火箭垂直總裝測試廠房。
  • 梁小虹委員:長徵七號運載火箭完成發射場合練
    原標題:長徵七號運載火箭完成發射場合練 航天科技集團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黨委書記梁小虹委員4日向科技日報記者透露,長徵七號運載火箭於去年年底進入海南文昌衛星發射中心,今年春節前完成了發射場合練。憑藉首次採用的數位化模擬技術,整個合練過程順利完成,沒有出現任何問題。 梁小虹介紹,發射場合練指火箭與發射場的全面對接。
  • 長徵七號 發射失利,一朵烏雲遮不住中國航天的光芒
    長徵七號 發射失利。這則消息,讓我們深深的感到惋惜。我們知道,太空探索之路,從來都是充滿了崎嶇與風險,此時,請航天人不要忘記勇氣與堅韌,這兩位永遠的朋友。那麼,研製一款新的火箭,既有長徵二號的成熟技術又同時運用長徵五號的新技術,通過各種規格的助推器和火箭發動機進行模塊化組合,來應用這些常見的發射任務,在經濟性和可靠性上獲得最佳的平衡比,不是更好。長徵七號,應需而生。
  • 長徵七號火箭可靠性那麼高,為什麼在第三次發射就失敗了?
    1986年挑戰者號太空梭爆炸事故我們知道,在世界航天俱樂部中,有3個最重要的「玩家」,分別是美國、俄羅斯和中國,在美國、俄羅斯頻繁的出現航天事故,太空人犧牲的情況下,中國航天卻表現的非常出色,在幾十年的航天活動中,不僅沒有犧牲過太空人,甚至連火箭發射事故都很少出現,這與我國航天人追求「萬無一失」的嚴謹工作作風是分不開的
  • 天宮二號的這些「秘密」你要提前知道
    9月9日,「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與「長徵二號」F T2火箭垂直轉運至發射塔架。9月11日,「天宮二號」任務進行了持續3個半小時的全系統發射演練。9月12日,發射「天宮二號」的「長徵二號」F T2運載火箭進入加注前準備。按計劃,「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將於9月15日至20日擇機發射,之後開展在軌測試並建立自主運行模式,做好迎接「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訪問的準備。
  • 長徵七號甲火箭首飛失利的原因是什麼?
    日)的首次發射任務中,長徵七號甲火箭沒能按照預定軌跡飛行進入太空,發射宣告失利。 那麼,長徵七號甲火箭發射失利會影響中國航天嗎?這樣的動力配置,可以讓長徵七號甲把最重7噸的載荷送入地球同步轉移軌道,未來可用於通信衛星、導航衛星的發射。
  • 我國立項研製"長徵七號" 天宮一號明年發射
    昨天,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黨委書記梁小虹接受記者採訪時透露,我國已經立項研製新一代中型運載火箭「長徵七號」。此外,梁小虹還表示,將於明年把天宮一號空間實驗室送進軌道的長二F(改)火箭已經出廠,即將進行合練。
  • 長徵七號甲首次發射遭遇失敗,故障尋因影響後續發射計劃
    由於昨日的任務是長徵七號改這型新火箭的首次飛行,且長徵七號原本將成為中國航天發射的主力火箭。因此 16 日晚的發射吸引了眾多從業者和愛好者的關注。根據過往經驗,火箭失敗後異常原因需要經過較長時間調查得到,目前外界猜測,此次發射失敗中,不同的故障原因會帶來全然不同的負面影響。
  • 長徵七號,走你!_跟著小編學科學_新聞頻道_央視網(cctv.com)
    長徵七號,走你!  出品:科普中國  製作:長徵⑨號團隊姚智愷  監製: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  應勢而生的長徵七號:燃料更環保,運載能力更強  隨著我國航天事業的不斷發展,空間站的建設與大質量衛星的發射需求開始出現,而老一代運載火箭已無法滿足需求。
  • 長徵七號改首飛發射失利,2020中國航天「超級模式年」蒙塵
    繼1月7日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通信技術試驗衛星五號被順利送入預定軌道,中國2020年宇航發射首秀成功之後,此次長徵七號改中型運載火箭首飛發射失敗,給中國的2020航天發射「超級模式年」蒙上了幾許陰影。
