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水資源短缺 規模最大的海水淡化項目投運

2020-11-24 科技世界網


新加坡凱發與當地公用事業公司——L'Algérienne Des Eaux公司以及非洲石油和天然氣巨頭——阿爾及利亞國家油氣公司Sonatrach籤訂了一份價值6.32億新元(約合4.95億美元)的海淡廠運營維護合同,期限為25年。該海淡項目負責為阿爾及利亞第二大城市奧蘭(Oran)及其周圍的省市提供飲用水。

非洲規模最大的海淡廠——淡水產能為50萬立方米/天的阿爾及利亞馬格塔(Magtaa)項目於2014年底正式投運,該項目由新加坡凱發公司負責建設和運維,內配有世界上最大的超濾預處理設施。

馬格塔項目配備了凱發的Krystal超濾技術用於預處理,結合分離階段選用日本東麗(Toray)公司的反滲透膜使用。

值得一提的是,馬格塔項目也有中國企業的參與,中國建築材料集團有限公司所屬中復連眾公司在與西班牙、印度以及國內同行的競標中脫穎而出,為該項目提供2"~84"的GRV管道以及安裝服務,總長度近30公裡。


非洲需要進行水改革

世界銀行督促北非政府加速改善對水資源的使用,並且宣稱到2050年可供這個地區每人使用的水量將降為現在的一半。

世界銀行在報告中提到,這個地區的許多國家在滿足水需求方面已經面臨著全面爆發的危機,如果不進行改革危機將更嚴重。

「飲用水的供應將變得比現在還不穩定,」報告說。

「城市將變得越來越依賴於昂貴的海水淡化,而且在旱季時將更頻繁的依賴靠油輪和船舶運水進行緊急供應。」

這個區域已經成為世界上最缺水的地方,而且使用的可再生水資源量也遠遠超過其他地區。「以上這些將對經濟增長和貧困造成了短期和長期的影響,將增加區域間和區域內的社會壓力,而且會增加公共預算的壓力」,報告指出。

世界上有1/3的人生活在缺水地區。非洲的領導人常常警告,人口激增和氣候變化導致的水短缺有可能成為未來戰爭的導火索。

「這意味著這個地區的水部門應該為有限的資源作更多的事情。」世界銀行能源專家朱莉婭·巴克納爾在報告的開場中說。

世界銀行組織建議,這些國家應該對他們的水部門進行一系列的技術和政策的改變。

報告說,改變包括減少水補貼,改革衛生和灌溉政策。水供應商應該經濟自治,而且環境規章也應該執行。改革應該公平的推廣到「無水」的部門。

「增加農產品的交易、銀行和保險公司的改良,還有發展電訊和信息技術,這些都會對水成果產生重要影響。」報告說。


日企積極參與非洲海水淡化工程


日本雙日集團與西班牙大型水事業公司合作共同參與加納海水淡化事業,總投資額將達到100億日元,2014年開始可向加納首都阿克拉地區供應生活用水,該項目也是沙哈拉沙漠以南區域首個海水淡化項目。

雙日將出資44%、西班牙企業出資51%、當地企業出資5%,由上述3家企業共同成立合資公司,已與加納國營自來水公司籤署了25年的購買合同。該項目的日處理能力為6萬噸,相當於加納每日淡水需求的7.5%。

雙日等日企將利用其在水資源利用及處理方面擁有的高端技術,積極參與水資源缺乏的非洲地區海水淡化工程,不斷擴展和鞏固在該領域的領先優勢。


超濾技術的原理

超濾技術是通過膜表面的微孔結構對物質進行選擇性分離。

當液體混合物在一定壓力下流經膜表面時,小分子溶質透過膜(稱為超濾液),而大分子物質則被截留,使原液中大分子濃度逐漸提高(稱為濃縮液),從而實現大、小分子的分離、濃縮、淨化的目的。電泳漆經過超濾膜過濾,高分子樹脂分子和色漿被截留,水份和小分子物質則透過分離膜,從而達到淨化電泳漆、脫去水份的功效。

超濾是一種能將溶液進行淨化和分離的膜分離技術。超濾膜系統是以超濾膜絲為過濾介質,膜兩側的壓力差為驅動力的溶液分離裝置。超濾膜只允許溶液中的溶劑(如水分子)、無機鹽及小分子有機物透過,而將溶液中的懸浮物、膠體、蛋白質和微生物等大分子物質截留,從而達到淨化和分離的目的。

