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論頭條 | 緊扣高質量發展 提升供給體系適配性

2020-12-02 大洋網

緊扣高質量發展 提升供給體系適配性

董小麟

提升供給體系對國內需求的適配性,以高質量供給滿足日益升級的國內市場需求,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慶祝大會上提出的重要要求,為我們實現新時代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指明了重要的實現路徑。

我們要緊扣推動高質量發展、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命題,堅定不移實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前瞻性布局現代產業體系,加強創新鏈與產業鏈的融合發展,加強供應鏈與供給體系的安全性可靠性,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育好新機、開好新局。

▌提升供給體系適配性是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

高質量發展是新時代的鮮明特徵。提升供給體系適配性,是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適應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實現高質量發展和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內在要求。

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新時代,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成為社會主要矛盾,人民群眾的需求從以往發展階段主要表現為量的增長更多地轉向質的追求,轉向內涵更豐富、層次更高、結構更豐富的需求;這不僅極大強化了內需引領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而且對供給體系創新發展、提升其服務內需升級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與此同時,我們處於「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歷史交匯點上,國內區域間仍存在較顯著的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長期高速增長在迅速提升我國經濟規模的同時,也存在資源消耗巨大、環境壓力加重、發展動力亟待轉換、發展方式亟待優化的迫切要求。因此,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和實現高質量發展存在邏輯上的必然聯繫。在發展速度回穩狀態下,矛盾的主要方面是供給側如何實現結構優化以促進質量導向型的增長,這是中國突破中等收入陷阱、抓住我國發展重要戰略機遇期、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的必然要求。我們必須牢牢把握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著力實現高質量發展和新發展格局的構建。

再從外部發展環境看,世界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際經濟政治形勢的發展變化對我國加強供給系統對國內外資源配置的全局考量,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因此,圍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著力提升供給體系對國內需求的適配性,將有效強化供給體系在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中的支撐力。這對於進一步增強我國經濟發展的抗風險能力,維護我國經濟穩中向好、長期向好局面,保障經濟發展行穩致遠,具有重大現實意義。

▌以創新驅動培育發展新動能提升供給體系適配性

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慶祝大會上的重要講話明確強調,要堅定不移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今年9月,在科學家座談會上,總書記還專門指出:「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水平,以新供給創造新需求,科技創新是關鍵。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也需要科技實力,保障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因此,我們要牢牢把握創新這個「牛鼻子」,以此帶動供給體系質量持續提升。

在以創新培育發展新動能、提升新勢能中,要致力於構建高水平科技創新體系,打造服務高質量發展和新發展格局的創新鏈,不斷完善供給體系對需求質量結構提升的適配性。目前,我國擁有全球最豐富的產業體系和最大也最具發展潛力的國內市場,擁有世界最大規模的高等教育體系,在持續提升其創新人才培養和科研水平方面,為創新力的提升提供愈益充分的條件。其中,豐富的產業體系不僅蘊含著產業內技術升級的潛力,也催生著產業間交叉融合創新發展的大量機遇,為我們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提供了巨大發展空間;深具發展潛力的內需市場,將為科技研發成果轉化為生產力,在內需擴大中實現創新的規模經濟效益,提供廣闊的用武之地;而我國高等教育體系和科研體系在不斷完善,包括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技能型人才培養在內的人才培養鏈持續增強,為人才作為創新第一資源的供給,創造了愈益厚實的支撐力。我們完全有條件發揮好產業體系、需求體系、人才供給體系這三大優勢,形成創新驅動的新「三駕馬車」,創造有利於基礎科學研究、應用科技研究、工藝技術研究、市場適配研究等在內的更完善的研發創新鏈;在科技源頭創新、關鍵核心技術、新技術快速大規模應用和迭代升級等領域中,全面對接國際前沿和國內需求,持續提升供給體系對國內外市場的高質量適配力。從而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良性互動,在更高水平上實現供求動態平衡,不斷緩解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

