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資源科技創新人物金翔龍——六十餘載海底勘探路

2020-08-04 i自然i海洋
自然資源科技創新人物金翔龍——六十餘載海底勘探路

金翔龍在翻閱海底地質資料。

自然資源科技創新人物金翔龍——六十餘載海底勘探路

20世紀60年代,金翔龍在海洋調查船上。

  金翔龍,中國工程院院士、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研究員,中國海底科學奠基人之一。如今已是耄耋之年,但他依然活躍在學術研究和工程生產一線。

  「我的大半生都是泡在海洋裡的,只要國家需要,我必傾力而為!」金翔龍說。

  從致力於海洋石油勘探,到大陸架研究;從中國邊緣海海底勘查,到渤海、黃海、東海和南海地球物理探測;從推動中國參與引領大洋礦產開發,到推進海洋高新技術開發與海洋工程產業「突圍」……在他每一次的人生選擇中,「國家需要」始終是那顆最具決定性的砝碼。

  「對,就是她,海洋!」

  1934年11月,金翔龍出生於江蘇南京。彼時的中國正處於民族危急、國難當頭的關口,他的幼年和童年是在動蕩和戰亂中度過的。儘管當時的生活顛沛流離,但他酷愛讀書,從小就養成了獨立好學的習慣和愛國的情懷。

  18歲那年,為了響應國家發展地質事業的號召,金翔龍報考了北京地質學院,選擇了當時較為冷門的地質專業。隨後4年的刻苦學習以及對柴達木盆地的實地考察,為他日後開展地質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在金翔龍畢業前夕,國家正在制定《十二年自然科學技術發展綱要》,「向科學進軍」的號角振奮著一代熱血青年。金翔龍陷入了沉思:國內地質勘探與國外相比差距很大。在國外,海洋早已成為熱點,而我國的地質調查卻僅限於陸地,海域還是一片神秘的「處女地」。

  「對,就是她,海洋!」在一次學術討論會上,他把自己的選擇告訴了馬杏垣老師,誠懇地徵詢其意見。馬杏垣聽完他的想法後說:「從沙漠到海洋,這條路對!」

  20世紀50年代,中國海洋科學研究僅限於生物學,海洋地質科學仍是一塊空白。因此,在海洋科學領域,金翔龍沒有可借鑑的經驗。經過一番思考,他回到母校求教王鴻禎老師。王鴻禎寫了一封信,讓他去北京飯店找正在參加中科院學部會議的童第周(時任科學院生物學部主任)和曾呈奎(專事海洋生物學研究)。面對這位執著的青年,兩位先生十分高興,歡迎他走進海洋科學的天地。

  1957年,金翔龍帶著幾件簡單的行李來到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青島海洋生物研究室(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前身)報到。5月的青島空氣清新,走在街上,夾雜著海腥味的細霧迎面撲來,金翔龍心緒難平,他暗暗鼓勵自己:目標已確定,路就在腳下,勇敢向前!

  開啟海洋石油的大門

  到青島後,金翔龍便開始著手組建實驗室、組織人員培訓、組建試驗基地,為全國首次海洋普查做準備。

  1958年,我國首次大規模海洋普查工作全面展開。那年冬天,一次驚心動魄的海上經歷讓金翔龍至今記憶猶新。「當時海上風浪驟起,船長建議我們避風。我正在後甲板採集樣品,採樣器已經下海,機器還在運轉,不能停下來。海浪一浪高過一浪,調查船在波峰浪谷間劇烈顛簸。突然間,天昏地暗,身體也不由自主往下滑,我意識到一定是船被浪壓到水下了。我本能的反應是四處亂抓,好在摸到一根鋼纜,並死死地抓住。最後船終於露出水面,海水向甲板四周溢去。這時我才發現,剛才海水已把我衝到甲板的邊緣,多虧了那根鋼纜,否則後果不堪設想。」

  那時的海上調查,只是採集海底沉積物、測量海水的深度。「學地質、搞勘探,最終目的不就是為了找礦嘛。」金翔龍說。而要找到礦就要進行海底地震勘探。經過不懈努力,他們終於踏上了海底地震勘探的徵程。金翔龍帶領我國第一個海洋地震隊成功完成了中國海上第一條地震剖面(龍口-秦皇島)的勘測。金翔龍根據海上地震勘測及鑽井資料,識別出渤海是一個斷裂控制形成的、具有巨厚沉積的構造盆地,並劃分出其海底構造單元,評價了其海底油氣遠景,指出渤海西南部為油氣富集區。

  隨後幾年裡,他全身心投入中國邊緣淺海的海底勘查與研究,率先開展渤海、黃海和東海地球物理探測,探查海底地質構造、海底沉積物、海洋地球物理與地質構造特徵、礦產資源等。

