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學習一點點,帶來健康大改變。
從2011年臺灣起雲劑事件,再到2012年酒鬼酒事件,塑化劑成了那兩年化學界的網紅。直到現在人們還談塑色變。
什麼是塑化劑,它又做了什麼?今天我就給大家講講塑化劑相關的知識。
塑化劑不是一種而是一類物質的總稱,使用的目的是增加物質可塑性與柔韌性,因此又被稱為增塑劑或可塑劑。
這個家族裡有龐大的成員,目前有1000多種,日常常用的有300多種,其中我們最常見的叫鄰苯二甲酸酯類,使用最多的是家族中一員DEHP。從塑化劑的作用中,我們可以看出,塑化劑不光在塑料中使用,在粘合劑、橡膠製品、電纜、化妝品、醫療器械中都能看到它的身影。只要能增加高分子材料的可塑性與柔韌性,塑化劑都是首選。我國塑化劑用量每年都在不斷地增加,2010年我國生產了100萬噸,我們生活中方方面面都會接觸到這些東西,就是在空氣、水、土壤、食品等等都能檢測出塑化劑。塑化劑在我們日常接觸的物品中,不是有沒有問題,而是超不超標的問題。
之所以人們對害怕塑化劑,可以說都是之前一些媒體以偏概全的報導。
塑化劑是不是有害?當然有害。塑化劑是一種環境激素,有類似雌激素樣的作用,長期過量攝入該類物質可造成嬰幼兒性早熟,成人長期過量攝入會干擾內分泌系統。聽起來你會感覺很可怕,但它又沒有那麼可怕。
因為在環境中廣泛存在,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建議,每天攝入2mg以下都是安全的。如果你想挑戰塑化劑致命這個項目,相對於你擔心塑化劑,我更擔心你水中毒。還有媒體報導塑化劑會致癌,由於癌症的潛伏期很長,目前全世界也沒有證據表明其具有致癌作用,只能說它是潛在致癌物。同時也缺乏對人體健康損害的直接證據。
有句俗話說:拋開劑量談毒性,都是耍流氓。只要每天的平均攝入量不超過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專家委員會提出的安全限量,不會對健康造成危害。
同時塑化劑分子量並不大,在體內不蓄積,在24-48小時內會隨尿液或糞便排出體外。這是塑化劑與重金屬物質超標最典型區別。重金屬含量並不高,但有蓄積性,如果長期服用,在身體內蓄積,也會導致身體的損害。而塑化劑在體內不蓄積,只要不是長期大量地服用,不會對你身體產生影響。
食品中含塑化劑事件,歸納其產生原因主要有4方面:
1、是非法人為添加,這是國家法律法規嚴厲打擊的;
2、環境汙染:農田裡農用薄膜中塑化劑的揮發、驅蟲劑使用;另外在其使用後的處理比較單一,即塑料製品焚燒,焚燒後產物轉移至空氣和土壤,這些都使得塑化劑成為最為廣泛的環境汙染物,導致大氣、湖泊、河流和土壤中都檢測出不同濃度的塑化劑。各種加工食品的原料從被汙染了的環境中吸收塑化劑。
3、加工環節產生:食品加工過程中不可避免會接觸到一些由塑料、橡膠材料製成的設備或管道、容器,其中如果含有塑化劑,就可能遷移到產品中而汙染產品。
4、是塑料包材的影響。食品包裝、製作工藝中的很多用具,都有可能是塑料製品,像釀酒工藝裡,有的管道、容器,就可能是塑料產品,其中很大一部分可能是含有塑化劑成分相對比較多的聚氯乙烯(PVC) 。經檢測,所有PVC製品都含有塑化劑,而PVC的保鮮膜、託盤、塑料瓶、墊片等在企業生產和家庭生活日用品中廣泛使用。
我們知道食物中存在塑化劑的原因,如果減少塑化劑通過皮膚,呼吸道、食物等環節進入我們人體,平時生活中我們儘量少用一些塑料製品,比如說,減少PVC材質的,猶其不要用它盛放油性或過熱的食物。在選擇兒童玩具時,不要買PVC材質的。用塑料製品盛放食材,儘量選擇PE材質的。
最後總結,塑化劑不是洪水猛獸,只要不長期過量攝入,對健康影響較小。同時在生活中,減少塑料製品的使用。如果萬一要用,就不要貪圖便宜,購買合格的塑料製品也可以放心使用。
更多健康信息,請關注中科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