緊扣高質量發展 提升供給體系適配性
■ 董小麟
提升供給體系對國內需求的適配性,以高質量供給滿足日益升級的國內市場需求,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慶祝大會上提出的重要要求,為我們實現新時代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指明了重要的實現路徑。
我們要緊扣推動高質量發展、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命題,堅定不移實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前瞻性布局現代產業體系,加強創新鏈與產業鏈的融合發展,加強供應鏈與供給體系的安全性可靠性,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育好新機、開好新局。
▌提升供給體系適配性是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
高質量發展是新時代的鮮明特徵。提升供給體系適配性,是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適應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實現高質量發展和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內在要求。
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新時代,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成為社會主要矛盾,人民群眾的需求從以往發展階段主要表現為量的增長更多地轉向質的追求,轉向內涵更豐富、層次更高、結構更豐富的需求;這不僅極大強化了內需引領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而且對供給體系創新發展、提升其服務內需升級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與此同時,我們處於「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歷史交匯點上,國內區域間仍存在較顯著的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長期高速增長在迅速提升我國經濟規模的同時,也存在資源消耗巨大、環境壓力加重、發展動力亟待轉換、發展方式亟待優化的迫切要求。因此,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和實現高質量發展存在邏輯上的必然聯繫。在發展速度回穩狀態下,矛盾的主要方面是供給側如何實現結構優化以促進質量導向型的增長,這是中國突破中等收入陷阱、抓住我國發展重要戰略機遇期、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的必然要求。我們必須牢牢把握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著力實現高質量發展和新發展格局的構建。
再從外部發展環境看,世界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際經濟政治形勢的發展變化對我國加強供給系統對國內外資源配置的全局考量,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因此,圍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著力提升供給體系對國內需求的適配性,將有效強化供給體系在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中的支撐力。這對於進一步增強我國經濟發展的抗風險能力,維護我國經濟穩中向好、長期向好局面,保障經濟發展行穩致遠,具有重大現實意義。
▌以創新驅動培育發展新動能提升供給體系適配性
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慶祝大會上的重要講話明確強調,要堅定不移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今年9月,在科學家座談會上,總書記還專門指出:「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水平,以新供給創造新需求,科技創新是關鍵。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也需要科技實力,保障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因此,我們要牢牢把握創新這個「牛鼻子」,以此帶動供給體系質量持續提升。
在以創新培育發展新動能、提升新勢能中,要致力於構建高水平科技創新體系,打造服務高質量發展和新發展格局的創新鏈,不斷完善供給體系對需求質量結構提升的適配性。目前,我國擁有全球最豐富的產業體系和最大也最具發展潛力的國內市場,擁有世界最大規模的高等教育體系,在持續提升其創新人才培養和科研水平方面,為創新力的提升提供愈益充分的條件。其中,豐富的產業體系不僅蘊含著產業內技術升級的潛力,也催生著產業間交叉融合創新發展的大量機遇,為我們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提供了巨大發展空間;深具發展潛力的內需市場,將為科技研發成果轉化為生產力,在內需擴大中實現創新的規模經濟效益,提供廣闊的用武之地;而我國高等教育體系和科研體系在不斷完善,包括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技能型人才培養在內的人才培養鏈持續增強,為人才作為創新第一資源的供給,創造了愈益厚實的支撐力。我們完全有條件發揮好產業體系、需求體系、人才供給體系這三大優勢,形成創新驅動的新「三駕馬車」,創造有利於基礎科學研究、應用科技研究、工藝技術研究、市場適配研究等在內的更完善的研發創新鏈;在科技源頭創新、關鍵核心技術、新技術快速大規模應用和迭代升級等領域中,全面對接國際前沿和國內需求,持續提升供給體系對國內外市場的高質量適配力。從而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良性互動,在更高水平上實現供求動態平衡,不斷緩解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
