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類和哺乳類都曾試圖稱霸地球,為什麼哺乳類最終打敗了鳥類?

2020-12-04 曉曉世界

鳥類沒有牙齒是一個致命傷,鳥類在地面上敗給哺乳動物,沒有牙齒要背很大的鍋。因為沒有牙齒,所以鳥類只能選擇笨拙的吞咽方式進食,這樣的進食方式消化效率極低,基本上怎麼進去就怎麼出來。這也導致鳥類變的非常挑食,只能選擇能量高的且易於吞咽的食物,因此各種種子昆蟲之類的就成了鳥類的最佳食物,這也使鳥類的食域受到很大限制,當哺乳動物可以用發達的牙齒咀嚼那些難以消化的粗纖維食物從而獲得足夠能量的時候,鳥類只能去找那些少的可憐的種子。

替換高清大圖

替換高清大圖

這種沒有牙齒導致的進食方式使鳥類無法高效率的獲得能量,也使得鳥類的體型無法長的太大,因此無法在地面上與哺乳動物競爭。

同樣對於肉食鳥類來說也是如此,牙齒是一個重要的捕食工具,獅子老虎等哺乳動物可以利用牙齒咬死幾倍於自己體重的獵物,鳥類的老祖宗恐龍也是利用牙齒來捕獵的。

替換高清大圖

替換高清大圖

但鳥類卻把牙齒進化沒了,沒有牙齒那就無法殺死體型太大的獵物,因此肉食鳥類基本只能捕食比自己小的獵物

替換高清大圖

這也限制了肉食鳥類在陸地上與肉食哺乳動物的競爭,當同樣體型的肉食哺乳動物和肉食鳥類相爭時,敗下陣來的通常都是肉食鳥類。

替換高清大圖

因此我們就會看到這樣的景象,獅子咬死大型獵物並大快朵頤,一群鬣狗前來獅口奪食,而一堆禿鷲只能在一旁眼巴巴的看著神仙打架,然後等著他們吃完再去分點殘羹剩飯,哺乳動物已經完敗鳥類。

