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翔龍在翻閱海底地質資料。
20世紀60年代,金翔龍在海洋調查船上。
金翔龍,中國工程院院士、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研究員,中國海底科學奠基人之一。如今已是耄耋之年,但他依然活躍在學術研究和工程生產一線。
「我的大半生都是泡在海洋裡的,只要國家需要,我必傾力而為!」金翔龍說。
從致力於海洋石油勘探,到大陸架研究;從中國邊緣海海底勘查,到渤海、黃海、東海和南海地球物理探測;從推動中國參與引領大洋礦產開發,到推進海洋高新技術開發與海洋工程產業「突圍」……在他每一次的人生選擇中,「國家需要」始終是那顆最具決定性的砝碼。
1934年11月,金翔龍出生於江蘇南京。彼時的中國正處於民族危急、國難當頭的關口,他的幼年和童年是在動蕩和戰亂中度過的。儘管當時的生活顛沛流離,但他酷愛讀書,從小就養成了獨立好學的習慣和愛國的情懷。
18歲那年,為了響應國家發展地質事業的號召,金翔龍報考了北京地質學院,選擇了當時較為冷門的地質專業。隨後4年的刻苦學習以及對柴達木盆地的實地考察,為他日後開展地質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在金翔龍畢業前夕,國家正在制定《十二年自然科學技術發展綱要》,「向科學進軍」的號角振奮著一代熱血青年。金翔龍陷入了沉思:國內地質勘探與國外相比差距很大。在國外,海洋早已成為熱點,而我國的地質調查卻僅限於陸地,海域還是一片神秘的「處女地」。
「對,就是她,海洋!」在一次學術討論會上,他把自己的選擇告訴了馬杏垣老師,誠懇地徵詢其意見。馬杏垣聽完他的想法後說:「從沙漠到海洋,這條路對!」
20世紀50年代,中國海洋科學研究僅限於生物學,海洋地質科學仍是一塊空白。因此,在海洋科學領域,金翔龍沒有可借鑑的經驗。經過一番思考,他回到母校求教王鴻禎老師。王鴻禎寫了一封信,讓他去北京飯店找正在參加中科院學部會議的童第周(時任科學院生物學部主任)和曾呈奎(專事海洋生物學研究)。面對這位執著的青年,兩位先生十分高興,歡迎他走進海洋科學的天地。
1957年,金翔龍帶著幾件簡單的行李來到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青島海洋生物研究室(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前身)報到。5月的青島空氣清新,走在街上,夾雜著海腥味的細霧迎面撲來,金翔龍心緒難平,他暗暗鼓勵自己:目標已確定,路就在腳下,勇敢向前!
到青島後,金翔龍便開始著手組建實驗室、組織人員培訓、組建試驗基地,為全國首次海洋普查做準備。
1958年,我國首次大規模海洋普查工作全面展開。那年冬天,一次驚心動魄的海上經歷讓金翔龍至今記憶猶新。「當時海上風浪驟起,船長建議我們避風。我正在後甲板採集樣品,採樣器已經下海,機器還在運轉,不能停下來。海浪一浪高過一浪,調查船在波峰浪谷間劇烈顛簸。突然間,天昏地暗,身體也不由自主往下滑,我意識到一定是船被浪壓到水下了。我本能的反應是四處亂抓,好在摸到一根鋼纜,並死死地抓住。最後船終於露出水面,海水向甲板四周溢去。這時我才發現,剛才海水已把我衝到甲板的邊緣,多虧了那根鋼纜,否則後果不堪設想。」
那時的海上調查,只是採集海底沉積物、測量海水的深度。「學地質、搞勘探,最終目的不就是為了找礦嘛。」金翔龍說。而要找到礦就要進行海底地震勘探。經過不懈努力,他們終於踏上了海底地震勘探的徵程。金翔龍帶領我國第一個海洋地震隊成功完成了中國海上第一條地震剖面(龍口-秦皇島)的勘測。金翔龍根據海上地震勘測及鑽井資料,識別出渤海是一個斷裂控制形成的、具有巨厚沉積的構造盆地,並劃分出其海底構造單元,評價了其海底油氣遠景,指出渤海西南部為油氣富集區。
