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一號已完成全月面拍攝 八月份接受月食考驗

2020-11-23 搜狐網

  「嫦娥一號」完成全月面拍攝

  本報訊截至昨天,我國首顆月球探測衛星「嫦娥一號」在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的嚴密監視和精確控制下,已安全環月飛行210天,飛行2374圈,目前衛星處於環月正飛狀態,各系統設備工況正常穩定。

衛星CCD立體相機完成對月球南北緯70度範圍內全部月面圖像的拍攝與數據獲取的實現。8月份,「嫦娥」將第二次經受月食考驗。

  據了解,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目前已完成了兩次軌道維持、四次飛行姿態轉換、一次月食管理控制,開展了星上搭載的全部有效載荷設備的科學試驗。5月12日,衛星CCD立體相機完成對月球南北緯70度範圍內全部月面圖像的拍攝與數據獲取的實現。據該中心飛行器管理室劉俊澤主任介紹,「嫦娥一號」衛星搭載的有效載荷設備在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已處理單粒子鎖定數十次,確保了各項科學試驗活動的順利進行。鍾欣

(責任編輯:梅智敏)

相關焦點

  • 中國正式發布"嫦娥一號"拍攝全月球影像圖(圖)
    中國正式發布"嫦娥一號"拍攝全月球影像圖(圖) 2008年11月12日 16:04 來源:中國新聞網 發表評論     11月12日下午,中國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正式發布「嫦娥一號」拍攝月球全圖。
  • 從嫦娥一號到嫦娥5T:精彩紛呈的月宮故事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科研人員歷時兩年多,設計出結合了東方紅三號衛星平臺與中國資源衛星特點,又具備多項新技術的嫦娥一號衛星方案,並順利完成了奔月、探月的關鍵技術攻關。   2004年1月23日,我國月球探測工程全面啟動。作為「繞、落、回」三步走的第一步,首期繞月工程就是研製和發射探月衛星嫦娥一號。
  • 從嫦娥一號到嫦娥五號:奔月,落月,再到返回嘗試
    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號衛星成功發射,正式拉開了中國探測月球的序幕。從從嫦娥一號到嫦娥四號,再到探月三期再入返回飛行試驗器,明年還將發射嫦娥五號。中國探月之路一步一個腳印,逐步推進,屢創奇蹟。嫦娥三號探測器成功軟著陸月球。
  • 嫦娥一號拍攝數據製作我國首幅全月球影像圖公布
    新華社快訊:  依據嫦娥一號衛星拍攝數據製作的中國第一幅全月球影像圖,12日15時05分正式公布。同時,衛星獲得的第一批科學探測數據,也按照有關規定向科研單位移交。  新華社快訊:  12日下午首次揭幕的中國全月球影像圖等一批與繞月探測工程相關的資料和實物,被國防科工局捐贈給國家博物館,將作永久收藏。  新華社快訊:  國防科工局負責人12日透露,我國探月二期工程中的嫦娥三號衛星將實現月球軟著陸和巡視探測任務。
  • 背景資料:嫦娥一號
    2007年11月6日11:35:成功進行了第二次近月制動,進入周期為3.5小時的環月小橢圓軌道。2007年11月7日08:34:嫦娥一號完成了第三次近月制動,進入月面高度212千米的工作軌道。2007年11月19日衛星調整為三體定向狀態,開啟有效載荷。2007年11月26日中國國家航天局正式公布嫦娥一號衛星傳回的第一幅月面圖像。2007年11月28日雷射高度計開機工作。
  • 嫦娥一號衛星成功撞擊月球
    在撞擊過程中,嫦娥一號衛星攜帶的CCD相機傳回實時圖像,圖像清晰。中國探月一期工程宣布完美落幕。記者在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看到,為了保證嫦娥一號衛星成功「受控撞月」,嫦娥一號任務飛行控制組選擇在青島和喀什兩個測控站同時能夠進行測控的時間段內進行撞月控制。15時36分,嫦娥一號衛星開始減速,16時13分10秒成功落在月球的豐富海區域。
  • 嫦娥一號肩負四大使命 將探測月面地形地貌
    嫦娥一號肩負四大使命  目標一:探測月面地形地貌。由於月球表面幾十億年來一直受到隕石的強烈轟擊,表面覆蓋了一層5至10米厚的塵土與角礫,真正的基巖物質出露較少。  根據規劃,嫦娥一期將從宏觀的探測著手,利用CCD立體相機和雷射高度計實施對全月面三維立體成像的探測活動。  目標二:探測月球成分。通過研究月球化學元素的含量和分布特徵來反演月球的演化過程,分析、研究月球的整體化學成分與化學演化歷史,進而為研究地月體系的起源方式與化學演化過程等提供最直接和最有效的科學依據。
  • 「嫦娥一號」繞月探測衛星發射成功
    新華社北京1月29日電 探月工程一期——「嫦娥一號」衛星於2007年10月成功發射,準確進入預定環月工作軌道,開展了為期一年的科學探測工作。截至2008年10月,「嫦娥一號」衛星達到了「一年壽命」的技術要求,共獲得1.37TB的有效科學數據。
  • 精彩紛呈的月宮故事:從嫦娥一號到嫦娥5T,我國探月工程亮點回顧