  • 長江七號火箭發射成功
    20:06 我國新一代運載火箭長徵七號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   20:01 長徵七號火箭是為我國載人空間站工程發射貨運飛船而全新研製的新一代無毒無汙染、高可靠的中型運載火箭,由「結構、發動機、增壓輸送、控制、測量、總控網、動力測控、發射支持」等八大系統組成。
  • 長徵七號火箭可靠性那麼高,為何第三次發射就失敗了?專家告訴你原因
    第一次發射失敗發生在2020年3月16日,3月16日21時34分中國長徵7A中型運載火箭搭載著試驗六號衛星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發射升空,剛開始一切都很正常,甚至已經完成了一二級火箭分離,二級火箭順利點火的步驟,可是就在二級火箭點火後不久,火箭就發生爆炸,採用新技術的試驗六號衛星未能順利進入預定軌道,最終宣告這次火箭發射失敗。
  • 長徵八號「自成一派」的背後有什麼秘密?中國踏足技術「無人區」
    雖然現在能夠送火箭、衛星上天的國家都不太常見,但其實,航天業與其他行業相比,發展趨勢並無太大不同,就以我國長徵系列運載火箭為例。 長八何以「自成一派」? 長五、長七,妥妥的「精品」火箭,隨後服役的長八,則毫不意外地變成了以不變應萬變的「萬金油」。
  • 長徵七號甲火箭發射任務為何失利?任務是什麼?對我國有何影響?
    2020年3月16日21時34分,位於海南的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長徵七號改中型運載火箭(長徵七號甲火箭)進行首次發射,隨後官方報導火箭發射任務失利。但所有的官方新聞裡並沒有提及具體的「發射失利」情況,是發生了什麼故障還是咋的?只說了「發射任務失利,後續將組織專家對故障原因進行調查分析」,就沒有更多的信息了。
  • 神舟七號載人航天飛船將提前至本月底發射
    本報綜合消息 原定10月發射的「神舟七號」載人航天飛船,將提前至本月底升空。具體時間預計會在北京帕運會閉幕至「十一」國慶前。據香港《文匯報》報導,隨「神七」上天的3名航天員中,將有1人執行艙外行走任務,實現中國航天員首次出艙活動。
  • 長徵3號乙發射失利,張小平跳槽事件應重新探討,穩住人才很重要
    據新華社報導,4月9號晚19時46分,中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了長徵3號乙運載火箭,執行印度尼西亞PALAPA-N1衛星發射任務。火箭一二級飛行正常,但是由幹第三級發動機工作異常致衛星殘骸墜落於太平洋,此次發射宣告失敗。
  • 神舟七號載人飛船將用長徵二號F型火箭進行發射
    新華社酒泉9月20日電(記者 白瑞雪、張汨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負責人20日透露,神舟七號載人飛船將用長徵二號F型火箭進行發射。    長徵二號F型火箭是中國目前唯一用於發射載人飛船的火箭。它是在長徵二號E型即「長2捆」火箭的基礎上,按照載人航天工程總體任務和技術指標要求而研製的。
  • 關於長徵八號運載火箭,你想知道的都在這裡
    我國在新一代運載火箭的論證過程中,以液氧煤油和液氫液氧發動機為基礎,提出了新一代大、中、小型運載火箭的發展構想,並通過二十多年的預研和工程研製,成功研製了長徵五號、長徵七號等新一代運載火箭,形成了2.25米、3.35米、5米直徑通用模塊,我國新一代運載火箭形成了「通用化、系列化、組合化」發展的思路。
  • 長徵七號系列研發歷程的解讀,後續或成為長徵家族新的勞模?④
    長徵七號運載火箭最初設計用於發射14噸級新一代載人飛船。然而隨著推式逃逸的取消和新一代載人火箭的出現,似乎長徵七號載人的設想已經漸漸淡出人們的視野。要達到滿足14噸飛船+5噸逃逸塔的運載能力,至少需要16-17噸的貨運型號發射能力。然而長徵七號的LEO運載能力只有14噸。短期內也無法通過減重增加3噸的運載能力——除非上過冷或者二級堆共底,但是前面說過這些都「不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