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最新極地科考船下水 未來可建核動力破冰船
北京師範大學全球變化與地球系統科學研究院院長程曉10日對《環球時報》記者介紹,「雪龍2」號的雙向破冰功能對於在日益複雜的極地冰區開展作業的中國科考人員來說是非常有用的設計。「雪龍」號2013年底在南極救援一條被困俄羅斯船時,一頭扎進去以後自己出不來,就跟(缺少)這個功能有關。因為「雪龍」號只能往前拱,沒法往後倒,它的主軸、螺旋槳都在後面,所以它只能往前。
-
中科院南海海洋所新型科考船「實驗6」號下水
7月18日上午,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新型地球物理綜合科學考察船下水暨命名活動在廣州中船黃埔文衝船舶有限公司舉行。 該新型科考船被命名為「實驗6」號,預計2021年入列服役,是未來我國海洋事業發展的重要海上科技平臺。據悉,新船下水將極大提高我國深遠海的科考能力,也標誌著中科院南海海洋所海洋科考事業翻開了嶄新的一頁。
-
「實驗6」號科考船成功下水,我國海洋科考又添利器
「實驗6」號是一艘採用國際最先進設計理念,科考能力突出的特種用途船舶,探測手段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中國工程院院士、南海海洋所原所長、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廣州)主任張偲表示,「實驗6」號填補了我國目前中型地球物理綜合科學考察船的空白,發揮專業調查船與綜合科考船功能,大力提升我國地球深部結構和深海大洋極端環境探測研究水平。
-
海洋科考船「三兄弟」亮相!我國深海探測立體技術體系形成
我國深海探測立體技術體系形成 新華社記者王攀、吳濤、胡林果 28日,「海洋地質十號」綜合地質調查船在東莞的廣東中遠船務工程有限公司船塢碼頭下水。至此,中國地質調查局海洋地質保障工程配套裝備項目中的3艘調查船全部下水。 海洋科考船被視為一個國家科技水平的重要代表。
-
朱坤明:科技強國,振興中華!火星我們來了,等待這一刻很久了
小時候,我總是對天上的星星充滿了想像,我是個軍事迷,自己在家裡研究各種兵器裝備,在紙上畫一些宇宙飛船,火星、月球基地等等。 從小到大,我都很喜歡看新聞聯播,現在主要通過收音機來聽,因為時間的緣故,在電腦上主要看的是回放。
-
「實驗6」號科考船成功下水,我國海洋科考又添重器
該船將提升我國對南海島礁區與深遠海大洋的探測和基礎數據獲取能力,同時幫助「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提高海洋探測能力,完善觀測手段,開展聯合海洋調查,開展海洋環境監測與保護、海洋生態保護與修復、海洋災害預警預報、防災減災;培訓海洋調查人員,提高海洋科技水平。根據建造計劃,預計2021年入列服役。
-
朱坤明:科技在發展,我覺得噴氣式飛行服未來的前景廣闊
小時候,我就喜歡看燕子、麻雀、老鷹、白鷺等在天空自由的翱翔,站在二樓或者河邊,我就希望可以發明一對人造翅膀,這樣就可以自由的飛翔,想去哪裡都可以,不用考慮地形的限制,有溝溝坎坎和大山河流的阻隔。我喜歡做的是千紙鶴和紙飛機,嘗試用複讀機上的電機帶動翅膀或者風扇一直轉動,但是效果不理想。
-
"海洋六號"隨船見聞及對我海洋科考事業發展思考
我國的海洋地質工作正在不斷趕超海洋強國,甚至引領這個時代的潮流。 在1個多月的遠洋採訪中,記者接觸了全船60多位科考隊員。與10年前記者參加南沙科考時比較,科考人員年輕多了。 他們平均年齡不到34歲,大部分為「70後」和「80後」。駕駛價值5億多元、滿載高端設備的「海洋六號」船航行上萬裡的船長、輪機長,也不過30多歲。
-
海洋科考船綜合性能哪個強?「中山大學」號
來源:科技日報圖集 近日,我國最大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中山大學」號在上海長興島下水。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山大學校長羅俊為科考實習船命名剪彩,希望「中山大學」號承載起向海求索的使命與擔當,承載起興海強國的光榮與夢想,挺進深藍,劈波斬浪,順利平安。該船於2019年10月28日正式開工建造。此次下水後將立即開展舾裝調試,預計2021年上半年交付使用。
-