▌以前瞻性產業布局持續增強供給體系適配性

提升供給體系對國內需求的適配性,決不意味著供給是被動地跟隨需求的發展而發展;恰恰相反,供給體系應該發揮對需求的引領力、創造力。馬克思當年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中曾經精闢地闡明了生產對消費的創造作用:「生產不僅為主體生產對象,而且也為對象生產主體」,生產「生產出消費的對象、消費的方式和消費的動力」;「不僅消費的對象,而且消費的方式,不僅客體方面,而且主體方面,都是生產所生產的。所以,生產創造消費者」。這裡說的主體,就是指消費主體,客體就是指消費的對象;在馬克思那裡,消費者及其消費行為、消費對象,都是可以由生產即供給所創造的。今天,我們在構建新發展格局、強化內需拉動力的同時,更應在如何增強供給體系對內需增長的激活與引領方面多下功夫。總書記也曾指出:「從國際經驗看,一個國家發展從根本上要靠供給側推動。一次次科技和產業革命,帶來一次次生產力提升,創造著難以想像的供給能力。當今時代,社會化大生產的突出特點,就是供給側一旦實現了成功的顛覆性創新,市場就會以波瀾壯闊的交易生成進行回應。」因此,「新的供給可以創造新的需求。」

為加強供給體系的引領作用,供給能力的適配性更需要先行布局。要先行謀劃服務於現代化產業體系的一系列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以開發新的供給體系來創造新的需求。基礎設施投資具有較強的乘數效應,即可以通過一定量的投資,對上遊原材料、設備的供給提出有效需求,同時誘導下遊產業發展,如此層層傳遞,激活並放大上下遊產業及左右平行配套領域各環節的投資,並因投資項目吸納的就業增長引發消費力的增長,使產業鏈供應鏈得以延伸發展,發揮供給體系對需求適配的主導作用。當前,我國提出有別於傳統基礎設施建設的「新基建」,重點支持「兩新一重」建設,主要是:發展新一代信息網絡,拓展5G應用,建設數據中心,增加充電樁、換電站等設施;加強新型城鎮化建設,服務人的城鎮化需求,提升城鎮公共設施服務能力,並改造城鎮老舊小區;加強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設,等等。新基建的實施,既促消費惠民生,又調結構增後勁,體現了新技術、新領域、新動能的應用,將進一步增強供給體系對當前和長遠需求潛力的挖掘、引導。

實現前瞻性產業布局,在深圳等經濟特區和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等區域發展高地,更應率先謀劃布局。從更廣闊的空間看,還要對基礎產業和民生保障產業作出未雨綢繆的鞏固、加強。要依託市場對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發揮好政府作用,積極引導社會資本深耕製造業、農業、流通產業,包括生產服務業與生活服務業等。其中,因地制宜發展實體經濟是產業選擇的一大原則,即避免簡單化的產業複製,以免形成新的產能過剩,以利供給體系的發展更加健康、完善。

▌高質量供給體系必須增強產業鏈供應鏈的安全性

要提升供給體系對內需增長的適配性,必須把產業鏈供應鏈的安全發展作為夯實供給體系保障能力的根本基礎。總書記在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慶祝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特別指出,「落實新發展理念、推動高質量發展是根本出路」,並期待深圳等經濟特區要「率先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努力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這裡強調的「更為安全的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應有之義,是實現供給體系引領內需增長的堅實保障。

今年以來,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以及一段時期以來國際社會某些逆全球化的幹擾和阻撓,引發一定時期一定程度某些產業鏈環節的國際性「斷供」,並局部引發不少國家國內供應體系的運轉困難,這給我們供給體系的安全穩定性提出了重要警示。我們必須在創新力的打造及其與產業鏈的對接中,注重把攻克產業鏈供應鏈中「卡脖子」的關鍵技術「短板」列入重要方向,以利於全面增強我國產業鏈供應鏈抵抗重大風險衝擊的能力,增進我國產業安全,鞏固供給體系對內需增長的保障作用。

歷史上傳統的產業安全觀偏重於考慮本國資本對本國產業的控制度;現代的產業安全觀更注重在經濟內外緊密聯動條件下,產業鏈聯結度的可靠性和可持續性是否具有重大缺陷或潛在危險。因此,當今的產業安全,更多表現為產業鏈供應鏈的安全。

按照高質量發展的要求,完善產業鏈布局,築牢保障國家經濟安全屏障,這對於中國這個世界上人口最多、市場潛力最大的經濟體極為重要。無論是作為基本必需品的產品,還是主要產品的關鍵組件或關鍵原材料,以及重要生產設備正常運行所需的零部件,一旦斷供,不僅危及相關產業的持續正常運行,危及社會經濟發展的穩定,甚至因局部產業運行困難而通過產業體系的關聯性引起連鎖反應,損害與制約我國基於巨大人口規模的民生需求保障。而我國產業安全和產業鏈供應鏈安全能否確保,也會反過來影響我們對國際產業鏈安全的支持;因為國內國際雙循環的相互促進,是與海內外產業鏈供應鏈連結的可靠性分不開的。因此,我們要牢固樹立安全發展理念,加快完善安全發展的體制機制,補齊相關短板,以更好維護產業鏈、供應鏈安全,不斷增強供給體系在服務發展大局中的適應與保障能力。

