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體時代,知識生產是一種潮流,內容製作越來越火,沒有想不到,只有做不到。
自去年以來,中國的知識人要做視頻時,首先想到的就是B站。在大眾的眼裡,這個曾經垂直於二次元的「小破站」已經完成了成功轉型。
且不說「老番茄」、「老師好我叫何同學」、「巫師財經」、「硬核的半佛仙人」、「法外狂徒張三」等知名帳號大家耳熟能詳,與這些「頭部」相比,更多的「腰部」、「足部」也在崛起,各種文章、教程、課件、專欄、視頻、套餐不勝枚舉。尤其是今年的留學生們進退兩難,很多人入海B站,一試身手。
無論你是知名網紅,還是一介路人;無論你是學富五車,還是才疏學淺;無論你是著眼於陽春白雪,還是關注柴米油鹽,只要想分享知識,除了B站,人們在各種網絡平臺上都能找到自己的用武之地。
知識生產背後的費曼技巧
知識生產說白了就是一種知識應用,把自己的思維成果用口頭或書面的方式,通過文字或視頻傳達給受眾。
沒有輸出的學習顯然是不完整的。輸出和應用的過程本身也在促進自己充電和提升: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頭腦中空空如也,怎麼能讓別人獲得價值?
現行的知識生產,都是在踐行費曼學習技巧。
「以教促學」的費曼學習法,是很多名人都在追捧的終極學習大法,早已經波及到普通學習者群體。發明這種學習方式的理察·菲利普斯·費曼被認為是愛因斯坦之後最睿智的理論物理學家,也是第一位提出納米概念的科學家。
費曼學習法本身並不複雜,一般包括四個步驟:
l 確定一個主題:選擇一個將要研究的細分領域,自己先行分析理解掌握;
l 進行講授講解:用簡單易懂的語言讓別人明白自己輸出的內容;
l 反思查漏補缺:在實際的反饋中,檢驗理解度,發現不足之處;
l 完善整理簡化:提高知識的留存度,建立自己的知識體系;
不難發現,知識生產的流程與費曼學習法的步驟是高度吻合的:
它們都有領域和垂直度的要求。你不可能什麼內容都擅長,所以要找好細分市場,做精耕深研;就像B站上有人專門做財經,有人專門教吉他,有人專門調紅酒,有人專門說化妝那樣,錯位經營是關鍵。這些UP主、帳號主都擔當了老師的角色,把自己的思考成果傳授、展示給別人。你的思考越深入、越獨家,就越有價值。孔子云,三人行,必有我師。現在的情況是,人人皆可為師。知識生產的反響度如何,有機器智能在監控和評估。每個人都要根據受眾的反饋進行改進和優化,再接再厲,否則內容就不再有熱度,被打入「冷宮」。正所謂熟能生巧。知識生產也是熟練工種,你輸出得越多,你的吸納能量就越大,你的眼界就越廣,立意就越高。你就越厲害,就越能打造出響噹噹的個人IP品牌。
假設費曼遇到中國的知識網紅
如果可以時光穿梭,費曼先生來到現在,他想說點什麼?
【欣慰】
費曼所倡導的學習方法,在今日中國得到空前廣泛的應用。在一個倡導終身學習的社會裡,不斷湧現的優質內容生產者把人們的學習積極性調動起來,費曼看到這種情況,肯定也會大讚不已。
以往標準化的學校教育裡,人們習慣了被動學習、灌輸填鴨,僅有的知識輸出局限於自己的刷題做題,以及有限的朋友溝通。
現在不同了,所有人都在網中央,沒有一個人可以置之度外。無論是體系化知識也好,碎片化要點也罷,人們的主流觀點是,管它白貓黑貓,能抓住老鼠的就是好貓;只要這些信息是有人感興趣,有人關注,它就有價值。
【驚詫】
費曼可能不會想到這種知識輸出方法會形成一種行業,為一些人帶來巨大收益。廣告流量、粉絲變現、行家帶貨……這些方式在以前是不可想像的,然而它的確對人們的財富進行重新洗牌。這就是網際網路、智能化、大數據給人們帶來的切實改變。
疫情期間,很多人的收入受到影響,他們紛紛投向知識生產陣營,一個轟轟烈烈的全民寫手、全民小視頻、全民授課的時代正在到來。
然而,學習這件事,只要與急功近利掛上鉤,它就容易偏離學習的本質,變為一種商品。越來越多雜七雜八的人湧入各種自媒體撈金,到處都是營銷號,內容的整體質量在稀釋。
【無奈】
與那些真正高段位的硬核創作人相比,很多人的知識生產屬於「現學現賣」級別,並沒有把知識真正的吃透掌握,而是利用了「偽原創」的功能。通過搜集、加工、剪輯、整合,可以形成一盤新菜,甚至有專門的軟體程序是為這種功能服務的。
另外,對於大多數初入B站的內容生產者來說,「蹭熱點」似乎都是一個最快吸引流量的方式。對於某些選題的加工再加工、發酵再發酵,導致了物理學中的「熵增」現象,人們面臨的信息世界越來越無序,越混亂。表面上看起來很繁榮,實際上並沒有多少新亮點。因為真正的創新很難,並不是一般人在短時期就可以一蹴而就的。
費曼學習法的啟示
費曼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他為什麼要用這種方法來學習?
除了擁有物理學教授、諾貝爾獎得主的標籤,費曼還是個藝術家、生活家、教育家。他的素描和油畫作品都很有特色;他談吐幽默滑稽,具有表演天賦;他具備一種特殊能力,能把複雜的觀點用簡單的語言表述出來。
費曼於1972年獲得奧爾斯特教育獎章,這是他諸多獎項中最引以為豪的一枚。費曼認為,老師講授的主要目的,不是幫助學生應付考試,也不是幫他們為社會服務,而是讓他們欣賞世界的奇妙以及掌握理解它的方法。
費曼曾說,教師講不懂別人,是自己沒有真懂。而我們的現狀是,知識生產者的層次不一,真正的學者高手並不少,但更多的人是本著賺錢、吸引關注的目的,不管自己水平如何,先講了再說。
目前,越來越多的中學生、小學生也在加盟知識輸出的大營。年輕人的B站裡,就有很多這樣的「後後浪」。對於孩子們,費曼可能要說,踏踏實實地把知識學好,以後有的是變現機會。學習不是單純追求分數,也不是譁眾取寵,趕超他人,而是要主動運用;知識生產也不是單純的展示,而是要體現自己的思考。
總結:不管怎樣,人們除了要有硬知識,更要有軟實力。當學生們合上書本,去實踐、體驗、觀察、琢磨、嘗試、創造、設計時,就是在生產知識。但無論選擇哪個平臺,時間或許都正在變得越發緊迫。大浪淘沙,市場機會的窗口不會一直向所有人開放,只有能力超強的人才能笑到最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