隨後幾年裡,他全身心投入中國邊緣淺海的海底勘查與研究,率先開展渤海、黃海和東海地球物理探測,探查海底地質構造、海底沉積物、海洋地球物理與地質構造特徵、礦產資源等。
1985年,金翔龍調入位於杭州的海洋二所工作。通過與德國和法國的國際合作,在南海和東海展開以海洋地球物理探測為主的大規模海底探查。在南海首次取得深海地殼洋殼性質的重要證據,發現了鐵錳結殼等。
「八五」期間,他主持了大陸架及鄰近海域勘查和資源遠景評價研究國家攻關項目,並主持、負責原國家海洋局承擔的大洋多金屬結核資源勘探與開發研究國家重大專項。大陸架與鄰近海域的調查有力地支持了我國大陸架與專屬經濟區的國家海洋權益維護,受到國家表彰。
長期以來,大洋礦產資源是國際資源爭奪的一個焦點。1990年,金翔龍受命代表我國出席聯合國海底管理局和海洋法法庭籌委會會議,接受聯合國技術專家組對我國東太平洋多金屬結核礦區申請的技術審查。面對聯合國從各國聘請來的十幾位專家,金翔龍以流利的英語作了技術介紹,闡述我國太平洋勘探區的面積與位置、採用的調查手段與船隻、勘探程序與精度、礦區選定與劃分的原則,並提出5種礦區分配方案。
金翔龍說:「中國的申請方案在具有相等商業價值的含義上是個最佳建議,諸位專家在檢驗與計算後一定也會這麼認為。」
經過5天5夜的奮戰,金翔龍最終為我國爭得了15萬平方公裡的東太平洋理想礦區,使我國成為世界上第5個國際海底先驅投資國。
20世紀90年代後期,在他的推動下,海洋「863」項目開始啟動,他主持了「863」海洋高技術研究項目海底地形地貌與地質構造探測技術研究,組織項目並重點研究海底多波束和深拖系統的全覆蓋高精度探測技術,自主設計、開發了海底聲像處理系統、海底視像處理系統和多波束海底地形電子成圖系統3套軟體,打破了國外軟體在該領域的長期壟斷。
進入21世紀,面對國家能源供應日趨緊張的嚴峻形勢,金翔龍積極推動我國海底天然氣水合物資源的勘探研究,並於2001年2月與戴金星院士共同主持了以「天然氣水合物研究現狀及我國的對策」為主題的第160次香山學術研討會。
隨著天然氣水合物國家專項的持續調查與研究,我國在南海北部陸坡天然氣水合物勘探和資源評價方面取得重大成果,並成功獲取了水合物實物樣品。
2017年5月18日,正在我國南海神狐海域作業的鑽探平臺「藍鯨一號」傳來了令人振奮的消息——我國海域天然氣水合物試採取得圓滿成功,中國從此成為全球領先掌握海域天然氣水合物試採技術的國家。
作為我國海底科學的奠基人之一和學科帶頭人,金翔龍時刻關注國家海洋事業的發展。自然資源部組建以來,他著力推動海洋高新技術開發和海洋工程科學在國民經濟方面的應用,積極為海洋強國建設獻計獻策。
金翔龍認為,參與全球競爭的關鍵在於深海的技術研發,尤其是基礎技術研發,除了各種「大國重器」的研發、設計外,很多看似不起眼的「小部件」才是真正的核心技術,更需要基礎研發來支持,防止在各種高端設備的關鍵元器件上被國外「卡脖子」。
金翔龍表示,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對海洋發展越來越重視,要關心海洋、認識海洋、經略海洋。建設海洋強國,迫切需要年輕的海洋人才,希望更多地引進技術人才,通過自主培養和引進「兩條腿走路」,實現人才交流的良性循環。
時至今日,金翔龍為我國的海洋科學事業已奮鬥60餘載。在他的帶領下,一批批年輕的科研人員成為我國海底科學研究的中流砥柱。金翔龍倍感欣慰:「我已到夕陽西下的時候,只想盡力多做些工作,為年輕人鋪鋪路,海洋廣袤的舞臺真正屬於他們。」
金翔龍把自己的生命融進了祖國的海洋事業,他的信念、理想始終未變。「我的中國夢,就是看到一個強大的祖國,一個真正的海洋強國。」金翔龍說。
中國自然資源報記者 蘭聖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