(作者系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教授、中國《資本論》研究會副會長)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 張冬梅
聯繫我們:gzrbllzk@126.com

相關焦點

  • 【地評線】大洋網評:提升供給體系對國內需求的適配性
    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慶祝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要堅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使生產、分配、流通、消費更多依託國內市場,提升供給體系對國內需求的適配性,以高質量供給滿足日益升級的國內市場需求。」提升供給體系對國內需求適配性的必要性從宏觀經濟循環看,高質量發展應該實現生產、流通、分配、消費循環暢通,經濟發展比較平穩。
  • 高質量實現供給需求動態平衡_新華報業網
    我國改革開放的實踐證明,改革創新是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強大動力,新發展格局形成所需的動力,同樣要通過深化改革才能獲得。實現「扭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同時注重需求側改革」,「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高質量動態平衡,從而為形成以國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提供必要動力。
  • 消費是拉動經濟的第一動力,「推促新型消費」提升消費與供給的適配性
    繼9月9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一攬子支持新型消費發展的政策後,新型消費再度迎來政策紅包。國務院辦公廳日前發布《關於以新業態新模式引領新型消費加快發展的意見》提出加大新型消費政策支持力度。消費是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消費對經濟增長發揮著穩定器的作用。受疫情衝擊,今年我國消費受到抑制和凍結,實際有效需求出現下滑,但部分消費新業態新模式快速發展。要拉動消費,新型消費需要「挑大梁」,嘗試利用新方法、新手段,推動消費場景的數位化、無接觸和虛擬化,打造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新型消費形態,從而提升消費與供給之間的適配性。新型消費大量湧現,加速了數字經濟時代到來。
  • 聯測科技:2018質量品牌提升發展大會,助推高質量發展
    」),是開展質量提升行動的一個重要抓手,其顯著特點和作用在於,通過綜合運用計量、標準、認證認可、檢驗檢測、區塊鏈等技術手段,形成了集「質量信用、質量標準、檢驗檢測、質量溯源、質量保險」於一體的全要素質量鏈,從而為有效提高供給體系質量,提升有效供給,保護和培育品牌,滿足消費需求提供了解決方案,也為助推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製造大國向製造強國轉變提供了堅實的技術保障。
  • 深入理解新發展格局的科學內涵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綜合國力大幅提升,為構建新發展格局奠定了堅實的供給基礎、需求基礎、制度基礎、實踐基礎、理論基礎,提供了戰略窗口期。新發展格局是我們黨順應經濟發展規律,著眼於發揮我國具有全球最完整且規模最大的工業體系、強大的生產能力、完善的配套能力、超大規模內需市場、投資需求潛力巨大等發展優勢,根據我國發展階段、環境、條件變化提出的,是對既有發展戰略的提升和深化。
  • 防城港丨創新生態環境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助推經濟高質量發展
    生態環境保護也可以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深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持續改善環境質量,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全面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推動高質量發展,以高質量的人居環境供給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 堅持質量為王 提升質量有效供給
    原標題:堅持質量為王 提升質量有效供給   質量是引領經濟發展的標杆。
  • 促進木本糧油和林下經濟高質量發展 優化供給增強國家糧食安全保障...
    中國經濟導報 中國發展網訊 記者張守營報導 日前,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林草局、科技部、財政部、自然資源部、農業農村部、人民銀行、市場監管總局、銀保監會、證監會等十部門聯合印發《關於科學利用林地資源促進木本糧油和林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提出要進一步優化資源管理制度供給,科學規劃木本糧油和林下經濟產業布局
  • 創新生態體系與產業發展體系耦合關係
    摘要: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本文在創新系統理論的基礎上,研究了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所需的創新生態體系和產業發展體系。論述了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所需的創新生態體系和產業發展體系的特徵,構建了指標評價體系。
  • 航天科工: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推動航天事業高質量發展
    貫徹新發展理念,大力推動高質量發展高質量發展是我國「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主題。「新時代新階段的發展必須貫徹新發展理念,必須是高質量發展。」航天科工如何貫徹新發展理念?什麼樣的發展才是高質量發展?航天科工進一步明確了「十四五」時期發展目標: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以滿足職工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推動並基本實現發展方式向質量效率型轉變,發展動力向創新驅動轉變,業務結構向深耕主業、做強做優做大轉變,努力成為全球航天防務產業發展中具有話語權和影響力的領軍企業,質量效益和產品服務品質等方面的領先企業,引領行業進步、守法重信、履行社會責任等方面擁有全球知名品牌形象的典範企業