海洋科考船綜合性能哪個強?「中山大學」號!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山大學校長羅俊為科考實習船命名剪彩,希望「中山大學」號承載起向海求索的使命與擔當,承載起興海強國的光榮與夢想,挺進深藍,劈波斬浪,順利平安。 該船於2019年10月28日正式開工建造。此次下水後將立即開展舾裝調試,預計2021年上半年交付使用。
-
江南造船開建國內最大海洋綜合科考船
南海是我國唯一的深海,地理位置極其重要,戰略資源富集,是世界上生物資源最為豐富的海區之一,石油地質儲量約佔我國總資源量的1/3,蘊藏著開發潛力巨大的天然氣水合物資源,同時還蘊藏著銅、鎳、鈷、錳等多種金屬和稀有的錳結核等礦產資源。科考船是「摸清」南海家底的「利器」。中山大學將以完整的「海洋學科群」為基礎,進軍世界海洋科學前沿,攻克世界海洋科技難題,全面提高我國海洋科技創新能力。
-
氣象探測中心完成西太平洋共享航次科考任務
中國氣象報記者簡菊芳報導 11月16日,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科學」號綜合考察船圓滿完成歷時33天、總航程5600海裡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2017年西太平洋開放共享科考任務。
-
全國最大最強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中山大學」號下水
中大科學研究院副院長、重大平臺建設處處長劉梅認為,中大科考船的建設填補了廣東高校沒有大型海洋科考船的空白,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我國綜合科考船太少、高水平海洋科技人才奇缺的局面。可「觀天探海」的科考船強在哪?
-
雪龍號淪為鐵達尼號同樣是撞冰山,中國科考船小意思
全網追蹤】 說到撞冰山,腦海中自然而然浮現出知名的沉船事故,鐵達尼號撞到陵蘭冰蓋破碎下來的冰山,致使船頭到船中部受損,五間防水艙進水,上千餘人同鐵達尼號葬身至海底。近日,我國科考船雪龍號在阿蒙森海密集冰區也撞上了冰山,相信很多人都認為中國雪龍號也要同鐵達尼號結局一般,沉沒在深海之中,然而雪龍號是幸運的,不僅沒有成為「泰坦尼克第二」,而且也沒有發生人員傷亡,船體也無大礙,與鐵達尼號悲慘結局相比,雪龍號像是有了免疫冰山傷害的神秘護盾一般,目前已經恢復了走航,繼續執行考察任務。
-
描繪青島「九三人」的海洋強國夢 「科學」號給大海「做CT」
7月27日,正在南海執行中科院先導科技專項「西太平洋系統物質能量交換及影響」任務的「科學號」,傳來振奮人心的消息:科考隊獲取16.01米沉積物柱,突破去年15.25米的紀錄,科考結果將有力支撐深海極端環境及特殊生態系統的科學研究。中科院海洋研究所,是「科學」號的運行管理單位,也是九三學社青島市地方組織的發源地。從「科學」號設計起,就有大量九三學社社員參加。
-
【科技日報】我科考船發現海底黑煙囪線索
我國最新一代科考船科學號17日在西太平洋衝繩海槽進行綜合科考時,利用其搭載的水下攬控潛器(ROV)發現了海底黑煙囪的線索,在一些海底火山口發現了阿爾文蝦和毛瓷蟹等聚集的群落。 黑煙囪是一種獨特的海底熱液系統,周邊存在著不依賴光合作用的生物群落。科學號科考船第一航段的科考任務即是尋找海底黑煙囪。
-
我國迎來雙龍探極模式,雪龍2號已經起航,核動力破冰船也不遠了
據媒體消息稱,日前我國的雪龍2號已經正式從深圳起航,在不久之後它就會抵達南極並執行我國的第36次科考任務。很多人都知道,在不久之前,這艘科考船才正式交付使用,所以這次任務對於它來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
我國綜合性能最強海洋科考船「中山大學」號下水
◎科技日報記者 龍躍梅28日,我國最大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中山大學」號在上海長興島江南造船下水。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山大學校長羅俊為科考實習船命名剪彩,希望「中山大學」號承載起向海求索的使命與擔當,承載起興海強國的光榮與夢想,挺進深藍,劈波斬浪,順利平安。
-
揭秘科考船「實驗1」號
在船後部,寬敞的主甲板以及上甲板可以容納更多的儀器和設備,方便裝配和調試,從而可以在一個航次中安排多學科綜合性考察,或進行較大規模的實驗。 減振降噪全船很安靜 近距離接觸「實驗1」號的科研人員都稱讚這艘船乘坐很舒適,噪音很小。
-
乘風破浪的科考船
7月11日是「中國航海日」, 海洋科考船是探測海洋、研究海洋的重要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