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抗生素變成毒藥—新聞—科學網

2020-12-02 科學網
當抗生素變成毒藥
醫藥界關注氟喹諾酮類藥物具有罕見副作用

 

圖片來源:Oliver Munday

2014年,Miriam van Staveren去加納利群島休假時發生了感染,耳朵和鼻子十分疼痛。於是,她去找當地的醫生看病。醫生給她開了6天的左氧氟沙星。

但在回到荷蘭阿姆斯特丹後,也就是服藥後的兩周,Staveren的跟腱開始疼痛不止,接著膝蓋和肩膀也開始出現疼痛,之後大腿和腳開始刺痛,並且總感覺疲倦和抑鬱。

「我的病情越來越嚴重,每天渾身疼。」今年61歲的Staveren,是一名醫生。從前的她是一名很活躍的網球運動員,酷愛徒步旅行,但現在幾乎已經無法行走。

「氟毒」

從那以後,Staveren找了很多醫學專家,一些醫生認為她的病情是由於精神問題引起的,還有一些醫生認為她可能患有纖維肌痛症或者慢性疲勞症候群。但是她不相信這些診斷,並堅信是她之前服用的抗生素毒害了她。

其實,Staveren的想法並非毫無道理。左氧氟沙星屬於氟喹諾酮類藥物,該類藥物目前是全世界應用最廣泛的抗生素之一。2015年僅美國醫生就開出了3200萬份處方,這也使其成為了全世界第四大最常用的抗生素種類。

然而對於一小部分人來說,氟喹諾酮早已「臭名昭著」。臉書以及一些論壇上活躍著很多名為Floxie Hope或MyQuin Story的群組,數千名因使用氟喹諾酮藥物出現嚴重毒副作用的患者在這些群組裡分享著他們的經歷。

很多人的副作用結果是毀滅性的。病人有時會出現精神和生理問題,甚至是中樞神經等方面的問題,在停藥後這些症狀依然不會消失。他們通常把這些副作用稱為「氟毒」。

數十年來,監管機構以及醫療專家一直很懷疑短期的抗生素治療是否真會產生如此嚴重的長期毒副作用。在患者的不懈努力下,2008年,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首次發出警告,提醒醫生和患者氟喹諾酮類藥物可能有肌腱斷裂以及不可逆的神經損傷等毒副作用。2016年,FDA承認了一種被稱為氟喹諾酮類藥物相關性殘疾(FQAD)的副作用的存在,並建議僅在出現嚴重感染時使用該類藥物。

這一舉措也促使其他國家的藥物監管部門開始重新評估該類抗生素的安全性。2017年1月,加拿大衛生部對醫生提出警示,稱使用該類抗生素可能導致罕見的、持續性的並有可能致殘的副作用。歐洲醫藥管理局今年也將發布該類藥物的安全性評估結果。

氟喹諾酮類藥物本身是一類很有價值的藥物,對大多數人來說使用該類藥物是比較安全的。科學家表示,氟喹諾酮毒副作用正是抗生素能夠傷害正常人體細胞的很好例證。但麻省理工學院醫學工程師James Collins表示,直到最近兩年抗生素副作用領域還一直停留在對人體微生物組影響的研究上。「但抗生素同樣也可以影響人的細胞,而且影響有時候會非常嚴重。」他說。

上世紀60年代,科學家發現了喹諾酮類抗生素的存在,這類藥物能夠通過抑制II型拓撲異構酶的活性殺滅細菌。之後,研究人員嘗試將氟原子加入到喹諾酮結構中,使其能更好地穿透包括中樞神經在內的人體組織,提高其對抗一系列細菌感染的有效性。

曾經存在一些雖然獲得FDA批准上市,但是由於能夠導致嚴重的副作用甚至引起患者死亡而撤市的氟喹諾酮藥物,例如曲伐沙星因為可能會導致嚴重的肝損傷而於1999年退市。但是其他一些同類藥物卻成了嚴重感染甚至常規感染的治療選擇,儘管這些藥物也存在罕見的副作用。

