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核」不再色變,你了解生活中無處不在的核技術嗎?

2021-02-13 重慶科技報

核能作為人類歷史上的一項偉大發現,應用領域非常廣泛。

隨著科技不斷進步,人類控制核能的技術能力不斷提升——在核能制氫、海上浮動核電站、核能低溫供熱等領域,核能的應用潛力都令人期待。

所以一說起核技術,大家內心想到的都是非常宏大的場面~

比如↓↓

在工業領域,核技術應用的快速發展已成為推進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新方法不斷取得創新發展的動力之一。

在農業領域,核技術已廣泛應用於植物輻射誘變育種、農產品和食品輻射加工、昆蟲輻射不育等領域,成為改造、革新傳統農業和促進農業現代化的重要科學技術。

在醫學領域,核技術與現代醫學技術相結合,可以預防、診斷和治療疾病。以放射性藥物為例,它是一種含示蹤核素標記的生物製劑,可應用於核醫學示蹤分子診斷技術中。與核醫學顯像設備配合使用,其對腫瘤診斷的發現率可達90%。

在公眾安全領域,X射線、γ射線、中子等探測技術已廣泛應用於航空、鐵路、海運、公路等客運和貨運安全檢查中。近年來發展起來的核磁共振、核四級共振等「指紋式」高精度檢測技術,也具有廣闊應用前景。

在環保領域,核分析技術已應用於大氣汙染物監測,水體和各類環境樣品的分析中;利用輻照技術開展大氣、廢水、汙泥的淨化處理,能獲得比傳統處理技術更高效、更低能耗、更準確的處理能力。

但是~~~

別忘了,

核技術應用其實在抗擊疫情和食品安全方面也發揮了重要作用。

-end-

編輯:K.Seven      

綜合自經濟日報、央視新聞  

聲明:除原創內容特別說明之處,推送稿件文字、圖片及視頻均來自網絡及各大主流媒體。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認為內容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相關焦點