超濾膜被大量用於水處理工程。超濾技術在反滲透預處理、飲用水處理、中水回用等領域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超濾技術在酒類和飲料的除菌與除濁,藥品的除熱原以及食品及製藥物濃縮過程中均起到關鍵作用。

超濾過濾孔徑和截留分子量的範圍一直以來定義較為模糊,一般認為超濾膜的過濾孔徑為0.001-0.1微米,截留分子量為1000-100萬Dalton。嚴格意義上來說超濾膜的過濾孔徑為0.001-0.01微米,截留分子量為1000-30萬Dalton。若過濾孔徑大於0.01微米,或截留分子量大於30萬Dalton的微孔膜就應該定義為微濾膜或精濾膜。

一般用於水處理的超濾膜標稱截留分子量為3萬-30萬Dalton,而截留分子量為6000-3萬Dalton的超濾膜大多用於物料的分離、濃縮、除菌和除熱源等領域。

超濾膜的形式可以分為板式和管式兩種。管式超濾膜根據其管徑的不同又分為中空纖維、毛細管和管式。目前市場上用於水處理的超濾膜基本上以毛細管式為主,個別工程中使用的中空纖維(內徑0.1-0.5mm)聚乙烯或聚丙烯微孔膜實際上應屬於微濾膜。

將超濾膜絲組合成可與超濾系統連接的組件稱為超濾膜組件。中空纖維超濾膜組件分為內壓式、外壓式和浸沒式三種。其中浸沒式超濾膜過濾的推動力是膜管內部的真空與大氣壓之間的壓力差。對於過濾精度要求較高的超濾膜,這一壓力差通常不易滿足所需過濾推動力的要求,因此浸沒式的組件形式比較適合於過濾精度較低的超濾膜或微濾膜。外壓式超濾在正衝與反衝時,膜表面液體的流速極不均勻,影響膜表面的衝洗效果,因此常用於水處理的超濾膜還是內壓式組件結構較具有優勢。(如需轉載,請註明來源自科技世界網


新聞連結:

節能減排!澳洲首次嘗試使用波浪能為海水淡化工廠供電

南非首創海流發電技術 環保發電產業帶動非洲經濟發展

「水難民」獲歐盟援助 非洲17國面臨嚴重缺水狀況

相關焦點

  • 山東海水淡化應用全國領先
    煙臺將建全球最大的海水淡化廠,清華大學和山東省日產淡水16萬噸核能海水淡化項目即將啟動,海水淡化技術在青島全面推進,華能威海電廠海水淡化工程、長島縣反滲透海水淡化工程「向大海要水喝」有望實現——種種跡象表明:目前,山東省海水淡化利用的進程在不斷加快,繼續保持著「領頭羊」的角色。
  • 我國海水淡化產業發展趨勢與探討
    我國擁有310×106km2的海洋面積,海岸線範圍在1180×104km左右,所以通過海水淡化技術把海水資源轉化成人們生產、生活中所需的淡水資源,從而使我國水資源短缺的狀況得以緩解,尤其應該確保島嶼及沿海城鎮的淡水充足。通過常年的實踐發現,海水淡化是經濟可行的。
  • 青島水務集團推動規模化海水淡化應用 打破國外壟斷
    水資源短缺是山東省的基本省情,也是山東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制約因素。經過多年的探索、發展和實踐,山東省湧現了多家從事膜產品研發、裝備製造、淡化水及鹽化工產品生產的企業,在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產業技術、裝備、人才等方面具備了一定的優勢。
  • 這家杭企躋身全球海水淡化TOP10
    近日,全球水務行業領先的商務情報提供商(GWI)公布了2009-2020全球TOP20海水淡化與水再利用項目開發商排名,前20名中4席是中國企業。其中,杭州水處理中心躋身TOP10。杭州水處理中心是一家專門從事海水淡化技術研究的科研單位,也是國家液體分離膜領域的開拓者,膜法海水淡化佔全國60%以上的市場份額,承擔了國內各大型膜法海水淡化設計、成套裝備製造及工程服務。同時,在全球還擁有豐富的電力、化工、市政等行業的海水淡化示範項目。並不靠海的杭州,這家企業憑什麼躋身全球TOP10?
  • 沿海城市「喊渴」 專家呼籲擴大海水淡化規模
    沿海城市「喊渴」 專家呼籲擴大海水淡化規模本報記者 王延斌「55個沿海城市中,51個缺水。」他說:「中國淡水資源量居世界第4,僅次於巴西、俄羅斯、加拿大,但人均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是全球13個人均水資源最貧乏的國家之一。」海島是國家的海防前線,缺水情況更為嚴重。李琳梅表示,我國無淡水島的佔比數約91%,12個海島縣有11個重度缺水。與會專家認為,海水淡化是解決沿海水資源短缺的重要途徑。
  • 中國海水淡化簡史與現狀
    2 中國海水淡化的發展歷程1920年前後,中國在山東省威海市劉公島上已有了一座海水淡化蒸餾塔。蒸餾塔佔地612平方米,與1560年突尼西亞陸基海水淡化廠和1872年智利出現的世界上第一臺太陽能海水淡化裝置隸屬同原理基礎蒸餾海水淡化項目。1958年,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首先在我國開展離子交換膜電滲析海水淡化的研究。
  • 海水淡化為何步履蹣跚?
    曾經,北疆電廠的海水淡化項目一度僅有一套裝置開機運行,產水量長期徘徊在2萬噸/日以下。  相比之下,天津大港新泉海水淡化有限公司就幸運許多。這家「點對點」供應附近大乙烯項目的企業,其海水淡化工程一期建設規模為10萬噸/日,目前供水量7萬至8萬噸/日。  可惜,大港新泉這樣的「好運」可遇不可求。據報導,泰達新水源海水淡化有限公司因為成本高,目前基本停用。
  • 海水淡化將成水處理領域新藍海?
    北極星水處理網訊:顧名思義,海水淡化即是利用海水脫鹽生產淡水,也是實現水資源利用的開源增量技術。海水淡化被認為是解決水資源短缺的重要方法。據相關統計,目前世界上有十多個國家的一百多個科研機構在進行著海水淡化的研究。而在我國,近些年海水淡化行業基本處於不溫不火、風平浪靜的狀況。
  • 海水淡化概念股 海水淡化概念股一覽
    作為水資源的開源增量技術,海水淡化已經成為解決全球水資源危機的重要途徑。全球海水淡化日產量約3500萬立方米左右,其中80%用於飲用水,解決了1億多人的供水問題,即世界上1/50的人口靠海水淡化提供飲用水。全球有海水淡化廠1.3萬多座,海水淡化作為淡水資源的替代與增量技術,愈來愈受到世界上許多沿海國家的重視。  海水淡化即利用海水脫鹽生產淡水。
  • 海水淡化產能提升顯著 反滲透技術應用成熟,海水淡化,水處理-環保...
    海水淡化產業向好,大規模海水淡化廠推動了整體市場的增長。   近日,GWI聯手IDA發布全球脫鹽年鑑,梳理了全球海水淡化及水再利用領域的項目開發商排名TOP 20——2009年到2020年,以及2019年到2020年,並得出了以上結論。
  • 好一部中國海水淡化發展史!
    為了解決全球日益嚴峻的水資源危機,海水淡化成為了解決水資源短缺問題的重要途徑,是我國沿海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我國海水淡化經歷了從無到有、逐步壯大的發展歷程。目前,海水淡化政策體系逐步完善,自主技術基本成熟。