「之所以大量使用這類藥物,是因為它們真的有效。」田納西州納什維爾利普斯科姆大學藥學院生物化學家Joe Deweese說。上世紀90年代,參加海灣戰爭的美國軍隊通過服用環丙沙星預防炭疽芽孢接觸。2001年,在一系列涉及炭疽的恐怖襲擊事件後,環丙沙星的銷售大幅增長,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US CDC)建議任何有感染炭疽風險的人服用為期60天的環丙沙星。

風險湧現

但就在那時,有人發現了環丙沙星的副作用。1998年,現在就職於紐約哥倫比亞新聞學院的Stephen Fried出版了一本名為《苦果》的書。書中講述了他的妻子因氧氟沙星產生了嚴重、長期的神經反應。這引發了人們紛紛在網站上,例如在氟喹諾酮類抗生素不良反應論壇上報告自己出現的副作用。

2001年,該論壇上共有5000多個抱怨氟喹諾酮副作用的帖子。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精神病學家、現已離世的Jay Cohen通過這些網站與患者聯繫,並發表了45份案例研究。Cohen提醒,服用氟喹諾酮類藥物後,一些人的多個器官出現了嚴重損傷。這些副作用持續了數月或數年。

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Beatrice Golomb研究氟喹諾酮類藥物副作用人群已有十多年了。Golomb的第一個研究對象是David Melvin—— 一名警察和活躍的自行車手。Melvin在2007年接受左氧氟沙星治療後,便因無法行走而不得不使用輪椅。

Golomb指出,從證據來看,氟喹諾酮類藥物能破壞線粒體——人體細胞內的能量來源,由數十億年前從共生細菌樣細胞發展而來。這種損傷會影響身體的每一個細胞,這就是FQAD隨著時間的推移會出現各種各樣的症狀,並越來越嚴重的原因。

英國劍橋大學研究線粒體生物學的Mike Murphy表示,線粒體毒性是許多類藥物的共同問題。因為線粒體與其細菌祖先保持了一些相似之處,因此抗生素會對線粒體造成影響。例如,研究人員已經發現,氨基糖苷類抗生素可以通過損傷耳部毛細胞中的線粒體引起耳聾。

Collins等人於2013年的一項研究也顯示,幾類抗生素都能引發線粒體的氧化應激——形成活性氧分子,從而抑制哺乳動物細胞和小鼠體內的一系列功能。

缺乏支持

從20世紀80年代到2015年底,FDA收到了共計6萬多名患者的報告,這些報告詳細描述了與市場上仍然存在的5種氟喹諾酮類藥物相關的數十萬個「嚴重不良事件」,其中包括6575人的死亡報告。

但即便這樣,FDA仍然表示,他們收到的副作用報告不足以得出氟喹諾酮類藥物存在嚴重副作用的結論。南卡羅來納大學藥學院血液學家Charles Bennett指出,據估計,向FDA報告的不良事件只是真實情況的1%~10%,這意味著氟喹諾酮類藥物可能僅在美國就傷害了數十萬人。

2008年,FDA宣布氟喹諾酮可能會造成肌腱斷裂;2013年,FDA再次警告,氟喹諾酮可能會引起不可逆的神經損傷。隨著警報的發布,患者對藥物製造商提起訴訟,聲稱他們沒有充分了解風險。2015年11月,FDA投票承認FQAD是一種症候群。FDA還注意到一個令人不安的現象:氟喹諾酮類藥物在嚴重不良事件報告中的致殘比例高於其他抗生素。

即便如此,《自然》雜誌採訪的大多數科學家都認為,需要更多的研究了解氟喹諾酮的副作用。

但是,Bennett表示,對已上市多年的藥物開展研究,這對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等研究機構來說,並不是優先考慮的事情。

此外,也有科學家不願公布對藥企不利的結果。Golomb指出,藥物和化學品的副作用由來已久。製藥巨頭默克公司有一份名單,該名單列舉了所有批評抗炎藥物羅非考昔的醫生。Bennett指出,他自己也曾受到製藥公司的威脅。