但是鳥類覺得還可以再搶救一下,牙齒沒了還可以再長出來嘛,但一種身體結構一旦退化就再也長不出來了,然而有些鳥類還是不死心,於是各種土法上陣,進化出各種假牙。

替換高清大圖

大鵝甚至連舌頭都用上了,也是很拼了

替換高清大圖

企鵝更是進化出了多排牙齒

替換高清大圖

但把這種結構發展到極致的是這種鳥,桑氏偽齒鳥

替換高清大圖

它們進化出了足以以假亂真的牙齒,然後用這種假牙的加成,進化出了鳥類中最大的體型

替換高清大圖

但畢竟這種角質蛋白組成的假牙在硬度耐磨度上都無法與真正的牙齒相比,假牙怎麼著也不能當成真牙用

替換高清大圖

替換高清大圖

替換高清大圖

所以由於這一塊硬傷的存在,鳥類完敗給哺乳動物是無法逆轉的。

相關焦點

  • 寵物包羅萬象,按動物學分為哺乳類、爬行類、鳥類、魚類和昆蟲類
    哺乳類寵物哺乳類動物是恆溫胎生的脊椎動物,幾乎遍布全球。哺乳類寵物種類非常多,在寵物中佔有很大的數量和比例。哺乳類寵物的代表有狗、貓、鼠、兔、馬、牛、羊等,分為草食、肉食和雜食三種類型。哺乳類寵物的特點是有發達的腦部、敏感的神經和靈敏的感官,具有很好的學習能力,因為智商較其他種類來說更高,所以與主人的互動性較好、能夠理解主人的想法,十分適合作為生活的伴侶。哺乳類寵物對外在環境的依賴較小,能夠很好地適應環境。
  • 鳥類擁有恐龍血統,那為什麼它們沒有像恐龍一樣,稱霸陸地呢?
    但嚴格意義上講,恐龍並沒有滅絕,現如今所有的鳥類都屬於恐龍的一支,這也使得地球生物從最初的「龍獸爭霸」轉換成了「禽獸爭霸」。既然鳥類擁有恐龍血統,那為什麼它們沒有繼續稱霸陸地呢?它們和獸族究竟誰贏了呢?
  • 恐龍果然是哺乳類動物?
    最近,由於發現了有哺乳類動物特徵「外耳」痕跡的恐龍化石,恐龍學說又有了新的假說。如果能證實這是事實的話,那麼恐龍是哺乳類的可能性將很高。根據定義,恐龍應該是直立行走的爬蟲類動物,但它們不像當前所發現的爬蟲類動物一樣是變溫動物,而是恆溫動物。科學家也能確定恐龍身體上是有羽毛的,所以與其說是爬蟲類動物,不如說恐龍更接近鳥類動物。
  • 以哺乳類和鳥類的分布為基準 世界版圖可以劃分六大界
    依據陸棲動物區系的歷史發生共同點和脊椎動物主要類群的分布,及其親緣關係遠近,所進行的動物分布區域的劃分叫做陸棲動物區劃。一般都以哺乳類和鳥類的分布作為區劃的基礎。世界陸棲動物區劃圖世界陸棲動物的區劃始於19世紀,1858年P.L.斯克萊特根據鳥類分布,將世界陸棲動物劃為6個界(區):舊北界、衣索比亞界、印度界、澳大利亞界、新北界、新熱帶界。
  • 哺乳類
    哺乳類       脊椎動物亞門的一綱,通稱獸類。
  • 鳥類和哺乳類的觀察與解剖
    本系列為動物學實驗課件直播,帶大家一起來了解無脊椎動物和脊椎動物外形和內部結構特徵!本篇主要講述以鴿和小鼠為例,講解鳥類和哺乳動物的結構特徵。鳥類和哺乳動物都屬於恆溫動物,體溫恆定是動物演化歷史上一個重要的標誌事件。較高的恆定體溫,減少對環境的依賴程度,能夠提高機體內酶的工作效率,增加動物的運動能力,從而使動物能夠更好地適應環境。鳥類與其他脊椎動物最明顯的區別之一是能夠飛行。羽毛是鳥類適應飛行演化的皮膚特有衍生物,鳥類具有不同類型的羽毛——正羽、絨羽和纖羽。
  • 若無這次大滅絕,哺乳類或提前1.5億年統治地球,就沒恐龍的事了
    如果沒有二疊紀末生物大滅絕,哺乳動物確實有可能提前統治地球。合弓動物和蜥形動物首先介紹一下羊膜動物的分類和合弓動物的概念。羊膜動物(Amniote)是指所有能產生羊膜卵的動物,包括經典分類系統中的爬行動物、鳥類和哺乳動物,鳥類和爬行類的蛋是典型的羊膜卵;哺乳動物胎生,羊膜卵在母體內就已經孵化成胎兒了。
  • 為什麼鳥類如此聰明?從不同的角度,帶你全面了解鳥類大腦
    除了猴子和老鼠之外,文鳥、十姊妹、斑胸草雀、非洲灰鸚鵡、虎皮鸚鵡、鴿子(野鴿) 烏鴉等鳥類也是研究對象。只有鳥類和哺乳類才擁有的特別大腦大腦是維持生命、掌管運動神經、記憶與判斷等認知能力的最重要器官。狗、貓、小鳥也都和人類一樣,會透過大腦思考,並做出各種判斷。隨著研究的進步發現, 烏鴉或鸚鵡的大腦比當初所預想的還大,而且都達到獨自進化的程度。經過詳細的解明過程,發現我們直以為屬於原始大腦的鳥類腦結構與實際認知截然不同,更擁有與哺乳類動物大腦皮質功能極為相似的部位。
  • 地球上最殘暴的食肉鳥類,曾稱霸南美千萬年,能踢碎獵物的骨頭
    一說鳥類,大家腦海中的第一印象肯定是可愛、有趣,不過事實真的是這樣嗎?其實鳥類是一個相當龐大的家族,在這個大家族中不乏兇猛強悍的存在,猛禽我們就不說了,像鴕鳥、鶴鴕這樣的存在,真要發起火來,殺個人那是分分鐘的事情,這還是如今的鳥類,而在遠古時代,鳥類又會有多兇猛呢?
  • 人類的大腦和鳥類有幾分相似?