  • 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評價體系構建
    此外,2019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提出了要加快形成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指標體系、政策體系、標準體系、統計體系、績效評價、政績考核以及營造良好的環境以不斷推動高質量發展。2 文獻綜述通過對文獻資料進行整理發現在高質量發展的表述被提出後,眾多學者對高質量發展進行了大量的研究,本文主要從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以及經濟高質量發展評價指標體系兩個方面進行梳理,以期對構建中小企業高質量評價體系提供借鑑與參考。
  • 縱論機遇與挑戰 探尋高質量發展路徑
    郭萬達:走好製造業高質量發展之路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全國港澳研究會副會長郭萬達表示,中山的高質量發展之路就是製造業高質量發展之路再者,提升中山大項目、大平臺、大資源的落地能力,建議實施「重點載體工程」,注重龍頭企業帶動、提升企業創新能力、建設重大科學裝置、積極完善政策體系。隨著深中通道項目的建設和運營,深中一體化發展是推動珠江東西兩岸融合發展的重要一環,提升深中合作的水平顯得至關重要。
  • 【探析】在高質量發展上奮力趟出一條路子
    必須牢牢遵循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要求,大力推進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加快由高速增長轉入高質量發展軌道,實現量的合理增長和質的穩步提升。從階段特徵看,趟出高質量發展路子是靶向破解我省發展瓶頸制約、實現轉型蝶變浴火重生的「金玉良方」。
  • 理解高質量發展的五個維度
    近年來,我國技術進步成效顯著,新技術加速向各領域擴散,為提升產品、工程和服務質量,推動產業發展質量水平整體躍升,實現經濟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創造了更加有利的條件。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推動高質量發展必須注重宏觀和微觀的結合。宏觀層面要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完善有利於高質量發展的體制機制,積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提高全要素生產率。
  • 推動新時代哲學社會科學高質量發展
    適應新科技革命和「大數據」時代國內外哲學社會科學發展的新趨勢和新特點,探索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發展道路,積極佔領國際學術制高點,呼喚哲學社會科學在增強學術原創力、提升學術產品供給質量上展現新作為,為世界學術發展和人類文明進步提供發展動力和前進思路。
  • 緊扣一體化和高質量 復旦辦了一場長三角高校智庫峰會
    焦揚:以一體化的思路加強成員單位間交流合作,以高質量的目標帶動諮政服務能級提升,在新發展階段為長三角一體化建設打造更強大的智力引擎焦揚在致辭中代表長三角高校智庫聯盟和復旦大學向各位嘉賓的到來表示熱烈歡迎。她指出,去年9月,由復旦、交大、浙大、南大、中科大等華東五校共同發起的長三角高校智庫聯盟正式成立。
  • 推動住房和城鄉建設事業高質量發展
    如何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部署的重點任務,推動住房和城鄉建設事業高質量發展?記者採訪了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部長王蒙徽。緊扣「三個新」,重點抓好八方面工作記者:貫徹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要求,2021年住房和城鄉建設工作將如何開展?
  • 在高質量發展中再立新功
    引導民營企業專注實體經濟,為高質量發展夯實基礎 實體經濟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和命脈,是國家強盛和民族復興的重要支柱。只有做大做強實體經濟,夯實根基,才能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上取得新進展,在實現高質量發展上取得新突破。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推進,國內經濟保持穩中向好發展態勢,實體經濟經營狀況有了一定改善,但實體經濟發展仍面臨不少困難。
  • 「新發展格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重大理論創新
    「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根據我國發展階段、環境、條件變化作出的戰略決策,是與時俱進提升我國經濟發展水平的戰略抉擇,也是塑造我國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的戰略抉擇,既切中當下,又謀劃長遠,為新時代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指明了方向,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世界發展現實相結合的產物,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國民經濟循環理論、經濟發展理論以及經濟全球化理論
  • 人民日報整版解讀:「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
    「十四五」時期,面對國際國內環境深刻變化,要有效應對各種風險挑戰,發揮強大國內市場增長潛力,必須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加快培育完整內需體系,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以創新驅動、高質量供給引領和創造新需求;增強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提升傳統消費,培育新型消費,發展服務消費;發揮投資對優化供給結構的關鍵作用,統籌推進基礎設施建設,拓展投資空間,激發民間投資活力,為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