▌以前瞻性產業布局持續增強供給體系適配性
提升供給體系對國內需求的適配性,決不意味著供給是被動地跟隨需求的發展而發展;恰恰相反,供給體系應該發揮對需求的引領力、創造力。馬克思當年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中曾經精闢地闡明了生產對消費的創造作用:「生產不僅為主體生產對象,而且也為對象生產主體」,生產「生產出消費的對象、消費的方式和消費的動力」;「不僅消費的對象,而且消費的方式,不僅客體方面,而且主體方面,都是生產所生產的。所以,生產創造消費者」。這裡說的主體,就是指消費主體,客體就是指消費的對象;在馬克思那裡,消費者及其消費行為、消費對象,都是可以由生產即供給所創造的。今天,我們在構建新發展格局、強化內需拉動力的同時,更應在如何增強供給體系對內需增長的激活與引領方面多下功夫。總書記也曾指出:「從國際經驗看,一個國家發展從根本上要靠供給側推動。一次次科技和產業革命,帶來一次次生產力提升,創造著難以想像的供給能力。當今時代,社會化大生產的突出特點,就是供給側一旦實現了成功的顛覆性創新,市場就會以波瀾壯闊的交易生成進行回應。」因此,「新的供給可以創造新的需求。」
為加強供給體系的引領作用,供給能力的適配性更需要先行布局。要先行謀劃服務於現代化產業體系的一系列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以開發新的供給體系來創造新的需求。基礎設施投資具有較強的乘數效應,即可以通過一定量的投資,對上遊原材料、設備的供給提出有效需求,同時誘導下遊產業發展,如此層層傳遞,激活並放大上下遊產業及左右平行配套領域各環節的投資,並因投資項目吸納的就業增長引發消費力的增長,使產業鏈供應鏈得以延伸發展,發揮供給體系對需求適配的主導作用。當前,我國提出有別於傳統基礎設施建設的「新基建」,重點支持「兩新一重」建設,主要是:發展新一代信息網絡,拓展5G應用,建設數據中心,增加充電樁、換電站等設施;加強新型城鎮化建設,服務人的城鎮化需求,提升城鎮公共設施服務能力,並改造城鎮老舊小區;加強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設,等等。新基建的實施,既促消費惠民生,又調結構增後勁,體現了新技術、新領域、新動能的應用,將進一步增強供給體系對當前和長遠需求潛力的挖掘、引導。
實現前瞻性產業布局,在深圳等經濟特區和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等區域發展高地,更應率先謀劃布局。從更廣闊的空間看,還要對基礎產業和民生保障產業作出未雨綢繆的鞏固、加強。要依託市場對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發揮好政府作用,積極引導社會資本深耕製造業、農業、流通產業,包括生產服務業與生活服務業等。其中,因地制宜發展實體經濟是產業選擇的一大原則,即避免簡單化的產業複製,以免形成新的產能過剩,以利供給體系的發展更加健康、完善。
▌高質量供給體系必須增強產業鏈供應鏈的安全性
要提升供給體系對內需增長的適配性,必須把產業鏈供應鏈的安全發展作為夯實供給體系保障能力的根本基礎。總書記在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慶祝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特別指出,「落實新發展理念、推動高質量發展是根本出路」,並期待深圳等經濟特區要「率先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努力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這裡強調的「更為安全的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應有之義,是實現供給體系引領內需增長的堅實保障。
今年以來,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以及一段時期以來國際社會某些逆全球化的幹擾和阻撓,引發一定時期一定程度某些產業鏈環節的國際性「斷供」,並局部引發不少國家國內供應體系的運轉困難,這給我們供給體系的安全穩定性提出了重要警示。我們必須在創新力的打造及其與產業鏈的對接中,注重把攻克產業鏈供應鏈中「卡脖子」的關鍵技術「短板」列入重要方向,以利於全面增強我國產業鏈供應鏈抵抗重大風險衝擊的能力,增進我國產業安全,鞏固供給體系對內需增長的保障作用。
歷史上傳統的產業安全觀偏重於考慮本國資本對本國產業的控制度;現代的產業安全觀更注重在經濟內外緊密聯動條件下,產業鏈聯結度的可靠性和可持續性是否具有重大缺陷或潛在危險。因此,當今的產業安全,更多表現為產業鏈供應鏈的安全。
按照高質量發展的要求,完善產業鏈布局,築牢保障國家經濟安全屏障,這對於中國這個世界上人口最多、市場潛力最大的經濟體極為重要。無論是作為基本必需品的產品,還是主要產品的關鍵組件或關鍵原材料,以及重要生產設備正常運行所需的零部件,一旦斷供,不僅危及相關產業的持續正常運行,危及社會經濟發展的穩定,甚至因局部產業運行困難而通過產業體系的關聯性引起連鎖反應,損害與制約我國基於巨大人口規模的民生需求保障。而我國產業安全和產業鏈供應鏈安全能否確保,也會反過來影響我們對國際產業鏈安全的支持;因為國內國際雙循環的相互促進,是與海內外產業鏈供應鏈連結的可靠性分不開的。因此,我們要牢固樹立安全發展理念,加快完善安全發展的體制機制,補齊相關短板,以更好維護產業鏈、供應鏈安全,不斷增強供給體系在服務發展大局中的適應與保障能力。
(作者系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教授、中國《資本論》研究會副會長)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 張冬梅
聯繫我們:gzrbllzk@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