  • 4.25元/噸 青島企業雙「膜法」並施開啟海水淡化新篇章
    水資源短缺是山東省的基本省情,也是山東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制約因素。經過多年的探索、發展和實踐,山東省湧現了多家從事膜產品研發、裝備製造、淡化水及鹽化工產品生產的企業,在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產業技術、裝備、人才等方面具備了一定的優勢。9月25日,由多家國家級、省級媒體組成的採風團到青島董家口經濟區海水淡化廠(下簡稱「董家口海水淡化項目」)進行了考察。
  • 碧水源在海水淡化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PPP項目,並且綜合評標得分在中標後選人中位列第一。項目總投資額達9億元。本工程為新建青島董家口經濟區海水淡化廠一座及配套的取水工程和濃水排放工程。海水淡化工程將採用「超濾膜(UF)+反滲透膜(RO)」雙膜法工藝技術,出水供給經濟區內工業企業使用。對於海水淡化,能耗是其成本高低的決定因素。本項目測算的海水淡化年平均噸水電耗為3.52kW.h,在節能降耗方面極具競爭優勢。
  • 海水淡化技術研究新進展和發展趨勢
    北極星水處理網訊:摘要:進入21世紀,由水資源短缺所引發的危機在全球範圍內蔓延,發達國家紛紛將目光投向海水淡化,大力發展本國的海水淡化產業。在國家的推動下,我國的海水淡化產業得到較快發展,但由於多方面的制約,我國海水淡化產業的發展狀況並不容樂觀,我國海水淡化產業只有突破瓶頸才能得到較快發展。
  • 中國科學家用石墨烯實現太陽能高效海水淡化,轉化率80%
    水資源短缺一直是世界各國都關注的焦點問題,而我國雖然幅員遼闊,卻是世界上水資源最缺乏的國家之一,人均佔有量少,水患問題也多。面對水資源短缺的例如沙漠、海島之類的特殊地點,貧困欠發達地區或遭受自然災害的地方,綠色、便攜、高效的水處理技術正是這類地區所急需的。 海水淡化技術尚未達到領先水平 目前,我國的海水淡化技術仍與其他國家有較大差距,而且主要用於工業。據興業證券研究報告顯示,我國國內噸水成本較高,從成本結構來看,能源成本佔到噸水成本的四成到五成。
  • 太陽能光熱海水淡化技術在海南的推廣應用
    海南周邊擁有1823公裡的海岸線,海洋資源蘊藏巨大開發潛能,在海水淡化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為了解決水資源短缺的難題,海南省開始將目光投向環繞四周的海水。2011年印發的《海南省「十二五」規劃綱要》明確,要大力發展現代海洋產業體系,支持發展海水淡化等新興產業。
  • 水處理技術簡史 | 海水淡化
    由於該地區嚴重缺乏淡水資源,但瀕臨海岸且能源價格低廉,海水淡化迅速成為現實選擇。與此同時,美國的一些乾旱地區也面臨較為嚴重的水資源短缺問題,而且出現了全國性過度使用地下水的問題,甘迺迪政府也開始寄希望於海水淡化。1952年,美國國會通過鹽水轉化法案(Saline Water Conversion Act),並於次年開始資助脫鹽技術研究。
  • 國家海洋局:海水淡化水屬於高品質飲用水,可作缺水城市水源
    我國海水利用產業發展現狀及特點人多水少、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是我國的基本水情。當前,我國水資源短缺、水資源供需矛盾突出,已經成為制約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主要「瓶頸」。作為水資源的重要補充和戰略儲備,海水利用是解決沿海水資源短缺的重要途徑。
  • 35張圖「揭密」海水淡化產業的現實與未來
    用電成本下降疊加水價處於上升通道,海水淡化行業迎來爆發臨界點。國內海水淡化發展現狀:主要用於工業,發展相對落後。1)工程規模5年複合增速13%,和海外相比仍有較大差距。2015年年底,我國海水淡化工程規模達到102.65萬噸/日,5年複合增長率12.5%。作為水資源缺乏的用水大國,我國海水淡化發展規模與海外相比有較大差距,僅為世界規模的1.2%。
  • 淡水資源短缺是個難題,如果淡化一噸海水只要3毛錢,厲不厲害?
    對於只要打開水龍頭,清潔的淡水就會從水龍頭裡流出來的我們而言,地球淡水資源短缺的問題似乎離我們非常遙遠,但一個事實擺在眼前,那就是全球有80%的人口都受到淡水資源短缺的威脅。而在世界上很多國家和地區,淡水資源短缺的問題要比我們嚴重得多。其實這是一件很尷尬的事情,一方面地球有著幾乎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水,另一方面真正能被人類利用的水卻少得可憐,於是從很早的時候開始,人們就開始思考和研究如何利用海水。現而今海水淡化技術早就已經不是什麼新鮮的事了,在水資源短缺較為嚴重的地區,人們早就開始進行海水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