對於Osheroff而言,關於氟喹諾酮類藥物還有其他更緊迫的問題,例如,如何防治抗生素耐藥性感染的出現和推進新抗生素的開發。但他和其他科學家一致認為,醫生在可以使用其他抗生素治療輕微感染時,就不應使用氟喹諾酮類藥物。

而Staveren也表示,希望醫生們能了解風險,哪怕副作用很罕見。(唐一塵編譯)

《中國科學報》 (2018-05-10 第3版 國際)

相關焦點

  • 致命毒藥清單,任何化學物質都會變成毒藥
    如果你接觸到足夠的化學物質並且方向錯誤,任何化學物質都會變成毒藥。任何化學物質都會變成毒藥。這是一個可以殺死你的化學品清單。其中一些毒藥很常見,有些很少見。你需要一些生活,而其他你應該不惜一切代價避免。注意,這些值是普通人的半數致死值。
  • 呼吸道感染只能靠抗生素?—新聞—科學網
    ■本報見習記者 丁寧寧 通訊員 嚴偲偲 流感之所以死亡率高,一個重要原因在於伴隨的繼發性細菌感染。
  • 多名科學家寄語中國科學報和科學網—新聞—科學網
    ◆薛隨建(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副臺長) 及時的新聞報導、權威的專家解讀、深度的熱點追蹤,關注科技工作者的喜怒哀樂,搭建跨學科交流的橋梁。 ◆吳季(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學術委員會主任) 《中國科學報》是中國的科學事業和公眾的橋梁。
  • 脂肽類天然產物生物合成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生物資源與生態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張長生團隊在脂肽糖苷類抗生素Totopotensamides(TPMs)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 聚焦中微子-新聞專題-科學網
    科學網作為以網絡社區為基礎構建起面向全球華人科學家的網絡新媒體,利用網絡平臺優勢,2012年3月8日第一時間網絡同步直播中微子實驗結果新聞發布會>;並於3月14日在網際網路上率先推出在線訪談《聚焦大亞灣中微子實驗》,邀請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項目主要參與人、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科學網知名博主曹俊、邢志忠兩位老師同廣大網友交流。
  • 港大化學系抗菌藥物研究獲得重大進展—新聞—科學網
    科學網訊 (記者韓琨)近日,記者從香港大學處獲悉,由香港大學化學系副教授李學臣團隊及其在美國佛羅裡達大學和香港理工大學的合作夥伴在國際學術期刊
  • 香港理工大學研製新抗生素或可對抗「超級細菌」—新聞—科學網
    中新網9月25日電 據香港《文匯報》報導,香港理工大學(理大)團隊通過創新抗菌機制,成功研發新一代候選抗生素Nusbiarylins化合物,有力抑制多種細菌生長
  • 技術生物所:利用低溫等離子體技術降解抗生素—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 近日,中科院技術生物所研究員黃青課題組通過設置不同氣體條件,利用低溫等離子體技術,對廣譜類代表性抗生素諾氟沙星進行處理
  • 最小殺菌納米機器來了—新聞—科學網
    R型細菌素是最小的可收縮的納米機器,有望成為精確的抗生素。
  • 中外學者揭示環境對人腸道菌群和耐藥基因組影響—新聞—科學網
    研究人員通過整合16s rRNA測序、宏基因組、培養組等技術,發現職業暴露會影響人的腸道微生物組,從而導致潛在動物病原菌和抗生素耐藥基因在腸道內的富集。比較實習生與工人及豬場環境的宏基因組樣本,發現在實習生、工人和環境間普遍存在菌株和耐藥基因交換。通過動態貝葉斯網絡建模預測,觀察到實習生腸道菌群會在返回學校後4~6個月的時間逆轉回實習前狀態,但是部分耐藥基因仍然會殘留在人體腸道。