  • 硬「核」科普,認識你身邊的輻射
    隨著核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核技術的應用越來越廣泛,「核」逐漸走進我們的日常,但由於缺乏了解,很多人依舊談「核」色變。要做好核輻射應急準備,確保核應用安全,就需要更多的人知「核」懂「核」。讓我們先來了解一下輻射~問:我們身邊一直有輻射嗎?
  • 硬「核」,認識您身邊的輻射
    隨著核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核技術的應用越來越廣泛,"核"逐漸走進我們的日常,但由於缺乏了解,很多人依舊談"核"色變。要做好核輻射應急準備,確保核應用安全,就需要更多的人知"核"懂"核"。 讓我們先來了解一下輻射 Q:我們身邊一直有輻射嗎? A:是的。
  • 你了解你身邊的「核」嗎?
    說起「核輻射」,許多人都會談「核」色變,認為只要有核輻射就意味著危險。但是今天知力君要說:雖然人每時每刻都受到各種輻射照射,但不意味著生活在危險之中。無處不在的「輻射」輻射就是從發射體發出的射線,分為天然輻射和人工輻射兩類。核輻射即放射性元素產生的輻射。
  • 核技術能發電還能殺菌?快來看90後大學生製作的「核科普」小視頻
    現代快報訊(通訊員 王偉 實習生 邱樂意 記者 仲茜)你知道嗎,核技術可以發熱發電,打造出「人造小太陽」,核輻射還可以殺菌無殘留,你吃的泡椒鳳爪或許就是核輻射除菌的……9月24日,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舉辦的第五屆全國高校學生課外「核+X」創意大賽上,來自全國數十所高校的大學生,用各自製作的短視頻,向廣大師生科普核科學知識。
  • 變「輻」為「福」 核技術正造福人類
    第五屆「核你在一起」科普開放周活動正在如火如荼進行,60餘家核工業單位同時對社會公眾開放,其中包括中核集團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以下簡稱原子能院)。「核技術應用,是利用放射性同位素和電離輻射與物質相互作用所產生的物理、化學及生物效應,進行應用研究與開發的技術。
  • 王乃彥院士:核技術在癌症治療的應用中有很大突破
    從核技術發展質量來看,這兩年國內核技術發展正在走向高端。不僅僅是在一些簡單的領域獲得突破,而是與環保、醫學等深度結合發展。Q據了解,今年核技術領域召開了多場重量級的會議,您如何看待這一現象?發展核技術,是造福老百姓的重要方向,比如核技術在醫療、環保等領域的應用,都可以提高老百姓的生活質量。不僅如此,發展核技術對促進核電發展也有積極作用。現在大家都在談如何解決核電發展中的鄰避效應?就是把「鄰避」變成「鄰喜」,讓核電事業變成與當地老百姓共同的事業,即構建命運共同體。
  • 防輻射「神器」真能保護你嗎
    防輻射「神器」真能保護你嗎 2020-11-24 18: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啟物明維】身在「輻」中要知「輻」———從身邊的核與輻射安全...
    4月15日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讓我們一起來了解究竟什麼是核安全?什麼是核與輻射?如何保障核與輻射安全?一、身在「輻」中作為二十世紀人類最偉大的科技成就之一,核科學技術在國家安全、創新前沿、百姓平安、清潔能源、綠水青山乃至整個國民經濟建設中具有重要作用。
  • 天津青少年核科學教育基地開放 幫助公眾走出「談核色變」誤區
    為了宣傳核科學和技術知識,普及核輻射防護與救治常識,近日,由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放射醫學研究所、中共天津市南開區委員會和天津市南開區人民政府共同建設的天津青少年核科學教育基地(以下簡稱「教育基地」)在開館一周年之際,首次向社會大眾開放,幫助群眾走出「談核色變」的誤區。
  • 「核」輻射無處不在?其實沒那麼可怕
    「核」輻射無處不在?其實沒那麼可怕 2018-03-22 17:43  來源: 科技日報 說起核輻射,相信許多人都會談之色變,核輻射究竟會造成多大傷害?  「核」真的無處不在雖然身邊的輻射很多,但並不意味著公眾生活在危險之中。比如乘飛機從北京往返美國1次,相當於接受100—200微西弗(核輻射單位中最小的單位),機場安檢一次為0.05—0.25微西弗。專家指出,機場安檢時人們通過的「金屬探測門」並沒有輻射,只有檢查行李的儀器才利用X射線進行檢測,但也不會對人造成危害。日常生活電磁輻射無處不在,比如:手機、電視、電腦以及微波爐都是輻射源。
  • 陳達院士:無需談核色變 低劑量輻射人體可承受
    中國科學院院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核技術系陳達教授昨天說,市民無需「談核色變」,低劑量的輻射人體可以承受。福島核電站非核爆炸 「核爆炸是由核裂變瞬間釋放大量能量引起的,並伴有大量放射性物質的向外彌散。而東京電力公司負責運營的福島第一核電廠共有6個機組,地震前4、5、6號機組已處於維修停堆狀態,在地震時,1、2、3號機組已經安全停堆。」
  • 中國高校核工程與核技術專業排名,清華、中科大第一!
    提起核能,似乎總能使人聯想到氫彈、原子彈等具有殺傷性的核武器,或是核洩露這樣的恐怖事件,所以不免使人談「核」色變。然而,作為一種清潔無汙染的高效能源,核能已漸漸取代了太陽能、風能、地熱能、水能等受地域限制極為明顯的能源,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
  • 談「核」色變,原子彈、氫彈和中子彈你真的了解嗎?
    原子彈的威力通常為幾百噸至幾萬噸T N T 當 量 ,可 制 成 核 航 空 炸 彈 、核 炮 彈 、核 地 雷 或 核 導 彈 等 使用。1945年,美國曾在日本廣島和長崎投放原子彈,加速了日本的投 降 ,這 是 史 上 第 一 次 將 核 武 器用於實戰。
  • 院士看2018|王乃彥:核技術在醫學領域的主要突破是治療癌症
    構建命運共同體記:據了解,今年核技術領域召開了多場重量級的會議,比如首屆中國國際核技術應用產業大會、民用核技術綠色發展論壇等等,您如何看待這一現象?王:從這些方面也能反映國內核技術發展的需求是越來越大的。
  • 輻射無處不在!我會受到哪些傷害?
    元素「氡」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放射性元素,大多以氣態出現,通常蘊藏在天然石材中,對人體幾乎不會造成傷害。而我們耳熟能詳的核原料「鈾」,實際上只佔鈾礦的百分之幾,需要經過提煉濃縮才具有很高的放射性,還曾被用於瓷器和玻璃工業。因此,輻射無處不在,確實毋需擔憂。
  • 兩彈功臣王乃彥對合肥核技術的應用充滿信心
    昨日,78歲的中科院院士王乃彥現身安徽中福光電科技成果鑑定會。王乃彥對科技城——合肥核技術的應用抱有信心。他提筆贈言合肥城:「十年磨一劍,不敢露鋒芒,再磨十年劍,泰山不可擋。」  連聲讚嘆安徽人「太厲害」  1965年,由於中蘇關係破裂,王乃彥及所有在蘇聯杜布納聯合核子研究所的中國人員全部撤回國內。
  • 朝鮮核技術是從哪裡來的?
    但實際上,關於巴基斯坦「核彈之父」通過黑市向朝鮮出售核技術的報導早已鋪天蓋地。  卡迪爾·汗的核「超市」  英國《獨立報》稱,朝鮮很早以前就決定開發核武器,把其作為一種針對敵國的安全政策。該國悄悄將核研究設備隱藏在深山裡,並在國際黑市購買用於製造炸彈的現貨。  在國際市場上,朝鮮要找到幫手並非難事。
  • 核物理與核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付恩剛課題組與合作者在摩擦納米...
    然而,界面微納米結構在持續摩擦過程中的穩定性一直備受挑戰,研究者們一直在尋找新的更有效的界面調控方法去提高其起電性能。北京大學物理學院、核物理與核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付恩剛教授課題組與北京納米能源所陳翔宇研究員和王中林研究員課題組,首次將載能離子束與摩擦納米材料相結合,提出了通過低能高密度氦離子的輻照來調控聚合物的摩擦電錶面電荷密度的策略和方法,並成功地獲得了超強正電性起電材料。
  • 國際原子能機構支持哥倫比亞利用核技術了解海洋
    只要一滴海水,科學家就可以利用核技術,揭示有助於我們更好地了解海洋環境的過程。在世界各地,科學家們都在尋求國際原子能機構的支持,利用核衍生技術來研究海洋,並為保護海洋做好更好的準備。我們來看看國際原子能機構在這一挑戰中如何支持哥倫比亞——一個領土接近50%海洋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