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全國絕大部分省份高考總分750分,其中數學、語文、英語各150分,文綜、理綜各300分,英語的地位竟然高於理化等學科,讓人匪夷所思。此外,招工需要考核英語,工作職稱評定也需要考核英語,而工作以後直到退休,多數人可能沒看過一篇英文原著資料。
如果不從事翻譯、涉外導遊等與英語相關的工作,多數人會將英語還給親愛的老師們,而語文和數學不一樣,生活中時時刻刻在用,特別是高中所學的知識。
讓人生奇的是,據統計,中國小學生在校人數9900多萬,而英國總人口才6400多萬。也就是說在中國學英語的小學生都比英國人口多。
國內從小學就開始學英語,在幾年前一些地方的小升初考試中,數學佔100分,語文80分,英語50分,英語的地位僅次於語文。進入初中和高中,學生們用了很大的精力去學習英語,背單詞,記語法,練聽力,不誇張地說,英語佔用了學生們1/4至1/3的學習時間。
我們不禁要問,一門多數人多數場景下用不到的課程,我們為什麼要學,還要耗費那麼大的精力去學?
從小學的課程設置來看,語數英的定位是打基礎。而實際上,語文的課程中有很多傳統文化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內容,語文不僅僅作為工具,還有傳承文化的作用。上了初中,除了語數英,還增設了生物、地理、歷史、化學、物理、道德法制等課程。很顯然這些課程也都是為了以後細分的專業打基礎。同時,它們可以成為工具,也可以轉化為技能,不但是考試大綱的要求,也可以應用於日常生活。而英語呢?可以說是工具卻沒地方用,也可以說是技能,卻沒地方施展。
數學和語文是所有其他課程的基礎,而將英語的分值設置得與語文和數學一樣,不知出於什麼考慮。英語是其他課程的基礎麼?學好英語能促進對理化生物歷史地理的理解麼?英語到底是基礎,還是工具,學生從中能學到什麼?
如果將英語當作語文去學習,我們能學到西方的思維方式麼?還是能學到由此延伸的世界觀?想必東西方兩種截然相反的思維方式不可能共存於一個人的腦子裡。
學習語言需要環境,我們的學生再努力,沒有語言環境,也只能事倍功半。學生們花費大量的時間去背單詞、練聽力,佔用了大量的其他科目或者課餘時間,卻沒有達到相應的效果。
隨著技術的發展,語言障礙會越來越小。人工智慧機器翻譯又快又準,可攜式隨身翻譯機能夠即時翻譯多國語言,一個完全不懂外語的人,依靠這樣的翻譯機或者翻譯軟體就可以進行日常的交流。
當然,那些從事翻譯、導遊或者打算出國的人,英語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他們可以從小學習,不間斷地提高。
所以對於英語這門科目,在現在中國的經濟背景、技術背景條件下,完全沒有必要放到比數理化還要重要的位置。
大幅降低英語的地位,從小學開始,直到大學,將騰出來的時間用於學習其他知識,除了英語專業工作,對於招工、評職稱徹底不做英語要求,引導一門外語回歸應有的本位,已經是時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