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據陸棲動物區系的歷史發生共同點和脊椎動物主要類群的分布,及其親緣關係遠近,所進行的動物分布區域的劃分叫做陸棲動物區劃。一般都以哺乳類和鳥類的分布作為區劃的基礎。
世界陸棲動物區劃圖
世界陸棲動物的區劃始於19世紀,1858年P.L.斯克萊特根據鳥類分布,將世界陸棲動物劃為6個界(區):舊北界、衣索比亞界、印度界、澳大利亞界、新北界、新熱帶界。1876年A.R.華萊士肯定了斯克萊特的區劃,並將印度界修改為東洋界,即分為:
①古北界(或舊北界);
②新北界;
③東洋界;
④熱帶界(即非洲熱帶界或衣索比亞界);
⑤新熱帶界;
⑥大洋洲界。這一區劃為學術界普遍採用。
1887年A.海爾普林和A.牛頓又分別根據哺乳類和鳥類將舊北界和新北界合併為全北界。前蘇聯地理學家H.A.博布林斯基將世界陸棲動物劃為8界,除全北界、新熱帶界和東洋界外,其中將熱帶界的馬達加斯加島和大洋洲界的澳大利亞、紐西蘭及波裡尼西亞分為獨立的地理界。
以前人們以為南極圈是終年覆冰的海洋。近來發現此處還有一大片陸地,也有自己特有的動物區系,尤其是無脊椎動物,因而把它稱為南極界。南極界也是世界陸棲動物區劃中面積最小的一界。
動物地理區反映了動物物種組成的區域差異,是各地動物對地質歷史過程及現今生態環境適應的結果。
中國陸地動物分屬於世界陸棲動物區系的古北界和東洋界。
由於中國具有獨特的地質演變過程和多樣的環境梯度,中國動物地理區劃研究是全球動物地理研究極為重要的組成。中國位於歐亞大陸板塊的東側,青藏高原的隆起極大地改變了歐亞大陸的地形格局和大氣環流。東亞季風的形成導致了中國自然環境的異質性及地理分化。但在第四紀冰期期間,中國所受到的氣候變化的影響較小,使中國不僅有廣闊的冰川期避難所,保留了許多古老的特有種;也擁有多個物種分化中心,形成大量的特化物種。此外,中國在緯度上跨越熱帶到溫帶,在經度上跨越雨林到戈壁沙漠,在海拔上跨越東海岸到珠穆朗瑪峰,形成多樣的環境梯度並孕育著各異的生態系統。生態環境的時間和空間的異質性使中國形成了豐富的物種多樣性和複雜的動物區系成分,使這裡成為了驗證大尺度物種分布格局假說的天然實驗室,但也使得它成為全球動物地理區劃中最具爭議的地區之一。
早在20世紀50年代,我國就開始動物地理區劃工作。鄭作新 (1950) 根據鳥類的分布,把我國劃分為「蒙藏區」、「華北區」和「華南區」3個鳥類分布區,但是並沒有劃出分區的邊界。後經多次修改,將「中國動物地理區劃」修訂為2界7區:東北區、華北區、蒙新區、青藏區、西南區、華中區、華南區。該區劃方案得到廣泛認可,目前仍是我國野生動物方面最重要的全國區劃。
本文為中國大百科全書資料庫原創,轉載須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