  掀開海洋地質學新篇章

  1985年,金翔龍調入位於杭州的海洋二所工作。通過與德國和法國的國際合作,在南海和東海展開以海洋地球物理探測為主的大規模海底探查。在南海首次取得深海地殼洋殼性質的重要證據,發現了鐵錳結殼等。

  「八五」期間,他主持了大陸架及鄰近海域勘查和資源遠景評價研究國家攻關項目,並主持、負責原國家海洋局承擔的大洋多金屬結核資源勘探與開發研究國家重大專項。大陸架與鄰近海域的調查有力地支持了我國大陸架與專屬經濟區的國家海洋權益維護,受到國家表彰。

  長期以來,大洋礦產資源是國際資源爭奪的一個焦點。1990年,金翔龍受命代表我國出席聯合國海底管理局和海洋法法庭籌委會會議,接受聯合國技術專家組對我國東太平洋多金屬結核礦區申請的技術審查。面對聯合國從各國聘請來的十幾位專家,金翔龍以流利的英語作了技術介紹,闡述我國太平洋勘探區的面積與位置、採用的調查手段與船隻、勘探程序與精度、礦區選定與劃分的原則,並提出5種礦區分配方案。

  金翔龍說:「中國的申請方案在具有相等商業價值的含義上是個最佳建議,諸位專家在檢驗與計算後一定也會這麼認為。」

  經過5天5夜的奮戰,金翔龍最終為我國爭得了15萬平方公裡的東太平洋理想礦區,使我國成為世界上第5個國際海底先驅投資國。

  20世紀90年代後期,在他的推動下,海洋「863」項目開始啟動,他主持了「863」海洋高技術研究項目海底地形地貌與地質構造探測技術研究,組織項目並重點研究海底多波束和深拖系統的全覆蓋高精度探測技術,自主設計、開發了海底聲像處理系統、海底視像處理系統和多波束海底地形電子成圖系統3套軟體,打破了國外軟體在該領域的長期壟斷。

  海洋強國夢

  進入21世紀,面對國家能源供應日趨緊張的嚴峻形勢,金翔龍積極推動我國海底天然氣水合物資源的勘探研究,並於2001年2月與戴金星院士共同主持了以「天然氣水合物研究現狀及我國的對策」為主題的第160次香山學術研討會。

  隨著天然氣水合物國家專項的持續調查與研究,我國在南海北部陸坡天然氣水合物勘探和資源評價方面取得重大成果,並成功獲取了水合物實物樣品。

  2017年5月18日,正在我國南海神狐海域作業的鑽探平臺「藍鯨一號」傳來了令人振奮的消息——我國海域天然氣水合物試採取得圓滿成功,中國從此成為全球領先掌握海域天然氣水合物試採技術的國家。

  作為我國海底科學的奠基人之一和學科帶頭人,金翔龍時刻關注國家海洋事業的發展。自然資源部組建以來,他著力推動海洋高新技術開發和海洋工程科學在國民經濟方面的應用,積極為海洋強國建設獻計獻策。

  金翔龍認為,參與全球競爭的關鍵在於深海的技術研發,尤其是基礎技術研發,除了各種「大國重器」的研發、設計外,很多看似不起眼的「小部件」才是真正的核心技術,更需要基礎研發來支持,防止在各種高端設備的關鍵元器件上被國外「卡脖子」。

  金翔龍表示,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對海洋發展越來越重視,要關心海洋、認識海洋、經略海洋。建設海洋強國,迫切需要年輕的海洋人才,希望更多地引進技術人才,通過自主培養和引進「兩條腿走路」,實現人才交流的良性循環。

  時至今日,金翔龍為我國的海洋科學事業已奮鬥60餘載。在他的帶領下,一批批年輕的科研人員成為我國海底科學研究的中流砥柱。金翔龍倍感欣慰:「我已到夕陽西下的時候,只想盡力多做些工作,為年輕人鋪鋪路,海洋廣袤的舞臺真正屬於他們。」