    從嫦娥一號拍攝的全月球影像圖,到嫦娥二號首次實現我國對小行星的飛躍探測,再到嫦娥三號成功實現落月夢想……月球探測工程,是繼人造地球衛星、載人航天飛行取得成功之後我國航天事業發展的又一座裡程碑,實現了中華民族的千年奔月夢想,開啟了中國人走向深空探索宇宙奧秘的時代,標誌著我國已經進入世界具有深空探測能力的國家行列。回顧我國一路走來的探月之旅,可謂精彩紛呈。
  • 一文解讀嫦娥五號月面起飛
    12月3日20時07分,嫦娥五號上升器進入起飛準備模式。這是我國首次在地外天體實施太空飛行器起飛。火箭在地球表面起飛有完備的發射塔架支持系統。相比之下,月面起飛條件則簡陋得多。兩天前,嫦娥五號著陸器馱著上升器降落月球。現在,它搖身一變,充當起上升器的發射塔架。起飛地形很重要。
  • 嫦娥一號「雷射眼」將拍攝中國首張月球三維圖(圖)
    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實驗室裡,「勞動節」也不閒著,一支由上海技物所與上海光機所組成的20多人科研團隊正在為即將上天的「嫦娥一號」探月衛星趕製「雷射眼」。這雙「雷射眼」就是我國獨立自主研發的首個太空雷射高度計,明年此時,它就有望從月亮那兒傳回月面三維高程圖,為中國人未來登月計劃尋找最合適的落腳點。記者隨同上海技物所所長王建宇等人換上淨化服,經過風淋間沐風去塵後,走進實驗室。
  • 從嫦娥一號到嫦娥三號:中國探月工程的"三級跳"
    嫦娥一號:實現從無到有歷史性突破    2007年10月24日18時05分,大涼山深處的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吸引著世界關注的目光——嫦娥一號衛星在這裡由長徵三號甲火箭發射升空。    嫦娥一號經過18天時間飛行最終進入環月軌道。根據飛行計劃,嫦娥一號在奔月途中,應該安排3次中途修正。
  • 嫦娥一號將繪首張中國版全月地形圖
    不論「嫦娥」奔月還是登月,首先要製作一張月球地圖,這是每個制訂探月計劃國家的必答題,有望於本月下旬發射的「嫦娥一號」衛星也不例外。記者昨天獲悉,該星搭載上海科研人員自主研製的雷射高度計,將承擔我國首位「探月攝影師」之責,為世人拍下第一幅擁有較高精度的中國版全月地形圖。
  • 深度丨一文解讀嫦娥五號月面起飛
    考慮到採樣後上升器要在月面起飛,嫦娥五號落月的過程也是為上升器選擇「發射場」的過程。為了給上升器起飛創造更好的條件,相較於嫦娥三號、四 號,嫦娥五號對於著陸點的位置精度和平整度要求更高。12月1日23時11分,在GNC系統的精準操控下,嫦娥五號探測器成功著陸在月球正面西經 51.8度、北緯 43.1度附近的預選著陸區。從著陸影像圖來看,地勢平坦。
  • 假如嫦娥一號失敗了——歐陽自遠談嫦娥背後的故事
    嫦娥二號原本是一號的備份星,假如嫦娥一號發射失敗了,它就會被用來再做一次嘗試。自從嫦娥一號成功上天后,探月工程的科學家便開始討論改變嫦娥二號的使命,使之成為嫦娥三號的先導星。
  • 歐陽自遠回首首席七年心路歷程:假如嫦娥一號失敗了
    今年10月1日,它由長徵-3C運載火箭直接送入地月轉移軌道。112個小時後,它就飛到了月球附近的特定位置,進行近月制動,隨即進入近月點100千米、遠月點8000千米的繞月軌道。相比之下,嫦娥一號花了13天才飛到月球。 後面的幾天裡,嫦娥二號又進行了兩次近月制動,進入高度100千米的極月圓軌道。
  • 光之成果|「嫦娥一號」
    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號」豪情遠赴。如今,「嫦娥五號」整裝待發,帶著中國人的探月之夢,前赴後繼。事實上,探月工程的正式建立和開展早已開始。2004年,中國正式開展月球探測計劃,在國務院正式批准繞月探測工程立項後,工程領導小組便將其命名為「嫦娥工程」,並將第一顆繞月衛星命名為「嫦娥一號」。
  • 從嫦娥一號到嫦娥五號,見證大國崛起!
    下面我們就來看看從嫦娥一號到嫦娥五號都做了哪些工作,以及在科技上都有哪些重大突破與進展。嫦娥一號嫦娥一號於2007年10月24日成功發射,2009年3月1日在科技人員的精準控制下成功撞擊月球,完成使命。嫦娥一號目的是獲取月球表面三維立體影像圖,分析月球表面元素和分布特點,探測月壤厚度及地月空間環境等基礎研究工作。
  • 嫦娥二號探月解析度比嫦娥一號提高數倍
    與嫦娥一號相比,嫦娥二號距離月球更近,攜帶相機手掌大小,只有三四百克重,獲取三維影像解析度更高。另外,紫外敏感器增加拍圖與傳圖功能,能覆蓋月面80%以上區域。  與嫦娥一號相比,嫦娥二號改進了有效載荷性能,提高了對月探測精度,完成4類科學探測,即獲取更高精度月球表面三維影像,解析度由嫦娥一號的120米提高至優於10米,同時還將探測月球物質成分、月壤特性以及地月與近月空間環境。
  • 回顧「繞」「落」「回」從嫦娥一號到嫦娥五號我國的偉大壯舉!
    嫦娥一號 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號衛星在長徵三號甲遙十四火箭的幫助下成功進入預訂月球軌道,從此刻起正式拉開了我國探索月球的彈幕,實現了零窗口發射。2020年11月20日嫦娥一號探測器傳回了所拍攝的第一幅月面圖像。這也是繼我國東方紅一號人造地球衛星和神舟五號載人航天飛船之後,第三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偉大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