  • 科學網—寡糖助養殖業突破抗生素之圍
    ■本報見習記者 王慶 部分醫生因受利益驅使給病人濫用抗生素的新聞不時見諸報端。越來越多的患者開始注意謹慎使用抗生素。 然而,很多「無肉不歡」的人們恐怕並不了解,這些豬、雞、蝦竟然常年吃抗生素,這是因為養殖者為了使其少生病、多長肉。 動物養殖中濫用抗生素,可使細菌對抗生素產生耐藥性,吃了「抗生肉」的人們一旦感染這些細菌,就可能面臨無藥可醫的危險。
  • 方舟生存進化毒藥箭怎麼做 毒藥箭製作方法
    方舟生存進化遊戲中有很多小夥伴們都不知道毒藥箭怎麼做,那麼下面就由小編來為大家帶來毒藥箭製作方法吧
  • Cell:抗凝血藥物變身超級抗生素
    文章發現一種抗凝血PAR-1抑制劑SCH-79797具有雙重機制的抗生素,且幾乎不會產生耐藥性。研究人員在SCH-79797基礎上進一步優化得到了活性更強的抗生素Irresistin-16的衍生物,並在小鼠模型內有效治療了淋病奈瑟菌感染。
  • 新基因工具有望揭開海洋微生物之謎—新聞—科學網
    她說,這些進展可能有助於了解生命的早期進化,甚至有可能幫助我們開發出新的抗生素。 海洋浮遊生物是一種無形的生命,它們出現時會把海域染成藍色、綠色甚至是紅色。有些浮遊生物是單細胞結構,稱為原生生物,它們像植物一樣,利用光將二氧化碳轉化為氧氣。原生生物不僅提供我們呼吸需要的氧氣,它們同時也是大型浮遊生物的食物,而這些大型浮遊生物又成為無脊椎動物和魚類的食物。
  • 科學網—科學家化學合成「最新」抗生素
  • 數據顯示人體或正在降溫—新聞—科學網
    研究人員依賴的溫度測量數據中,沒有一項是在20世紀40年代抗生素被引入時期內進行的。」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7554/eLife.49555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
  • —新聞—科學網
    然後他們用綠色雷射照射鑽石,引發化學反應,使混合物變成透明晶體。 當將壓力提高到148 GPa並通過電引線檢查樣品的電導率時,研究人員發現晶體在147 K時變成了超導體。通過將壓力增加到267 GPa,研究小組達到了287 K的「臨界溫度」,這是一個寒冷房間或一個理想酒窖的溫度。磁場測量也表明樣品已經變成了超導的。 「結果看起來是可信的。」Eremets說。
  • 科學家在工業微生物中建立新型多靶點動態調控系統—新聞—科學網
    鏈黴菌作為一類重要的工業微生物,能夠產生複雜多樣的活性天然產物,如抗生素、抗腫瘤藥物和免疫抑制劑等,為人類健康、農業和畜牧業的發展作出了貢獻,但該菌的遺傳操作主要通過靜態代謝工程,具有局限性,阻礙了它們在工業微生物中的推廣應用。
  • 頭孢+酒=毒藥 引起副作用
    消息來源|看看新聞Knews(kk_news)、徐州新聞、十堰市人民醫院春節臨近,大家都在忙著走親訪友。聚在一起,難免就要喝點酒助助興,但下面這種情況下也千萬不要喝,要不然,很可能會危及生命。而頭孢類抗生素會抑制乙醛繼續轉化排出,乙醛積蓄過多可導致患者出現"雙硫侖樣反應"。那么正常情況下,我們在吃藥多久之後才能飲酒呢?藥師的回答是:七天,也就是一個星期!除了頭孢類藥物外,專家介紹,還有一部分藥與酒同食同樣可能會出現雙硫侖樣反應。比如甲硝唑、丁硝唑,還有一些精神類藥物如氯丙嗪。
  • 光電儀器發展的關鍵在核心器件—新聞—科學網
    近年來,生態養殖領域迫切需要實現對重金屬、懸浮物、抗生素等有毒有害物質的在線高精度監測,企業等應用方提出了同時監測多種危害物質的新要求,相關的監測裝備研發需儘快提上日程。   除了農業、畜牧業,光電設備在壞境保護方面也表現出應用潛質。