    非哺乳類脊椎動物的端腦似乎由多個皮層下細胞群組成,且其中只有一個很小的區域BVR與哺乳動物的基底神經節具有同源關係。鳥類的DVR和弓狀皮質與哺乳動物新皮質、海馬和杏仁核的某些板層非常相似,其核團間聯繫也與哺乳動物感覺柱和運動柱之間的連接如出一轍,它們都具有端腦的輸入和輸出功能,且其丘腦和端腦的聽覺、視覺和觸覺通路在細胞、迴路、網絡和基因水平上也具有古老的同源性。
  • 鳥類也曾制霸草原——恐鶴王朝的興衰
    但當鳥類是由恐龍演化而來的認知逐漸被大眾接受的時候,我們如今看到那些只在追逐麵包屑的鴿子。也很難想像其祖先曾經是統治地球的頂級捕食者。但鮮為人知的是,真正的鳥類也曾經佔據了食物鏈頂端,制霸一方草原,也曾與橫行的哺乳動物爭奪統治地位,那就是今天的主角——恐鶴。
  • 中考生物知識點整理:3、8哺乳類(2課時)
    哺乳類是動物界中分布最廣泛、功能最完善、進化最高等的動物。教材緊緊圍繞這一基本特點,以家兔為代表,採用特殊到一般,個別到整體的學習方法,從生活習性、形態、結構和生理特徵等方面進行剖析。一方面明確了生物與環境之間的和諧統一,另一方面能體會到生物的進化規律。
  • 為什麼恐龍一億多年沒完成的進化,哺乳類幾千萬年就實現了?
    有人說恐龍進化了一億多年都沒有出現智慧生物,而哺乳動物只用了幾千萬年就有了人類文明,很多人不解其中緣由。實際上這說法本就是錯誤的,哺乳動物出現並不比恐龍晚,恐龍大約在晚三疊世出現,幾乎與此同時,合弓動物中的犬齒獸類就演化出了最早的哺乳動物。雖然傳統意義上的恐龍已經在白堊紀末大滅絕中消失了,但它們的後代——鳥類仍繁衍至今。因此,恐龍和哺乳動物已經共同進化2.2億年之久了。
  • 鳥類的祖先是恐龍嗎?
    這個在地球上生存了一億多年的古動物類群為什麼神秘而不可思議地在地球上全部消失了呢?現在科學界的主流觀點是,一顆小行星撞擊了現在墨西哥尤卡坦半島的位置,由此造成了整個地球範圍內的巨大生態災難,最終導致了恐龍的滅絕。
  • 同樣都會飛,為什麼翼龍滅絕了,鳥類卻能生存下來?
    咋一看是個非常有道理的話題,因為大家都知道鳥類的祖先就是恐龍,地上跑的恐龍都滅絕了,而天上飛恐龍進化了6500萬年,最終演化成了現代鳥類的樣子,是這樣嗎?
  • 為什麼有的鳥類不會飛?
    食火雞是大約六十種 不會飛的鳥類之一 這些束縛於地上的禽類生活在世界,各地從澳洲內陸到非洲草原,到南極海岸都有 包括某些種類的鴨子,以及所有種類的企鵝,和飛奔的鴕鳥,巨大的鴯鶓及微小的奇異鳥都是 。雖然所有現代鳥類的共同祖先都會飛,很多不同的,鳥類都分別失去飛行能力,飛行可以帶來很多不可思議的好處,特別是逃避掠食者,獵食 且能長距離旅行。但飛行也有極高的代價: 它需要消耗極大的能量。不飛的鳥可以節省能量,所以它比會飛的鳥更能在食物稀少或食物營養較差的狀態下生存。以紐西蘭的南秧雞為例,幾乎全部生活在高山草原的柔軟基底。
  • 鳥類擁有好頭腦
    有羽毛的猿 10年前,研究人員若知道當今科學家會如此熱衷於研究鳥類大腦,一定會感到很驚訝。鳥類家族成員曾被視作智力低下,它們被認為缺少大腦皮層,即哺乳動物大腦中更高認知功能發生的區域。2004年,一個由神經生物學家和鳥類學家組成的國際研究團隊報告稱,鳥類擁有大腦結構,其中包括和哺乳動物類似的發達的前腦。
  • 鳥類的同性之愛:130種鳥類有同性戀行為(圖)
    在今年9月份出版的國際性專業學術研究刊物《動物行為》上,澳大利亞紐卡斯爾大學的生物學家Geoff MacFarlane發表了一篇關於鳥類同性戀的研究報告,指出在他們所研究的93種曾發生同性戀行為的鳥類中,至少有5%的鳥類有著同性交配行為。
  • 養鳥的朋友看過來,告訴你們一個秘密:其實人類和鳥類很相似哦!
    家中有養鸚鵡或文鳥等鳥類的人,可能心中會有這樣的疑問: 鳥類和人類的體型大小差異這麼大,身體構造也不相同,為何能如此輕易了解彼此呢?雖然人類沒有翅膀,但事實上,在哺乳動物當中與鳥類最相似的正是我們人類。包含人類在內的靈長類,是所有哺乳動物中,與鳥類最相似的進化動物群。
  • 恐龍從未滅絕,只是進化成了鳥類和其它動物
    ,只是長著鐮刀狀的爪子和用來撕肉的牙齒。它的發現也許證明了,恐龍從未滅絕,只是進化成了鳥類和其它動物。 有羽毛恐龍對於很多古生物學家而言,是恐龍和鳥之間的過渡物種。古代鳥類,例如始祖鳥和孔子鳥,有著很多恐龍的特徵,如嘴部的牙齒,手指上的爪,後者的雙顳孔型頭骨。 許多年以來,鳥類被認為是演化自前肢小、 主要用後肢行走的獸腳亞目食肉恐龍。但直到20世紀90年代晚期發現有羽毛恐龍的化石時,才證明兩者之間的關聯,但仍不確定這些物種在演化樹上的關係。大部分的有羽毛恐龍被發現於中國義縣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