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5月26日訊 近日,臺灣島內首次爆出塑化劑DEHP汙染飲料食品案,下架回收及封存的疑似問題產品種類繁多,連日來該案如雪球般越滾越大。據臺報報導,至少有40多家中下遊生產廠家受害,甚至網絡上也有人販賣含塑化劑的通暢包酵素飲品。據臺灣彰化縣衛生局網站公布的資料顯示,從臺灣知名的長庚生物科技,到連鎖的鮮茶道紅茶店,也都受牽連。至5月24日,臺灣已回收或下架的食品包括近46萬瓶運動飲料、果汁、茶飲,及2萬公斤果汁、果醬、優格粉,13萬餘盒益生菌粉,臺灣「衛生署」已表示,預計問題產品數量會再大幅攀升。
據說塑化劑比三聚氰胺的毒性大得多,極易致癌。臺灣黑心生產廠商違法添加塑化劑造成多家運動飲料、果汁、茶飲料出問題,已引發島內民眾的擔憂。有報導說,由於13至18歲正值發育期的青少年是最愛喝運動等飲料的族群,許多家長擔心孩子以後無法傳宗接代。對此,臺灣「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作出說明,「據國外研究推論,成人每天喝濃度15ppm的問題飲料,即一天喝10公升(約29瓶)才會出現睪丸萎縮等症狀」;有關學者也表示,「DEHP代謝快,一兩天即排出體外,民眾無需過度恐慌」。
近年來,大陸食品安全頻頻亮起紅燈,對此臺灣有人幸災樂禍,也有人對臺灣產品甚為自豪。這次臺灣出現如此大範圍的食品安全問題,大陸人士不必以五十步笑一百步的心態對待之。相反,對臺灣飲料食品等驗出塑化劑問題,大陸方面應由此引起重視。據報導,臺灣的塑化劑已流向東南亞、香港以及上海等地。對此,大陸方面要注意以下三個問題。
一是赴臺灣旅遊的大陸民眾要多了解臺灣食品發生問題的相關信息,以避免買到不合格的產品。近兩年大陸民眾到臺灣旅遊的人數不斷增加,去年就有近300萬的大陸民眾赴臺旅遊,因此赴臺灣旅遊的大陸民眾尤有必要了解相關信息,以維護自己的消費利益。臺灣產品在大陸民眾心目中的印象相對較好,但並不表示臺灣產品全無問題,這些年也不時爆出一些「黑心產品」的新聞,因此赴臺灣旅遊的大陸民眾對臺灣產品切不可盲目崇拜,在臺灣買臺灣貨最好還是要「貨比三家」,作些調查研究,以免上當。
二是大陸要加強對臺灣輸往大陸產品的檢驗檢測,尤其是涉及上述問題類食品的檢驗檢測,以維護大陸消費者的利益。多年來兩岸貿易持續增長,去年兩岸貿易量高達1400多億美元,而ECFA於今年元月起實施,臺灣向大陸輸出產品量會越來越多。食品直接涉及到人們的生命安全,為此大陸尤應加強對輸入的臺灣食品的檢驗檢測工作,以確保大陸消費者的利益。
三是兩岸要加強食品安全檢驗檢測的合作,共同為兩岸民眾把好食品安全關。近幾年來兩岸各自陸續有食品問題出現,如何保證食品的安全性,兩岸有關部門應按已籤署的兩岸食品安全協議,加強合作,交流經驗,協同查驗,共同為維護兩岸民眾的食品安全而努力。 (劉國奮 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