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彤彬談科學理論與自然的關係
彭彤彬
在歐洲數學發展史上,有一段時間,有些科學家認為:數學就是世界的反映,世界可用數學來描述和刻畫。甚至認為數學即世界,世界即數學。數學是神給人類開啟自然的鑰匙。認清了數學,就摸透了自然。
這個觀點,在一段時間裡,極大地激發了數學家的熱情,驅動他們去日夜地研究數學,使得數學得到迅猛的發展。
但這個觀點是極端錯誤的。
數學內容實質≠現實世界屬性。
數學只是用來描述和刻畫現實世界中某些事物的某種屬性的一種工具,一種模型。
現實世界的萬事萬物,其方方面面的,微觀或宏觀或整體的諸多屬性,是需要各種科學,從不同側面不同角度去描述和刻畫它們的一些點滴屬性的。
人類為研究世界,獲得的各種科學理論,相對於世界事物來說,是片面的粗糙的近似的膚淺的。
即使把所有的科學加在一起,它也不等於真實的自然世界。
自然世界就存在那裡,但科學理論需要人類去開拓發掘,讓它們發展加深,並且這個發展過程是個無底洞形式的。
這才是正確的思想觀念。
近日,看到有些人讀了點數學史,把牛頓時期的有些看法拉出來說事。
他回顧到,數學由線性發展到非線性後,指出數學中有非線性,表明現實世界就是非線性形式存在,就要否定空間的線性形式。
這是什麼邏輯!
要知道,事物的個數對加法來說永遠是線性的,在人生活範圍內度量得到的物體的長度與長度之間,面積與面積之間的關係,難道會變成非線性的?而長度與面積之間永遠是非線性的。
數學中出現某一特性,只能說世界中可能存在事物中對應含有的某特性。但也可能現實世界中完全沒有與之對應的事物屬性。
誰能說,數學中有非線性,整個世界就是非線性的?時空就是彎曲的?數學中的非線性,一定是用來描述時空的特徵,而不是描述其他事物的特徵?時空既使是彎曲的,那也要由物理去證明才是對路的。
數學中的0,對應著宇宙中的奇點?宇宙中的奇點在哪?它存在嗎?
科學理論,不是神授的,它們不等同於自然世界,它們只是自然宇宙某些事物的某一個側面的某一特徵的近似反映。
這才是正確對待科學理論和現實世界的正確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