  金翔龍把自己的生命融進了祖國的海洋事業,他的信念、理想始終未變。「我的中國夢,就是看到一個強大的祖國,一個真正的海洋強國。」金翔龍說。

中國自然資源報記者 蘭聖偉

相關焦點

  • 院士金翔龍:六十餘載海底勘探路
    他是中國工程院院士 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研究員 中國海底科學奠基人之一 金翔龍 六十餘載海底勘探路
  • 金翔龍:「對,就是她,海洋!」
    (圖片均為資料圖片)  金翔龍,中國海底科學奠基人之一,已是耄耋之年依然活躍在學術研究和工程生產第一線。這一項目獲國家海洋局科技進步一等獎,金翔龍獲國家「八五」科技攻關先進個人稱號及獎章等。  1990年,金翔龍受命代表我國出席聯合國海底管理局和海洋法法庭籌委會會議,接受聯合國技術專家組對我國東太平洋多金屬結核礦區申請的技術審查。  面對聯合國十幾位專家,金翔龍接受了詳細又苛刻的技術審查。
  • 科技創新人物 | 謝桂青:把脈大地 尋礦探寶
    2018年底,以中國工程院院士陳毓川為組長的課題評審專家組認為,「低溫成礦與深部作用的關係」課題在低溫金銻礦床與巖漿熱液鎢礦床具有成因聯繫的礦床組合模型等方面取得了創新性成果,並將該課題成果評為「優秀」。
  • 全省自然資源系統科技創新工作座談會在鄭州召開
    1月6日下午,省自然資源廳組織召開全省自然資源系統科技創新工作座談會,就貫徹落實廳黨組擴大會議精神,謀劃下階段科技創新重點工作任務,為自然資源事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更好科技支撐進行座談交流。副廳長高團吉出席會議並講話。
  • 科技創新人物|喬方利:潛心探海三十載 數值預報立潮頭
    「第一方陣」他是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喬方利喬方利:潛心探海三十載 數值預報立潮頭控制氣候變化的源頭在哪裡?他帶領團隊,經過十餘年科技攻關,在海氣界面湍流過程這一國際難點問題上取得了突破:發現波浪破碎產生的飛沫可以大幅度增加海洋與大氣之間的熱量傳遞,從而使得預報的颱風變強;而波浪產生的湍流混合以及降雨過程則可通過降低海表溫度減少海氣之間的熱交換,使得預報的颱風變弱。基於上述認識,喬方利團隊發展了一套適用於颱風科學研究及實際預報的海氣耦合新型颱風模式。
  • 祝賀中國科學院建院六十周年賀詞
    徐匡迪 中國工程院院士 六十載光輝歷程, 新世紀矢志創新。 陳竺 中國科學院院士 六十春秋創偉業, 與時俱進譜新篇。 饒子和 中國科學院院士 構築科技創新陣地,夯實社會發展基礎。 徐濱士 中國工程院院士 唯實求真六十載,科學發展攀高峰。
  • 科技領軍人才之中國地質調查局自然資源綜合調查指揮中心葛良勝
    科技領軍人才之中國地質調查局自然資源綜合調查指揮中心葛良勝 2020-12-09 17:1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公告]梅雁吉祥:廣東翔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年產3.0萬噸亞微米非...
    [公告]梅雁吉祥:廣東翔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年產3.0萬噸亞微米非金屬微粉工程及年產5.0萬噸功能性粉體母粒項目可行性研..可行性研究報告的編寫依據、範圍和指導思想可行性研究報告的編寫依據合肥水泥研究設計院有限公司 廣東翔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可行性研究報告(1)廣東翔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可行性研究報告編制委託書; (2)廣東翔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與合肥水泥研究設計院有限公司籤訂的技術服務合同書
  • 科技創新人物|曾令森:抽絲剝繭揭秘地殼演化
    >他醉心於基礎地學研究用18載光陰驗證了國際地學界的三大猜想因此,即使國家出臺了鼓勵科技人員兼職、以專利創業等諸多支持政策,基礎研究人員仍難以享受。要讓科技人員心無旁騖地醉心於基礎研究,就必須從薪酬、社會地位等多方面想辦法。另一方面,要加大基礎地學研究的資助力度。一是要在各項重大科研計劃中,列出一定比例的基礎研究項目或經費。二是在相關基礎研究項目研究周期結束後,自動安排後續或深化研究項目,以保持基礎研究的持續穩定。
  • 科技創新人物 | 院士李家彪:科研之海中的人生航跡
    作為一位海洋科學家,致力於海洋科技的發展,是他孜孜不倦的追求。近年來,他又積極推動海洋技術國際標準化工作。2014年,面對海洋科技未來競爭,我國在國際標準化組織成功申報成立了海洋技術分委會(ISO/TC8/SC13),李家彪成為該組織的首任主席。在李家彪的領導下,分委會各項工作取得長足進展。
  • 科技創新人物|方銀霞:在科研之海乘風破浪
    2019年,方銀霞獲得「全國五一巾幗獎章」,她帶領的海洋二所「大陸架劃界技術創新團隊」入選了科技部重點領域創新團隊,她本人也入選了國家「萬人計劃」創新領軍人才。2020年,方銀霞從海底科學重點實驗室的領導崗位走上了海洋二所副所長的新崗位,從關注自己實驗室的發展到關注整個所的科研進程,她變得更加忙碌,視野也越發開闊了。
  • 科技創新人物|熊盛青:航空物探追夢人
    眼神謙和而堅定,20世紀90年代的博士、35歲成為總工,一直負責國家重大科研項目,先後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特等獎1項,榮膺全國傑出專業技術人才、國家「萬人計劃」首批科技創新領軍人才等榮譽,被視為我國航空地球物理勘探技術領域的領軍人物……熊盛青的性格和履歷線條很清晰,但是他的工作,說起來就高深了。
  • 科技創新人物 | 院士楊經綏:開啟探尋地球動力奧秘的新窗口
    深地探測要把握地球動力學研究這一核心「向地球深部進軍是我們當前重要的科技創新戰略,實施這一戰略要有方向和重點,我認為探尋地球動力的來源和內部運行機制是必須要把握的核心。」楊經綏說,我們看到的只是地球的「表皮」,板塊漂移、火山噴發、地震,動力來自哪裡?在地球深部,物質又是怎樣運行的?
  • 科技創新人物 | 院士陳軍:紮根科研一線 書寫測繪人生
    中國工程院院士 陳軍十餘年來他在科研領域摘得累累碩果全國1 :5 萬基礎地理信息更新全球30米地表覆蓋遙感製圖關鍵技術研究數字地表模型多維動態構模研究……一項項重大科技創新全國1 :5 萬基礎地理信息更新、全球30米地表覆蓋遙感製圖關鍵技術研究、數字地表模型多維動態構模研究……一項項重大科技創新,瞄準、解決了國家和社會的重大需求。這正是陳軍做學問、搞科研不變的初心。2000年,陳軍獲得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時,他的導師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王之卓曾寄來一封親筆賀信,信中寫道:「今後的科學創新工作,捨我其誰!與有榮焉!」
  • 中國發現"趙氏翔龍"
    中國發現"趙氏翔龍" 1.3億年前蜥蜴會滑翔 圖為「趙氏翔龍」假想圖。這種古老的滑翔蜥蜴被命名為「趙氏翔龍」,以感謝瀋陽師範大學校長趙大宇教授對推動該校古生物研究的貢獻。  近年來,遼西熱河生物群在世界上引起巨大關注,滑翔蜥蜴便是其中一個新的重大發現――在蜥蜴長達兩億多年的演化歷史中,該化石蜥蜴是唯一能滑翔的化石物種。研究表明,這種生活在距今約1.3億年前的叢林中的蜥蜴應該具有很強的適應能力,既能在樹林中攀爬,也能在空中滑翔。
  • 科技創新人物 | 院士陳毓川:願為地質找礦奉獻一生
    「我要做的,就是從國家和人民的需要出發、從國家和地質工作的發展出發,促進地質行業最需要的改革發展和科技創新建設。」他對中央機構改革將各類自然資源統一管理、成立自然資源部的決策非常支持,認為此舉有利於國家發展,可以更好地管理自然資源。他多次給部領導進言,內容涉及礦業政策、綠色勘查、科技創新、地勘隊伍改革等。他認為,要依靠改革應對變局、開拓新局,要堅持目標引領和問題導向。「山水林田湖草」還要加上海洋、礦產,構建涵蓋「山水林田湖草海礦」的自然系統觀。
  • 翔龍無人機披上空軍塗裝,實力領先全球,可為東風飛彈提供數據
    近日網絡照片顯示,久違的「翔龍」大型噴氣式無人機已經驕傲地披上了中國空軍的深灰色塗裝,後機身表面的低視八一機徽分外醒目。「翔龍」是我國成飛研製的一種先進高空長航時無人偵察機,其用途類似於著名的RQ-4「全球鷹」無人機,只是尺寸要小一些。
  • 重慶市規劃和自然資源調查監測院工作回眸與展望
    70年來,重慶市規劃和自然資源調查監測院完成主城區地籍測繪1860餘平方公裡、房產測繪11.7億平方米、房屋建盤7.87萬幢,採集生產主城區600多平方公裡房地產信息基礎數據,實現近郊區縣城鎮地籍圖基本全覆蓋;承擔完成市第二次土地調查、市第三次國土調查、年度土地利用變更調查、地理國情普查、市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三峽庫區移土培肥等國家級、市級重點項目50餘項,
  • 省地調院獲三項安徽省自然資源科技項目
    安徽省地質調查院在「2020年度安徽省自然資源科技項目立項」申報中,作為牽頭單位成功獲得「安徽省綠色勘查技術研究及地方規範制定」「安徽省高鎘富硒土壤資源開發利用研究」「安慶-池州-銅陵地區深部成礦背景及深部找礦預測研究」三個項目。
  • 中國發布丨自然資源標準化信息服務平臺上線 為公眾提供1000餘項...
    中國網5月29日訊 據自然資源部消息,5月28日,自然資源標準化信息服務平臺正式上線運行,可為公眾提供1000餘項現行自然資源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的全文在線閱讀。企事業單位和社會公眾可通過訪問網站www.nrsis.org.cn或從自然資源部網站「標準規範」欄目入口進行免費查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